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地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一册)
全图集按地理要素分为20个图组,以各图组完成时间的先后分册出版。编入第一册的为民族,人口,都市分布,城市遗址与布局,气候,自然灾害等6个图组;第二册的为史前遗址,远古传说时代事迹、夏、商、西周遗迹,疆域政区,文化,宗教,古代战争,近代战争等7个图组;第三册的为地貌(江、 河、湖、海岸线),沙漠,植被,动物,农牧,工矿,交通(包括对外交通)等7个图组。全图集共约1300余幅历史地图。 第1册含400余幅图。其中有些图幅附有文字说明。图集总序、本册序言、总编例、目录和各图组前言、编例等附有英文,最后附有古地名索引。 -
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
《从淮夷族群到编户齐民:周代淮水流域族群冲突的地理学观察》试图通过还原周代淮水流域族群冲突的地理进程,以族群地理的分析法剖析华夏认同与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与发生途径。作者充分结合淮水流域的空间特征,从金文所见“他者”意识与早期族群整合过程中地理与社会边界基本重合的时代特征出发,将西周金文所见淮夷族群界定为一个松散的地域性政治军事联合体,同时将周代淮夷诸族的华夏化进程解构为“异族一服孳一齐民”三阶段,由此阐释了早期淮水流域从华夏边缘走向华夏中心所渐次经历的“异域”、“外服”、“郡县”等人文属性。书中还利用新出资料,对周室与淮夷的战争、淮夷诸族的地域分布及成员构成等问题进行考订,提出了较多富有新意的解释。 -
晋书地理志校注
本书主要工作即对《晋书地理志》进行全面深入的整理,包括校正和注解,校正以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百衲本宋刊《晋书》为底本,参照诸本,采取简洁出校的办法,注解则力求详尽,除了对原文特殊文字和地理实体义、音的解释,还从政区沿革的角度对魏晋以来州郡县三级政区的变化详加考证,此为本书与既往一切古籍整理工作最大的不同,故可视为本书最大的特色。 -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论述了河东地区在经济、地形、水文、交通等方面的历史特点以及它对两魏周齐战争的影响,并从战略地理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东、西魏分裂时的政治形势以及高欢所采取的军事部署,西魏的应对策略、夺取河东的过程与巩固当地防务的措施,西魏、北周时期河东行政区域的设置及演变情况,沙苑之战以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地区的历次反攻,西魏、北周东征战略的特点及其演变,周武帝平齐之役过程与胜利原因。此外,还附有《西魏北周军政大事年表》与《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阳》等文。 -
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
中原王朝与草原民族的冲突与矛盾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这是一场农耕与游与游牧生活方式的激烈而持久的较量。 通读这一精湛的著述,可以看到,程龙博士的研究范围、视角和方法,已经彻底超越了传统研究领域的限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从这一意义上讲,也代表了这一分支学科在当今的最高水平。虽然亦由堡寨入手,但却更多的着眼于其在屯田、运粮等后勤补给功能的探讨。而且由地理学的角度,结合军事、政治等诸多方面,讨论堡寨的地理位置、外部形态等。 作者简介: 程龙,1976年生,辽宁沈阳人。1995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试验班学习中文、历史、哲学。199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9―200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4―2006年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曾在《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
草原与田园
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北方生态敏感带。辽金两代,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方式从以游牧业为主向农业占主要地位转变,针对这一转变分析论证人类活动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在完成一系列颇有创新价值的具体论述中,作者揭示了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垦与环境变迁的互动特征,在学术与应用中部表现了较高的价值。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辽金农业与环境问题研究的成果,文中解决了目前学术界与地方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比如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究竟有多大规模,这样的规模究竟带来哪些环境后果。 -
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
宋代以来,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得到加强,为了能更有效地支配全国各地,中央王朝通过制定祭祀政策对各地民间信仰现象进行干预、指导,加强了正统意识形态向民间社会的渗透。那么,在中央祭祀政策实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分布于地域社会中的民间信仰,到底又是如何去“适应”王朝的祭祀政策的呢?民间信仰领域又曾出现过什么样的“洗牌、重组活动”呢?而这其中的主角,即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集团在参与、主导其变化呢?迄今为止,国内外学界对此尚无专门研究。本书将地理范围锁定在浙江地区,利用碑刻资料、地方志中的祠庙志、文集笔记以及民俗学的调查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现象作为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 -
疆域与政区
《疆域与政区》内容简介: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考察全部空间。即使能够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特定空间的概貌和特征,所以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在测绘技术还不发达、绘制地图相当困难的古代,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地图的运用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形成“左图右史”的传统。 -
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篇)
长安和洛阳这两个都城,是唐代文化画卷在其上展开的最主要、最大的场所。因此,了解这两个都市的宫殿、街道、道路、市场、寺庙乃至园林、住宅等等的状态和位置,或者一个街坊中知名的居住者的情况等等,对于具体地了解唐代的人文事实,十分有用。编者根据文献描绘编制了长安城图、六坡图、长安坊里图等47幅和阁本兴庆图、长安南郊图等5幅插图 -
城墙内外
