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地理

  •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

    作者:杨宽

    本书“专题史系列”之一。 本书以文献资料结合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 , 并经过许多次的实地考察 , 系统地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 , 其中多所创见。作者认为先秦到唐代是实行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 , 在西汉、东汉之际 , 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 整个都城的格局由 “ 坐西朝东 “ 变为 “ 坐北朝南 “, 在唐宋之际 , 都城制度发生了又一次更大的变化 , 即由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本书对中国古代都城都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 , 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以资说明。
  • 日下舊聞考(全四冊)

    作者:[清] 于敏中 等編纂

    《日下旧闻考(套装全4册)》是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帝弘历叫宝光鼐、朱筠等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的。由于敏中、英廉任总裁,所以书前有“钦定”字样。到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刻版出书,是过去最大最完全关于北京历史、地理、城坊、宫殿、名胜等的资料选辑。
  • 美国历史地图

    作者:马丁·吉尔伯特

    《美国历史地图(第4版)》通过一幅幅结构清晰、内容详备的地图展示了从北美地区有人类生活以来到当代的完整美国历史。地图中的释文、史实和数据令人耳目一新,增长学识。与旧版相比,对原图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新图。《美国历史地图(第4版)》通过对一系列里程碑式事件的生动描绘,全面展示了美国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包括: 政治——从得克萨斯的兼并,到黑人选举权的斗争; 军事——从独立战争和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 社会——从奴隶制的废除,到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 交通——从十九世纪的铁路和运河,到当今的太空探险; 经济——从早期的农业和工业,到当今美国的繁荣。
  •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作者:周振鹤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是一本有关地方行政制度概论性质的专著,系统地阐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制度(包括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两翼)变迁的全过程,并从各个视角概括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特点,界定了许多前人未曾涉及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变迁的各方面因素,总结了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规律、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及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作用,使读者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规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 北平历史地理

    作者:侯仁之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 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北平历史地理》首次译为中文出版。书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为呈现地图原貌,全书采用四色印刷。随书附侯仁之先生手绘《元通惠河图》、手书《北京都市地理》(狱中腹稿)。后者为首次发表。
  • 英国历史地图

    作者:马丁·吉尔伯特

    《英国历史地图(第3版)》通过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地图全面反映了不列颠群岛的历史变迁: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风云变幻,以及大英帝国的海外扩张与解体。新版地图包括:政治——从萨克逊王国和不列颠的法兰西帝国的崩溃,到詹姆斯党人叛乱、议会改革、英联邦和欧洲; 战争和冲突——从维京人的进攻和诺曼入侵,到无敌舰队、世界大战和殖民地的反抗; 贸易和工业——从诺曼时期以后的经济和都铎王朝的贸易,到工业动乱和国际贸易路线的开辟; 宗教——从萨克逊时期的宗教,到宗教改革; 社会和经济——从罗马统治时期的民生,到工业和农业革命、大罢工和大学的发展。
  • 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

    作者:刘跃进

    《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内容包括:霸道与王道的嬗变、秦汉文化分区的依据、秦汉文化的八个区域、秦汉区域文化的载记、秦汉文学地理、三辅地区文学、统一王朝向三辅地区的移民政策及其意义、从秦汉兴衰看《吕氏春秋》的价值、三辅地区儒法道三家并兴的历史背景、三辅地区文人群体的形成、三辅地区文风的变迁等。
  • 岭外代答校注

    作者:周去非

  • 水经注(中华经典藏书)

    作者:王东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从书名来看,此书是为另一种称为《水经》的书作《注》。事情确实如此,三国时期的一位已经不知姓名的作者写了一本名叫《水经》的书,内容非常简略,全书只有八千二百多字,每一条写上此书的河流,都是公式化的:发源、简单的流程、入海,或在何处汇入另一条大河。举条大河的例子,就说中国历史上四大河流之一的淮河吧,从发源、流程到结束,《水经》只写了一百九十多个字。再举条小河的例子,黄河中游古代有一条叫清水的小支流,对于此河的发源,《水经》只说:“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但郦道元为这十二个字写了约一千八百字的《注》文。全书《注》文超过《经》文二十多倍。《水经注》是一部三十多万字的巨构,是一部独立的古典名著。
  • 春秋地名考(全八册)

