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地理

  • 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

    作者:何玉红

    本文选取南宋时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诸多地域特色的川陕战区为研究对象,力图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视野下,将川陕战区置于南宋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突破就"川陕"论"川陕"的局限,由对川陕战区政治演进的探讨进而深化对南宋历史的认识。
  • 旧史舆地文编

    作者:辛德勇

    历史地理学是我的本行,《旧史舆地文编》为主题的论文集,这算是第五部。编在这里的文章,论述的虽然都是历史地理学范畴之内的事情,但所涉及的对象却很散。时代从先秦到晚清,内容从自然地理到政区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交通地理以及文化地理,还有地理文献研究和对域外地理的认识问题。放眼看去,煞是杂乱。
  • 谭其骧全集

    作者:谭其骧

    本书系共30卷左右,选自20世纪最有成就的历史地理和人文自然地理研究大家——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的代表作,集中体现和反映中国的国家地理研究之大成。 20世纪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它出现并形成一门现代的学科却是在20世纪里。从这一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它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自称“只开风气不为师”的历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年)先生,虽然不以历史地理为其主要研究领域,却以其开创历史地理研究之风的杰出贡献而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山之祖。在他的教导和影响下,他的三位学生谭其骧(1911-1992年)、侯仁之(1911——2013年)和史念海(1912-2001年)都成为这门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形成了上海、北京、西安三个研究中心。谭其骧、侯仁之都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标志着他们的杰出成就和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公认。本卷是“谭其骧卷”收录了谭先生的全部著作。
  • “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

    作者:成一农

    《"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研究》内容有:《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和《元丰九域志》中的“四至八到”;明清方志中的“四至八到”;“制图六体”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中影响力的分析;对“计里画方”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中地位的重新评价;宋元方志中所记“四至八到”的性质等。
  • 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

