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地理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

    作者:余蔚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周振鹤 主编 本书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本卷主要利用宋、辽、金、元四朝史书,辅以文集、方志及金石等考古材料,系统阐述了辽、金两代的地方行政建置,并对其疆域及行政制度作了全面的梳理。 全卷四编,前两编为辽代行政区划研究,后两编为金代政区研究。 第一编探讨了辽代疆域及政区制度。其中着重对辽代的道—路体制与州制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辽代的高层区划是五京道与军事路、财政路并行的体制,五京道虽非辽代自始至终最重要的高层政区,但却是实际存在的,并且是后两者的前身。此外,对州的种类划分作了全新的梳理,重点论述了方州形成的过程,并合路、州两级的研究,得出辽代政区是以四级制为主干的多种统辖模式并存的结论。第二编以道及军事路为纲,对辽代州、县建置沿革作了详尽的考述,并列出三个时间断面的政区设置情况,从而使辽代的政区在通代变迁的具体考证之外,更由几个时间上的剖面,配合地图,得到更直观的呈现。 第三编对金代疆域频繁变迁的状况与背景作了细致的分析,并推导出金代行政区划乃路、镇、州、县四级体制,同时对军事路的建置作了全面的探究。第四编以军事路为纲,对金代统县、县级政区作了具体考述,亦给出三个时间断面,使金代各个层级的政区得以展现其全貌。 本卷通过对辽、金两代行政区划沿革与相关政治制度的全面考述,力求给出两代政区制度的完整面貌及建置沿革的政治背景。因体例及研究便利的需要,本卷将辽、金两代分述,但笔者始终关注两个相承接的朝代之间制度、具体政区的延续性,力求体现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 肇域志(共6册)

    作者:顧炎武

    《肇域志》是顾炎武"感四国之多,恥经生之寡术"而费二十年心血纂辑的地理总志。全书征引丰富,参阅的明代和清代地理书达一千余部,有很多是孤本或罕见本,为今人保留下了大量可贵的地理资料,为我们了解明末清初的地理书籍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
  • 北江盆地

    作者:钟翀

    本书作者选取了我国东南宗教发达的典型地域—浙东的北江盆地,充分利用该地丰富的现存族谱史料,通过较为系统的资料批判和文献整理,追溯千年以来该地宗教与部落的变迁历史;同时,详细梳理现今居住于北江盆地的数百个宗族的空间形态与发生学系谱,并以北江盆地的研究结论为模型,探索“近世型宗族”的源流与发展脉络,重建“近世型宗族”的发展发育历程,为“近世型宗族”演化史研究提供了比较明确、细致的时间标尺,也为“近世型宗族”的区域差异及特质等探索积累了研究素材。
  • 汉唐地理志考校

    作者:孔祥军

    《汉唐地理志考校》内容简介:历代以来,学者无不以舆地之学为擘史治学之要途利器也。汉唐盛世,彪炳千古,惟史料漏略,考据艰难。然地理志内容却异常丰富,举凡政区沿革、户数人口、水道山脉、镇关险隘、风俗人伦、道里程记,包罗诸项,靡不毕载。如此珍贵之材料,却遗铜在山,未尽其用,究其缘由,盖有数端。其一,正史诸志,号称难读,地理一门,尤其如此。既涉专门之学,令人望而却步。亦有间或采撷用之者,颇因体例不明,方位不辨,而致误读志文,适足平添谬误也。其二,汉唐文献递经流传,文字讹误,在在皆是,版本歧谬,无可幸免,未加深辨,难以径据。其三,除正史地理志外,汉唐地志率多亡佚,辑佚之功既未周详,研究利用无从谈起。其四,地理诸志,所载信息零星四散,不易以系统观念发掘利用之,更遑论透过表象,揭示其背后所蕴藏之史学价值。《汉唐地理志考校》选取汉唐地理志作为关注对象,在不同程度上对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艰苦的开拓研究工作。
  • 唐前期西北军事地理问题研究

    作者:李宗俊

    在充分利用敦煌吐鲁番文献、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书考证和理清唐前期西北各地区的行政建置及其沿革的增省,名称更改,治所迁徙等变化及其原因。并考证唐前期为防御突厥、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的进攻,以及唐王朝为开拓疆域而部署在西北各地的军队各级机构。以五节度使为单位,通过唐前期对西北各地区的经营过程,理清了唐前期西北各边疆因唐与各民族之间争夺的展开,不同时段各部分疆域的先后变化过程。对见于敦煌文书的唐代河西通西域诸道路及其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考述,探究交通道路在隋唐时期的利用、维护和通行情况,以及这些道路在该时期的兴衰过程所折射出的不同民族对这些道路的先后控制与争夺。对牵扯民族纷争的重要边疆地理问题及事件亦进行了深入研究。
  • 海有丰歉

    作者:李玉尚

    本书是中国学者针对中国海洋生物种群历史的第一部著作。作者利用中国史籍、朝鲜史料、水产档案和口述传说,通过考据与计量的结合,揭示了1368~1958年间黄海与渤海主要鱼类在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和资源数量上的变化。作者证实气候突变、水文变化和制度变革,是促使海洋生物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因子,厘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所起的作用。本书不仅确定了中国环境史上的一些关键时点和事件,而且对600年来中国历史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解释。本书读者对象主要为历史学研究人员,其次为水产科学、海洋科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
  • 周秦漢唐歷史地理研究資料彙編

    作者:

