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地理

  •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

    作者: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 历代宅京记

    作者:顾炎武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二十卷,又称《历代帝王宅京记》,是顾氏所编《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姊妹篇。《肇域志》专记舆地,《天下郡国利病书》重在政事,《历代宅京记》则记历代都城史宝,是我国第一部辑录都城历史资料的专书。
  • 商代地理与方国

    作者:孙亚冰,林欢

    《商代地理与方国(商代史卷10)》内容简介: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本卷论述商代自然生态和政治经济地理,重在缕析甲骨金文中农业地理、田猎地理、贡纳地理、交通地理史料,对商代诸侯方国数据进行搜汇和考述,与地下出土青铜器“族徽”地望及商代考古遗址相结合,阐述商代政治地理架构、人文地理结构演变和方国地望等。
  • 在「盜區」與「政區」之間

    作者:唐立宗

    明代中期以後,官方在閩粵贛湘交界設置南贛巡撫,正式設立新「政區」,並責付軍事討賊為主的任務,不預民事,以解決當地「盜區」層出不窮的「三不管」政治社會問題。但是若以明朝南贛仳鄰地區社會與政治互動關係的發展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即使明政府有心加強對地方的統治,其結果卻證明這個目的是失敗的。 關於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移民社會發展,可將其分為三個時期來觀察。其一,明初時期,南贛仳鄰地區的移民開發,主要由民間與官方兩股力量所相互促成。其二,至明代中期,受商品經濟發展化的影響,民間的移民行動更為擴大,完全高出官方的預期估計,甚至民間屢屢突破禁令入山墾殖。其三,明中後期,移民陸續地從流移到定住的完成,尤以家族性的移往開發擴展最為顯著。 隨著南贛仳鄰地區移民社會的形成,出現群體之間認同價值觀的轉變,其間有族群身分轉變的追求,亦有對於盜賊行動的認同。而對盜賊的認同感,主要在於地理環境提供適合入盜的溫床、官方的消極的治理態度,以及時人對「盜區」的深刻印象所促成。隨著明代中期以後社會經濟的發展,南贛地區作為山海交會的市場地位重要性增加,帶動走私貿易的需求,地方上的盜賊活動也就更為活躍,特別是從流賊、流寇的打家劫舍方式,邁向了組織化的集體形式與家族化的經營方式加以擴張。關於組織化的集體形式,群盜是採取有計畫的倡亂行動,從準備訓練、製作武器、組織聯絡、訂立儀式到開始攻掠,以形成訓練有素、組織嚴密的群體力量。家族化的經營方面,在於從流移到定住的過程中,以家族力量作為結合紐帶,同樣能成為穩定的群體勢力。為了能在鞭長莫及之處平盜,明代的南贛巡撫開始積極尋求地方勢力幫助,特別是倚重地方盜賊家族的勢力,而「以盜治盜」正是歷任督撫平亂所奉行的至高原則。然而南贛巡撫借重這些地方盜賊家族力量的結果,雖然能穩定移民社會的民間秩序,但也產生一批「糾眾叛掠」的菁英階層。 況且南贛巡撫雖為統合「三不管」地域與事務而設,但在維持著明初遏制地方分權過大的政策下,始自設置起就未曾被充分授與絕對的職權。實際上,巡撫行事仍然遇到無數阻礙,在職責未專的情況下,即使是力盡筋疲,轄下各級官員也未必皆俯然從命;若處理不慎,事關相鄰督撫,動輒還會被視作侵權之舉。政治社會的難題不斷湧現,這在各省拖欠協濟銀兩的財政收入,以及軍事征剿的責任歸屬問題上至為明顯。亦即「三不管」問題依舊存在,特別是在事權的矛盾上,一直無法有效解決,南贛巡撫終究落至裁撤的命運。
  • 帝王之都

    作者:斯文·赫定(S.Hedin)

    《帝王之都:热河》不仅详细记述了斯文•赫定一行从北京到承德的旅行以及在承德的所见所闻,而且通过收集和翻译大量中外文献资料,将清朝帝王在避暑山庄的生活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斯文•赫定通过对数据精确的记录和对细节的描写令承德的多座寺庙建筑跃然纸上。书中更配有八十多幅珍贵老照片和四张作者手绘写生图,配合精妙的文字,将承德宗庙这些艺术瑰宝展现在读者面前。
  • 地理学(全二册)

    作者:斯特拉博

    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一书是现存的唯一一部这样的地理学著作:它范围最广泛、内容最全面地描述了直到罗马帝国时代的整个古代西方世界。他认为地理学应包括数理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部分:前者以天文学和数学为基础,后者研究地表和大气圈的自然现象。他指出要很好地认识地理学,必须掌握有关天文学、数学、大地测量学和地理学史等基础科学知识。
  •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作者:冀朝鼎

