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韩素音
-
伤残的树
<伤残的树>是英籍女作家韩素音自传之一。写她的中国父亲在欧洲留学时与她比利时母亲恋爱结合的故事,以及她在童年时期的生活见闻。自传生动地描绘了她的父母在回到中国后,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的截然不同,家庭关系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痛苦与不幸。作者把自己家庭与童年的遭遇,置于当年时代历史背景下,通过这本自传,反映近代与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某些侧面。在这里可以看到,她在寻求自己的中国之“根”时所作的执著与艰巨的努力。 -
凋谢的花朵
1、1970年代的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说过韩素音的名字。韩素音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的女儿,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中国驻英武官的妻子,铁幕时期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友好人士,以及毛泽东和周恩来传记的作者,韩素音的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是本书最具吸引力之处。 2、韩素音生于1916年,今年96岁高龄。 3、此次译本为全译本。 4、韩素音自传三部曲第一部《伤残的树》上市后三个月内卖断货。 5、韩素音自传三部曲后两部《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同时上市。 《凋谢的花朵》是韩素音自传的第二部,记述了作者从12岁-22岁(1928-1938)少年、青年时期的个人生活、交往史,如1931年从北京圣心中学毕业后到协和医学院当秘书,其间自己的初恋对象竟是执迷不悟的纳粹党徒;1933年在司徒雷登任校长期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与龚澎、梁思懿成为同班同学;1935年取得庚款留学经费赴比利时求学;1938年,因挂念自己在抗战中的祖国,作者放弃了学业和爱情,回到满目疮痍的中国……在作者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也正是中国经历巨大历史变革的时期;韩素音的个人家庭、家族生活史,背景是极其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跨越欧亚两种文化的写作背景使她的叙述语言既具备一种试图同时融入两种文化之中的焦虑和冲动,也具备一种游离于所叙述对象之外的冷静。她那种富于激情的直白和坦诚的自我反省,令她的自传能以丰富生动的笔触,通过“个人”或许多“个人”,使历史更容易被人接受,并且努力传达着作品中人物的感受与激情。该自传无论从写作笔法还是故事本身,都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兼具历史感与文学性。 -
无鸟的夏天
1、1970年代的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说过韩素音的名字。韩素音的一生是一部传奇。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的女儿,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中国驻英武官的妻子,铁幕时期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友好人士,以及毛泽东和周恩来传记的作者,韩素音的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是本书最具吸引力之处。 2、韩素音生于1916年,今年96岁高龄。 3、此次译本为全译本。 4、韩素音自传三部曲第一部《伤残的树》上市后三个月内卖断货。 5、韩素音自传三部曲后两部《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同时上市。 《无鸟的夏天》是韩素音自传的第三部,记述了1938-1948年作者的个人生活、交往史,其间穿插着广阔的社会历史风云。作为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之女,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四川美丰银行总经理的侄女,中国驻英武官的妻子,燕京大学的学生,获得庚款留学资格的中国学生,韩素音及其家族有机会与冯玉祥、蒋介石、戴笠、刘湘、李颉人、龚澎、周恩来、毛泽东、冯亦代、叶君健、季羡林等各级各类人士交往,其复杂身世和传奇经历使其自传完全超越了一般人自我表现的范畴,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广阔的文化视阈和深厚的民族内蕴。跨越欧亚两种文化的写作背景使她的叙述语言既具备一种试图同时融入两种文化之中的焦虑和冲动, 也具备一种游离于所叙述对象之外的冷静。她那种富于激情的直白和坦诚的自我反省,令她的自传能以丰富生动的笔触,通过“个人”或许多“个人”,使历史更容易被人接受,并且努力传达着作品中人物的感受与激情。该自传无论从写作笔法还是故事本身,都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兼具历史感与文学性。 -
伤残的树
中国第一代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的女儿 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 中国驻英武官的妻子 铁幕时期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友好人士 毛泽东和周恩来传记的作者 《伤残的树》是韩素音自传的第一部,首次出版中文全译本。 作者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他们的相遇本应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惊艳碰撞,但在20世纪初期,这种交融却充满了苦涩与迷茫:玛格丽特对东方古国的浪漫幻想被乞丐、蝗虫、饥馑所取代,而心目中的“东方王子”,也成了无力保护妻子免受乡邻好奇目光及族间繁缛习俗纠缠的乡绅……韩素音和她的兄妹一出生就面临着血缘和文化的双重矛盾:他们在家讲中文,出外学英语;吃欧式早餐,中式午餐,混合式晚餐;上午穿着中式服装、带着毛笔和铜墨盒上中国学校,下午又去法国修道院学校……文学家韩素音为记忆奉献了许多鲜活的细节和独有的观点,使得历史有了情感,有了温度。 全书通过作者父母对异国恋情的回述,比利时援华铁路协会代理人赫斯的自述,辛亥革命亲历者李劼人的讲述,作者三叔、四川美丰银行经理周见三的旁述,以及作者童年记忆的影像回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动荡的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道道生动的侧影…… 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伯特兰•罗素 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询问十名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不同的法国人,问他们读过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韩素音。 ——刘心武 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英国青年,我看到英文版的韩素音自传感到很震撼,其形容词、名词的千变万化令我感佩不已。我特别想再重拍一遍她的自传体小说, 书里的人物那么有意思,我想我这样的80后对这段历史都很感兴趣。 ——大牛(中央电视台“同乐五洲”英籍主持人) 一头浪漫灰发的韩素音很迷人。她是个著名的中国通,执着的中国迷,忠诚的爱国者。 ——马瑞芳 韩素音热爱父亲的祖国,也热爱母亲的故乡。西方知识阶层的读者非常喜欢她的作品。她写的关于中国的回忆录,已成为研究中国的必读书之一,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心中的那份中国情结。 ——乔松都(《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的作者 -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这本书的作者用倒叙的手法,以公正的态度,独特的视角把一代伟人周恩来的一生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结构清晰,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为界分为三部。第一部从周恩来出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主要写了周恩来的成长过程。革命道路及与毛泽东的结合;第二部从建国到文革前夕,主要描述了周恩来以“中国的大管家”的身份努力筹划新中国建设的艰难历程;第三部从文革开始到周恩来逝世、“四人帮”被粉碎,记叙了周恩来在“文革”中忍辱负重治理国家的感人历史。第一部各章的时间基本是相互衔接的,第二、三部则以事件为主划分,时间上有交叉重叠。除此之外本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一章除了标题外,还附有周恩来大事年表,章尾有注释,使读者一目了然。 -
瑰宝
《瑰宝》内容简介:1940年代末的香港,一个繁忙而拥挤的中转站,各色观望人群的“避难”岛。在这里,刚从英国完成学业、归途中因战乱滞留香港的中西混血儿、年轻的女医生韩素音,邂逅英国记者马克·艾略特,两人坠入情网。韩素音一心要回大陆报效祖国,而在当时的情势下,马克这样的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还不可能被人民政权接受……于是,中英文化、欧亚文化,不同人种和阶层的生活状况与生存意识,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精神信仰,所有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爱情奇妙地交融在一起,造就了他们用生命与历史撞击的爱情时光。 1955年,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译名《生死恋》、《爱情至上》),次年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奖——诗意与艺术使这部小说比历史本身更加长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