    作者:前田正名

    译者的话 本书作者前田正名(1921—1984年),日本和歌山县人,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博士,日本私立驹泽大学文学部教授,曾参加《亚洲历史事典》(10卷本,平凡社刊)和《宗教社会史研究》的编写。主要著作有:《东洋历史地理研究》、《陕西横山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东亚史概论》等及本书。 本书出版于1964年,是作者多年来对我国河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之力作。全书共七章,作者主要是按照时代先后,以当时的河西诸民族的活动为线索,特别是以吐蕃族与唐朝和其他民族的关系为中心,论述了七世纪至十一纪河西的历史地理情况及人文景观。本书史料丰富,内容充实,叙述也较精炼,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外文史料和文献,其中有不少引自敦煌文献和藏语文书,是弥足珍贵的。另外,书中作者对目前河西历史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立论精辟,因此本书出版后颇受国际东方学界的重视。 河西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其地位之重要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关于研究河西历史方面的著述虽然不少,但是像本书这样系统地研究河西历史地理的专著则似乎不多。另外,由于书中以大量篇幅论述了古代河西吐蕃、突厥、回鹘、西夏、契丹等诸民族当时以河西为舞台的活动情况,因而本书对于研究我国河西的历史、地理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民族史以及民族关系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出于上述原因,特将它翻译出来,奉献给我国的读者,希望能对诸位有所俾益。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读者查阅引文方便起见,我在翻译时将原书中的引文除手头未有者外,一般均按照国内现行出版的版本对引文和标点进行了校订,因此有些地方与原书中的引文有不尽相同之处。同时,为了排印的方便,将引文中的繁体字一般都改为现行的简化字。另外,书中的地图因故未能付印,敬请读者见谅。 本书在出版时,受到了梅村坦、吉田寅等诸多日本知名学者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承蒙作者前田正名先生的长子前田正史先生和日本株式会社吉川弘文馆发行所的热情帮助,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友好愿望出发,破例同意我们在中国无偿翻译出版本书,使我深受感动,在此,我向他们谨致谢忱。 由于我学识浅陋,水平不高,译文和译注难免有错误之处,尚祈诸位读者谅宥并提出宝贵意见。 译 者 1992年10月23日 序 河西在东西文化交流史及东西贸易史上作为重要的“走廊”及“通道”而受到重视是由来已久了。过去人们只是模糊地认为河西在丝绸之路的东端,是最接近中国的通道,在此盘据着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当中原王朝的势力向西北方扩张之际,河西则为其首先经营的地方。然而,对于河西的实际情况,长久以来学术界却未进行过认真的研究。 在东洋历史地理学发展之今日,河西地区的研究已为所谓的“西域史研究”、“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或天山方面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乃至被中国各地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所埋没。几乎可以说河西地区尚未有人进行过研究。当然,缺乏史料是其中原因之一。也就是说。虽然有关过去位于河西西部绿洲盆地边缘的绿洲国家以及天山一带诸国的情况在正史《西域传》、《地理志》等古籍中已有立传,其直接记载之史料较易发现,但有关河西诸地区的记载却十分难寻,尤其是在八世纪中叶吐蕃席卷河西以后,河西地区便开始从汉人的视野中消失,而河西地区在中原王朝的史料中也更为罕见。我对河西发生兴趣,始于在东京文理科大学就读时,有一次山崎宏博士在讲课中讲到《洛阳伽兰记》中的一节时,谈到凉州是诸胡聚居之地,是个十分有趣的地方,于是课后便开始以我现有的二十四史为中心收集了六朝时代有关河西的史料。虽然,当时尚未能充分地进行史料的收集,但是可以说从此时起我便开始产生了要研究河西的志向。在此以前,我曾经接受了松田寿男博士关于亚洲史应超越中国而将西北方面的游牧民族居住圈也包容进去的想法,即将亚洲分为季节风地带、沙漠地带、森林地带三个风土地带的想法,并受到其干燥亚细亚文化史论等强烈的影响,而执著于名著中的漠岛国家论。而且,由于我的兴趣开始自河西向西方地区移动,因此,当时我认为应该投入到以白鸟库吉博士为中心的传统的西域史研究中去,于是我参加了东京大学东洋史研究室举办的以柴田讲师为中心的已故前田直典为首的小林高四郎、护雅夫、岛田襄平、本田实信等诸氏的突厥语研究。虽然时间是短暂的,但是,由于当时处于战后东京粮食供应紧张的时期,因此至今还留下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由于生活上的艰苦和自己的才疏学浅,我既未能掌握西域史研究的基础,又未能掌握中亚诸语言,惟有保存下来的当时粗糙的印刷品,给我留下一种模糊的回忆。 让我们再次回到河西史研究上来吧。当时我主要是根据汉文史料,并以六朝时代的队商贸易活动为历史舞台来探讨河西历史。但是,结果我的毕业论文却写的是“六朝时代的队商贸易”。河西仅仅是此论文的一个章节。而这一章节是我们在前几年为祝贺中山久四郎博士时写的,是刊载于东洋史学论集中的一篇短文。却成为我研究河西历史的出发点。同时,它也是我的处女作。我在这篇论文中主要叙述了河西的自然地理情况,并由此展开了对该地区的历史研究,在写作方法上则深受小牧实繁博士静的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影响。如果从现在来看,当时多少有些幼稚。然而对我来说因为是个开端,实在令我难以忘怀。 