    该书是作者冀朝鼎193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论文,用英语写的,讲水利系统对中国历史的经济区影响,乃至对政治区域发展变化的关系。 该书论证了中国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和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同时还辩证地阐述了海河流域的开发,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江南围田的利用及山区土地的利用等。综观全书,作者以几个假设为基础:从秦至清农业社会结构的凝固(未作过多说明),水利建设服从于统治目的及气候对水利工程并无决定性影响(二者相关,在文中有反复论证)等,以中国统一与分裂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基本经济区”(可以看作“变量”),同时抓住水利事业这一因子进行考察。为了研究的方便,撇开了外部入侵、农民起义、商业及其他因素。
  •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

    作者:王利华 主编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集。全书收入的33篇论文,从环境史研究的架构与理论方法、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水利与国计民生、灾病与环境、自然与环境的关系等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环境对社会与人类的影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个案分析,均体现了目前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作者:王振忠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中国早就自成“小世界” 空间差别分明。 两千年前, 司马迁便察觉都市经济 与商业发展的联系, 并肯定竞争乃属自然趋势: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 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虽说直到近代, 他还被“不患寡而患不均” 教条的信奉者斥作 “崇势利而羞贫贱” 但历史总似乎在作出相反结论。 王振忠的这部著作, 通过考察前近代中国 一个特殊商人群体的活动史, 表明那时的长江下游三角洲 在中国形成“第一世界”, 似属人为,实乃自然。 我欣赏这样坚持从历史本身 说明历史的著作 ――朱维铮
  •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三册

    作者: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 中日古代城市研究

    作者:中村圭尔,辛德勇 编

    本书系中日两国学者对中国和日本古代都城进行研究的学术文集。内容涉及20世纪以来的秦汉城市史研究,日本有关魏晋南北朝的城市研究史,中国汉唐地理研究,宋代城市研究,日本古代的宫都,宋金元时期的西安历史地理,宋元明城市城墙问题,元代都城史研究,战后日本中世都市史研究,明清北京城市地理研究,中国近代都市化和宗族,近代城市史以及大阪的城市社会和文化,等等。
  • 古都与城市

    作者:张晓虹

    《古都与城市》主要内容: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净、《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 世界境域志

    作者:佚名

    该书原是为一本地图写的序言和说明。其内容是先综述当时所知的全世界的地域划分、海洋、岛屿、山脉、河流与沙漠。没有包括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然后将世界按国家与地域分别叙述。每叙述一个国家或地区时,先交代其边境四至及概况,然后介绍其城镇、省、区的地理、民族、物产、景物、风俗习惯等。 该书不但集中反映了当时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而且比流传下来的阿拉伯地理著作更为详细地谈到突厥人的领地,并概括介绍了中亚的非穆斯林地区。写作年代与中国宋朝王延德出使高昌同时,因此可将它与当时的汉文史料结合起来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唐宋之际中亚的民族、历史状况。
  • 地图的作者及其阅读

    作者:潘晟

    《地图的作者及其阅读:以宋明为核心的知识史考察》尝试从知识史的角度,以地图的作者与阅读为对象,对中国古代地图学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了新的考察。如宋代以前知识世界对地图与绘画相互关系的认识、宋代的测绘官僚体系、地形图绘制方法、八景图的源流、明清方志地图的作者与地图编绘,以及不同地图在历史背景中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旨趣与读者的阅读旨趣等,书中都作了专题讨论。
  • 太平寰宇记(全九册)

    作者:乐史,王文楚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继承了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体裁,记述了宋初十三道范围的全国政区建置。所载政区取制于太平兴国后期,可补《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所不载,是考察北宋初期政区建置变迁的主要资料。其所载府州县沿革,多上溯周秦汉,迄五代、宋初,尤其是对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政区建置,较其他志书详尽,可补史籍之缺。府州下备载领县、距两京里程、至邻州的四至八到、土产,县下记录距府州方位里数、管乡及境内山川、湖泽、城邑、乡聚、关塞、亭障、名胜古迹、祠庙、陵墓等,篇帙浩繁,内容详瞻,是研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 版本及整理点校情况简介: 《太平寰宇记》初刻本极少,流传不广,到明代海内宋板已无踪影。明末清初刊本不一,已残缺不全,无足本。 本次整理点校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原缺卷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八凡五卷半,以宋板补入,取宋板残存部分及万廷兰本通校,以中山大学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傅增湘《太平寰宇记校本》参校,并参校《舆地纪胜》、《松本方舆胜览》、《永乐大典》、《嘉庆重修一统志》,参考唐宋总志、宋元方志及宋以前史籍,予以校勘。
  •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

