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地理

  • 方言与中国文化

    作者:周振鹤,游汝杰

    本书由历史地理和文化语言学家周振鹤与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家游汝杰合作,以扎实的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知识为基础,从移民、栽培植物、地名、戏曲、小说、民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对汉语方言在历史上的流变及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梳理分析。本书在研究方言时所采用的历史地理分析法尤为学界所赞赏。独特的研究视角、清晰的分析思路、新颖独到的见解再加上流畅、通俗的文风,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趣味横生。本书初版曾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此为最新修订版。
  • 从混沌到秩序

    作者:唐晓峰

    本书是唐晓峰先生在其讲课笔记的基础上扩充整理出来的,其目的是给地理学及其思想史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建构一个适合中国的地理学思想体系。本书对中国的“王朝地理学”及国外的地理学思想做了分析,借鉴了国外的前沿研究成果,结合中国自古形成的地理观念,让我们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更清醒地反思我们观念中的地理概念。
  •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作者:严耕望

    目录 前论 郡县制度渊源论略 第一章 统治政策与行政区划 第二章 郡府组织 第三章 郡尉 第四章 郡国特种官署 第五章 县廷组织 第六章 乡官 第七章 郡县学官 第八章 上计 第九章 监察 第十章 任迁途径 第十一章 籍贯限制 第十二章 任用杂录 第十三章 秩绶表 附录一 政风述要 附录二 引用及参考书目 本卷成书后记
  • 唐代交通图考

    作者:严耕望

    本书为严耕望先生史学著作的代表作,颇受国内外史学界的推崇。本书考订唐代的交通地理沿革,以区域分卷,按京都关内区、河陇碛西区、秦岭仇池区、山剑滇黔区、河东河北区、河南淮南区分为6卷,以路线为篇,如长安洛阳驿道、长安太原驿道等路线,考论沿途所经州府军镇、馆驿津梁、山川形势、道里远近,并及古迹诗篇,引证史料繁富,考订详核,每篇考论结果,皆绘制地图,颇便读者了解和应用。 序言 凡例 第一卷 京都关内区 第二卷 河陇积西区 第三卷 秦岭仇池区 第四卷 山剑滇黔区 第五卷 河东河北区 第六卷 河南淮南区 第七卷 江南岭南区(存目) 第八卷 河运与海运(存目) 第九卷 交通制度(存目) 第十卷 综结(存目) 附录一 地望无考馆驿录(存目) 附录二 唐代对外交通路线中文资料辑要(存目) 附录三 引用书目 附录四 成书后记(存目) 附录五 纲文古地名引得
  • 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

    作者:张修桂

    本书主要研究历史地理学的两大分支学科,即历史地貌和古地图。首先在引论中阐明历史地貌学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和古地图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意义。第一篇论述长江中下游河床与湖沼演变的历史过程,提出江汉洞庭地区历史上的“跷跷板”演变模式,为中下游河湖演变趋势和必须确保荆江大堤等问题,提供理论根据和背景资料。第二篇研究上海地区成陆的全过程,重新论证成陆过程中几条岸线的确切年代和位置,直接为大型工厂、深水码头选址以及兴建上海长江大桥等建设服务。第三篇讨论黄淮海平原河湖地貌演变过程和方法,着重分析海河形成全过程和湖沼湮没原因,并对先秦九河进行重新认定,为海河综合整治、黄准海平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历史借鉴。第四篇古地图研究,着重对出土的放马滩地图和马王堆地图进行深入研究,确认我国先秦、汉初的测绘技术和制图水平,已属世界先进,丰富了中国地图学史内容和制图理论。本书集作者一生的研究精华,既有学术价值和存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 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

    作者:辛德勇

    本书以中国历史地理学专题研究为主,也包括一部分中国地理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研究。 在历史经济地理领域,着重探讨了战国时期北方重要水利灌溉工程漳水十二渠的创始人以及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问题。在历史军事地理领域,主要考证了战国至秦汉之际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和军事设施的地理问题,其中包括魏国西长城的走向、闾左的身份与其地域来源的关系、巨鹿之战与刘邦还定三秦之役、楚汉彭城之战、韩信平齐之役、垓下之战等重要战役的地理进程。在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方面,论述了史念海和侯仁之两位学科创始人的主要学术贡献。 在地理学史领域,重点阐述了唐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以及明代地理学家章潢的学术创见,并剖析了清代徐松的历史地理名著《唐两京城坊考》所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 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着力论述了中国古典目录学发展史上四部分类体系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化轨迹,并揭示出书籍装帧史上之卷轴时代卷与帙的对应关系。同时,还对一些重要典籍及典籍研究著述,进行了考订和评议。 全书内容,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文献考证,侧重通过常见文献,解决学术研究中悬而未决的关键疑难问题。
  •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