当我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有幸聆听了由高岩博士、山崎宏博士讲授的东洋史和由内田宽一博士、田中启尔博士讲授的地理学。在以文献记载为主要线索的历史地理学方面,我在年青时所受的地理学基础教育则成为我迄今进行地理学研究时的基本态度。另外,我也受到了当时主张要扩大视野进行综合性研究,特别是要从人文地理学的立场来看待历史学的饭冢浩二博士的影响,对此也令我难以忘怀。 为了探索六朝时代在队商通过的重要的河西绿洲赤泉、蓼泉等有关史料而翻阅唐代史料时,我发现吐蕃与唐朝的斗争是唐代河西历史的重要问题,因此,自昭和二十八年起,我便用吐蕃之侵寇为例,以历史地理学的叙述方法开始发表论文。这样,我在《东洋史学论集》二、同三、《历史学研究》176号、《史学杂志》63卷12号、《史潮》59、60合刊号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在本书的第三章、第四章就有其中的一部分。这些论文,主要是以吐蕃的侵寇为主要原因,从而论述某一特定地区的地域作用,是从人文地理学的观点来观察吐蕃的侵寇现象,并从吐蕃军与唐军之间的斗争来阐明西北边境景象的发展与变化。 这些论文是我在历史地理学论述方法方面的摸索时代。我认为我之所以能写出上述论文,其重要原因,乃是因为我吸收了历来的所谓东洋历史地理学之业绩和史料的搜集。另外,在当时我曾多次访问了青山定雄博士。我敬佩博士的高尚人格和优良品质,感谢其善意,我们有时竟长谈达数小时之久。现在回想起来,我为给他增添许多麻烦而感到惭愧。本书第二章中论述了七世纪的河西,其中有关陈子昂的史料即青山博士所提供。 在探索河西的史料时,我将时代推至五代及北宋时代。这是因为我想依据零散的有关吐蕃、党项诸族帐的记载以及西夏军战斗的记载等材料描述出河西的历史情况。我在《东洋学报》41卷4号、《史林》42卷1号中论述了“六谷”的地域构造,同时并论述了避开河西的交通路线。另外,我在《史学杂志》67卷6号中发表的《关于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出现的秦州》一文,是我以探究人文地理学中所谓的地域性地域构造为目的而依据史料将我的研究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部门进行的。我认为这是与真正的历史地理学的名义相符的,不能说是属于跨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学问范畴。我认为对于有史料的地区与时代,这样的论述方法是可行的。即本书中第五章、第六章的大部分大体上就是在这个时候搭好架子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特定地区的地域性地域构造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话,那么就要通过对变化发展着的历史进行严格的史料批判,我确信这就是历史地理学的最终目的,同时也会发现新的方法论。于是,我在母校东京教育大学发表了《自七世纪迄十一世纪的河西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一文。 正如从前述的研究经过所了解的那样,在这篇论文中有关河西七世纪、十一世纪的论文放在了最后,而最早写出的则是第三章。整个内容分为五个时期:即七世纪、八世纪前半期、八世纪后半期和九世纪、十世纪以及十一世纪初叶、十一世纪,自始至终贯穿着河西的地域性地域构造的研究。虽然,对于最初研究的六朝时代的河西的材料未能揉合进去而感到遗憾,不过,我拟将此材料作为将来的课题。由于河西为吐蕃攻陷后的材料在中原王朝的史料中比较罕见,因此,我依据了较多的敦煌文献,同时还研究了藏语史料,这一时期的研究是更加艰苦的。我在第五章之所以论述了灵州及秦州,乃是为了弥补有关当时河西东部地区的直接记载比较稀少,因而便从其外围地区间接地进行了探讨。第六章乃是通过对西夏军镇的配置及其战斗记录的探讨而集中论述了围绕河西的交通路线。回顾起来,虽然根据史料的情况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地域构造的研究方法上会有若干不同,但这并不属于方法论问题。关于我对于以文献记载为主的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论的想法,在大学里曾经作为序论发表过。而在本书中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忍痛割爱,拟作为将来研究的课题。 我之所以能够将河西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继续至今,完全是由于思师、学友以及我周围的有关人员的帮助与合作,因此,在此我应向各位深表谢忱。 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恩师山崎宏博士,是他在我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文理科大学时使我得以聆听他讲授的东洋史课程,而后又是他让我对河西的历史研究发生了兴趣。其次,我要感谢引起我对边境方面历史地理学的关心并教导我要对史料批判抱严谨态度的松田寿男博士,在河西史料及其他具体的研究上给予我帮助的青山定雄博士,使我在人文地理学考察中受其深刻影响的饭冢浩二博士,在母校给予我种种教导的中岛敏、酒井忠夫、木村正雄诸位先生,学友小笠原正治、田中正美、冈本敬二等,以及从地理学立场上对我进行过帮助的母校地理学研究室的旧同期生泽田清君。再有,当我回忆起在东洋文库给予我阅览方便的宇都木章及同文库中在我阅读敦煌文献和利用藏语文献时给予亲切帮助的金子良太两氏的友情和合作时,我也要对他们表示谢意。如果没有以上这些先生及学友们的帮助,我的研究是决不可能进行的。另外,在此我还要对承蒙其照顾的原东京都立八潮高等学校校长降旗章吾先生表示感谢。 我天生愚鲁,我的研究从战后不久的困难时期便开始了。由于环境的恶劣,我的研究生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迄今竟已过了十几年。总之,我应如何报答恩师、学友及帮助过我的人们呢?在本书出版之际,实在感慨万端。 本书的出版承蒙吉川弘文馆社长吉川圭三氏的善意和同编辑部长近藤安太郎的照顾才得以实现,在此特向他们致谢。 最后,对于迄今给予我最大支持的故乡的父母,我祝愿他们长寿。对于我的妻子美代子及弟妹们表示感谢。 昭和三十九年三月十日 于武藏野野火止的寓所 前田正名
  • 战国政区地理