    作者:顾颉刚

    本书系我社影印顾颉刚先生学术专著系列书稿的第一种。古代地名素为治史者的障碍物,先秦地名尤为窒碍难通,往往一地数名或数地一名,加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迁转流变,历代学者的诠释注解又复错综纷纭,因而给治史、读史者带来很大困难。本书系整理、汇集历代研究商周至于秦汉古地名的相关史料而成,所涉地名近千种,举凡与古地名有关的历代注释、论述、笔记资料均逐条细加甄别、搜罗,并加以研究、考订、归纳。解决了古代地名中的不少疑案,多种解说难于决定孰是孰非的则一并辑录,归纳其不同之处。本书不仅是研究古代历史地理学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也是研究中国上古史的必备参考书。 本社影印顾颉刚先生书稿分为三个系列,即“顾颉刚学术专著系列”、“顾颉刚主编学术期刊系列”及“顾颉刚史料考订系列”。 前言 王煦華 顧頡剛先生研究古史,是時代和地域並重的。一九二七年下半年起,他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授“中國上古史”,講了一學年,“地理方面完全没有説到”。爲了彌補這個缺陷,他就接着在一九二八年下半年講“古代地理研究”,編了講義,在旨趣書中説: 我覺得我們可以着手的工作應當分成兩部分: 其一,搜集古人所説的“前代”的地理材料,照着他們所説的時代去編排,尋出一個他們的系統來。 其二,搜集古人所説的“當時”的地理材料,依了時代的次序去編排,看出實際上古代疆域的大概情形,豫備由我們手中建立一個新系統。 因爲這個緣故,現在編纂講義便照這樣做去: 講義甲種——舊系統的材料。集録禹貢、職方、王會、山海經、淮南地形訓等文,看他們對於“分野”、“分州”、“四至”、“五嶽”、“四裔”、“五服”等主張是怎樣的,如何從不同而變爲同,如何從想像而變爲事實。 講義乙種——新系統的材料。從甲骨文中看商代地域;從金文、詩、書中看西周地域;從春秋、國語、左傳中看東周地域;從戰國策、先秦諸子中看戰國地域;從史記、漢書中看秦、漢地域。就把這些材料和甲種相比較而推求甲種諸篇的著作年代。 這是我們研究古代地理的初步工作。做了這一步工作,可以知道秦、漢一統的疆域是經歷了多少階段而成就的,這很整齊的分野、分州……的系統是如何造出來的,他們爲什麽要這樣造。 由此可見,顧頡剛先生研究古代地理一開始就想作徹底的整理。他的講“中國上古史”和“古代地理”都是和他自己的研究結合起來的,真正做到了教學和研究相結合。 一九二九年二月,顧頡剛先生離開了廣州,回到當時的北平,在燕京和北京等大學講的仍是“中國上古史”、“古代地理”和“中國疆域沿革史”等這方面的課程。一九三四年二月,他與譚其驤等創辦禹貢半月刊,在發刊詞中提出的四件具體工作計劃,其中第三件工作是編一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爲什麽要編這樣一部辭典呢?他説: 我們也還没有一部可以够用的歷史地名大辭典,李兆洛的歷代地理志韵編太簡略了,檢索也不方便,北平研究院所出版的中國地名大辭典和商務印書館所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雖然都以“大”字命名,實際可是連正史地理志和一統志所載的地名也没有完全搜録進去。而且此等辭典皆不過抄掇舊籍,對於每一個歷史地名很少有詳密的考證。所以我們第三件工作是要廣事搜羅所有中國歷史上的地名,一一加以考證,用以編成一部可用、够用,又精確而又詳備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 因此,顧先生的想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是爲了弄清楚古代地名而做的徹底整理工作。但禹貢半月刊辦了三年半就因抗戰而停刊。這件工作也就未能具體展開,而是停頓了二十多年,直到一九五三年,他在上海和章巽合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時才得以稍有展開。他在序中説: 二十餘年來,頡剛曾屢次籌劃和着手歷史地圖的工作,終因日寇侵入及戰後國民黨反動政權種種黑暗統治,學術研究和出版工作都極難於進行,因而歷史地圖的編繪工作也未易有具體的開展。 