    作者:葛全胜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详细描述了中国历朝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内容有秦汉以来中国各朝代温度和干湿(降水)时空变化特征、植被和水体变化过程,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影响。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可供有关决策部门,地理学、气候学、历史学、经济学以及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科教人员、高年级学生参考使用。
  • 中国地图学史

    作者:余定国

    《中国地图学史》系美国芝加哥大学《世界地图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政治文化中的中国地图、观察与文字之间的中国地图、人文学科中的中国地图学、传统中国地图学及其西化问题等。《中国地图学史》是在芝加哥大学版《世界地图学史》第二卷第二册《传统东亚和东南亚的地图学史》(1994年出版)的基础上翻译整理成书。作者以宏观视野旁征博引,广泛利用中国古代资料,引证西方学者研究成果,可以补充中国地图学史研究之不足。
  • 六朝事迹编类

    作者:[宋]张敦颐,张忱石 点校

    《六朝事迹编类》是列入书局古籍规划中“中国历代都城资料选刊”中的一种。张忱石先生点校,曾于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现已版权过期。张忱石在原书基础上,加上专名线,并修正一些错误,在书后补充了人名索引,使本书增添了价值。
  •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作者:李孝聪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是为北京大学课程《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编写的教材。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地理环境制约下,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本教材与多媒体讲授相结合,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东北平原与山地、蒙古草原等大自然区的划分来讲授区域历史地理。(1)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和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接口”。因此,我们期望这门课程和教材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 吕著史地通俗读物四种

    作者:吕思勉

    《吕著史地通俗读物四种》内容简介:吕思勉先生,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一八八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清光绪十年二月初一日)诞生于江苏常州十子街的吕氏祖居,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农历八月十六曰)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吕先生童年受的是旧式教育,六岁起就跟随私塾教师读书,三年以后,因家道中落而无力延师教授,改由父母及姐姐指导教学。此后,在父母、师友的帮助下,他开始系统地阅读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各种文史典籍。到二十三岁以后,即专意治史。吕先生夙抱大同思想,毕生关注国计民生,学习新文化,吸取新思想,与时俱进,至老弥笃。
  •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作者:〔晋〕常璩,任乃强 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的校勘记,以单行小字夹于正文中间,辑补文字于字下加▲符号,删去之文字排小一号字,并加圆括弧以表明之,注释置于整理者所分各章之后。《华阳国志》是一部有影响的历史、地理着作,《四库全书》入史部载记类,近人则往往将其划入地方志中,并被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志之一。 作者常璩(约公元二九一-三六一),东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人。自后汉迄晋世,常氏世代为官,为江原巨族。常璩少年时,得遍读先世遗书,颇负才名。氐人李氏在四川建立成汉政权以后,注意网罗旧家大族。李期、李寿之世,常璩任成汉史官,获读宫中图籍版档,曾撰《梁益二州地志》、《巴汉志》、《蜀志》、《南中志》等书多种。东晋永和三年(三四七),桓温伐蜀,璩与中书监王嘏等劝李势降晋。入晋后,因受歧视,不复汲汲仕进,乃怀愤裒削旧作,为《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十二卷,分为两大部分,前四卷《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为地理之部,所涉及的疆域,北起今陕甘南部,南到今滇南和滇西南边境,西起今川西地区,东至长江三峡地区。后九卷是对我国西南地区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从远古蚕丛、鱼凫的传说时期起,至东晋咸康五年(三三九)止,其叙述的侧重点,则在公孙述、刘焉据蜀时期,三国蜀汉时期和氐李成汉统治时期。 此书体制完备,资料丰富,考证翔实,文笔富赡。草创始就,即倍受重视。范晔着《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曾大量采取其文,后来崔鸿着《十六国春秋》、郦道元注《水经》、刘昭注《后汉志》,凡涉及西南史地者,亦无不尽量吸收《华阳国志》的成果。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历代书志均加着录。任乃强先生认为“其开我国地方史志创造之局,有如《史记》之于我国史籍”,是有道理的。 《华阳国志》版本很多,北宋有元丰吕大防成都刻本,南宋有嘉泰李□邛州刻本,原本均已佚。明清而下,翻刻传抄者更多,今存之各种本子,有三十种。任乃强先生整理此书,以清廖寅题襟馆本为底本,校以现存所有版本(其中包括被任先生本人认为反映了元丰本面貌的何焯校本),参考大量有关典籍,进行校勘、标点、辑补、注释、附加论述及绘图。其校、点和补均反覆斟酌,极见功力。其注释、附论和插图,对书中所涉及的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沿革、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民族形成、经济发展、土风民俗、物产资源、着作学术等方面及古西南地区同内地的关系、古西南地区同印度的文化交流等等,作了详细的阐述,有不少独到的见解。由于任先生对西南地区的地理、历史十分谙熟,而又能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的传统方法,其所考订,每能贯通历史文献、出土材料和实地情形,娓娓而谈,令人信服。在整理《华阳国志》的同时,任先生又综合各方面的材料,纠正了《汉书》及其颜注、《后汉书》及其李注、刘昭注、《三国志》及其裴注、《水经注》、《晋书》、《资治通鉴》及其胡注的若干谬误。这些工作,对于研究西南史地,探讨西南地区民族发展史和地区经济发展史等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应当说明的是,作先生之校勘,偶有未说明所据版本而仅依文理改动者,又其所辑补的文字,除诸书明引为《华阳国志》之原文以外,亦有以他书之有关段落词句以意补之者。这种做法,同一般遵循的辑校原则有不尽合处。好在校勘记中对校改、增补文字的来历及其校补理由均有说明,并有统一的标记与原文区别,读者仍可清楚地看到底本的面目。在注释中,亦有一些未提供足够证据而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推断成份,我们仍依原稿排印,读者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作出判断。在出土文物不断增多,资料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 中国人口史

