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北京

  • 北京逛街地图

    作者:黄仁达

    800多年的帝皇梦须臾成过眼云烟,唯逝去的年代依旧金碧辉煌,韶华极盛。漫游于古城中,凝神间但觉时空仍在城垣街巷与红墙黄瓦间勾留,余韵依!日在重檐叠脊与峋峙起伏的皇城宫宇中流转。经历千百年岁月磨硕的老树仿若冷眺眼前的尘世,而光阴却仍在御苑中独自叹息徘徊,多少国家兴亡事,尽藏在无言的深宫皇廷中。
  • 旧京史照

    作者:胡丕运 编

    《旧京史照》讲述了:北京历史修饰,从周口店的“北京人”算起,已有五十万年的人类进程;北京是文明的摇篮,从周武王分封召公于燕至今,已有三千年不间断的城市发展;北京人文荟萃,从辽太宗于会同无年(938年)立燕京为陪都之始,历千年而五代帝都……漫漫的岁月,物换星移。时而交通枢纽、时而军事重镇、时而帝王都城……北京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在这里,有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叱咤风云、建功立业?有多少文人学士、俊才骚客裁制鸿篇、成就功名?又有多少百姓布衣,能工巧匠克勤克俭、耕耘创建?亿万芸芸以聪明才智、心血汗水创造了北京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财富。
  • 在北京一天能走多远

    作者:高氏兄弟著

    在北京一天能走多远,ISBN:9787810853187,作者:高氏兄弟著
  • 京华古迹寻踪

    作者:陈果

    本书所涉猎的范围,虽然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但都与古都北京的古迹历史文化有关。它将这座历史老城的文化承传做出不资料补。本书有如一幅白描千卷,将北京的风俗历史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一定会给您留下一些味,一些思考
  • 北京建筑图说

    作者:建筑创作杂志社 编

    本书通过对1901年到2000年这100年间北京100座建筑作品建设年代、位置、形式及其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介绍,向国内外展示了北京建筑在20世纪的发展“史”。以时间为顺序,以建筑作品为例证,引领建筑师及社会公众从这座悠悠古都一直走到今日这座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 本书编者深信,这是一本“有文化背景的北京建筑的全景图”,对北京怀有深厚情感的建筑师及其爱好者们一定会从中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也将成为认识“新北京,新奥运”的一部教科书。
  • 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

    作者:王亚男

    《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以时间线索,将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时段:清末北京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起步(1900-1911)、北洋政府时期的北京城市发展变革(1912-1928)、国民政府时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阶段(1928-1937)、日伪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市建设(1945-1949)。
  • 小额

    作者:松友梅

    《小额(注释本)》能够对在社会变迁中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有所促进。世居的北京人,当时的北京话,写活了不同年代北京胡同里的衣食住行和众生万相。通过本丛书,读者可以直接触摸真正的北京话,体会语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了解语言变迁跟社会变迁及民族融合的关系。
  • 胡同寻故

    作者:罗哲文

    《胡同寻故》内容简介:来到北京,多数人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古雅温馨的四合院——北京传统住宅建筑的经典,最具民俗风情的文化符号。 小胡同,大历史。纵横交错的胡同是古老北京的名片,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浓缩了历史的精髓,是老北京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缩影。但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这些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的胡同数目不断减少,很多胡同已经湮没在记忆的深处了。 《胡同寻故》,在骆玉兰女士的精心组织策划下,不仅有方成、李滨声、赵大年、邓友梅、黄宗江、凌力、从维熙、肖复兴、汪国真等人的生花妙笔,更有诸多普通老北京市民的珍贵记忆,让那些已被岁月湮没的胡同变成了一篇篇情景并茂的文章,使定格在老地图上的胡同“活”了起来……
  • 北京牛街

    作者:刘东声,刘盛林

  • 乘着地铁游北京

    作者:

