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张志扬

  • 语言空间

    作者:张志扬

  • 一个偶在论者的觅踪:在绝对与虚无之间

    作者:张志扬

    本书是个体言说的哲思体文本,这是作者在绝对与虚无之间的挣扎心路,这是迄今为数很少的汉语学者释义现象学考量中国问题的佐证。张志扬的哲学言述纯粹是个体性的:有“墙”有“门”,有创伤的记忆,有渎神的节日,致思寻回个体性在哲学言说中的本位,你可以拒绝他的个体言说,但他的言说会让你无法重复,你可以轻视他的沉重言说,但他的沉重会释怀你的沉重。
  • 形而上学的巴别塔

    作者:张志扬,陈家琪

    《形而上学的巴别塔》由张志扬、陈家琪合著,分上下两篇,陈家琪完成上篇内容,围绕着存在、认识、表达这三个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重新清理,把问题归结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的表达问题;张志扬承担的是下篇的写作,进一步从“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之辨、主体之辨和存在之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语言之辨的准性分析”。这《形而上学的巴别塔》20年前产由华中理中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由于当时哲学中的语言问题刚刚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注意;但由于当时印数很少,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就是到了今天,在解构“形而上学的巴别塔”的同时为人的精神家园寻求另一种依托,就这一永恒性的主题而言,也依旧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才有此再版。
  • 偶在论谱系

    作者:张志扬

    从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向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开端”回溯,发现原来作为形而上学“开端”奠基的“始基”却是人为建立起来的,它掩盖了更早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思想者那里所探寻的自然本源。其实,破裂(阿那克西曼德)与隐匿(赫拉克利特)都指涉着那个“不确定的确定”的显隐相关。而这个最自然的本源正好与东方中国的“大道无形”同源:所谓“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事实上,海德格尔的“知其是守其在”正期待着与东方的“知其白守其黑”对话,虽然现在尚未到来。 《偶在论谱系:西方哲学史的“阴影之谷”》就是这种对话的“索引式”准备。 ——张志扬 自引入西方传统哲学以来,中国人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哲学事业,但一直缺少对于这么重大的思想史事件的有效反思,致使在崇西潮流中懵懵懂懂地就丧失了清明的思想良知,以很不合适的西方传统哲学的方法来切割中华古学,而毫不意识到其中的不合适,于是做出了不少焚琴煮鹤、买椟还珠的事情。志扬教授的这本书会有助于改变这种令人绝望的状态,摆脱他所说的“凡西学皆普遍必然即为世界性、现代性,凡非西学皆特殊偶然即为民族性、传统性”的哲学屈辱。所以,我相信此书也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它会刺激人们从理性上反省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负面文化效应。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 张祥龙 目录 序曲 主题 临界:阴影之谷 第一章 惊讶:作为开端“存在”之“二重性” 第一节 阿那克西曼德箴言:作为相互牵引的裂隙之用 第二节 赫拉克利特箴言:自始至终在涌现中的隐匿 第三节 巴门尼德箴言:作为解蔽中自行遮蔽的二重性展开 附录 巴门尼德“存在” 第二章 怀疑:在“绝对”与“虚无”之间摇摆 第四节 一切皆变:不能言说、不能传达 第五节 人是万物的尺度——启蒙的顶点与没落 附录 强力意志是万物尺度的最高体现 第三章 智慧:“地、天、神、人”之临界 第六节 斯芬克斯之谜的苏格拉底回答 附释一 “光”与“死”——两希精神的原始意象 附释二 西方神对人的咒符 第四章 惊醒:形而上学掩盖“裂隙”的奠基 第七节 柏拉图“本相”——“是”的区分 第八节 亚里士多德“实体”——成为“主词” 第五章 “通天塔”:目的的虚幻与手段的落实 第九节 “是什么”——希腊理性的“善”、“技艺”与现代科技的逻辑根源 附释 海德格尔的“技术追问” 第六章 划界:逻辑与罪 第十节 维特根斯坦哲学划界:逻辑与罪 附释 语义生成: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 展开 个案:偶在论分析 第七章 偶在范畴 第十一节 偶在论——仍是一个未思的领域 第十二节 卢曼的现象学方法:偶在论的模态演化 第十三节 偶在论的检测与防御 第八章 偶在现象 第十四节 从“精神现象学”到“意识现象学” 第十五节 德法之争对形而上学奠基之裂隙的指涉 第十六节 日本西学之鉴:东方艺术与西方概念相遇 第十七节 迷途问津——三大根源幻象 第十八节 大地、冥府、技艺:希腊悲剧的阴影之谷 第十九节 解释学分类及其他 附录 “俄狄浦斯的眼睛”和“这女孩儿的眼睛为我看路” ——读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两种解释 尾声 第九章 悬置与回归 第二十节 悬置偶在论与中国现代哲学 第二十一节 回归道:秩序与句式——读道经二十八章 落幕 启蒙:落日前的凭吊 ——为“五四”九十周年而作 后记
  • 思想的临界

