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口述史

  • 我的父亲韩复榘

    作者:韩子华,周海滨

    韩复榘是一个“名人”,除了他的经历带有一定传奇色彩外,更多地是因为社会上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笑话,说他没文化,是大老粗。真实的韩复榘是怎样一个人呢? 《我的父亲韩复榘》整体再现了国民党陆军上将韩复榘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介绍了他的个人生活,对子女的教育,与各方(冯玉祥、蒋介石、张学良、日本人、共产党)的合作、矛盾与斗争,理政情况(公务、文化、教育、剿匪、救灾),时人、后人对韩的评价,等等。
  • 唐德剛與口述歷史:唐德剛教授逝世周年紀念文集

    作者: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

    二○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是唐德剛教授的周年忌日。唐教授是中國近、現代口述史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由其倡導創辦,也是他的最愛,用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編輯的專集來紀念他,自然最合適不過。 紀念集除了收錄眾多友人的追思文章之外,尤其難得的是,其中有一篇是古蒼林先生數年前對唐教授做的口述歷史訪問稿,使我們得以將這篇寶貴的文稿為本集重頭文章刊出,以這種獨特而又再親切不過的方式來紀念唐教授。唐教授生前曾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對李宗仁、張學良、胡適、顧維鈞等歷史人物進行口述史訪問,寫出《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等傳世名著,為後輩留下從事口述史研究的典範之作。他老人家晚年又欣然同意對他自己做口述史訪問,誠實而又興趣盎然地回憶他的一生,給後輩留下又一典範。唐教授曾多次強調,口述史應記錄「正史」上看不到的、生動具體的生活細節和個人感受。我們讀古蒼林先生整理的唐教授口述史訪問錄,便處處看得到這種寶貴的、生動的生活細節和獨特的感受;我們讀這篇訪問錄,既看到唐教授的「人」,也在字裡行間體會得出他這位口述史開拓者的「技」,對照回想唐教授生前對我們的言傳身教,不由得倍加懷念他。
  • 口述史研究方法

    作者:李向平,魏扬波(Jean-Paul Wi

    《口述史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简介:关于口述史研究,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三部分:这就是理解口述史、收集口述资料以及保存、研究口述史。在我们这本《口述史研究方法》的书里面,主要讨论的是如何收集口述资料,保存口述史和研究。述史。我在这里则强调的是如何理解口述史,以及理解口述史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及社会中的重要性。
  • 直译中苏高层会晤

    作者:郑少锋

    《直译中苏高层会晤》系前苏联资深外交官、汉学家顾达寿的回忆录。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外交部特使在中国前后工作了12年,从普通译员一直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首席翻译,曾亲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政治运动、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风云,多次担任中共高层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柯西金、米高扬等重大会晤的翻译,对其间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作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并首次披露了前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和轶闻轶事。
  • 南港学风

    作者:陈仪深 (访问),王景玲 (记录)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收录22篇访问纪录,6篇回忆录,综合28位郭先生门生故旧所述,除回忆先生的求学历程、学术成就、长者风范、筚路蓝缕创办近代史研究所的艰辛以外;兼及个人学术生涯的心路历程、以及所受先生的启发。《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南港学风:郭廷以和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不仅是近代史研究所与“南港学派”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份研究民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作者:(英)保尔・汤普逊

    口述史是用人们自己的声音记述自己的历史。如作者所言:它为历史学带来的变化在于拓宽了研究范围,证实英雄不仅出自领袖,也可以出自平民。它把历史引入群体,同时把群体引入历史,使各阶层的人们建立了联系。同时,口述史也向某些历史的假设和公断发出挑战,对曾被忽视的实质性群体重新认识、在历史学中产生一种积累式的运动着的变化过程。历史在这里更丰富,社会使命也随之变化――历史变得更民主了。这是口述史的意义所在,也是口述史研究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原因。这本书不仅讲了它的意义,还介绍了范例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 中国帮会史