    作者:文焕然 等著,文榕生 选编整理

    本书依据1995年精装本重排增补。精选为我国历史生物地理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文焕然先生个人及与他人合作作品24篇(其中2篇系增补),分作历史植物地理与历史动物地理上下两编。   书中采用古生物、考古、现代动植物研究,以及14C断代法、孢粉分析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古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考察方法,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竹林和柑橘、荔枝等植物与海洋动物、扬子鳄、孔雀、鹦鹉、亚洲象、大熊猫、野马、野驴、双峰驼、麝、獐、长臂猿、金丝猴和犀牛等濒危或已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了物种鉴别,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地理分布与变迁状况,并对影响其变迁的诸因素进行了探讨,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在历史生物地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研究的有益尝试。   此外,为更多地反映该领域的新进展。本平装本出版时增补了文榕生先生对珍稀野生动物的研究新作5篇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本书不仅适合地理、历史地理、生物、林业、气象、环境、生态、自然史等专业人士阅读,而且可供历史、人口、社会、经济等多种专业师生和有关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
  •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作者: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 三辅黄图校释

    作者:何清谷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是我国古代的名都。三辅黄图专记秦、汉都城的建设,而以汉都长安为主。所载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池沼、台榭、府库、仓库、桥梁、文化设施、礼制建设等,条分缕析,最为详备。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汉都长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三辅黄图,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不著作者姓名。初本成书的时间,孙星衍序断为“汉末人撰”;苗昌言题词定为“汉、魏间人所作”;晁公武郡齐读书志定为“梁、陈间人作”;陈直认为“原书应成于东汉末曹魏初斯”。各说虽有不同,但都以如淳、晋灼、刘昭注书已引内图为据。这个根据当然是很难确凿的,三位注家既已引此书作注,足证在他们的时代此书已问世了。
  •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作者:满志敏

    本书主要以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自文字记载以来的气候冷暖变化,建立近3000年以来气候冷暖的情景变化序列,尤其注重与特徵时期,如中世纪温暖期以及明清小冰期的冷暖波动和趋势。历史旱涝情景,以及分区旱涝等级的校订和划分。特徵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回应机制。重要的气候灾害与社会影响。 目录: 第一章 结论 第二章 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资料和问题 第三章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研究的几个基本原理 第四章 西周以前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徵和变化 第五章 夏至殷商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六章 西周至东汉时期的气候冷暖比较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八章 五代至元朝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伺候冷暖变化 第十章 历史旱涝灾害资料的参数化 第十一章 我国东部不同地区旱涝演变的序列 第十二章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农牧过渡的影响 第十三章 中世纪温暖期气候与华东沿海环境变化的关系 第十四章 气候变化对动植物颁的影响 第十五章 极端年份的气候状况 附录:图表目录
  • 天朝大国的景象

    作者:安金辉,苏卫国

    68张精美手绘地图,天朝版图的历史变革一览无余! 外国人对中国地理变革研究的翔实记录! 《天朝大国的景象》由意大利学者曼斯缪·奎尼(Massimo Quaini)和他的学生米歇尔·卡斯特诺威(Michele Castelnovi)写作整理而成,深入细致地考察了西方地图制图史上中国版图形象的演变情况。在讨论欧洲地学对“中国”(居中之国)认识发展的研究领域中,其著作堪称考据繁密。书中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数据资料、新闻报道和奇闻轶事,其间还配有极为出色的图解。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史料及相关参考文献以重现西方与中国之间相互了解的最初阶段,一直回溯到早至广阔的欧亚大陆被两个伟大的帝国——西方的罗马帝国和东方的中华帝国所统治的时代。 作者的评述兼顾了欧洲和亚洲两地的情势,由此也就勾勒出一幅有关中国的地理描述全景图;运用的材料涵盖了对本地资料的搜罗、实地的地形测量考察材料,以及传教士和旅行者搜集的间接见闻等诸多方面。作者评述的时间跨度也很大,初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地图集里零星散见的、基于猜想的错误百出的地图,止于十七、十八世纪描述较为精准的地图『那时出现了两位从科学和哲学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领军人物——卫匡国(Martino Martini)和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两人同为耶稣会士』,呈现了这一背景下人们对天朝之国的描述。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在中国传播欧洲的地理学知识,而且努力地让欧洲了解中国的真实形态,包括人口、法律、风俗和习惯。作者搜集了较为丰富的地图材料,从西方地图绘制的历史演变来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变化,从中探讨了西方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性转变过程;其间对于沟通中西之间交流的历史人物,亦分别进行了叙说。 本书视角独特,有学术深度和学术价值。从译文内容上看,译者长期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翻译较为准确,语言明白晓畅。本书存在的问题是:书中的地图属于历史史料,由于当时的地理学知识发展不完善,测绘手段和测绘工具不完备,加上西方人对中国史地的认识存在欠缺或不全面之处,有些地图带有绘制者的主观猜测或想象的因素,故而地图本身的准确性有待商考。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