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文化起義
西九龍文誤藝術區發展計劃、 中區警署古蹟再發展、 反對維港填海, 一班人吵吵鬧鬧, 他們究竟吵甚麼? 原來是在吵鬧中去探索 香港的身份、香港的價值; 本應在1984年出發的探索旅程, 終在2004年起步, 遲了足足20年, 希望還不算太晚吧! -
詞中物
每個人對流行曲都有不同要求,有人聽歌時會以旋律為先,有人則會先留意歌詞。究竟歌詞在流行曲中重要嗎?流行歌詞是文學作品嗎?可以像林夕所說般放進教科書嗎? 多年來致力研究香港流行歌詞,曾出版《香港流行歌詞研究──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香港三聯,1999)的朱耀偉贊同流行歌詞可以是好的文學作品,但他認為流行歌詞如要在文學史上佔一席位,最重要還是在既存機制中作相關研究。 在新作《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中,朱耀偉按歷史、填詞人、文本分析、社科等不同角度闡釋香港流行歌詞,以多元化的知識引導讀者立體地捉摸「香港流行歌詞」的輪廓,也對香港詞壇的現象作出分析。作者帶出了多個有趣的主題,作者帶出了多個有趣的主題,包括詞人對歌詞究竟有多少主導權、對追星族的探討、論填詞人的文字實驗、卡拉OK對樂壇的影響、流行曲的廣告功能、自虐式情歌流行等等,可供大家繼續討論。 本書不僅適合一般樂迷,同時也適合中學師生作輔助參考和討論。 -
嗅覺記憶:我的七十年代
從催淚彈味、污水味、公廁及汗臭味,重現一幕幕為社會公義而抗爭的歷程,足與新一浪社會運動共勉。 -
全面都市化的社會
香港吞下一顆「五十年不變」的定心丸,走進後九七年代,不知道資本主義是一種不可以停下來的體制。馬國明從理論的高度,指出全面都市化,不斷粉飾城市面貌,是香港夢遊般走進重大轉變過程的對策,平凡但深入民心的事物要讓路給各種新奇和響噹噹的事物。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來的文化,必定佈滿各種跟權力周旋和反抗壓制的印記,因此要從文化的層次剔除,否則跟消閒享樂的生活型態格格不入。馬國明要香港人告別繁華夢,把目光從璀璨奪目的事物轉到社會上正面臨雙重邊緣化的人的困境。爭取保留「喜帖街」以至天星碼頭鐘樓的意義不在於這些事物的價值,而在於這些事物的平凡。保留平凡的事物是要留下標記,說明大多數人的生活絕非悠閒安樂,而是營營役役。 -
《纹上瘾/TAT ADDICTS》
看見紋身漢,大家或許都會聯想起黑社會大佬、古惑仔,有時還戲稱他們為「公仔佬」,總之令人想到的是「好人有限」。而實際上,紋身的人有明星、有文員、有醫生、有律師,甚至有尋尋常常的普通師奶,大家為了給自己的身體添上色彩,不惜忍受十級的針刺痛楚,你可以說他們自討苦吃,但當中愈紋愈上癮的仍然大有人在。 曾幾何時,紋身是原始部落的圖騰,本來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象徵意義,演變至今時今日,衍生了不同流派,各自各精彩,甚至如同潮流服飾。本書是本地首本呈現紋身文化的專書,本身也是紋身漢的作者,大膽展示各種類別及各地文化的紋身圖案,令人看得瞠目結舌。龍、虎、鳳嗎?噢,濕濕碎碎,一幅海洋世界、一條栩栩如生的大蜥蜴……有你估到的,但有更多你估不到的,中國新崛起的紋身風格,紋上一幅皇帝御筆的山水畫、一幅蒼勁挺拔的水墨松,才叫人無話可說……總之大開眼界是鐵定的。 作者同時訪問不同的紋身型人,其中經典人物當然少不了陳惠敏,還有李燦森、范曉宣、黃貫中等,甚至「最估佢唔到」的吳彥祖,他們都會坦盪盪地道出他們第一次的紋身經歷,原來紋身背後都有著有血有肉的故事,他們更會在你面前展露一下他們的摰愛圖案,讓你欣賞紋身之美。 作者亦走訪多位紋身師傅,道盡紋身百態及香港的古靈精怪紋身的人與事,並會給第一次紋身的朋友一點忠告。看完此書,你會對紋身完全改觀。 -
香港正菜
耕田種地曾經是先輩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可惜在現今世代,耕田種地者寥寥無幾,以農立國的傳統和民間智慧慢慢消逝,我們對農作物的認識不但不深,亦彷彿不再在乎。 何謂「當造」?不時不食的文化,隨著香港農業式微變得不再重要,除了再沒有本地時蔬吃,「菜不再有菜味」外,我們喪失的同時是人和自然的關係。 此書正好透過本地有心農夫的專訪,重新發現香港新界的土地,發掘香港四時的特色蔬果 ,分享有機種植的心得……原來城市以外,有一撮人,不論是全職抑或半職,都選擇了以耕作去與大自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田園生活背後的困難與堅持、農作物的知識、生產和供應背後牽涉的議題,此書都給你娓娓道來。 -
不只中國木建築