    作者:贾冬阳 编

    本书由甘阳、刘小枫等国内一流的学者撰写,并整合了当今中国学界最优秀的青年学者的思想努力,全书集中探讨了当下最为关注的热点理论问题,在中西文化思想系统的张力之间,以多元而独特的话语,尝试探讨了涉及西方古典学、现象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在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中得以生长,并激起思索的 最前沿的理论,力图摆脱长久以来积淀于汉语学界的西方话语系统和思维的定势,在对具体问题和崭新思想方式的讨论与应用中,赋予中国文化精神以新生命。 本书既是当代中国学界近年来理论思考的总结,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展望,它的出版,定将引起海内外汉语学界的全面关注,推动当代学者理论思考的进一步深入。
  • 西学中的夜行

    作者:张志扬

    本书是作者基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思考的力作,是中国学者以自身文明之本位梳理中国的西学研究与接受之传承的一次真诚尝试,见解新颖独特,语言极富魅力。 目录 绪 论 在西学中走向起点的夜行 上 篇 西学中取的“四次重述” ——中国现代性思潮中的“存在”漂移 第一章 “西学东渐”,还是“西学中取”? 1 正名 2 指谓 3 意图 第二章 第一次重述:马克思的“阶级存在”及其“目的论历史观” 1 马克思主义的“动力”、“承担者”及其“目的” 2 “革命东移论” 3 “毛泽东思想”的“存在”路线 第三章 第二次重述:尼采的非启蒙“个人存在”的启蒙解读 1 “第一次启蒙”, 主显——反叛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 2 “第二次启蒙”, 主显——虚无主义之上的“超人”之舞 3 “第三次反启蒙”,主显——反启蒙的“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 第四章 第三次重述:海德格尔“存在遗忘”之“存在本源”的 迷惘 1 如何进入被遗忘的“存在”? 2 重新勘定哲学史源头之“存在论差异”的“回归步伐” 3 从大地上建立的“世界”如何“图象化”、“座架化”以致不得不期待“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 第五章 第四次重述:施特劳斯“存在开端之两希精神绝对性”的 持守幻象 1 施特劳斯悖论 2 ”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 3 政治与哲学是对立,还是共契? 4 施特劳斯“解经观”对现代“解释学”的质疑 下 篇 西学中取的“两个裂口” 第六章 “光”与“死” 1 《理想国》中的“光”与《创世记》中的“光” 2 “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之死” 3 “光”对“黑”的主从伦理 第七章 尼采的真相 ——解释作为解释的考古、训诂、索隐与虚构 1 “敌基督”——对基督教“一神”的嘲笑 关键词:“反讽”。 2 “虚无主义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 关键词:“伪造”。 3 尼采式“自然正当”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自然”。 (1) 人的基本分类: 少数人和多数人、超人和末人、主人和奴隶 关键词:“残忍” (2) 价值尺度必须是最高价值——权力意志 关键词:“权力意志”与“权力意志者”的悖论 (3) 自然的历史形式——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关键词:剥夺剥夺 4 尼采的“新神”——“狄奥尼索斯的献媚者” 关键词:回到”反讽” 第八章 海德格尔的意义——把形而上学带到其边缘 1 流俗的“真理观”——如何“显”的哲学? 2 “真理观”显现的三大根源幻象 3 重提老问题 4 回顾康德 5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6 胡塞尔“意识现象学” 7 “存在论差异”——奠基中的裂隙 8 夜光——刻在墓碑上的那颗“星” 第九章 “黑暗”:“在”而不“是”的“指非指” 1 第一种检讨方式:一种现成的主流的 “意向性”-“是什么” 2 第二种检讨方式:“意向性-是什么”的 裂隙与悖论式偶在 3 “知其是守其在”应“知其白守其黑” 叙述方式的建筑术倒过来成为奠基之裂隙处的形式指引 尾声
  • 创伤记忆