    作者:葛剑雄

    本册为第一卷,论述了人口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定义,中国人口史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以及中国人口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探讨了研究中国人口史的意义,还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周期和周期性、20世纪开始的人口转变、是否存在人口爆炸等问题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看法。
  • 体国经野之道

    作者:周振鹤

    《体国经野之道》除了剖析政区变迁史的基本规律外,不仅对政区形态进行了分析,强调政治过程在行政区划变迁中的作用,而且还注意到了行政区划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现象之间的关系。因此,《体国经野之道》大致可以看成是一本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导论。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政区的沿革过程,既从政区的层级、幅员和边界等要素的变化来分析政治因素的主导作用,又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背景中去透视政区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了中国行政区划发展演变的一个动态趋势。
  • 中国疆域沿革史

    作者:顾颉刚,史念海

    本书是1938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二辑的一个分册。本书记叙了中国自传说中之黄帝始,就出现了疆域区划的痕迹;夏代的疆域就有一定范围,西到华阴,东到济水上流、北至今山西长治县、南至今河南西部;其中重点记叙了殷商、西周、春秋列国、战国时期、秦、汉、三国时期、晋、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直到民国成立初年各个朝代疆域的变迁,以及各个朝代地方制度改革的情况。书中还附有31个表和27幅地图。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疆域沿革史已有之成绩 第三章 夏民族之历史传说及其活动范围 第一节 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 第二节 从夷夏交争与少康中兴等传说中观察夏代中世之疆域 第三节 晚夏之疆域范围 第四章 殷商民族之来源及其活动区域 第一节 殷商民族起于东方说 第二节 殷商之建都与迁都 第三节 殷代之势力范围与其征伐所及 第五章 西周之疆域范围及东周王畿之区域 第一节 周民族起于西方及其东侵 第二节 周灭殷后之东方封国 第三节 周室之东迁及东周王畿之疆域 第六章 春秋列国疆域概述 第一节 春秋时期华夏之疆域 第二节 春秋时夷蛮戎狄之分布 第三节 春秋时代诸侯之互相吞并及夷狄之同化 第七章 战国疆域变迁概述 第一节 战国之形势 第二节 战国时华夏疆域之扩张及民族之同化 第三节 郡县之起源 第八章 先秦人士之区划地域观念 第一节 九州说及大九州说 第二节 十二州说 第三节 畿服说 第九章 嬴秦统一后之疆域 第一节 六国之灭亡及秦之统一 第二节 秦郡考略 第三节 长城 第十章 西汉疆域概述 第一节 汉初之封建制度 第二节 西汉之郡国区划及其制度 第三节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 第四节 西汉对外疆土之扩张 第十一章 新莽改制后之疆域 第十二章 东汉复兴后之疆域 第一节 东汉初年郡国之省并 第二节 两汉地理制度之比较与其疆域之消长 第三节 汉末九州制之复兴 第十三章 三国鼎峙中之疆域 第一节 曹魏之疆域 第二节 蜀汉之疆域 第三节 吴之疆域 第四节 三国时之地方制度与特殊制度 第五节 三国时北边汉族之南徒与南蛮山越之征服 第十四章 西晋统一后之疆域及其地方制度 第十五章 东晋南北朝疆域概述 第一节 五胡乱华及汉族之南迁 第二节 侨州郡县制度之建立 第三节 江左诸朝疆域之变迁 第四节 北魏周齐疆域之分合 第五节 南北朝时代地方制度之沿革及其紊乱 第十六章 隋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隋代疆域之区划及其制度 第二节 运河 第十七章 唐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唐代疆域之区划及其制度 第二节 府制之确立及其种类 第三节 节度使区域之建置 第四节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五节 唐代疆域之扩张及羁縻州县之建置 第十八章 五代割据时期疆域概述 第一节 五代递嬗期间中原疆域之演变 第二节 十国之割据与此期疆域之变迁 第十九章 宋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北宋之疆域区划及其制度 第二节 宋室南渡后之疆域 第三节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二十章 辽国疆域概述 第二十一章 金源疆域概述 第二十二章 元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元初领土之扩张及四大汗国之建立 