    作者:后晓荣

    《战国政区地理》由后晓荣著,本书拟从战国考古文物出土的资料,特别是其中涉及到战国历史地理的材料出发,以《汉书·地理志》(简称《汉志》)、《水经注》等涉及战国历史地理文献为基础,运用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文物学、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战国历史地理材料进行系统梳理、整理、研究。其中,重新审视战国历史地理,特别是各国政区地理中的重大问题,解决一些传统文献无法解决的此时段历史地理的基础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战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入。
  • 殷代商王国政治地理结构研究

    作者:韦心滢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地理结构是近期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基于商王朝是迄今为止有据可证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作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商后期王国的政治地理情况进行了细致而深化的研究。作者欲从政治地理结构层面来分析商后期王国领土范围,并进一步探讨领土内的政治结构,
  • 明代驿站考

    作者:杨正泰

    《明代驿站考(增订本)》1994年初版包括研究著作《明代驿站考》,附录整理的二种明代商书《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因印数不多,早已销完。由于《明代驿站考(增订本)》在地理学、地图学、气象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皆有研究参考价值,国内外都有学者一再呼吁再版。有鉴于此,作者和本社决定出版其增订本,作者为此新写了增订本前言,增入经整理的明代官修地志《寰宇通衢》,改正了初版中的错误,希望能满足有关读者的迫切需要。
  • 北齐地理志

    作者:施和金

    《北齐地理志(套装全2册)》共五卷,分卷一河北地区(上)、卷二河北地区(下)、卷三河南地区(上)卷四河南地区(下)、卷五淮南地区。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北齐是一个较为特殊而又为时短暂的王朝。说它特殊,是因为北齐的宝际立国者高欢虽说是个汉人,却因长期生活在北边怀朔镇,习俗类同鲜卑,是一个高度鲜卑化的汉人;他虽为宝际立国者,却又在生前没有称帝,只是东魏的丞相,直到他儿子高洋为帝时,才追崇他为献武帝,后又改为神武帝,在这一点上,颇与当年的曹魏相类似。
  • 孙吴政区地理研究

    作者:陈健梅

    《孙吴政区地理研究》主要内容:陈健梅的《孙吴政区地理研究》一书是在清人钱大昕、洪亮吉、谢钟英、吴增仅、杨守敬以及近人金兆丰等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沿用传统的历史考据方法,对三国孙吴的政区设置这一复杂艰涩的问题,做出了更为系统、准确的复原;同时,还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经济开发、交通位置等地理要素对政区设置的影响,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 类编长安志 明代内阁制度史

    作者:(元)骆天骧撰 黄永年点校

    本书十卷,是十三世纪末记录汉、唐长安城遗迹最全面和最重要的专著
  • 历史城市地理

    作者:李孝聪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城市”涵义的界定 第二节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中国城市的起源及先秦城市的选址与形态 第一节 中国城市的起源与扩散 ??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青铜时代早期的城址 第二节 夏商时代城邑的兴起 第三节 两周时期的建城高潮 第三章 中国王朝时代前中期的城市 第一节 秦汉集权帝国大型都城的修建与地方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封闭式坊市制城市 第四章 中国王朝变革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 宋代的城市 第二节 辽、金、元时代的城市 第五章 中国王朝时代后期的城市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城市制度与城市形制 第二节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城市的地域分化 后记
  • 唐代佛教地理研究

    作者:李映辉

    本书为国内第一本历史佛教地理学专著。阐述了唐代佛教发展的时空差异,并剖析了自然地理、经济、人口、交通、政治及历史条件等因素对唐代佛教地理分布的影响。作者借助于大量的佛教史籍、金石文字和考古资料,运用历史统计学的方法,对唐代佛教诸要素在各地的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运用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考察,对唐代各地区佛教发展的水平层次及其前后变化进了探讨。
  • 两京新记辑校·大业杂记辑校

    作者:[唐]韦述撰,[唐]杜宝撰

    《两京新记》是唐玄宗时史官所撰,是记述唐两京——长安、洛阳的最早著作。
  • 中国七大古都

    作者:陈桥驿

    本书是作者针对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等中国七大古都所写的专著,每一古都的历史、地理、人文、掌故等都赋以全面、系统的描述,内容丰富多彩,文字精练生动。
  • 古地甄微