作者涉獵中外書籍,用新穎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建築藝術,並對中、西方藝術、文化和哲學作出比較,述說建築背後的各種典故和小故事,增進讀者對建築藝術的興趣和認識的深度。本書 版面設計別緻,逾500幅圖片與內容文字相結合,敘述風格輕鬆活潑,讀來一氣呵成。 裝幀簡單而美觀,曾獲2000年香港印刷大賽「封面設計優異獎」。 -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There is nowhere else in the world quite like Chungking Mansions, a dilapidated seventeen-story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structure in the heart of Hong Kong’s tourist district. A remarkably motley group of people call the building home; Pakistani phone stall operators, Chinese guesthouse workers, Nepalese heroin addicts, Indonesian sex workers, and traders and asylum seekers from all over Asia and Africa live and work there—even backpacking tourists rent rooms. In short, it is possibly the most globalized spot on the planet. But as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shows us, a trip to Chungking Mansions reveals a far less glamorous side of globalization. A world away from the gleaming headquarter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Chungking Mansions is emblematic of the way globalization actually works for most of the world’s people. Gordon Mathews’s intimate portrayal of the building’s polyethnic residents lays bare their intricate connections to th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of goods, money, and ideas. We come to understand the day-to-day realities of globalization through the stories of entrepreneurs from Africa carting cell phones in their luggage to sell back home and temporary workers from South Asia struggling to earn money to bring to their families. And we see that this so-called ghetto—which inspires fear in many of Hong Kong’s other residents, despite its low crime rate—is not a place of darkness and desperation but a beacon of hope. Gordon Mathews’s compendium of riveting stories enthralls and instructs in equal measure, making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not just a fascinating tour of a singular place but also a peek into the future of life on our shrinking planet. -
告別犬儒