第二节 元代中国本部之疆域区划与其制度 第三节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二十三章 明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明初布政使司之建置及其疆域区划 第二节 明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三节 都司卫所之分布 第四节 明代九边之建置及边墙之修筑 第二十四章 清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未入关前之满清 第二节 清代行省之区划 第三节 蒙藏底定后之四方藩属 第四节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五节 清代西南土司制度 第二十五章 鸦片战后疆土之丧失 第二十六章 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 重 排 本 前 言 六十年前,商务印书馆创编《中国文化史丛书》,独辟新径,分门别类,各为撰述,既显示当年学术思潮和学人治学风格,亦发扬中国固有文化,为功至巨。故发刊伊始,即已蜚声士林,见誉人口。迄至今日,犹受人称道,盖有由也。 丛书之中列有《中国疆域沿革史》,请顾颉刚先生撰述。顾先生慨然应允,然以诸务萦身,无暇执笔,要我先为搜集材料及起草。1934年禹贡学会初创,翌年得张石公(国淦)先生捐赠房舍,作为会址。顾先生邀我先期移居禹贡学会之内,以便着手进行工作。 当时正是国难当头,日本帝国主义侵凌日甚一日,东北三省早已沦陷,其锋芒及于山海关内,北京(当时称北平)势同前线,几有不可终日之势。顾先生曾感慨地说:“吾人处于今日,深感外侮之凌逼,国力之衰弱,不惟汉唐盛业难期再现,即先民遗土,亦岌岌莫保,衷心忡忡,无任忧惧。”故承应撰著此书,实有深意。顾先生一再指出,必须详细论述疆域损益及其演变踪迹,借以使国人具知创造祖国山河之匪易,寸土皆应珍视,不能今其轻易沦丧,这不仅是口头的指示,而且在书中开篇明白写入。 顾先生上述指示,实为本书框架轮廓,大纲目录即依此制定。目录中特设《明代长城和九边》、《清代后期失地》等章节,亦有所指。论述历代疆域,涉及许多具体地名,若一一备举,悉以入于文内,显得繁琐累赘。顾先生又指示,应分别列成表格,既清眉目,亦可少占篇幅。顾先生还指示,讲地理不能不用地图,讲现代地理如此,讲沿革地理更不能舍之不用。根据这个指示,书中先后列表31个,附图27幅。 以前我在大学学习时,曾听过谭其骧先生讲授《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的课程。谭先生很会讲课,上课时只带一些卡片,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既不发讲义,也不绘制地图和表格,学生只是听讲记笔记。在起草中,我翻阅过我所记笔记,由于和顾先生的指示以及写作要求差距较大,很难配合。特别是顾先生在本书目录开端绪论之后,列有“中国疆域沿革史已有的成绩”一章,笔记中无此内容可资参考,而疆域沿革之学有其历史渊源,历代学人咸有撰著,非一朝一代史事,起草此章要遍览前哲时贤的著述,我深感难于措手。这些情形,我皆曾坦率地向顾先生谈过。顾先生鼓励我从头学起,而且给我一年多的时间,作为我在禹贡学会的工作。在这不很长的时间里,我只好埋头苦读,翻检有关图书。这使我能博览和参考古今许多学者的著述和学说,不囿于一家之言。在苦读中,时时得到顾先生的指点,又不时和当时在禹贡学会工作的韩儒林、童书业、张维华诸先生共同研讨,使我得到不少进益。在起草工作中也曾征询过诸先生的论点和意见,其中尤以童书业先生的为多,但都没有注出他们的大名,因为都仅是口头的谈论,不是著作,无从为之注出。 总的说来,全书的框架轮廓以及大纲目录都有顾先生的指示,有规矩可依,所谓起草工作只是就章节题目做文章,看起来似乎不会很费力,但实际做起来却非常吃力。除了前面提到的“已有的成绩”一章外,由于这本书以论述历代疆域变迁为主,旧日所谓正史大都有《地理志》或《郡国志》,就是有缺的,后来也有人为之补撰,可以据以论述,不过有些志中也还有若干问题,前代学人于此都有论述,这就不能不多事翻检,博采众议,斟酌取舍。又在此书撰写之前,顾先生曾经著有《两汉州制考》,对于《汉书·地理志》的讹误有所校订。既已创立规矩,就须一律踵行。再有疆域规划时有变迁,历年既久,其间自多增并损益,而改朝换代之后,改易更多,尤其是接近边地各处,又时有盈亏。凡此种种,皆须一一董理,方不至有所讹误。更为繁琐的则为图表的制定清绘。前代学人于此颇著功力,成果累累,但仍有不甚确切之处,需要考订,而且要与现代地名对照,自不能不再下功夫,逐一为之查勘。因此,以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全书起草,极为紧张。但是经过这次锻炼,使我能够深入其中仔细钻研,今日能够稍有过进,确实是由顾先生谆谆的教导,为我奠定治学的基础,这是我没齿难忘的。 此书自出版迄今已六十年,本来已是往事一宗,无烦再为道及。现在商务印书馆决定重印,因就回忆所及,略述当年起草过程,亦雪泥鸿爪的微意。当年顾先生承应撰著此书,如前所说,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日甚一日,其时国力衰弱,难于阻遏强敌,故欲借此书以昭告国人,不使大好河山继续沦陷。现在国力日强,国运鼎盛,边圉安谧,民康物阜,与六十年前迥然不同。顾先生在天之灵亦当为之欣慰无已也。 史念海谨述 1998年2月
  •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作者:周振鹤