一九五三年春,地圖出版社邀頡剛和巽擔任中國歷史地圖的編製工作。頡剛鑒於歷史地圖本身的重要性,及社會各方面需要的殷切,遂亦不辭愚陋,盡出舊稿,和巽合作整理,進行編製。 顧頡剛先生鈔集古代地理考證資料,日記中很少提到,但這裏説“盡出舊稿,和巽合作整理”,説明他自一九二七年至五三年,這二十多年來,資料的鈔集工作仍默默地在進行着,否則怎能“盡出舊稿”來呢。 一九五四年,顧頡剛先生又應中國科學院之邀請,來到北京,在歷史研究所第一所作中國古代史研究。他到所後所寫的“工作計畫”,其第一項就是編“中國古代地名集解”,並對此寫了一千餘字的説明,可見他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這個説明很詳盡,各方面都説到了,無需我再説什麽了,爲此把全文鈔録在下面,讓讀者能全面地理解本書的價值與作用。 研究歷史必及地名,而古代地名素來是讀史者的障礙物。其一,那時一地常有數名,或數地共用一名,一不小心就會出岔子,要一一清理非常費事。其二,即使地名本身無大問題,而歷代學者的解釋又復錯綜紛紜,一個地名常有二處、三處以至四處的説法,究竟從哪一説才對。其三,地名常因民族的移徙,前人對於古代地名看得過分呆板,對於民族移徙又絶未注意,所以弄得許多地方窒礙難通,現在也必須加以糾正。 爲要弄清楚古代地名,使讀者减少困難,進一步弄清楚古代水道的變遷,氏族的移徙,疆域的界限,經濟的發展,以及古代交通與戰争路綫等等動態,我久想做徹底整理的工作。以前我在北京出版禹貢半月刊,近年在上海編輯中國歷史參考地圖,都是這方面的一點表現。但禹貢半月刊辦了三年半就因抗戰而停頓,參考地圖刊僅供一般人的初步認識,都説不上徹底整理。現在到所工作,希望把積年的想望努力把它實現。擬自一九五四年十月至五六年九月,專力治漢書地理志及水經注二書;先打好了這個基礎,然後一步一步往上推,自五六年十月起整理夏以後至秦以前的地名,把每個地名的古籍正文列舉了出來,再把前人的注釋、論文、筆記的文字鈔下,就其不同之處歸納爲若干種説法,然後加以批判,决定其孰是孰非;其中不能决定的也説明了所以不能决定的原因,使得後人好繼續討論下去,並隨時用新發現的材料來確定它。這樣做了之後,再把每一個地名的不同的幾種解釋繪成一幅地圖,插在書裏,使讀者對於古人所説的一切可以捉摸得住,批判得準。這項工作約須至一九六一年完工。全書約一千萬字,目的是供專家的研究。又把這些材料簡單化,節録爲中國古代地名辭典,約百餘萬字,目的是供一般人的參考。 要做這項工作須具備幾項條件。第一,須有兩個工作人員鈔寫材料,本所和我的藏書不够,再到北京圖書館和北大圖書館去搜集材料;必要時到外省去鈔寫。第二,我十年前創辦中國史地圖表編纂社,延聘繪圖人員繪畫二百萬分之一的“分省地圖底本”,歷五年方成,適解放後省區改變,未能付印;現在省區又多改回,修改後已可用,所以已把這項圖稿帶來,擬請本所用淡緑色印出,使得工作時可以隨時填注(這項底本亦適用於歷史研究所第二、三所及考古、語言諸研究所)。第三,擬請調用繪圖員一人,在每一地名材料齊備時即行繪畫。平時可繪漢書地理志圖及水經注圖,漢志圖以每一郡爲一幅,水經圖以每一水爲一幅(水經注圖有汪士鐸、楊守敬所繪的兩種:汪圖分水而甚粗疏,楊圖細密,但爲一總幅,裁釘成八册,不便觀覽。擬合兩圖之長,形式依汪,記注依楊)。第四,[考察] 我國古代人民活動的區域,擬於每年天氣寒暖適中的時候旅行一二次,實地觀察其地勢、古蹟等等,以證明或糾正古人的説法。 顧頡剛先生的工作計劃未得到當時歷史所領導的認可而流産了。但他徹底弄清楚古代地名的想法没有動摇,仍繼續鈔集古代地理考證資料,在他一九六二年的日記中有以下的記載: 五月九日,劉鈞仁來。予十年來,鈔集古地理考證資料不少,而工作煩忙,年亦漸老(案先生是年六十九歲),自揣已不能整理。上月項平來,談及獨力編中國地名大辭典之劉鈞仁已退休,而精力尚足,因介紹彼來訪。倘真能成“古地名匯考”一書,大善! 五月十二日,劉鈞仁來,取地理資料。 五月三十日,劉鈞仁來,續取地理資料。 六月十二日,劉鈞仁來,取稿。 九月二十一日,劉鈞仁來。 十月八日,蕭項平來,同到劉鈞仁處談。(以上轉録自顧潮所摘日記卡片) 劉鈞仁幫助整理到何時、何種程度,顧先生的日記中没有明確的記載,但一九六四年的日記中有以下一段記載: 十一月十五日,劉鈞仁來,以春秋史事勘交之審閲。 不提春秋地名彙考,只説春秋史事勘,當是前者整理已畢或告一段落,暫不再整理下去。