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时评

  • 中国心绞痛

    作者:张鸣

    《中国心绞痛》为张鸣先生近来撰写的时评文章结集,谈及文化、政治、民风、民族、教育、自由、学风等社会让人不忍目视的林林总总。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力和思想见地,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使得人读之如醍醐灌顶。在快感与痛感之间,催人省思,给人启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中国心绞痛》集合了张鸣先生近来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天下有心人自当体会张鸣先生的良苦用心!
  • 且行且歌

    作者:林语堂

    《林语堂全集:且行且歌》内容简介: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作甚丰,其中的散文、随笔更是精华。他结合外国娓语式散文和中国明清之际性灵作品的长处,加上林先生本人的天赋气质,使他的文章显示出主人情、通灵性、富幽默的特色。这书中的种种论调,于今天的读者而言,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些不合时宜的隔日黄花,当然,读者也是可以隔日黄花视之,但是总有一些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看法,做派,心境,是千古不变的真。
  • 薛涌看中国

    作者:薛涌

    薛涌最新力作,谈民生,说经济,论时政 公民的身份,对照的视角,寻常生活里绕不开的话题与思考 薛涌如是说—— ⊙我写文章都是一种草根的观点,核心的东西就是,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人跟一个街头卖肉的老头都是一人一票,平等的,他们在公共领域有平等的发言权? ⊙我说过中国需要“美国学”,美国是跟中国现代化关系最大的国家,美国是最大的一个市场。 ⊙中国现在是一个民众觉醒的时代,公民权利觉醒的时代。 ⊙我对我批评的人:吴敬琏、茅于轼、江平,我也不想一棍子打死,我对他们抱一种希望。 ⊙中国应该集中精力营造“人重物轻”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多少年来一直呼吁:中国人的生活不应该克隆美国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厂家也不应该总盯着开发美国式的产品。 ⊙美国的白领和精英阶层有“自行车复兴”的趋势,社会文化习性为低碳生活、热衷运动、偏好步行和公交。而中国的大城市,其实还是制造业的核心,即使是白领阶层,其习尚也是蓝领的习尚,比如工作之余不好动,喜欢机动车等等。
  • 又厚又黑红楼梦

    作者:王小山

    厚黑学有三境界:一、厚如城墙,黑如煤炭。贾赦、贾蓉是也;二、厚而硬,黑而亮。贾雨村当仁不让;最高境界——厚而无形,黑而无色。唯“厚黑教主”薛宝钗一人而已…… 《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宁、荣二府以及美女集散地的大观园,但单是大观园一处,就危机四伏,凶险连连,暗算、陷阱充斥其间;正如探春所言:“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为争得一隅容身之地,美人们不惜撕破脸皮,演出了一场场鲜血淋漓的活剧。“厚黑教主”薛宝钗、“厚黑护法”花袭人在其中自然是长袖善舞,游刃有余,而单纯任性如林妹妹之流,则注定将一败涂地。事实也的确如此。故事中如此,那么现实中呢?
  • 大家手笔

    作者:《南方周末》 编

    《大家手笔》精选《南方周末》“写作版”作品,关注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反物欲主义主题,关注思想的进步,历史的追问与现实的责任,并积极参与社会思潮的讨论,极具思想含量和智慧启示。其基本理念是:一个人赋予自己崇高的使命之后,反而更应该倍加小心,以防使命与勇气结合为杀气腾腾的霸气。
  • 新周刊2008年度佳作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新周刊2008年度佳作》汇聚《新周刊》2008年富有冲击力的都市生活话题,以极具生活质感的文字和图片,集中展示本年度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生活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 关键词

    作者:梁文道

    《关键词》是梁文道先生既《常识》《我执》之后最新文集,以一个关键词语生发开去,谈论时下的一个事件、现象,分析背后的逻辑,更探讨深处的历史和政制。 梁文道的文字既有散文的轻松晓畅,又不时出现匕首和投枪式的准确犀利。《关键词》的话题涵盖过去几年许多的热点事件,比如幼儿园杀人、校长案等;或者是许多热议的社会现象,比如炫富、媚俗等等,而所有这些事件或现象背后的议题都仍然深深地牵扯着当下的现实。
  • 我的最后一张底牌

    作者:胡展奋

    本书是资深媒体人、作家胡展奋的个人随笔集,包括时事评论,趣事闲谈和食色养生。他的文章带有记者职业赋予的特质:敏捷,敏锐,善于从常态中发现问题。其分析问题的方法令人叹服,其思维路径让人有匪夷所思之叹。一桩貌似寻常的事情,经他琢磨,便生出别样的意味来。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生经验,被他信手拈来,即成佳酿。文章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人性之味,吸引人必欲读完而罢休——因为往往会有欧•亨利式的结尾:似在情理之外,其实就在情理之中。人性的丰沛决定了其文字柔韧的质地,洒脱的勇气又使文字充满正义感和力量。
  • 贰时代

    作者:潘采夫

    潘采夫的《贰时代》是抛给这时代的飞吻,挤给这国度的媚眼。在这本二书中,潘采夫用很二的文字,记录了那些子不屑语的怪力乱神,从一个侧面证明:这千真万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当之无愧是一个疯子给瞎子领路的时代。 程益中 刀刀见血,给当下中国带来一面镜子。打破镜子,每个碎片里都是中国,遍地二人下夕烟。 王小山 2006年在《新京报》读了潘采夫的文章,之后就跑到“小树林”抢沙发,四年下来,成了他“惟一的粉丝”。《贰时代》是本好集子,幽默、犀利、有趣、有情怀,实乃人民群众提神解乏壮阳保健必备之良药。作为粉丝,有句批评的话:这么好的文笔,不写小说,白瞎你这个人儿了。 东东
  • 姑妄集