    政治地理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在西方学界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在中国,政治地理的研究尚未形成气候。周振鹤先生以其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的理论修养和敏锐视野,在学界首倡中国政治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周先生主编并撰写总论和秦汉部分等重要篇章的12卷本《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即将全部出版,这为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开拓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周先生在此时将其20年前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修订增补为《中国政治地理十五讲》一书,打通政治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畛域,为中国政治地理学奠定理论基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 旧史舆地文录

    作者:辛德勇

    本书是辛德勇教授的历史地理研究论文集,共收入论文15篇,从传统文献出发,于细节处中发现问题,在梳理古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地理学知识,独辟蹊径,为前人聚讼不已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
  • 北京与江户

    作者:刘凤云

    《北京与江户:17-18世纪的城市空间》以17—18世纪的北京与江户为基本线索,侧重研究了城市中的政治与商业。第一、二、三章从城市空间的视角出发,讨论了政治体制对城市特别是都城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政治体制影响下中日各自的城市特点,论证了城市空间状态中的人居与造物多是由政府通过行政规划来完成的;另外还论述了在商业空间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等。在第四、五章中,将问题转向城市空间中的人群,即商人与町人、官僚与武士,此外还有旗人,分别找寻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论述,从社会史的角度对城市中最主要的两大居民群体进行了观察。《北京与江户:17-18世纪的城市空间》由刘凤云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