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街邊有檔大牌檔
誰說大牌檔寫無可寫,且看下列的新發現: . 1921年,首個持牌大牌檔誕生。 1936年,市政局甫成立,「殺檔」隨之展開。 1945年後,抗日英雄獲恩恤發放大牌檔牌照。 1956年,「雙十暴動」期間,大牌檔進駐警署提供二十四小時餐飲服務。 1960年,標準設計大牌檔刊憲,通行至今。 1966年,合法化行之已久的兩枱八凳安排。 . 1971年,落實單一繼承人制度,影響至今。 1983年,大牌檔跌至千檔以下。 2011年,中環大牌檔大變身的來龍去脈。 . 首個持牌大牌檔誕生至今幾近一個世紀,險渡多少趟「殺檔」潮,看它差不多給消滅殆盡,卻又有幸獲邀進駐警署,盡是離奇曲折,或許這根本就是歷史的真諦。借助大牌檔的發展,作者帶你細味香港大城小景,品嚐經過發酵及沉澱的歷史,代替一窩蜂擠到大牌檔吃麵留念。 -
城境 -- 香港建筑1946-2011
面對保存香港建築面貌的迫切性,薛求理博士開展對本港建築的整理和研究。本書由戰後重建說起,細述戰後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建築發展,包括興建公共屋鷙和大會堂、市政大廈等公共設施;及後探討建築條例如何改變建築物的設計,例如放寬樓宇高度限制和訂立衛生標準;最後解構全球化在香港建築上的烙印,並以不同建築物凸顯本土建築師的水準,講述他們如何克服香港地少人多、山多平地少的難題,造出達國際水平的作品。 -
男男正傳
《男男正傳》,記錄了六十三歲到八十九歲的一群老年男同志的歲月故事, 在男同志似乎永遠青春澎湃慾望奔騰的形象外靜靜述說著具體生命的平凡與精彩。 -
舊箋
〈為我們更為他們而寫〉 古蒼梧 黃子明赴法留學前,把已故女友林海媞一些文件交給好友鄧文博,說是海媞的文學作品,希望他能幫忙成書出版,把海媞的才華留在人間。文博打開一看,卻原來是一疊海媞寫給子明的信。當年一起玩的朋友,都知道海媞是子明的女朋友,而海媞並不搞文藝創作,這些信 應該是「情書」,怎麼會變成「文學作品」呢?文博把信一封封的細讀,才發現子明愛戀的,另有其人…… 故事發生於1967年本港發生「五月風暴」期間。海媞的信件,只講了半個故事。另外半個故事,是文博通過注釋推想出來的。 作者用海媞的信件、文博亦敘亦議的注釋和自己關於史實部份的按語構成這本小說,為讀者提供三種不同風格文本的閱讀趣味,也挑戰這個電子資訊時代讀者的耐性。寫這部小說的初衷,固為了保存作者及同代人這段火熱的青春記憶,但更強烈的願望,卻是和年輕一輩分享自己在香港此一重要歷史階段的感受。採用「註釋」的手法,故意用了半史實半虛構的形式,是為了更自由地談今論昔,方便兩代人的交流。因此,我更關切年輕讀者的看法。 一個80後讀者有下面的回應: 一、開始時不太習慣「註釋」,一邊讀信一邊看「註釋」,有點忙不過來。掌握了閱讀節奏之後,卻覺得像看推理小說:「註釋」逐步打開了兩個主人翁的內心世界。 二、這幾年,年輕人很接近信中哪個年代年輕人的情懷,讀來頗有共鳴。 三、第一次讀是愛情小說,第二次卻當是香港的歷史筆記來讀。 一個90後讀者的回應則是: 書名(按:指小說中的書名《六十年代書簡詳註》)吸引,因為對60年代香港有興趣。 開始讀時,不太讀得下去,因為覺得有些評論很武斷;看到談及披頭四、《祖與占》等等才翻下去。首次讀時覺得註釋部份太跳躍,太細碎,但重看時就頗喜歡,因為是哪個年代的歷史碎片,很有意思。 喜歡讀這種60年代大學生青春戀愛故事。哪個時代是 hope for something,結果破滅了;我們現在又似乎 hope for something,那麼 what can we do? 這本書的信件部份,雖因故事情節的需要,略經改造,但仍真實反映了1960年代本港大學生在時局的突變中所受的衝擊和他們的思考。從上面兩位年輕讀者的回應,可見這些信已把我們這一代當年的震動與徬徨,傳遞了給今日年輕一輩:「一個有血有肉的香港呱呱墮地了,香港這個歷史的傷口,終於流出了中國的血!」 我一位80後學生讀後發電郵給我: 掀開這一段被遺忘或隱蔽的心路歷程,也許是老師這部小說給80後青年最寶貴的禮物。 這的確是我的心願。 (文章出處: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8F%A4%E8%92%BC%E6%A2%A7/art/20120718/16523714) -
地下陣線
《地下陣線:中共在香港的歷史》是首部研究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建黨以來在香港發揮作用的著作。本書記述最近有關中共的事件,其中包括一項香港市民對共產黨所持態度的民意調查結果。附錄中臚列許多與共產黨統戰活動有關的資料,有助讀者深入瞭解中共在香港的歷史。本書適合所有對香港歷史、政治,以及中國現代史感興趣的讀者。 -
香港治與亂
解析了香港政治之所以走入當前困局的心理、社會、政治和歷史脈絡,這包括:香港社會對於「一國兩制」方針所存在的觀念偏差和在國家政治認同方面所面臨的困難處境,「港人治港」投入實踐之後所面臨的政治隱憂,以及 在高度自治原則下,作為中國的特殊政治邊陲,香港在管治上面臨的結構性困難。 當五十年不變的期限來臨之際,2047年的香港何去何從,將直接取決於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間,中央政府與香港社會之間是否能夠重建政治信任。 本書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現任教於香港大學,兼具政治學者和中國年輕一代知識菁英的雙重身份,以其理性和敏銳的筆觸,為所有關懷香港未來的人打開全新的政治想像空間。 -