因此劉鈞仁幫助整理此稿的時間在一九六二年五月至一九六四年十一月間,前後約二年半。一九七八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要求科研人員訂個人科研規劃,先是在二月份訂五年的規劃,後來在九月份要求訂三年、五年、八年的規劃。在此期間,顧先生寫過三份素材,二月份的五年規劃,由劉起協助寫成;九月份的三年、五年、八年規劃,由我協助寫成。在第一份素材中,顧先生所寫爲: 春秋戰國地名彙考已成四分之三 在第二份素材中所寫爲: 春秋戰國地名彙考約四十萬字 古地名衆説紛紜,必須加以考索,并聯繫其氏族之起源與流徙。 在第三份素材中所寫爲: 春秋地名彙考 春秋及左傳中地名最多,可以藉此啓發,上推商、周,下推秦、漢,故頡剛已於二十年前編集各家之説編成此書,爲研究古史之用。六一年來,又承中華書局前副總編輯蕭項平同志代覓專家劉鈞仁爲之考索補綴。全稿現存該局,請代爲索還,俾得寫定出版。還須請地圖出版社爲之作圖,分幀插入,以便讀者對於古代地理得有確實的認識。 以上的材料,説明劉鈞仁幫助整理的工作,只做到了四分之三。還有四分之一的工作要繼續做,而這一部分做起來更難,劉鈞仁先生没有能按照顧先生的上述要求,接着做下去,就可以知道它的難度。一九七八年九月顧頡剛先生明確把一生的積稿交給我整理。在他生存期間,一切可由他和我商量着幹;在他去世之後,我依然可照他的遺願繼續幹。如有適當人才,亦可選取數人,在他的指導下合作。二年之後,顧先生就去世了。我本着他的遺言,按照他的遺願和每項工作的具體要求,先易後難地一步一步做去。整理這部春秋地名考稿子,在顧先生去世之後,他所説的一些工作條件都不具備。前年,我在工作上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的張愛芳同志有些聯繫,跟她談起顧頡剛先生遺稿中有一些尚未完成而需進一步加工整理的稿子,工作量很大,我已年近耄耋,不可能完成這些加工整理工作,認識的年輕人中,目前也無合適的人選,爲了使這些顧先生一生鈔集下來的僅有一份的稿子不致散佚,不知北京圖書館出版社能否把它影印出版,化身千百,使它保存下來?這樣想做這方面研究工作的人,年輕一代學者和後人,就可以接着幹下去,省却大量收集、整理材料的時間和思索考證方法等問題的摸索。好像接力賽跑,接着顧先生的棒,繼續走下去。張愛芳同志很贊同,言之於社長兼總編輯郭又陵同志,他也很贊同。同時我也告訴了顧先生的女兒顧潮同志,她也贊同,認爲是符合父親心願的。影印顧稿的事就這樣定下來了。影印室主任賈貴榮同志、責任編輯廖生訓同志積極行動起來,現在八巨册春秋地名考出版面世了。顧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也很高興! 二○○六年四月三日下午 《春秋地名考》總目錄 第 一 册 子 集 一 部………………………三 │ 部……………………七六 丶 部…………………一一八 丿 部…………………一三七 乙 部…………………一四一 二 部…………………一八○ 亠 部…………………二○九 人 部…………………二五○ 儿 部…………………三一九 入 部…………………三二三 八 部…………………三二六 冂 部…………………三五五 冫 部…………………三六二 几 部…………………三六四 凵 部…………………三六六 刀 部…………………三六八 力 部…………………三八四 勹 部…………………三八七 匕 部…………………三八九 匚 部…………………四一九 十 部…………………四三四 卜 部…………………四八三 卩 部…………………四八九 厂 部…………………四九三 又 部…………………五一五 丑 集 口 部…………………五二一 囗 部…………………七○○ 第 二 冊 土 部………………………一 士 部……………………六○ 攵 部……………………七二 夕 部…………………一○九 大 部…………………一二六 女 部…………………二八一 寅 集 子 部…………………三三三 宀 部…………………三五七 寸 部…………………四三七 小 部…………………四四五 尸 部…………………四七四 屮 部…………………四九八 山 部…………………五○一 巛 部…………………五六○ 工 部…………………五九○ 己 部…………………五九七 巾 部…………………六○八 干 部…………………六二四 ㄠ 部…………………六七三 广 部…………………六七七 廴 部…………………七二三 