本书全面考述汉魏六朝、唐宋以及元明清时期汉水流域治所城市(及部分非治所聚落)的建城过程、城郭规模与形态、城郭内外之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划,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汉魏六朝时期从散居向聚居的演变以及城居与村居的对立、唐宋时期特别是唐代地方城市中里坊制之实施情形及其实质、明清时期治所城市城墙内外街区的功能分划及其原因等问题展开了较深入的讨论,形成了一些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之认识的观点。 -
中华古地图集珍
全书纲举目张,有条不紊,大体贯穿三条主轴线:一是反映人类科学思维的普遍规律,即由假设推测,逐渐出现历史记载和实物考证,然后形成生产规范,上升到科学原理;二是反映地图作品的演进阶段,即由原始意境地图开始,经过利用规矩、勾股弦原理测绘的平面地图,发展到以经纬度控制的三维地图;三是反映地图应用领域的扩展,早期主要应用于宫廷、墓葬、地籍、城池、矿山、水利等小区域的规划和管理;中期适应封疆、领土、天文、地理、山川、土壤、农事、物产等较广泛的行政管辖范围;后期出现专用于边防、海防、河防、航海…… 的地图,作为战略决策者的工具。 书中精选了100多幅宝贵的古地图,其中碑刻地图还附有墨线图作对照。这就为读者奉献了更“透明”的原始科学依据。既便于读者按图索骥,必要时再去查询昂贵的大型古地图集甚至珍藏在国外图书馆里的那些“孤本”,也便于读者独立思考,用来推敲作者所提出的论断与联想是否符合事实、真有道理,由读者作出自己的判断。 -
人群.聚落.地域社会
本书从居住人群的来源与划分、乡村聚落形态与城市里坊制的实施及实态、行政区域的设立与划分、乡里制度的推行与地域社会的实际控制形态等方面,探讨中古时代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人群与社会的变动,认为:(1)蛮以及巴、獠、猺等中古南方族群,乃是华夏士人加于南方土著居民之上的“他称族名”;以往有关中古时代南方地区族群界定、划分、迁徙以及民族融合的描述,必须加以重新检讨。(2)中古时期,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聚落以分散居住的小规模村落为主;隋及唐前中期,南方地区大部分城市当并未推行封闭式的里坊制。(3)南方政区的形成与变动,并非完全出于中央政府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而是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与人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局变动、地方政治势力的兴衰以及军事行动、策略等因素对地方政区的形成与变动都会带来很大影响。(4)自汉末以迄隋初,南方地区的乡里控制方式多因地、因人、因事而演变,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乡里控制方式与系统,乡里社会的控制权遂渐次落入土豪宗帅手中。东晋南朝乡里控制的基础,并非王朝国家的制度规定和权力,而是各式各样的“方隅豪族”。 -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
本书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前田正名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研究和北魏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正篇共分七章,分别从北魏桑干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居民结构、都市景观的发展情况,以及平城周围的交通路线、商业贸易等方面入手研究;另附三篇论文作为附篇,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北魏建国以前的拓跋部历史及建国后至迁都洛阳为止的北魏历史,并揭示了沿太行山脉东麓的交通路是东亚极为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线。 此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及日本东洋史研究学者的必读之书,许多观点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
明代卫所政区研究
本书从准实土卫所和建置沿革入手,探讨明代卫所的行政区划制度。第一章以普遍统计,归纳沿海卫所的政区形态;第二章选三种现象,观察边地卫所的实土程度;第三章选四项疑难记载,考证建置沿革;结语则推论明代卫所乃至全体政区的基本模式。本书结论倾向于对史实的简单化理解:都司卫所为省府 州县的辅助政区系统,建置沿革的复杂记载背后往往是简单史实,明代政区体系可以视为一个遵循直隶/分管模式的圈层结构。此外,本书草创一份明代方志工作目录,以裨读者。 -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
青徐兖三州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统一性,古代天文地理学家即把青徐兖三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看待。青徐兖地域对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很有必要把青徐兖地域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从各派政治势力在青徐兖地域的权力角逐、中央王朝对青徐兖地域的统治以及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和青徐兖籍人士对中央政治的影响等方面,研究公元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的政局变迁。 第一部分考察青徐兖地域的政区沿革以及青徐兖地域的一体性和重要性。 -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1辑)
本书共选择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徐霞客游记四种名著。 -
元丰九域志 (上下册)
《元丰九域志(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为套装书,共分为上下两册。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北宋神宗元丰时综合性地理总志。全书分十卷,始于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终于省废州军、化外州、羁縻州,分路记载所属府、州、军、监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主客户数、土贡、领县数和名称;每县下又详列距府州方位里程、所领乡数、镇、堡、寨名目以及名山大川。府州县皆标出其等第。文直事赅,条理井然。书中记述州县沿革,以元丰以前为主,涉及唐、五代只一笔带过。该书虽文字记载简要,但内容丰实,独具一格。书中除记载当时疆域政区外,又备载各地户数、元丰三年(1080)土贡数额及城、镇、堡、寨、山岳、河泽的分布,据统计仅镇即达一千八百八十余个,山岳、河泽亦各在一千以上。这是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其中所列土贡数额远较以往任何史书、地理总志为详,而所载镇名更为宋时其它地理总志所无。 《元丰九域志(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为北宋王存、曾肇、李德刍共同编修。 -
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
学术创新丛书。 本书是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比较新的角度对江南地区社会的长期稳定的内在因素所进行的全面考察,主要从行政管理、地方防护、水利调控、灾害应变机制、宗教和民间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中央、地方政府和民间三大层面,如何对自然和社会两种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即所谓社会控制,使社会处于长期稳定的秩序和发展势态。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