香港指南
出版說明 《香港指南》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初版,是最早一本由中國人編寫的介紹香港的旅遊書。書中概述香港、九龍及新界的歷史沿革、名勝古蹟、風土人情、農漁工商交通業、教育狀況,提供遊客衣食住行實用資訊,諸如入境須知、遊覽規劃、幣制、住宿、餐飲、車船時刻價目表等,資料翔實,是珍貴的歷史記錄。 編著者陳公哲,廣東中山人,1938年移居香港,考古著書,香港淪陷後遷回內地,1961年在香港逝世。陳氏是考古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武術技擊家,是首位在香港考古發掘的華人,是精武體育會創辦人。另有《香港考古發掘》《精武50年武術發展史》《科學書法》等著作。 香港商務印書館創建於1914年,致力弘揚中華文化,推動香港文化教育,與時並進,從書中當時商務的廣告可略見一斑。值商務印書館成立百年之際,以復刻版刊行本書,藉重現香港歷史風貌,紀念本館服務香港的歲月。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二〇一四年六月 -
香港回归历程:钟士元回忆录
鍾士元先生不獨是香港一位出色及資深的政治家,而且對香港各方面的發展都有重大的貢獻。在過去四十多年中,香港在政治、經濟、教育及社會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發展,並且從一個英屬殖民地過渡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鍾先生在香港這其間的發展中,擔當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可能是曾親身及積極參與整個回歸歷程的唯一一個香港人。 這本由鍾先生親自撰寫的回憶錄,記述了他個人在1979至1999年的二十年間經歷的香港在政治上的轉變,先是中英談判,然後從一個英屬殖民地轉變成一個高度自治的中國特別行政區。在他傑出才幹的幫助下,中英就香港前途的談判得以順利完成,因而使香港能於1997年七月一日平穩過渡。 這書對香港這段重要的歷史,提供了很多珍貴的資料,有些是從未發表過的。對香港回歸歷史有興趣的人士,這書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讀物。 -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
《香港企业购并经典》既可视为一部香港30年来企业收购兼并的历史,亦可作为收购兼并的个案分析教材。倘若读者能从中获益,笔者将深感欣慰。踏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资崛起,部分跟风进去的中资大企业,如中信泰富等,先后展开对恒昌、美丽华酒店的收购战,挟巨资的国有企业如首钢、中航等,亦在香港大展身手。与此同时,已晋身跨国企业之列的东南亚华侨财团亦不甘人后,先后策动海托、亚证、电视企业等一系列收购合并。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骤起,其后对香港经济造成空前的冲击,香港企业收购兼并再次风起云涌,其中,最瞩目的当数李嘉诚的二子李泽楷旗下的盈科所策动的香港电讯的收购。 -
移民企业家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上海移民只占香港总人口的4%,但正是这4%推动了香港工业化的进程,在工业领域,特别是纺织工业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些上海移民是怎样取得成功的?他们的移民方式,他们带来的技术和资金,他们商业观念和管理模式,家庭主义、地域观念和竞争策略等等,这一切对他们的成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都是很有趣的问题。本书作者为香港大学教授,长期研究这一专题,并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本书就是他长期研究工作的结晶。这对于了解近代中国形成的特殊群体――上海人,一定会有启迪。 -
簡明香港史-新版
《簡明香港史》新版由著名香港史專家劉蜀永教授主編,對1998年初版的版本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補充和修訂。本書涵蓋史前至1997年的香港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是迄今為止,最全面和最系統的香港史中文著作,條理清晰,簡明易懂,適合對香港史感興趣的人士以及學界閱讀,並可作為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和獨立專題探究的參考用書。 本書特色: ◆ 本書的編者是內地著名的香港史權威學者; ◆ 本書對1998年初版的版本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補充和修訂,尤其加強了對不同時期的經濟、文化教育及社會狀況方面的論述; ◆ 本書有助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和獨立專題探究的師生作為輔助教材。 -
