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作者:也斯

    这是也斯的一部小说集,其中《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有关“吃”的故事,顺着“食物”的线索,爱情的变故,求诸作者的后殖民立场。清新而有趣。是“食物”,所以有味道;是“爱情”,因此有各色人等谈情说爱。浪漫有之,冲突有之,当食物与爱情混为一谈,产生了甜蜜蜜的男女情事、酸酸涩涩的人事矛盾、人生中必然尝受到的挫败苦味,还有辛辣得叫人汗流浃背的不满控诉。一桌小说,原来是吃不完尝不尽的人生之体验。
  • 佔領論:從巴黎公社到佔領中環

    作者:許煜

    占领并没有经过精心部署而是自然发生。2011年5月西班牙占领街道运动、7月伦敦暴乱、9月占领华尔街运动后,直至10月15日的全球占领日后,很多的行动者曾幻想一个很自发的占领即将发生,这些占领的活动可能连结在一起,一场重大的革命即将来临。 这并不是突然而来的空想。作者尝试从歌德的「普罗米修斯」开始,以「火」为主轴从巴黎公社、西班牙内战、六八年的五月风暴、 墨西哥萨帕塔民族解放军、西雅图反世贸直接行动到「阿拉伯之春」以及「占领华尔街」的历史脉络,探讨这些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并重新思考人类的欲望和尊严,同时将香港的占领中环运动以及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置入这个历史脉络里。 资本主义之于亚洲就好像是一个无法摆脱的非历史性命运,在香港,我们有的是一种观念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默化为一个历史的必然:一个已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几十年的城市;大部分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金融业;金融学科是高材生报考的科目,投资银行是工作首选;每个人一工作都要交不知被投资到哪里去了的强积金…… 本书通过分析全球资本主义的进化,重新指出许多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了的细节以及被视自为「自然」的习惯的不合理性,尝试勾划出一个关于占领以及抗争的新想象。
  • 香港走過的道路(增訂版)

    作者:劉潤和,高添強

  • 香港模式

    作者:呂大樂

    靈活的中小企、「積極不干預」政策、神話般的公務員團隊、「諮詢式政治」、「新市鎮─公屋─工業」三環緊扣的都市規劃方式等等,自九七回歸以來,香港社會過往成功的發展模式、制度支柱陸續暴露出一些問題和弱點,既無法解決現存的困難,更難以面對未來更為複雜的情況。 過去的成就成為了一種包袱,有時甚至會阻礙創新求變,成為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香港社會如何走下去? 在思考新的策略和發展模式之前,讓我們跟隨著名社會學家呂大樂教授先對舊有的方程式來一個總結,弄清楚問題之所在。
  • 入境問禁

    作者:阮志

    香港邊境禁區位於新界北部,毗鄰中國深圳,範圍由沙頭角海伸展至后海灣,面積達2,800公頃。自1951年禁區設立以來,成為香港與中國大陸兩地間邊界的緩衝區域,並能防止非法入境及其他邊境罪案。近年來,港府提議縮減禁區範圍,將有超過20條村落被釋出禁區範圍。 因應禁區開放對深港關係的意義重大,且此區仍保留許多未受破壞的自然及生態環境、鄉村文化及歷史建築,故本書以明清時的新安縣發軔,敘述了該區在港英、日治及大陸文革等歷史階段裏,深港邊界在保安對抗、鄉村沿革、風俗民情、經濟教育、自然及人文景觀等方面的不同歷史面貎;並附有掌故軼聞,以村民作為主體去透析他們怎樣再創造文化特性,勾勒出香港邊境禁區六十多年的歷史脈絡。
  • 鲁平口述香港回归

    作者:鲁平

    《鲁平口述香港回归》主要内容包括:“英皇制诰”和“皇室训令”、十二条、三个条约、新界土地、民航问题、七封外交信件、新机场谅解备忘录、政改方案、十七轮的谈判、香港已死、中国福利基金会、香港回归大事记、《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等。
  • 从人类学看香港社会

    作者:(英)华德英

  • 香港‧生活‧文化

    作者:呂大樂, 吳俊雄, 馬傑偉 (編)

    一直以來,社會文化分析對於社會、文化、生活三者之間的界面及互動特別敏感和好奇,因此題材也相當廣泛。由呂大樂、吳俊雄及馬傑偉合編的《香港.生活.文化》,分析了不同社會部門與生活各個方面的文化現象,除近年討論得較為熱鬧的話題如身份認同、城市社會運動、媒體與公民社會之外,還有接觸到社會生活中不同層次與維度的問題──由父母育兒對策到公共知識份子,成衣工人的處境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社會的殖民性、地緣政治與香港研究。 書共分為四部份。第一部份的四篇文章以不同的介入點來探討後九七的身份認同問題。第二部份是城市社會運動。第三部份以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為主題,探討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第四部份所觸及的課題,從不同層次、領域去探討不同形式與性質的權力關係。 本書另一特色是各篇社會文化分析的經驗與實證基礎。本書內各位作者所採用的方法並不統一,有的引用問卷調查的統計資料,有的翻開歷史檔案文件,有的以政策文件或學術文獻為本,也有作者進行深入訪談,或進行深入的個案分析,總之各自按其研究的題材與需要回答的問題,選擇適合的方法與材料,來支持其分析與論點,讓讀者多角度反思不同的社會議題。 《香港.生活.文化》將助你深入觀察分析圍繞身邊的種種社會現象,從嶄新的視點看我們生活的城市。
  • 四代香港人

