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地理

  • 史书地志

    作者:胡阿祥//胡晓明//朱智武|主编:卞孝萱

    《史书地志》以史书、地志分篇,以区别于各种史籍简介与史学史著作;篇立概说、章设无题小序,以总述史书、地志以及各类史书、地志之源流演变、相互关系,以求篇、章、节之间面、线、点层层包容,宏观与微观相得益彰;各别篇、章、节之间也有联系、观照、比较。具体之史书、地志的叙述,同样不求面面俱到,而用心于亮点、精华、特色,间有发挥,也重在启发思维、引起兴趣、提示研究方法。 史书地志是中国历史这场多幕大戏的台词,《史书地志》只是台词的举例而已。然而由举例还是可以见其一般的,正如长河中的哪怕一朵浪花也折射着多样的光彩,巨海里的哪怕一勺之水也包容了丰富的信息
  • 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

    作者:成一农

    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ISBN:9787509709085,作者:成一农 著
  • 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

    作者:王建革

    王建革所著的《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一书是以宋代以来传统吴淞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为中心,描述环境与人文的关系的史学著作。《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在现代地理学的基础上,对古代吴淞江流域的河道和水环境的景观与人文的关系,这一地区鱼米之乡的环境形成及其发展,古人在传统知识体系下对环境的认知与社会反映等问题都做了系列的描述。
  • 秦汉交通史稿

    作者:王子今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实现显著进步的历史阶段。秦汉交通建设对于此后交通史的进程有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秦汉交通史稿》总结了秦汉交通道路建设、津桥、车辆制作、运输动力开发、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和海外交通、造船业、都市交通等多方面的成就。对于秦汉主要文化区的交通结构、仓制和主要粮路、产业布局及运销区划、运输业、人口迁徙与人口流动、通信形式、域外交通等也有所论述。交通与秦汉政体的成立,交通与秦汉经济的运行,交通与秦汉文化的发育,在“秦汉文明的交通史背景”这一主题下有所说明。“秦汉人的交通心理与交通习尚”也作为历史文化考察的对象有所讨论。《秦汉交通史稿》1999年9月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 史记地名考(上下新校本)

    作者:钱穆

    《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史记地名考(上下)》,本书内容包括:中国与四裔、上古地名、禹贡山水名、夏殷地名等内容。
  •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

    作者:朱玉麒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从“徐松生平考论”“徐松著作叙录”“《西域水道记》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考据研究,认为徐松不仅是传统实学的继承者,也是经世学术的开拓者;其《西域水道记》是乾嘉时期质实求证的考史风气、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潮、西域开辟的政治环境、边危四伏的时代隐忧、西学知识的引进利用等多种因素因缘际会的时代产物,是西北史地学的开山之作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作者:傅林祥等

    本书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做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分为12卷,包括总论、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五代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作者:郭红,靳润成

    本卷依据《明史》、《明实录》、《明会典》、《大明一统志》、《寰宇通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对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构成即作为正式政区的布政司系统,以及作为非正式政区的都司卫所、总督巡抚的设置和辖区变迁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尤其是首次全面复原了明代特殊的“军管型政区”——都司卫所的设置全貌。 全卷共分三编,在考证政区设置过程的基础上,对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作出归纳总结。 第一编对明代正式的高层政区一一布政使司,即通常所谓的“两京十三省”及其所属的府州县进行考证,揭示其设置过程及各级政区的沿革,指出从元代行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布政使司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中国高层政区的边界基础。 第二编考证由五军都督府统领的都司、行都司及其所属卫所的设置和沿革,指出明代的都司卫所除“总方面之兵”外,也兼有行政区划的意义,尤其是实土、准实土都司卫所是极具特色的非正式政区,成为明代有效避免地方割据的主要因素。 第三编考证明代宣德以后为加强对地方尤其是部分省份边界地带的控制而设置的总督巡抚制,揭示其置废析并的变迁过程,论述明代后期总督巡抚由临时设置变为长期设置并有固定的管辖区域,既治军又理民,虽然终明一代未成为正式政区,但实际起着行政区划的作用。 本卷附有多幅地图,展示了不同类型政区在不同阶段的设置与边界变化,更直观地表现出明代政区的特点与变迁趋势。
  • 大清一统志(全十二册)

    作者:[清]穆彰阿,潘锡恩 等纂修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清代编修《一统志》前后凡三次,第三修始于嘉庆十六年(1811),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名《嘉庆重修一统志》,穆彰阿等修,共560卷,另加凡例、目录2卷。《嘉庆重修一统志》进行了增补,不仅仅是嘉庆二十五年以前的清代地理总志,而且也包含了以往各代的地理志内容,它不仅为研究清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其价值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地理总志。兹将本书影印出版,以飨读者。 第一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一至卷五十八) 第二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五十九至卷一百八) 第三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一百九至卷一百五十) 第四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一百五十一至卷一百九十) 第五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一百九十一至卷二百三十八) 第六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二百三十九至卷二百八十八) 第七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二百八十九至卷三百三十三) 第八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三百三十四至卷三百七十八) 第九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三百七十九至卷四百二十三) 第十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四百二十四至卷四百五十六) 第十一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四百五十七至卷五百一) 第十二册 大清统一志五百六十卷(卷五百二至卷五百六十)
  • 《辽史·地理志》汇释