五四在香港
五四運動自1919年爆發至今已有九十五年。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在北京以及中國各大城市都造成很大的衝擊,對中國現代史亦有無遠弗屆的影響力。那麼遠離北京的香港,在這塊曾經的英國殖民地上,到底引起怎樣的迴響?這是過往五四研究史的一片空白。 本書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爬梳和考證,發現現時有關「五四」在香港的發展歷史陳述,以至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說法,都出現嚴重的偏失。 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層面的「五四」,在當日的香港並沒有引起什麼迴響,跟內地大城市可謂有天壤之別。 但自1940年代開始,五四運動因應各種現實政治需要而開始為不同政治陣營的人所利用,希望透過五四運動的精神詮釋,改造現實社會。在民族主義這一主體思想帶動下,「五四」於多元混雜的香港社會裏,往往在不同人手上被不斷地利用來達至不同的目標,成為每個關鍵時刻下不同目的的動員力量,使各自政治立場和思想主張在「愛國」、「進步」、「改革」、「民主」等形形色色的「五四」精神旗幟下得以合理化和正當化。「五四在香港」的複雜性亦因此而生。 本書除糾正過往有關「五四在香港」論述的偏失外,並且研究「五四在香港」詮釋話語形成的前經後過,另一方面也藉此反思香港「地方史」形成過程中與「國家史」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 -
零容忍
上世纪70年代以前,香港曾经是个贪污盛行的社会。那时就连消防队救火、医生给病人急救都要给黑钱,否则消防员到场后就会按兵不动,看着大火吞噬一切,而医生则会看着病人在死亡线上挣扎,拒不施救……当时,香港警界、政界的贪污腐败状况更为严重,几乎到了无人不贪的地步,一位后来在反贪风暴中被治罪的名叫韩德的香港警司曾有一段著名的供词:“贪污在警察队伍中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晚上睡觉,白天起床、刷牙一样自然。”因为贪腐情况严重,最终引起香港市民的极大满,市民们纷纷走上街头,愤起反抗港英政府的贪污行为。港英政府迫于市民压力,于次年成立香港廉政公署,开始大力肃贪。 香港廉政公署是一个独立于政府架构之外的独立反贪机构,只对香港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公署成立之初,其核心人员主要来自英国军情五处、六处、苏格兰场或美中情局等特工组织,有些甚至原本就是以上特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廉署成立之后,破案如神,屡屡扳倒高官,令腐败分子闻风丧胆,短短数年间,香港便成为一个政治清明的地区,并被“透明国际”评为世界上最高效廉洁的地区之一。 本书作者何亮亮从内地移居香港近20年,对于香港的法治及文明程度有着深刻而直接的感受。为了写作本书,他对香港廉政公署进行了多年深入持久的观察与分析,搜集了大量难得一见的资料。本书以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廉署所成功侦办的多起惊心动魄的大案要案为经纬,全面揭示廉署的历史和作用,读来饶有趣味又发人深省。比如2012年香港特首曾荫权接受廉署调查事件……比如前香港高级警司葛柏贪污私逃案……比如谢庭锋顶包案背后有着怎样的周折……比如那些超级巨贪是如何销毁贪污罪证的等等…… -
香港十年
《香港十年》是中央电视台为“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特别制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同名图书。 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将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作为“香港回归十周年”重点规划宣传节目立项,中宣部将此片列为“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重点节目。 《香港十年》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承制,撮制组主创人员均为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摄制团队的原班人马。 为了在影像上更充分地表现香港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和独特魅力,《香港十年》图书所使用的图片完全来自中央电视台首次采用最先进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设备纪录香港十年巨变的纪录片,摄制组对香港全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拍摄。 许多照片难得一见,弥足珍贵。 《香港十年》 “以真实为灵魂,以人物为主角,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核心”作为创作的重要原则,以香港回归十年来的“变与不变”贯穿始终.用影像纪录香港十年的风雨历程,用故事见证香港十年的“变与不变”。 -