分析過去幾年香港的主要文化經濟現象和相關的論述,包括最低工資、通脹、扶貧、社會企業、文化保育與經濟發展、自由經濟/貿易、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本書嘗試勾勒出當代香港的社會脈絡和文化政治動態,主要表現為自由主義的危機與民粹政治的氾濫。本書的作者認為,民粹主義近年的冒起,與自由主義的衰落,正好彰顯了香港社會的反智特色,以及貧富兩極分化環境下所產生的文化政治效果。 本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由的危機」和第二部分「民粹政治與犬儒文化」探討當代香港的社會性質,提出過去十多二十年間,儘管被稱作自由經濟的模範、放任主義的天堂,但這些論述其實都只是新自由主義教條創造的幻象,背後反映的,其實是右翼民粹的政治和犬儒反智的文化;本書的第三部分「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提出另類的文化經濟論述,嘗試為香港的未來尋找一種希望的政治。 -
世紀末城市
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ISBN:9780195868883,作者:洛枫著 -
好鬼棧——不可思議的戰前唐樓
以戰前唐樓為主角,Stella So先引領我們在香港走了一圈,再表演東拼西湊的魔術,變出一幢充滿懷舊況味的大廈讓我們遊覽。 本書另附動畫DVD,足見作者嘔心瀝血創作全過程。 -
街坊街里
香港我城日日蛻變,在種種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變動之中,每一個香港人的生活面貌亦或多或少受牽動,在失去啟德機場、天星碼頭、港大何東女子宿舍、東英大廈、蘇屋邨、凱悅酒店、油街藝術區以及許多漸被遺忘的地標之際,原來我們的歷史乃至個人回憶亦漸被沖擦;在本地不同社區在城市發展的巨輪下漸漸失去本身特色的同時,原來我們更回味的是街坊街里曾經共同分享的人情關係。 俏若歷史可以重來,或者很多事物我們寧願她保留原貌。但歷史畢竟無法重來,重溫這十多年來累積起來的故事時,物事,人非,在懷緬和憶舊之際,也許更能讓我們明白,已經錯失的無法彌補;而以香港為家的人,更應好好珍惜當下僅餘的所有,發揮小城獨有的核心價值,邁向將來。 -
香港風格3
本書雖在2007年出版,但收錄的是作者九七年回歸前後的文章。作者毫不留情地批評當時市政局或各個部門對於公共空間及建築的無知和錯誤。 十年匆匆過去了,香港經濟經歷過大起大落,社會變化亦是非常迅速。不論當時的討論有多熾熱,中央圖書館早已順利落成,各地區仍是步入「重建階段」,拆卸、重建、到現在嚷著要「活化」,聲音此起彼落,掀起廣泛討論。 香港寸金尺土,一直被批評缺乏公共空間。一個又一個千篇一律的大型商場不斷落成,內裏是大同小異的連鎖經營的店舖。所以,當屯門也出現UA和Starbucks時,我們還有需要到銅鑼灣嗎?兩者有甚麼差離?全球化或許離我們太遠,但「全港一體化」卻是每天侵襲我們的生活,我們有否察覺? 香港,標榜多元文化,難道真的容不下不同的社區和街道發展?書的其中一章談及「公共房屋政策」,表示當中涉及不同的學問,「其中包括了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心理學等各文、理、社學科」(頁80)。其實不止房屋政策,建築本身也嘗試將個個學科融合和演示出來。然而這幾年政府告訴我,香港沒有甚麼特別的新建築可言,我看到就只有一個接一個連名字也搞不清的樓盤。 最後,引述書的一句話作結:「建築是改善社會環境和帶動社會進步的工具」。但願不會如作者言「香港將會變成一個充滿大商場的『無性格』現代城市」。 -
the逼city
高密度生活是香港的文化特色,誘人的不單是百多年來香港催生了的形形式式高密度建築,還有香港人在擁擠空間內如何有機地在建築和生活上,作出活潑多姿的回應本書結集了幾位對這文化現象有獨特見解的建築師探討香港高密度生活的種種文化現象. -
我要的香港
本书在内容上分三大部分。“这座不读书的城”围绕“读书”展开,描绘香港现今的读书文化与风气,着意记述了香港二楼书店经营的过去、现在及不容乐观的未来,间中夹杂了关于港产电影、本地建筑风格,以及回归后香港道路选择的诸般文章。第二部分“在‘文化沙漠’里看到绿洲”则多以介绍当代香港文化人及其著作要义为主。最后的“书影书话”是类似梁文道《弱水三千》的书评介绍,选列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思想、人文等方面的书籍,并择要评述之。这是一本适合喜欢香港文化、香港风格;喜欢读书(尤其是人文类书籍)、喜欢逛书店(尤其是选书有个性,布置有特色,且充满人情味的小书店);或者想得到一些“好书推介”信息之人去阅读的书。 -
本土論述 2008
本書收錄了她最近年的政論文章,當中討論過特首選舉、立會補選、港台風波、保育皇后碼頭等影響香港的大事件,分析香港政治人物的言行舉動;也提出了對教育、政制、傳媒操守等敏感話題的觀點,指出在現今政治體制下值得大家關注的問題。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