    作者:谭其骧

    《辽史·地理志》(下简称《辽志》)为十六部正史地理志之一。现通用的《辽史》,为元顺帝时脱脱等人所撰,凡一百一十六卷(含《国语解》一卷),《地理志》占其中的五卷。元修《辽史》的底本是辽人耶律俨《实录》、金人陈大任《辽史》,兼采往代文献、宋金记录,纂辑而成。元修《辽史》既成,耶律俨《实录》、陈大任《辽史》遂亡,因此,它就成了后世研究辽代历史惟一的全面的史书。前人对元修《辽史》的总体评价不高。清儒赵翼说“《辽史》太简略”、“《辽史》最简略”(《廿二史劄记》卷二七)。冯家升在比较了历代官修正史之后,指出:“《辽史》之失有二:一曰阙略,一曰讹误。今廿四史中虽有简约如《三国志》、《周书》、《北齐书》、《新五代史》,纰谬如《魏书》、《宋史》、《元史》者,然未有《辽史》之甚也。”(《辽史初校》序)罗继祖也认为该书“芜漏复误,触目皆是”(《辽史校勘记》序)。造成《辽史》几成“秽史”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潦草成编。《辽史》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编修,翌年三月告成,前后不到一年时间。修史之时,正逢元祚将倾,遂因陋就简,以塞其责。《辽史》既成于仓猝之际,“事前准备不足,对于修史素材,未能广事征集,下笔之时,又未暇比较观察,定其取舍,草草成编,出于众手,时间紧促,无人集稿汇参,详加检正,于是重复、抵触、疏漏、纰谬、残缺、讹误之处,所在多有。”(赵铁寒《辽史地理志州军方位考实》)二是前代文献缺乏。清人李慎儒指出:辽代“典章文物视古犹阙”,“又定制禁本国书出境,则本荒略,而复多堙没。可知修一代之史,必以一代载籍为依据,依据优则优,依据劣则劣,理固然也。”(《辽史地理志考》序)整部《辽史》既是如此,其中的《地理志》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疏漏、讹误之弊,在十六部正史地理志中尤为突出。李慎儒在比较辽、金二史《地理志》之后,叹日:“《金志》精详确实,鲜可疵瑕;《辽志》则地形舛错者十之一二,引古舛错者十之五六。”(上揭)冯家升亦云:“《辽志》所叙沿革甚详,而每多误;《金志》所叙沿革甚简,而多得要。《辽志》上溯秦汉,《金志》则止辽,间及五代。
  • 中国地名史话(插图本)

    作者:华林甫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地名的科普读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流畅、通俗的笔调,生动、有趣地讲述了中国地名产生、发展的规律。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作者:史为乐,邓自欣,朱玲玲

    全书六万余词条,是已通行半个多世纪的《古今地名大辞典》的两倍以上,字数也为其三倍以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地研究室主持编纂,著名史地学泰斗谭其骧先生任顾问,全国有关单位大力协作,历时二十余年,八易其稿而成。内容包括古国、都邑、各级政区、山川、泽薮、津梁、关隘、城镇、堡寨、交通道路、水利工程及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的地名。全书引征有据,尽可能使用最早出处,并注明版本、卷次,除了标明隶属关系与方位外,还增加了里距。本书还大量增加了有关边疆和中外交通的地名。本书对地名的由来和含义也尽可能根据材料作了解释。本书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反映最新水平,纠正了以往同类工具书中的许多错讹,无论规模和质量,都达到当代之最。
  • 括地志辑校

    作者:(唐)李泰

    《括地志辑校(繁体竖排版)》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是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一部规模巨大的地理书。《括地志辑校》它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纂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
  • 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

    作者:闵宣化

    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外二种,ISBN:9787101042221,作者:(法)闵宣化等著;冯承钧译
  • 舆地纪胜(全八册)

    作者:[宋]王象之撰

  • 1609中国古地图集

    作者:王逸明

    《三才图会》,是明末官员、学者王圻和他的儿子王思义一起编辑的大型百科图集,17世纪初出版。其中的《地理卷》,翻刻了17世纪以前中国出版物中绝大部分地图。释读《三才图会·地理卷》,等于对17世纪以前的中国古地图进行一次系统的认知和总结。 本书选择《三才图会·地理卷》中有代表性的三十余幅经典地图,包括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省级地图、河流及山脉图、边防图、边疆及周边地区图、邻国图等,逐一解说。理清类型,探明源流,辨别变体。同时编制了《地理卷》所收全部图一览表,为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地理卷》奠定了基础。 作者以科普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许多历史地图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一些学术界尚在探讨中的问题也做出了尝试性的推论。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

    作者:侯仁之 主编,唐晓峰 副主编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精品工程项目。
  •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第3版)

    作者:邹逸麟

    本书是对2007年版本的修订。原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地理和人文两方面的全部内容。如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迁,水系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沙漠的变迁,疆域的变迁,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历史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等等。本次修订主要包括:对全书插图作了全面审核和修订,对内容作了修正和补充,对括注的今地,按2010年的行政区划标准修改。
  • 北平历史地理

    作者:侯仁之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 《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