    《乘着地铁游北京》内容简介:并不是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幸参与创造历史,享受荣光。莎士比亚说: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北京只有一个,但3000年的建城史、850年的建都史,使得这座城市在透过千万双眼睛后,幻化出了不同的影像。 英国人江森海在什刹海附近的南锣鼓巷开了一家叫“创可贴8”的小店,并和妻子以及三个女儿住在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他说他喜欢北京的胡同,如果没有事,他很少出二环内的老城区,捷克《人民报》的记者诺拉·格伦德瓦在逛过798艺术区后都看呆了,她说那里太美妙了,那么多艺术家,那么多作品,一家接一家,那里是北京最让她震惊的地方。她说她很嫉妒北京,因为佰拉格就没有798这么美的地方。 北京有很多不同的风景。如果你没来过北京,你或许认为这座静寂的城市仍保留着亚洲古老城市的建筑风韵。如果你只是止在故宫、天坛或者那些尚存的胡同群落里,这么认为是没错的但北京在迫不及待地想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于是我们看到全球的顶级建筑师在北京留下了他们的作晶,从荷兰人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到法国人设计的国家大剧院,从瑞士人设计的鸟巢 到美国人设计的当代万国城,北京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自身的形象。 二三十年前,这座适宜漫步的城市里尚有大约6000条胡同纵横交错,如今却只剩下不到1000条。很多人对北京会一见钟情,也有很多人会因为北京的这种变化而悔叹不已。对此,有国外的 媒体这样评价说:“(现在)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住这场文化自杀,把自己伟大的文化变成平庸。” 在北京的三四月份中,风景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先前的灰黄色的城市,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有丰富的绿色的城市。对北京的情感,很多人也会经历这种变化。阅读北京就好像读一本书,初次看可能看不懂,第二次看时突然就了解书里讲的是什么了。 于是,你会慢慢爱上这座城市。
  • 京城民居宅院

    作者:郑希成

    《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内容简介:郑先生是画家、是雕刻艺术家,他不是以建筑师的眼光来作画的,所以,这些画不是建筑实测图;同时,他也不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记录院落保存的实况的,所以,画中没有画出四合院中私搭乱建不堪人目的景象。他通过实地调查,根据历史照片或图像,尽量恢复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来风貌,有的就是在他记忆中很熟悉的北京四合院的固有风貌,把最美的东西奉献给了读者。郑先生曾亲眼目睹过野蛮拆迁的惨况,他不会忘记这些历史场面,但他却理智地采取怨而不愠的方式,在画稿中主要表现北京历史风貌之美。这正是《京城民居宅院:郑希成钢笔白描画集》精华所在的永恒主题。 这本画册特别注意了院落主人或居住者身份履历,人文的因素决定了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物的风格。既注意到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没有把两合、一合不成格局的小院子漏掉。不同阶层的人构成了北京居民的成分和居所建筑的不同。北京旧城内、外城居民成分不同,内城多住满人,达官贵族府邸、王府多,大型四合院多;外城前门大街以西(今宣武区)同乡会馆多,进京的汉人官员和士大夫多;前门大街以东(今崇文区)工商会馆多,小手工作坊多,居住条件狭小,出现了“奴欺主”式的窄条形四合院,但建筑物的细部往往有精致装饰,说明他们社会地位虽然不高,却不乏资财。
  • 京腔京韵

    作者:

    在北京城,我生活了近60年。童年、少年、青年和中老年,都是在这儿度过的。北京城以胡同、四合院著称于世,而我就是在胡同里长大的。当时我的家住在东四附近,那地方可是个好地方。一条条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典雅的的四合院、一个个充满人气的大杂院、一群群地道的北京人……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耳熏目染,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知道家家的喜怒哀乐,了解其中的若干故事。
  • 北京私家园林志

    作者:贾珺

    《北京私家园林志》内容简介: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历代都城所在,不但皇家园林鼎盛,而且曾经出现过大量的私家园林,形成独立的造园体系,地方特色鲜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北京私家园林志》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的重要成果,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考据,首次系统、深入地对北京私家园林进行全面的探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卷“综合研究”对北京私家园林的历史源流、造园意匠、园居生活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保护对策进行探讨。下卷“实例萃编”对不同规模的36处典型园林实例的建置沿革进行考证,同时对其基本格局和造园特色作进一步的分析;附录“故园钩沉”以辑录古今文献为主、调研摄录为辅的方式对300多座北京历代私家园林进行梳理、考证、记录,以留存历史印记。 《北京私家园林志》对于建筑史、园林史的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北京的古城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也可为当前的首都景观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 北京土话中的满语