    作者:蒙文通

  • 中国疆域沿革史

    作者:顾颉刚,史念海

    序言 重 排 本 前 言 六十年前,商务印书馆创编《中国文化史丛书》,独辟新径,分门别类,各为撰述,既显示当年学术思潮和学人治学风格,亦发扬中国固有文化,为功至巨。故发刊伊始,即已蜚声士林,见誉人口。迄至今日,犹受人称道,盖有由也。 丛书之中列有《中国疆域沿革史》,请顾颉刚先生撰述。顾先生慨然应允,然以诸务萦身,无暇执笔,要我先为搜集材料及起草。1934年禹贡学会初创,翌年得张石公(国淦)先生捐赠房舍,作为会址。顾先生邀我先期移居禹贡学会之内,以便着手进行工作。 当时正是国难当头,日本帝国主义侵凌日甚一日,东北三省早已沦陷,其锋芒及于山海关内,北京(当时称北平)势同前线,几有不可终日之势。顾先生曾感慨地说:“吾人处于今日,深感外侮之凌逼,国力之衰弱,不惟汉唐盛业难期再现,即先民遗土,亦岌岌莫保,衷心忡忡,无任忧惧。”故承应撰著此书,实有深意。顾先生一再指出,必须详细论述疆域损益及其演变踪迹,借以使国人具知创造祖国山河之匪易,寸土皆应珍视,不能今其轻易沦丧,这不仅是口头的指示,而且在书中开篇明白写入。 顾先生上述指示,实为本书框架轮廓,大纲目录即依此制定。目录中特设《明代长城和九边》、《清代后期失地》等章节,亦有所指。论述历代疆域,涉及许多具体地名,若一一备举,悉以入于文内,显得繁琐累赘。顾先生又指示,应分别列成表格,既清眉目,亦可少占篇幅。顾先生还指示,讲地理不能不用地图,讲现代地理如此,讲沿革地理更不能舍之不用。根据这个指示,书中先后列表31个,附图27幅。 以前我在大学学习时,曾听过谭其骧先生讲授《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的课程。谭先生很会讲课,上课时只带一些卡片,就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既不发讲义,也不绘制地图和表格,学生只是听讲记笔记。在起草中,我翻阅过我所记笔记,由于和顾先生的指示以及写作要求差距较大,很难配合。特别是顾先生在本书目录开端绪论之后,列有“中国疆域沿革史已有的成绩”一章,笔记中无此内容可资参考,而疆域沿革之学有其历史渊源,历代学人咸有撰著,非一朝一代史事,起草此章要遍览前哲时贤的著述,我深感难于措手。这些情形,我皆曾坦率地向顾先生谈过。顾先生鼓励我从头学起,而且给我一年多的时间,作为我在禹贡学会的工作。在这不很长的时间里,我只好埋头苦读,翻检有关图书。这使我能博览和参考古今许多学者的著述和学说,不囿于一家之言。在苦读中,时时得到顾先生的指点,又不时和当时在禹贡学会工作的韩儒林、童书业、张维华诸先生共同研讨,使我得到不少进益。在起草工作中也曾征询过诸先生的论点和意见,其中尤以童书业先生的为多,但都没有注出他们的大名,因为都仅是口头的谈论,不是著作,无从为之注出。 总的说来,全书的框架轮廓以及大纲目录都有顾先生的指示,有规矩可依,所谓起草工作只是就章节题目做文章,看起来似乎不会很费力,但实际做起来却非常吃力。除了前面提到的“已有的成绩”一章外,由于这本书以论述历代疆域变迁为主,旧日所谓正史大都有《地理志》或《郡国志》,就是有缺的,后来也有人为之补撰,可以据以论述,不过有些志中也还有若干问题,前代学人于此都有论述,这就不能不多事翻检,博采众议,斟酌取舍。又在此书撰写之前,顾先生曾经著有《两汉州制考》,对于《汉书·地理志》的讹误有所校订。既已创立规矩,就须一律踵行。再有疆域规划时有变迁,历年既久,其间自多增并损益,而改朝换代之后,改易更多,尤其是接近边地各处,又时有盈亏。凡此种种,皆须一一董理,方不至有所讹误。更为繁琐的则为图表的制定清绘。前代学人于此颇著功力,成果累累,但仍有不甚确切之处,需要考订,而且要与现代地名对照,自不能不再下功夫,逐一为之查勘。因此,以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全书起草,极为紧张。但是经过这次锻炼,使我能够深入其中仔细钻研,今日能够稍有过进,确实是由顾先生谆谆的教导,为我奠定治学的基础,这是我没齿难忘的。 此书自出版迄今已六十年,本来已是往事一宗,无烦再为道及。现在商务印书馆决定重印,因就回忆所及,略述当年起草过程,亦雪泥鸿爪的微意。当年顾先生承应撰著此书,如前所说,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日甚一日,其时国力衰弱,难于阻遏强敌,故欲借此书以昭告国人,不使大好河山继续沦陷。现在国力日强,国运鼎盛,边圉安谧,民康物阜,与六十年前迥然不同。顾先生在天之灵亦当为之欣慰无已也。 