廾 部…………………七三一 弓 部…………………七三五 彐 部…………………七四三 彡 部…………………七四八 彳 部…………………七六五 第 三 冊 卯 集 心 部………………………三 戈 部……………………三二 戶 部……………………九二 手 部…………………一一○ 攴 部…………………一三四 文 部…………………一四六 斗 部…………………一五○ 斤 部…………………一六八 方 部…………………二○八 辰 集 日 部…………………二四三 曰 部…………………三一四 月 部…………………三八一 木 部…………………四四九 欠 部…………………八三二 止 部…………………八三五 歹 部…………………八七二 殳 部…………………八七四 比 部…………………八九九 毛 部…………………九○五 氏 部…………………九一一 第 四 冊 巳 集 水 部………………………三 火 部…………………六三二 爪 部…………………六九六 爻 部…………………七○○ 爿 部…………………七○一 牛 部…………………七○二 犬 部…………………七四二 第 五 冊 午 集 玉 部………………………三 瓜 部……………………五九 瓦 部……………………六八 甘 部……………………七九 生 部……………………八七 用 部……………………九○ 田 部…………………一一三 癶 部…………………一六三 白 部…………………一六四 皿 部…………………二○四 目 部…………………二四二 矢 部…………………二七○ 石 部…………………二七四 示 部…………………二九○ 禸 部…………………三三二 禾 部…………………三三七 穴 部…………………四○一 立 部…………………四一八 未 集 竹 部…………………四二九 系 部…………………四六一 罒 部…………………五五一 羊 部…………………五六二 羽 部…………………五八二 老 部…………………六一九 而 部…………………六二五 耳 部…………………六二九 聿 部…………………六五○ 肉 部…………………六五九 臣 部…………………六九三 至 部…………………七○九 臼 部…………………七一六 舌 部…………………七二五 舟 部…………………七四一 艮 部…………………七四三 第 六 冊 申 集 艸 部………………………三 虍 部…………………三六七 虫 部…………………四四四 行 部…………………四六九 衣 部…………………四九○ 襾 部…………………五一五 酉 集 見 部…………………五四七 角 部…………………五五八 言 部…………………五六二 谷 部…………………六一三 豆 部…………………六一五 豕 部…………………六二九 豸 部…………………六七一 貝 部…………………六七二 赤 部…………………七二六 走 部…………………七三九 足 部…………………七○九 車 部…………………七六四 第 七 冊 辛 部………………………一 辰 部………………………七 辵 部……………………一○ 邑 部……………………五五 酉 部…………………五二三 采 部…………………五三三 里 部…………………五三五 戌 集 金 部…………………五五七 長 部…………………六○八 門 部…………………六三四 阜 部…………………六七○ 第 八 冊 佳 部………………………一 雨 部……………………五○ 青 部…………………一○六 非 部…………………一一○ 革 部…………………一一六 韋 部…………………一二九 頁 部…………………一四九 風 部…………………一九一 飠 部…………………一九五 首 部…………………二○二 香 部…………………二二四 亥 集 馬 部…………………二二七 高 部…………………二六六 鬲 部…………………二八七 鬼 部…………………二九○ 魚 部…………………三一四 鳥 部…………………三七一 鹵 部…………………四○○ 鹿 部…………………四○七 麥 部…………………四二八 麻 部…………………四三○ 黃 部…………………四三六 黍 部…………………四六三 黑 部…………………四六六 鼓 部…………………四七五 齊 部…………………四七九 齒 部…………………四八七 龍 部…………………四八八 龜 部…………………四九六 地名條目筆畫索引 ……………………五○三
  • 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全集-全六册