    作者:刘联珂

    “帮会”所为是一种革命,它无革命之名,但有革命之实。 “帮会”中人虽也有渣滓,但有学识、有思想、有志气、有胆量的人也很多。他们“义”字当头,敢做敢为。 中国社会的复杂,深不可测,读“帮会史”,也许可以帮我们找回那一段逝去的记忆…… 阅历不深或阅历深厚的人、最讲义气或最不讲义气的人、传统文化的倾慕者、想要了解或不想了解中国社会的人…… “帮”也是行会上通用的一种名称,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帮”被用来指无须某种专门训练,单纯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组织,如挑夫、河工、码头工中的组织。换言之,“帮”往往与社会下层组织有关,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帮”转义而指以社会下层人士为主要分子的秘密组织,因有“帮会”一词。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青帮”。据考,“青帮”的前身即是清代专门从事漕粮运输的水手行帮。康熙中叶,清代的漕运组织发生了重大变化,漕运水手的主要成分由军人变为雇佣劳动者,而其主要来源是社会游民。这种变化遂带来新的需求,如水手的雇佣、工价、福利以及各种利益的分配和协调等等,漕运水手中的行帮组织即因此而产生。最初,“青帮”只是漕运水手行帮中的一个组织,后则凭借其组织严密等优势而逐渐成为一种垄断势力。十九世纪中叶,漕运制度被取消,水手行帮亦随之瓦解,但是“青帮”依然延续下来,它重新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与其他帮会势力相结合,形成了著名的“青红帮”。 《中国帮会史》的作者刘联珂先生,本身就是帮会中的一个“同志”,他有学识、有志气、有胆量、勇于任事,他对于帮会的一切,知道得太多。 刘联柯加入帮会、追随“洪门”诸大哥三十余年后,摆脱一切,一心一意写这部“帮会史”,向我们揭开帮会长期鲜为人知神秘面纱……
  • 口述史读本

    作者:定宜庄,汪润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自上个世纪40年代从西方兴起,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严格定义和规范的专门学科,在我国史学界也越来越受关注并有蓬勃发展的趋势。本书精选国内外有关文章近20篇,旨在尽可能系统和全面地向读者展现口述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基本理论和学术规范。有鉴于口述史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本书特别注意收集国内国外题材与风格各异的口述史经典研究范例,以及研究者的经验体会,展现口述史实践中诸多关键环节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以期为初涉口述历史的读者了解口述史学科和从事口述史实践,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
  • 大家来做口述历史

    作者:[美]唐纳德·里奇

    就书名Doing Oral History而言,顾名思义,重点是围绕在“做”上,强调的是由实践操作来学习的理念。因此,作者对于口述历史如何筹划,如何行动?如何开辟经费资源?访谈时如何察方观色?如何保护受访者的版权?访谈者如何通过访谈技巧搜集有用的资料?如何有效地利用新科技?如何保存访谈的记录、磁带、光盘?如何利用口述历史?等等,都交代得无微不至,使本书成为口述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百科全书式的手册。 本书的特点是,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以大量实际案例,轻松、简洁、准确地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并指导工作者避开陷阱和错误。 本书最成功的是,读其者会体认到:人人都能做口述历史,人人都应做口述历史。
  • 沉默的另一面

    作者:布塔利亚・乌瓦什

    “猫头鹰学术译丛”由多位国内著名学者参与策划编写的丛书,倡导的正是——真正的全球化视野。这套丛书不仅是关于当代世界的边缘区域的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它还包括了一些有关西方社会或称发达社会的经验的研究。本书对1947年印巴分治过程中的家破人散,被迫抛弃自己的土地家园,千里流亡的悲惨景象提供了很多当事人的直接描述,并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殖民主义,引出触及人性的深刻主题。
  • 西雅图之声