    作者:爱新觉罗·瀛生

  • 北京地名典

    作者:王彬,徐秀珊

    如果从周公封召公爽于燕算起,北京建城已然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如果从元世祖忽必烈建设大都算起,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也有将近八百年的历史了。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丰厚,在数千年的文明活动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地名便是其中之一。何谓地名?地名是人类对某一区域的认知与命名。这个区域可以是纠葛的山川树木,可以是精准的疆域区划,也可以是休憩的村巷聚落。总之,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而折射出丰饶的人文气息。 据统计,北京约有两万个地名。这些地名种类繁夥,变迁复杂,或恢宏、曼妙,或村俗、精致,或曲折多姿,是北京生动而又精彩的历史记忆。《北京地名典》便是这样一部展示北京地名变迁的工具书,自2001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为此作者进行了修订,力求更为全面地反映北京的畴昔深处与今之面貌,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感悟与怀思之情的摹本与记录。
  • 北京胡同

    作者:刘保全 编

    《北京胡同》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总结了北京胡同地名文化遗产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吸纳了一些专家、学者和“胡同居民”的著作。 此书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和中国旅游出版社向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献礼! 编辑推荐 在这里,没有壮丽的高山大河,没有细腻的江南秀色,这里只是北京再普通不过的一条条小胡同。北京的胡同可谓名扬天下,人们提到北京的街巷,就免不了谈及构成街巷的胡同。胡同是北京街巷的地方特色。 本书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总结了北京胡同地名文化遗产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吸纳了一些专家、学者和“胡同居民”的著作。 “胡同地名的保护是历史和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会给我们的后人留下文明遗产在工作中如能利用多媒体数据库可能会收到良好效果。建议尝试将胡同名称与老北京的地图或道路数据表格连接起来,让人们观赏以多媒体信息形式展现的古老胡同的文化风采。至于今天尚存胡同,一定要把它们的照片、录像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等保存下来,作为对胡同名称的诠释。类似的数据库建成后,可以利用展览会、在现存胡同上安装匾额、出版或刊登故事专栏等手段加以宣传把老北京的文化与今日北京的辉煌美妙地融为一体……” ——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主席海伦·凯尔芙特女士
  • 多少风物烟雨中

    作者:洪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该书由30余篇散文组成,每一篇都代表了北京某个时代的记忆。那些令我们心潮起伏的往事、那些令我们魂牵梦萦的风物,在文字和画面的记录下,优美而充满智性、厚重而不失幽默。洪烛曾创作一系列关于北京历史文化的散文,作品散见于各种媒体。他怀揣着对老北京的眷恋,弹拨着怀旧的心弦,寻古访幽,为读者展现着老北京风情的点点滴滴。
  • 三海见闻志

    作者:适园主人

    本书是作者任财政整理会专门委员时,所写的关于三海的见闻随笔。三海*南海、中海、北海,在清代为皇家的西苑,入民国后,中南少变为政府机关办公地,北海则陆续开放为公园。财政整理会在南海涵元殿正北的香*殿附近,作者的办公室则在不远处的长春书屋,这里曾是翁同苏教光绪帝读书的地方。 本书所记三海,上接康熙年间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写近三百年的苑囿变迁。但在考证历史时,又不限于康熙以后,往往追述到元、明,至甚辽、金、只是《金鳌退食笔记》、《日下书闻考》考载者,本书所记稍*,有时也引用这两本书的内容,以资参考。
  • 山水中国·北京卷(下)

    作者:段宝林/江溶主编

    山水中国(北京卷 下),ISBN:9787301085356,作者:段宝林,江溶主编;江溶卷主编;邵永海等卷撰稿;罗哲文,刘梓盈卷摄影
  • 北京的性格

    作者:中国城市活力研究组

    北京的性格(中国最具活力城市精彩解读),ISBN:9787501767632,作者:中国城市活力研究组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