    作者:张志扬

    本书写于1995年底,原是作者《现代哲学的维度》一书的“导言”部分。作者借现象学转向人的基本意识来:“感知-记忆--想象”,其中“记忆”的创伤化更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成为意识重复或置换的关节点。作者从“记忆”的认同和“想象”的置换等角度分析了以“国家”观念为体和以“个人”生存为体的两种创伤记忆类型,并选取了“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个案进行分析。作者采用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语言简洁,逻辑严密,
  • 缺席的权利

    作者:张志扬

        张志扬,又名墨哲兰,1940年生,武汉市人,1980年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现代德国哲学研究。1986年调入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1994年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现任教于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
  • 渎神的节日

    作者:张志扬

  • 禁止与引诱

    作者:张志扬

    《禁止与引诱》是作者写于1987年的哲学随感录,《门》写于1992年,本书是由上述二著中的部分内容编成。作者认为自己写下的东西,只能算习得,或把自己的经历描述出来,或把阅读他人的思想事实或经验事实变成自己的问题与感受描述出来,其中当然有他独到的见解,大都在转换语境的再叙事层面上。张志扬从来没有想要去命名,只是想阐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读此著必须细细咀嚼,方能悟透其中的三昧。
  • 偶在论

    作者:张志扬

    本书分问题提出的背景,《偶在论》的检测与防御两部分,研究了作为事实的《现代行为性危机》,作为理论的《现代性两难》等理论问题。
  • 禁止与引诱

    作者:张志扬

    编辑推荐 《禁止与引诱》是十二年前写的哲学随感录,而就其中的形式,如读书笔记、思想札记、日记和书信……语式,漂浮的建筑物德里达把“书写”的词语叫做无底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说出了词语的漂浮状态。本书包括自画像与面具(承受与反省)、道德是完善者的原罪(放逐与疏远)、解脱中复活的信守(理解与超越)、“你是世界的光,我却在黑暗里走”(虚无与上帝)这四个部分。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哲学随感录,记述了著名学者张志扬的系列哲思,包括自画像与面具(承受与反省)、道德是完善者的原罪(放逐与疏远)、解脱中复活的信守(理解与超越)、“你是世界的光,我却在黑暗里走”(虚无与上帝)这四个部分。
  • 门:一个不得其门而入者的记录

    作者:张志扬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是对西方现代哲学的习得;下篇是对西方文学艺术的阅读。两者几乎是语言与语境、对象与活动的关系。一种“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正是作者回归“现代汉语言”之路的不懈努力的写照,也是20世纪80年代的某一类人的某一种求学记实:“个人的真实性及其限度”,一个几近悖论式的生存两难。
  • 幽僻处可有人行?

    作者:张志扬

    汉语思想界最受敬重的书写者之一,张志扬先生三本“阅读经验”散文首次结集; 陈家琪、邓晓芒、陈嘉映、刘小枫、赵越胜、孙周兴等一代学人公认的永远的“大哥”; 随书附赠别册,特别收入2011年度十大好书《燃灯者》作者、旅法人文学者赵越胜先生两万字长文,温情回顾三十年手足之情,讲述那一代人的情感记忆,感人至深; 全书由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首版即以精装版面世。 10岁解放,20岁失学,30岁坐牢,40岁入翰林,50岁南迁,天之涯,海之角…… 白身布衣,会饮江湖,在夜行中迷途问津 人生、文学、电影三重妙门之内 尽是一位思想放逐者关于阅读的私家记忆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文学·电影阅读经验》包括三本首次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记忆中的影子回旋曲——事件阅读经验》、《维罗纳晚祷的钟声——小说阅读经验》和《E弦上的咏叹调——电影阅读经验》,书中,张志扬先生谈他传奇而曲折的生命历程、谈他阅读小说和电影的所思所感,彰显其哲学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独特气质,同时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学人引导者的一生,可谓罕有而可贵的私人记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