    作者:[美]马克亚姆

    亚马逊书店不供货,不出电子书 仅在母语文化 淘宝店 《西雅图之声—关于垃圾摇滚的口述史》 2011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非虚构类十佳书 2012年英国《卫报》年度最佳音乐类图书 2012年美国国家电台年度最佳音乐类图书 首先, 这是一本关于Grunge的书。不管Grunge到 底是什么,本书 基本上是由超过二百五十位的乐手、 音乐家、制作人、经理人、唱片公司主管、音乐录影带导演、摄影师、记者、企宣、俱乐部老板、巡演技术人员、乐手跟班和“铁托”的对话组成,并由他们追忆了回荡至今的摇滚史上最后一波全球浪潮。事实上,这帮人 掌握了摇滚史上这一辉煌时代的第一手信息。本书可能充满了八卦,却又通过作者别致的叙事线索讲述Grunge如何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至超乎所有的想象,直到它的陨落。他有许多鲜为人知科特科本的故事,但有更多不可磨灭人物的故事,通过这些创造性的组合阐述这一音乐史乃至商业史上的奇迹,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商 业运作背后,也包含着书中大多数的人青春幻灭。
  • 家事、国事、天下事

    作者:陈永发,等,许倬云

    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ISBN:9787305099472,作者:陈永发 等著
  • 大成若缺

    作者:王建中 口述,徐皓峰 撰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一股猛烈的习武风潮,血气方刚、精力过剩的年轻人广受影响。本书讲述者王建中即是其中之一。 受习武风潮影响,王建中由一名先进工人,变为街头茬架的“不良青年”,受商品大潮推动,王建中又由一名“茬架勇者”,转而下海经商,开店练摊。 得意失意、起伏坎坷、大成大败之后,王建中最终回归武术,重新以内家拳学为人生归宿。 他独立思考、潜心钻研,在八卦掌、大成拳领域,求出了自己的体系。 书中谈及的一众武林人物,在当代武术界皆有影响,尤其是浓墨重彩所写的崔有成。崔有成以辉煌战绩在武行享有大名,但他生前排斥媒体宣传,不留著作,本书是对他真实生活和武学的首次揭示。 本书承续《逝去的武林》风格,在时代信息方面,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和细节展示了八十年代武林、群架、经商的不同规矩。在武学方面,用口语化的文字,揭示了传统内家拳实战的奥妙。
  •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作者:应星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大河电站移民集体上访所引发的冲突事件纳入农村社区生活世界的权利关系中去分析,通过对起伏跌宕的移民上访——政府摆平这件官民正面遭遇的详尽描述,揭示出双方所共享的政治文化及其运作机制。
  •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

    作者:黄飞立 口述,文靖 执笔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我是十岁以后才开始正式学音乐的。那天,我的远房舅舅到上海来,父亲陪他去办货,于是我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他给我买一支长笛。可是等父亲回来,发现他买的是一把小提琴一也许是小提琴的价钱更便宜吧,不知道,呵呵,那就学呗。 我家五个兄弟姐妹都会乐器,大姐学钢 琴,二姐学小提琴,妹妹在上海音专学钢琴,弟弟后来是学大提琴和声乐。那时候,许多亲戚朋友都主张我考上海音专,但我不愿意,因为我的志向是要做医生的,像Livingstone那样,治病救人。 那时候,我报考了燕京大学生物系,那是协和医学院的预科,并且已经考取了。但是不久,卢沟桥事件爆发,母亲不让我去,只好留在沪江生物系念医预科。没想到仗一直打下去,直到我1941年毕业,上海依然沦陷。 二十六岁那年,忽然意识到:我这辈子大概是做不成医生了。 ——黄飞立
  • 大国学