    作者:顧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凡史籍、实录 、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本书一一予以辑录,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 史记地名考(上下册)

    作者:钱穆

    《史记》一书,上始轩辕,下迄天汉,集古史之大成,而考地者於此独阙。国学大师钱穆于抗战初期苏州沦陷期,隐居耦园,以所存古史地理书二、三十种,昕夕握管,越一年而成本书。书中地名分卷,大体依照《史记》原有篇目,而地名编排之次序,亦可约略见其时代之先后。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作者:郭漫 编

    《中华上下五千年》(最新彩色图文版)力图通过精心的编排、精彩的文字,精致的版式、精美的图片以及准确的史实把长长的历史浓缩于瞬问。全书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盛世、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面前,完整再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青少年直观而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过程;让青少年感受到这种优秀文化的熏陶,感受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国青少年成长必读”系列丛书,是我们在新时期为当代学生量身定做、专业打造的一套融知识性、趣昧性为一体的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的优秀图书。它涵盖了学生们在青年成长的重要时期不可或缺的百科知识,我们希望以此引领学生们探求无穷的智慧魅力,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渴求与完善中不断成就更加完美的自我。
  • 古史地理论丛

    作者:钱穆

    《古史地理论丛》(第2版)汇集考论古代历史地理的20余篇文章。作者以通儒精神将地名学、史学、政治经济、人文及民族学融会一体,辨析异地同名的历史现象,探究古代部族迁徙之迹,进而说明中国历史上各地经济、政治、人文演进的古今变迁。
  • 中古文学地理研究

    作者:胡阿祥

  • 徐霞客游记校注(上、下)

    作者:[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校注(上,下),ISBN:9787222014862,作者:徐弘祖
  • 困学书城

    作者:辛德勇

    作者关于读书与藏书的文集。作者围绕历史地理、古文献以及佚籍、版本、藏书、校订、版本等,论事议史,于细微处发现复杂之往事,于浅显中发掘深邃之玄妙,读来常令人叹服。
  • 水经注校证

    作者:郦道元,陈桥驿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名著,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所经地区的的自然地貌、人文遗迹、建置沿革和有关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民俗物产等,引书400余种,记述众多汉魏碑铭。作者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参考35种版本,利用120大量地方志和其他文献资料, 融汇本人60余年研治体会,吸收王国维、胡适、岑仲勉、森鹿三等中外学术成果,对原书进行标点,撰作校证。各卷末的校证包括校异文、辨正误、补异文、考原委等。
  • 我们的中国

    作者:李零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历经多年遍访中国上古以来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遗迹等,在旅行日记和考察记的基础上,写作《我们的中国》。书中从禹贡九州,讲到周秦的两次大一统;从寻访孔子和秦始皇、汉武帝的足迹,到中国的山水形胜、岳镇海渎;最后还论述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地理问题。 经由此书,中国自上古以来的人文和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大地上的维度。《我们的中国》是李零在《我们的经典》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的巨制。
  •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

    作者:侯仁之

    侯仁之一生致力于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从河湖水系和地理环境入手,系统地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形成、发展、城址转移的过程。本书精选了他在建国以后所撰写的五十五篇作品,论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北京城的深厚感情。 本书介绍了近代以来,北京都市空间的拓展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旧城为格局,呈圆形扩展,而谈到保护,也每将旧城如生日宴席上的蛋糕般供奉或移出。 本书正视北京都市空间剧变的现实,将其作为一人整体,纵向均衡切分成西、东、中三大块,选出18个区域进行观察,分析区域空间的内在逻辑,提示北京都市空间的独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