    作者:呂大樂

    香港有四代人,生長於戰前的是第一代,依次直推至1990年誕生的第四代。呂大樂以精闢的透析力和高度的概括力,道出四代人的精神面貌,並令人不無警惕地指出,在安分寬容的第一代陸續退下舞台之際,「戰後嬰兒」卻未能為下一代提供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以致第三代人深感出頭無期,而第四代人打從開始便是輸家。
  •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Critical Issues in History)

    作者:John M. Carroll

    hn Carroll's engrossing and accessible narrative explores the remarkable history of Hong Kong from the early 1800s through the post-1997 handover, when this former colony became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book explores Hong Kong as a place with a unique identity, yet also a crossroads where Chinese history, British colonial history, and world history intersect. Carroll concludes by exploring the legacies of colonial rule, the consequences of Hong Kong's reintegration with China, and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since 1997.
  • 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

    作者:杜葉錫恩

    政法加三合會”的罪惡、黑暗結構 變成了肆無忌憚的大吸血蟲, 附著在香港廣大升斗小民身上,盡情吸食其膏血。 一生與之鬥爭,批評英國在港殖民制度的歧視、 腐敗不遺餘力,飽受打擊和挫折, 卻逾戰彌勇的香港著名社會活動家 和政治家杜葉錫恩女士的回憶......她不認為形式上“一人一票”的普選能保證“民主”。 他認為花大錢、媚俗煽動、接受企業“政治捐款”的“競選” 只能欺騙選民,強化權力與﹙企業﹚的金錢苟合。 在她看來,民主﹙democracy﹚ 是真正使人民群眾﹙demos﹚作主的制度。 在她看,民主是深入民眾, 切實把握民生疾苦,徹底解決民莫, 而不是偽善的政治秀。高齡幾熟二歲的外國老太太, 對中國和中國新生代青年的寄望之殷、 關懷之切,真情流露,力透紙背,讀之動容。 而凡中國人,多麼應該還著深深的自省和感謝, 通讀這本充滿道德力量、 真知見洞又勇於實踐精神的好書……
  • 彩色香港1940s-1960s

    作者:高添強,黎健強

    一九四零至六零年代是香港歷史上一個高低跌宕的重要時期。日軍三年零八個月的蹂躪、大量難民的湧入、動亂的爆發;在此等百廢待興,物貨匱乏的情況下,莫不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縱然危機處處,但港人非但沒有退縮,反之在堅毅不屈、努力不懈的努力下,轉危為機,成就了一九七零年代以來香港經濟騰飛的奇蹟。 歷史上,一九四零至六零年代是艱苦的年代;但在攝影史上,卻是技術大躍進的年代。這期間的香港景物攝影圖像開始從黑白單色進入了直接彩色年代。書中精選的一百四十多幅彩色圖像,正是依據原本顏色來複製的直接彩色攝影科技而產生,是香港最早一批高度存真的圖像,極之難得。書中圖像分為彩色舊貌、城市新觀及生活點滴三部分,透過此等圖像,將這個重要而轉折的歷史時代的香港面貌呈現在讀者眼前。
  • 默默向上游

    作者:鄭寶鴻

    五十年代的香港,百廢待興,是一個需要辛勤工作「捱世界」的社會,充滿挑戰,但亦有無數出人頭地的機會,不少富可敵國的精英,都是從那時代肇造其事業王國的。 當其時,大陸政權更易,大批內地人南下香港發展,引入了資金及技術,其後韓戰導致對中國禁運,迫使香港由從事轉口,轉型為工業城市,不少工廠紛紛在各區開設,為香港經濟發展奠下基石。 作者鄭寶鴻經過長期的積累收藏,利用豐富的圖片及大量材料,透過香港五十年代關鍵的細節,重現社會生活不一般的面貌。 本書將從18個篇章,用圖片配以精煉的文字,介紹50年代的香港社會、交通、財經金融、工商業、都市發展、房屋等。作者更為上下兩個部分各撰寫一篇短文,以概括當時期值得注意的大事件及重點,讀者在閱覽圖片前對主題有一個大概的認識。
  • 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