    作者:季羡林 口述,蔡德贵 整理

    季羡林先生生前在学术助手蔡德贵先生的协助下开始进行口述史的工作近十个月的时间里口述达七十五次之多,这一口述实录可以说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留给世人最后的宝贵财富。口述史从季羡林的家世、童年、求学经历、治学经过、学术研究、家庭生活、个人情感、友人交往等各个方面展开,全面的、详尽的、真实的反映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平凡而又充满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是研究季羡林先生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本书也首次披露大量季羡林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将为众多季羡林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可信的、珍贵的资料。 乡村少年,为何过继叔父,离乡别母,踏上学术坦途。 入读清华,留德十年,陈寅恪为何推荐他执教北大? 与乔冠华同时赴德留学,为何走上不同人生之路? 胡适为何在1949年必须离开北大?南京机场他又为何潸然泪下?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一心想做蒋介石“帝师”,人生沉浮,被批“四大不要脸” 胡乔木夜访季羡林,所为何事? 丁玲、胡也频、沈从文,扯不断,理还乱 ……………… 茫茫人海,他最敬佩谁?百年沧桑,他最看不起谁? 人之楷模,学界典范,学海无涯,三辞桂冠,万众敬仰,人生有憾 回溯百年人生,激扬风流人物 欲知季羡林和他的真实世界,且看《大国学——季羡林口述史》
  • 山居杂忆(插图精装版)

    作者:高诵芬,徐家祯

    ▻ 编辑推荐 ◅ ►一个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 。 ►初版绝迹十年后再度重磅面世 。 ►新增100余幅珍贵老照片,3万余字注疏,惊现百年生活场景 。 ►寻找逝去中国的独家记忆,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一部“现代《红楼梦》”、 另类《巨流河 》 。 ►作者高诵芬出身 名门 ,受过传统教育,历经民国初年,抗战搬迁,建国,“文革”抄家,改革开放,最后移民澳洲,一个世纪的往事在这位大家闺秀笔下如过眼云烟,写就了人生悲凉和慨叹。温婉如水的文字在这位大家闺秀记忆中浸透心扉,令人彻夜心宁。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本活的历史书,记录的是以一个江南家族为中心、从清朝末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开始这一百年的中国社会变革史。高诵芬从“抗战逃难”到“文革抄家”等,无不扬清激浊,曲尽其致,以其特定的年代和经历,写就了这段历史,成为杭州乃至中国特定时代的教科书。这本书也成为了解和观察那个时代、那座城市、那个阶层的独特视角。时代变迁,繁华落尽,物是人非,当晚挑灯夜读至凌晨,掩卷叹服。这样的文字,只有饱经阅历后的静心才能得到。日子是流水,老人用心境洞穿了她,清澈如许。
  •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

    作者:定宜庄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以口述访谈为主的史学专著,旨在通过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晚清以来北京人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进而追溯近百年北京城市生活变迁的历史。全书体现了口述历史民间性和个人性的特点,内容涉及文献资料、尤其是官方文献不曾触及的领域,包括人的社会交往,如婚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也包括人的生活趣味,如吃喝玩乐、审美情趣等等。在编排上根据北京城环形结构的特点,分成内城篇、外城篇和郊区篇三部分,通过生活在不同区域的老北京人的口述,反映不同区域北京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形成一部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北京城市生活变迁史。
  • 我这九十年

    作者:任均 口述,王克明 撰写

    《我这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内容简介中:在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中,我们和周围许多人一起,经历了艰苦生活、胜利喜悦,也经历了政治运动、人事变迁。现在,大部分朋友陆续故去了,大多数故事也不为人知了。但那许许多多事情,有的能显出人格品德,很有些道义真情;有的能翻出历史真相,可作为前车之鉴。 关于这《我这九十年:1920-2010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的写作,我的第一标准、第一要求,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即,说我所知,写我所知,有一说一,真实诚实。
  • 潮流与点滴

    作者:陶希圣

    《潮流与点滴》的意思有三层:其一是潮流中之点滴,其二是从潮流看点滴,其三是从点滴看潮流。 书中的篇章,不是文,而是笔。所谓“文”,是有组织有条理的作品。所谓“笔”,是片段的意想,或一时的感触,随手下笔,随笔写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