香港二十八总督
香港自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夺的那天起,其统治者就是港英当局,最高权力代表就是总督。总督禀承英国皇室、英国统治阶级意旨,忠实于英国政府的政策,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其最高使命是为英国政府攫取最大的财富。同时,也把香港变为继续侵略中国的前沿基地。总督的地位在当地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在本国、在西方是口不离民主的头面人物,在香港、在东方则是侵略成性的老牌帝国主义的象征。他们用残酷手段、严刑峻法压制中国人民,不许反抗,或者根据形势变化采用怀柔政策来保持住殖民统治秩序;他们同时也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方针,兴建一些基础设施,为香港繁荣创造条件。香港发展成为今天这样规模、地位的国际自由港,不是凭他们的主观愿望所能实现的;从香港往英国输送出滚滚财源,使英国统治阶级如愿以偿,是和他们的活动分不开的。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和视点,来阐述百年来香港的历史,迄今尚属仅见。 -
中東現場
多年來,堅持追縱新聞真相的張翠容從未停歇過採訪的腳步。 2006年的傾力新作《中東現場》,即是她多次深入向來有“火藥庫”之稱的中東地區,透過與當地百姓對話、實際訪談生活於現場的具影響力的民運組織領導人,抽絲剝繭地從歷史、宗教、文化、地理等因素,一一剖析埃及、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阿拉伯等國相互衝突,彼此糾葛的來龍去脈。 一開始,她在《中東現場》前言,便對「恐怖主義」該如何界定提出質疑,並且呼籲世人能更客觀持平地去省思中東地區的問題,而非跟著西方社會的聲音起舞。 緊接著,她將焦距轉至埃及,從社會、政治生態探討穆斯林兄弟會如何在埃及興起,以及與親西方的世俗民族主義者如何拉扯對峙:一個是世俗民族主義者,主張政教分離,推行現代化政策;另一個是基本教義派,主張伊斯蘭神權政治,堅持一切以伊斯蘭為本的復古政策。兩方各據立場,互不妥協。 豈料,埃及擺脫了殖民,卻在世俗主義與伊斯蘭主義之間展開一場大鬥爭,不知不覺提供了英、美勢力介入的空間。 介乎以色列與敘利亞之間的黎巴嫩,處境更是尷尬,不論是地理位置或政治氛圍。作者先把鏡頭調至貝魯特:「站在貝魯特市中心,我似乎仍然看到內戰時期那一條『綠線』,這條綠線把貝魯特分成東西兩邊,基督徒聚居的東貝魯特和穆斯林聚居的西貝魯特。兩邊居民實際往來不多,從有形的綠線到無形的綠線,就好像柏林圍牆,倒下了,但心牆卻豎起……」這樣的景象活脫是黎巴嫩政治縮影,其宗教派系複雜,政治體制也形同多派系,大家各懷鬼胎…… 置身紛爭不斷、政治利益糾葛難解的烽火線上,張翠容試圖透過庶民百姓的生活,他們的觀感,忠實地反映出埃及、以色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世界,多少年來恩怨情愁。 -
香港三合會
神秘的三合會組織活躍香港百多年,社會上一直流傳?很多相關的傳說和掌故,其中部份自然有所憑據,但更多的是以訛傳訛。 本書作者憑著廣泛的人脈關係,歷年來走訪不少熟悉香港三合會內幕的知情人士,當中包括前反黑探員、突發記者、民俗學者和三合會職員等,因而掌握不少第一的手的珍貴材料,為三合會這個不能公然宣諸於口的香港百年老號,確切地填補一點文字上的空白,也解答了部份的歷史疑問。 本書內容主要有三大範疇,一是披露近代史學家在研究三合會來歷上的顛覆性成果。其次,是為「新義安」這個前亞洲第一大幫所作的源流考證。最後是一些經作者多方面搜集得來的本土三合會掌故點滴;而這些資料不少都是首次曝光於人前。 本書圖文並茂,讀者閱後,對了解香港的幫會文化將有幫助。 -
胸懷祖國
本書包含了兩個「熱門」題目:一是關於「六七暴動」,另一則是有關「左派」工會。葉健民所寫的「六七暴動的罪與罰」,乃以收藏於香港及倫敦的檔案文件為研究材料,重新瞭解當年抗爭的暴力程度,並反思殖民政府那種寧枉勿縱的處理手法。 梁寶霖和梁寶龍寫「愛國工會:香港工會聯合會」,是從社會政治生態的環境來看工聯會的發展歷程。 在這兩個較為「熱門」的題目以外,我們選取了幾個較少人研究的界別和團體。這很大程度上是呼應前文所提到「左派」作為一個社會系統的觀點。在體育界,趙永佳、呂大樂和梁懿剛以愉園足球會為例以說明,這類社會團體在香港戰後歷史扮演的角色。在文學界,張詠梅以《文匯報》中一個「長壽」小說專欄《港Q正傳》來勾畫「左派」如何「想像」戰後香港的殖民與資本主義。而李少恩更以「南國粵劇團」和「左派」工人的業餘劇團運動來描述文藝活動對戰後「左派」運動開展、團結群眾的重要性。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