    作者:馬嶽

    80年代,香港前途問題提上政治議程,香港人心浮動。80年代,也是香港社會眾多思潮互相衝擊的年代,各路人馬論說香港前途往何處去。80年代,港英政府推動代議政制改革,中國政府開展《基本法》草擬工作,是造就香港民主政制的重要時期。 香港的民主運動歷時起碼二十多年,跌跌碰碰一路走來,不能算是有很大成功;但今天這「半桶水」的部分民主體制,中間其實有不少人付出過相當的努力。然而,當年很多民間團體和人士所做的工作、參與者的精神面貌、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動等,都沒有比較完整的紀錄。 本書收錄了十個80年代民主運動參與者的訪問;被訪人士包括李植悅、馮檢基、羅永生、葉建源、黃碧雲、梁麗清、李柱銘、司徒華、朱耀明及夏其龍,當年都在不同崗位上為香港民主發展做過不同事情;透過他們的口述,重整了80年代民主運動的發展,看到當年社會和政界的不同面相,也反映了民主派人士不同的觀點及香港民主進展的過程。 今天的政治其實滿是80年代政治的痕跡。縱觀歷史,當可對今天的政治實況有不同角度的解讀。對香港民主運動發展有興趣的人士,本書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讀物。
  • 香港工程考

    作者:馬冠堯

    作者原是專業結構工程師,退休後愛上歷史,毅然到香港大學進修中國歷史碩士課程,本書乃是作者經多年努力,在浩如煙海的政府檔案及舊報章中查找與工程相關的資料,整理結集而成。書中闡述了11個與香港工程歷史有關的小故事,包括1841-1846年香港建築業花絮、聖約翰教堂工程合約的來龍去脈、執行第一部《建築物條例》的波折、香港早年的滅火特色、首位被革職的量地官、香港早年的颱風紀錄、開闢大潭水塘的故事、卜公碼頭的滄桑歲月、油麻地戲院及「紅磚屋」的歷史、被遺忘的地震紀錄以及不同年代的塌樓慘劇。 本書資料翔實,分析到位,除了建築及工程歷史外,透過各個小故事,更可窺見香港開埠初年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生活面貌,是香港歷史愛好者不可錯過的歷史著作。
  • 花果飄零

    作者:周爱灵

  • 吞聲忍語-日治時期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作者:劉智鵬,周家建

    十八天的戰事,改變了香港的歷史;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改變了很多香港人的一生。 對經歷過日治時期的老一輩香港人而言,那段苦難歲月的種種生活情景,仍是記憶猶新。 本書藉著17位幸存者的回憶,如實將日治時期香港人的生活片段展現在讀者眼前。第一部分主要依據各種文獻資料,圍繞日治時期香港的糧食供應及其他生活面貌,講解分析,嘗試勾劃出當時香港的民生概況。第二部分為17位受訪者的口述故事,藉他們的經歷發掘歷史的側面,活化歷史,為讀者提供更加真實的歷史記錄,亦可彌補文獻記載之不足;讀者可以跟隨口述者的個人感受,進一步了解和體會香港近代史上滄桑的一頁。
  • 也是香港人──七字頭的新移民誌

    作者:梁以文,郭儉,趙寧志,黃思存,金曄路,陳

    香港被稱作移民社會,但自1980年代起每年以萬計的內地來港「新移民」,他們的成長歷程與社會大事件之間的關係,卻向來甚少主體經驗的梳理和表述。本書七篇長文的作者,於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期,隨父母從大陸移居香港,自童年一路走來,他們親述了在香港近三十年的求學與生活的邊緣體會,以及「64」、「97」、「71」等關乎身分認同的「家國大事」,對個人的衝擊。是為「(新)移民」完整而飽滿的敍述。 ------- 「在七篇文章裡,每一位作者都以最銳利的筆觸敲打著多年來在內心深處所積壓的默然與噪動。默然,那是因為他們未敢發聲、亦未能發聲;噪動,則是因為邊緣的位置賦予了他們透悟社會權力最敏銳的觸覺。在他們第一身的敘述裡,移民不再是一堆數字、一個符號,或新聞標題下的特寫人物;他們是說故事的主體,在文字間能讓我們聽到無聲背後最響亮的呼喊。」 --谷淑美(序言:〈從無聲到吶喊〉)
  • 香港史话

    作者:刘蜀永

    《香港史话》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史专家刘蜀永教授编写的香港史通俗读物,系2000年版本的修订本。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前的香港、英占香港的经过、香港与辛亥革命、香港与抗日战争、香港的政治制度、香港的经济发展、香港的文化与教育、香港的社会问题、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和基本法的制定等,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可作为了解香港历史与现状的入门书籍。
  • 香港警察——歷史見證與執法生涯

    作者:何家骐,朱耀光

    無人不成組織,要認識香港警隊,不妨從香港警察開始。 警隊從香港開埠初年的草創期開始,走過荊棘滿途的歲月,全賴每個時代每位警務人員不斷累積的努力,從挫折中學習和成長,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本書除了考證各種官方或非官方文獻,疏理出一條香港警隊的發展脈絡之外,還訪問了八十位來自不同年代、種族和崗位的退休警察,透過他們的工作點滴,見證香港警隊的演變。 本書上篇講述警隊如何從混沌初開,經過日佔時期、六七動亂和改革,一直走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