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张英进

  • 华语电影明星

    作者:(美) 张英进

    《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是第一部对华语电影明星进行个案研究的明显研究(Star Studies)著作。在《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中,15位来自美国、英国、澳人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分別分析了阮玲玉、黎莉莉、赵丹、张瑞芳、仲星火、凌波、周润发、林青霞、张国荣、李连杰等在华语电影的不同发展时段和区域广受瞩目的电影明星的形象特质和表演风格,考察了他们的明星形象得以建构和传播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背景;涉及了诸如明足表演、角色类型、媒体建构、政治宣传、网络话语、自传性叙述以及性別、类型、记忆和身份等等文化研究的广泛议题。《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不仅适于从事华语电影研究、煤介和文化研究的专业读者,对普通电影爱好者而言,《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提供的新颖的视角也将使他们在欣赏、审视银幕偶像时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 电影的世纪末怀旧

    作者:张英进

    这是一部关于怀旧电影的评论文集,它将带你畅享世纪电影的无限美学。 本书所集有关中国电影与电影研究的文章,按主题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篇”,主要揭示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在电影制作与电影研究方面的表现,既分析好莱坞近百年塑造华人形象的模式,又指出西方国际电影节在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方面对中国“独立电影”的影响,还探讨西方近年来关于中国电影研究方面的理论及方法问题。第二部分是“上海篇”,主要分析性别想象及都市叙事在电影中的呈现,人物形象以民国时期的上海娼妓和摩登女性为例证,并探讨近年于香港和上海颇为盛行的对老上海的怀旧情绪。第三部分是“华语篇”,主要仍以“华语电影”中的城市为对象,包括上海、香港和台北,既有整体发展的描述,也有具体作品的分析,议题涉及香港历史上的超区域想象,社会转型期的城乡情怀,以及台北世纪末的时空重建等等。
  • 审视中国

    作者:张英进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的理论文集,全书注重跨文化的视野,分别介绍了跨文化视野中的电影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文学研究两大部分的内容,适合电影及文学研究者。 本书注重跨文化的视野,首先概述了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近三十多年来的发展,然后分析主要的理由和批评方法,重点揭露西方中心的话语霸权,兼论好来坞与国际电影节;第二部分注重跨学科的视野,概述美国文学史、电影史、文化史三个学科在20世纪的发展变迁,然后以比较文学为切入点探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学研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 多元中国

    作者:张英进

    《多元中国》继续《审视中国》和《影像中国》跨学科的历史视角,以电影媒介为主导,切入文学、戏剧、都市视觉文化等领域,考察中国电影、现代文学和学术研究中“中国意象”的种种表述及其历史根源、发展与变迁 多元在理论方面是一个空间概念。空间是不稳定的,其边界是多孔的,其内涵是多元的,其性质是不断塑造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元中国》是我通过空间概念,对中国电影、文学、都市文化与学科研究中翻天覆地的变化、错综复杂的经验和引人入胜的故事进行的一次个人阐述。
  • 影像中国

    作者:[美] 张英进

    随着中国电影近年来在各大国际影节上屡获殊荣,西方批评界对于中国电影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西方中国电影研究表面的兴旺繁荣之下,其实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集中考察中国电影以影像来展示中国的众多文本和批评层面,纵观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体制化的历史,提议一种自省性对话式批评的范例以代替跨文化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并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政治语境中研究了一系列影片类型:少数民族电影,战争电影,民俗电影,怀旧电影以及都市电影。全书始终贯穿跨国文化政治的问题,指出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在跨国文化生产领域里正在进行的全球性/本土性构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作者:[美] 张英进 编

    民国时期的上海有着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态。在这个国际性大都市里,电影成为普罗大众的摩登消遣,也聚集着形形色色 的投机者、理想家、实业家、文人墨客、黑帮舞女。 本书聚焦于早期中国电影和城市文化,并将上海电影纳入民国文化史的视野中加以讨论,力图呈现一个丰富的、多维度的早期中国电影文化史。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电影罗曼史:茶馆、影院、观众;二、性的想象:舞女、影星、娼妓;三、身份的建构:民族主义、都市主义、泛亚洲主义,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民国时期中国电影的丰富面向,以及上海的电影文化和城市文化特质,从中既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上海的摩登消费方式和独特市井现象,也可以一窥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纷繁复杂的文化和光怪陆离的社会风气。 本书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厘清并深入探讨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多个重要命题,其中不少论题是此前的中国电影史写作未曾涉及的,其所采用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亦对当下的中国电影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自出版以来,本书曾多次再版,在欧美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被很多大学的电影研究和中国现代史课程列为必读书目。
  • 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作者:[美]张英进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力作,199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后,即在汉学界引起很大反映。就乡村和城市形象而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存在的模式。本书以小说为主要文本,兼及电影、话剧和诗歌,着重讨论了从晚清(19世纪末)到民国后期(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以社会学中的城市心态与都市体验为框架,力图描述小镇、古城、现代大都市等文学模式和典型人物的构形,通过京派、海派(即北京和上海派)的文化差别的表述,探索现代文学创作中城乡、中西文化的冲突、妥协与交融。本书的研究重点是从城市的角度重新解读经典作家(如鲁迅和茅盾),并挖掘在以往的主流文学史中因意识形态或精英立场而被长期忽略或埋没的作家(如师陀、张恨水、叶灵凤、新感觉派、张爱玲和五四时期的女作家)。本书从空间的构形、时间的构形、性别的构形三个部分进行解读,空间的概念影响了北京叙事中注重城市地图、人际关系的描绘,时间的概念影响了上海都市想象中千变万化、随波逐流的母题,性别概念从根本上影响了城市的构形。由于作者兼及中西两方面的教育背景,全书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方法新颖,堪称是一部新生代海外华裔学者的扛鼎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和电影中的城市形象》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探索城市的邀请 第一部分 :考察现代中国城市的视角 第一章 导言:现代中国文化史中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构形:小镇、古都、现代都市 第二部分 :空间的构形 第三章 勾画古都北京 第四章 中国传统在北京的象征性胜利 第三部分 :时间的构形 第五章 阅读无法阅读的上海大都市 第六章 上海的时间与欲望之流 第四部分 :性别的构形 第七章 想象上海的摩登女人 第八章 看待现代城市的女性视角 结语:标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视角 中文参考书目 西文参考书目 中西参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