    作者:张鸣

    《姑妄集: 续编》内容包括:失败的自治话柄和古老的大一统难题、一根筋的人出故事、中国式会议的基本法则、关于选举的乱弹、民意何如官意、正常社会的不正常话题、“遭人喜欢”的黑社会、“好人好事”是一种大家浪费的稀缺资源、读书:从饥渴到惯性的轨迹、高校大跃进的困局与危境、学界知识宦僚的幸福生活。
  • 非常识

    作者:谢勇

    评论中国系列谢勇《非常识》:解读常识背后的非常真相,感受思想之中的美学魅力。 常识?非常识?时代潮流冲击下的社会现象,背后蕴含着各种文化和审美寓意,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引导。本书将带领读者一起解读常识背后的非常真相。 这是一本以评论时事现象为主的评论集,用独特的视角剖析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对生活中人们惯常的或者习以为常的观点和误解进行纠正和澄清,从而推动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社会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进步。颇具文化含量的独特分析和犀利幽默的文笔,时常碰撞出发人深省的观点和思想火花。
  • 乱翻书

    作者:五岳散人

    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文化时,文化也会呈现出另外一种样貌。 本书以杂谈的形式,通过剖析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习俗、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武侠小说中的江湖规则以及历史上的现象和事件等,探寻真相,纠正误解,帮助人们认清事物的本质。使我们对于通常所接触的文化和现象能够明辨是非,去芜存菁,使我们的文化得以良性传承。 作者观点犀利独特,一针见血。富有哲理的论证与推理,让人们看到在一些寻常现象背后的文化深意。看似平实幽默的语言散发着些许冷峻,戏谑间透露出作者入世的真诚。本书也彰显了作者的博学功力,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民生等领域。 本书由乱翻书、乱弹琴、杂乱说、胡乱活四大部分组成,分别对一些史书、武侠小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现实中各种文化现象;目前生活中的故事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通过严密的论证得出结论。告诉人们应当怎么合理地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尽管大部分是在写历史,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 李戡戡乱记

    作者:李戡

    李敖之子李戡处女作 两大名嘴一把年轻快刀 共戡台湾教育乱象 李戡的新书《李戡戡乱记》,内容痛骂台湾教育制度的黑暗面,辛辣程度颇有其父之风。本书讨论的不是繁杂的升学体制,或是恼人的考试模式,而是学生究竟在学些什么。全书分为三个大方向探讨--教科书、联考与学校。教科书分为历史、国文、公民三科,探讨其内容的荒谬。联考的内容变化,也颇值得探究。最后在学校部分,则反映了学校为外界所不知的教学情况。 李戡,李戡的爸爸李敖,我,和读者你们,十七岁时也曾拿起一把无形的“刀”,从此人生砍成两半。但李戡的方式最奇特:他出了一本书,《戡乱记》,一刀砍断台湾教科书想在他脑袋里塞进的垃圾,再一刀砍断整个岛屿想包围他的窒息窝囊。——陈文茜 新一代有新一代的光华,他太阿自持、快速务实,他是异类的十七岁,他叫李戡。李戡这本书,是十七岁的抗议之作,是十七岁的务实之作,是十七岁的论世之作。十七岁的李戡超越了十七岁的我,我希望他继续超越、逐年超越。——李敖 考完联考,终有机会一吐怨气,与这批祸害教育的无耻之徒算清总账。戡乱大业,对李戡说来,路还长得很呢。——李戡
  • 时评写作十讲

    作者:曹林

    本书凝聚了一个从业十年、仍在笔耕不辍的评论员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成果。 它打破了传统评论教材的结构安排,以更符合评论写作内在规律的问题意识去安排章节;对写作规律作了独到的剖析,提出了“评论的附加值”和“评论的写作效率”这两个核心概念;没有停留于评论写作的技术层面,而是尝试教学生如何积累作为一个评论员应掌握的非技术要素;本书特别重视案例,而且所选案例多数是作者自己的创作体验和作品,这比单纯引用别人的案例更具说服力,更能把写作的思维过程和实战经验完整地还原出来。 本书不是用于应试的,而是非常实用的时评写作参考书,不但可以帮助初学者少走弯路.尽快上手,也可以帮助评论员走出误区,迅速提升自我。
  • 飄移中國

    作者:韓寒

    《時代》周刊給韓寒戴上「桂冠」後,媒體網絡前所未有的掀起對「韓寒現象」的反思,或炮轟韓寒或批評社會。有人叫我們要「警惕韓寒」,因為「韓寒根本沒有獨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眾的情緒」。有人則言辭犀利地將矛頭指向了當下社會,「與其說這是韓寒的勝利,不如說是庸眾的勝利,或是整個民族的失敗。」 韓寒只是一個八○後的壞孩子嗎? 他說,「所謂的影響力,我經常非常的慚愧,我只是一介書生,也許我的文章讓人解氣,但除此以外又有甚麼呢,那虛無縹緲的影響力?在中國,影響力往往就是權力,那些翻雲覆雨手,那些讓你死、讓你活、讓你不死不活的人,他們才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人。但是不知道是因為他們怕搜呢還是不經搜,往往在搜索引擎上還搜不到他們。我們只是站在這個舞台上被燈光照着的小人物。但是這個劇場歸他們所有,他們可以隨時讓這個舞台落下帷幕,熄滅燈光,切斷電閘,關門放狗,最後狗過天晴,一切都無迹可尋。我只是希望這些人,真正的善待自己的影響力,而我們每一個舞台上的人,甚至能有當年建造這個劇場的人,爭取把四面的高牆和燈泡都慢慢拆除,當陽光灑進來的時候,那種光明,將再也沒有人能摁滅。」 本書是韓寒寫到2010年6月中的最新的雜文精選,讓讀者和賽車手韓寒一起飄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