    历史地理学是学者治经读史的基础,因为欲考古必先明地理之变迁。地理既明,然后才能对古史古事了然于胸。 诚如清代学者钱大昕所说:“读史而不谙舆地犹瞽之无相也。”(《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序)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期间地理变迁巨大。其中本书所及的周秦汉唐时期历史地理之变迁尤为纷繁复杂。其原因主要有:(一)彼时文献罕及或佚失,造成某些历史问题分歧无定说。如据目前所知,周人的起源问题、秦郡的建置问题都存在歧义;(二)战争频仍,惟以攻城略地为事,乍得乍失,所属不常,例如战国、三国、晋及十六国、南北朝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区宇分割最为频繁的时期,有时甚至到了郡县的并析月异而岁不同的程度;(三)各代建置之沿革不断。例如东汉光武帝省并天下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故往往与西汉同一郡国而疆域大异。以上诸种因素为研究周秦汉唐时期历史地理的状况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方便学者研究,我们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推出了这套书。本书收入历代有关周秦汉唐历史地理研究资料二十种。从内容上,可分为考述经典与纂述方志两大类。其中考述经典类可分为考证(如《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里考实》,辑佚(如《元和郡县志阙卷逸文》),补遗(如《补元和郡县志四十七镇图说》、《元和郡县补志》)等;纂述方志类又可分为针对某一具体时代方志变迁总的考述,如《周初地理考》、《晋太康三年地记》、《南汉地理志》等;不以时代为限,专对某地方方志之考述,如《十三州志》、《十六国疆域志》等。从文献所及的时代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时期:先秦时期,共四种、汉及三国,共四种、晋及南北朝,共七种、唐及五代,共五种。本书以所收史料涉及的上述时期为序,厘为六册,同一时期中,又以底本的年代先后排序。为存文献原貌,采取影印的方式出版。
  • 交流与交通

    作者:傅林祥

    这套书名为《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包括《疆域与政区》、《古都与城市》、《交流与交通>>、《民族大迁徙》四种,顾名思义,是以地图为纲,讲述中国历史的某一方面。 前贤总结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强调要抓住几个W,其中一个就是Where(哪里)。因为任何历史事实,无论是人物、制度还是事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与一定的空间范围联系起来的,都发生或影响于地球表层的某一个点、线、面。正如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所言:“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考察全部空间。即使能够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特定空间的概貌和特征,所以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测绘技术还不发达、绘制地图相当困难的古代,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地图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图右史”的传统。地方志的前身“图经”就是有图有经,其中的图主要是地图。其他一些史籍也往往附有地图,并形成专门的读史地图集和历史地图集。早在公元3世纪,贾耽就曾按《左传》等书的内容编成《春秋盟会图》。1905年问世的杨守敬所编《水经注图》,采用朱墨套印、古今对照,是历史专题地图的集大成之作。公元1137年刻石的《禹迹图》是贾耽《海内华夷图》的简略版,并且立于州学之内,显然是用于教学。
  • 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

    作者:穆渭生

    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是当前学术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块“阵地”。 自古及今,战争直接影响百姓安宁,国家盛衰。而京畿地区的安全稳定,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意义。关内道是唐代都城和京畿所在之地,是国家军防部署的中心区域。本文对关内道及其周边地区各种地理因素与战争的关系、及其对唐朝战备和作战行动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述论。这一研究有助于更客观地认识唐朝盛衰的历史过程,并可对一些相关问题(如民族关系、唐朝财经政策变化等)作出更科学的评价。 本文分为上、下篇。上篇对冷兵器时代军事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尝试性探讨,下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关内道各地形区域的地理面貌、军事交通及攻守进退的战争历程等,对唐代军防部署(以关内道为重点)的地缘战略思想和时空过程作了述评总结。
  • 长水声闻

    作者:周振鹤

    《长水声闻》内容简介:“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 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作者:邹逸麟

    本书包括历史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地理两部分,内容有黄淮海平原历史气候、历史灾害、水系变迁、人口的历史变迁及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等。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作者:施和金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分为12卷,包括总论、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五代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

    作者:施和金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内容简介:2000年,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资助,拙著《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得以出版。其后,本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兴趣益增、范围更广,八年来,又有若干成果问世,除《北齐地理志》、《隋代行政区划沿革史》、《近2000年来长江三角洲岸线变迁研究》等专著外,发表的多数是论文。今得中华书局大力协助,将二十余篇论文裒集成编,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名称出版,虽说是对前集的继承,但也有新的发展,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 体国经野之道

    作者:周振鹤

    本书并不是枯燥而静止地考证或介绍历史上个朝代的政区情况,而是糅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专门知识,深入浅出地探寻各朝代政区沿革的规律,透视其变化趋势,使读者对于中国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过程有一个动态的概念。
  • 广州历史地理

    作者:曾昭璇

  • 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上)

    作者:刘翠溶,伊懋可主编

  • 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作者:张全明

    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历史学系列教材),ISBN:9787562234012,作者:张全明
  • 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

    作者:华林甫

    这是一部大型历史地理学巨著。全书共分三部分:综述、专题总结和年度进展。综述和专题报告所收的各篇文章,绝大多数都是由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权威和著名学者,或某一方面有精深造诣的专家所撰写,是对各时期研究成果的比较全面科学的总结和评析。阅读这些文章,不仅能使我们看到历史地理学各时期所取得的巨大进展,也能看到当时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年度进展则以平面简述的形式,论述了历史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本年度发表的著作和主要论文的名称及其研究内容。
  • 古代交通地理丛考

    作者:王文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