史念海谨述 1998年2月 回到顶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疆域沿革史已有之成绩 第三章 夏民族之历史传说及其活动范围 第一节 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 第二节 从夷夏交争与少康中兴等传说中观察夏代中世之疆域 第三节 晚夏之疆域范围 第四章 殷商民族之来源及其活动区域 第一节 殷商民族起于东方说 第二节 殷商之建都与迁都 第三节 殷代之势力范围与其征伐所及 第五章 西周之疆域范围及东周王畿之区域 第一节 周民族起于西方及其东侵 第二节 周灭殷后之东方封国 第三节 周室之东迁及东周王畿之疆域 第六章 春秋列国疆域概述 第一节 春秋时期华夏之疆域 第二节 春秋时夷蛮戎狄之分布 第三节 春秋时代诸侯之互相吞并及夷狄之同化 第七章 战国疆域变迁概述 第一节 战国之形势 第二节 战国时华夏疆域之扩张及民族之同化 第三节 郡县之起源 第八章 先秦人士之区划地域观念 第一节 九州说及大九州说 第二节 十二州说 第三节 畿服说 第九章 嬴秦统一后之疆域 第一节 六国之灭亡及秦之统一 第二节 秦郡考略 第三节 长城 第十章 西汉疆域概述 第一节 汉初之封建制度 第二节 西汉之郡国区划及其制度 第三节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 第四节 西汉对外疆土之扩张 第十一章 新莽改制后之疆域 第十二章 东汉复兴后之疆域 第一节 东汉初年郡国之省并 第二节 两汉地理制度之比较与其疆域之消长 第三节 汉末九州制之复兴 第十三章 三国鼎峙中之疆域 第一节 曹魏之疆域 第二节 蜀汉之疆域 第三节 吴之疆域 第四节 三国时之地方制度与特殊制度 第五节 三国时北边汉族之南徒与南蛮山越之征服 第十四章 西晋统一后之疆域及其地方制度 第十五章 东晋南北朝疆域概述 第一节 五胡乱华及汉族之南迁 第二节 侨州郡县制度之建立 第三节 江左诸朝疆域之变迁 第四节 北魏周齐疆域之分合 第五节 南北朝时代地方制度之沿革及其紊乱 第十六章 隋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隋代疆域之区划及其制度 第二节 运河 第十七章 唐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唐代疆域之区划及其制度 第二节 府制之确立及其种类 第三节 节度使区域之建置 第四节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五节 唐代疆域之扩张及羁縻州县之建置 第十八章 五代割据时期疆域概述 第一节 五代递嬗期间中原疆域之演变 第二节 十国之割据与此期疆域之变迁 第十九章 宋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北宋之疆域区划及其制度 第二节 宋室南渡后之疆域 第三节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二十章 辽国疆域概述 第二十一章 金源疆域概述 第二十二章 元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元初领土之扩张及四大汗国之建立 第二节 元代中国本部之疆域区划与其制度 第三节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二十三章 明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明初布政使司之建置及其疆域区划 第二节 明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三节 都司卫所之分布 第四节 明代九边之建置及边墙之修筑 第二十四章 清代疆域概述 第一节 未入关前之满清 第二节 清代行省之区划 第三节 蒙藏底定后之四方藩属 第四节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 第五节 清代西南土司制度 第二十五章 鸦片战后疆土之丧失 第二十六章 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
  • 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

    作者:郭双林

    北京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本书系统梳理了自道咸至光宣年间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嬗变、近代科学地理学的产生以及在晚清内外危机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地理学所发挥的社会文化功能。将晚清地理学的发展变化放在西学东渐和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中,并探寻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 中国古代地理学

    作者:赵荣

    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余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