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都市漫游者文化观察

    作者:李欧梵

    我之所以处处为当代华人的都市文化——上海、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槟城——打气,皆是基于一种信念:我认为当代文化的范畴就是都市。对都市文化应该培养一种“文化敏感”——这种“敏感”应该是一种理性和感性、思维和形象的混合体,单靠抽象理论或印象观察都嫌不足。   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的中文文章有点精神分裂。我对于当代文化的关注,似乎已经超过学术研究的范围,而想亲身介入,用一种较主观的文体作文化批评,所以学术的深度不足。但另一方面我似乎又不愿意放弃学院中的文化理论,甚至在杂文中也引经据典,生怕学界同行以为我已沦落江湖,做不了学者。
  • 只吃半饱

    作者:蔡澜

    书中的经验,都是我在历年来尝试过的美食,给各位来个指引,就此而已。其中有许多食肆已经消失,用文字来保留,也是惟一的途径。我常呼吁,濒临绝种的动物当然要保护,但濒临绝种的厨艺,也应该让它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对于吃,不分国界,又下政治无关,是人生的共同话题,百听不厌。印象最深的是去顺德旅行时,一下船,迎接我的友人从头到尾讲吃这个吃那个,妈妈做的最好的是哪几个菜等等。闻后大吞口水,什么事都忘了。之后,我去到什么地方,也用这一招结交朋友,无往不利。我并不认为鱼翅鲍鱼燕窝才是美味。天下食品,最原始最基本的平民菜肴,才是最好吃的东西。对于山珍海味,我也不感兴趣。能掌驼峰,始终烹调的机会不多,哪比得上天天练习煮的牛羊鸡猪呢?
  • 霜鬓何妨

    作者:蔡澜

    本卷收录蔡澜回忆童年往事、怀念老师冯康侯先生、以及周游世界的游记等文章。蔡澜早年生活在南洋,年轻时留学日本,后来又曾向冯康侯先生学习书法、篆刻。60年代定居香港,从事电影制作、电台节目监制等工作,同时也是美食家、旅行家、专栏作家。80年代后主要精力转入写作,美食、电影、旅行、友情等人生经历皆写进文章,令读者随其一起品叹滋味、享乐人生。如今年过七十,蔡澜仍是鹤发童颜,肤嫩心宽,正可谓“心神爽,乐未央,繁霜鬓,又何妨!”
  • 书与城市

    作者:也斯

    《书与城市》的灵感源自中外书刊,却不是停滞在书刊内容的层面,而是切身处地从城巿的多元文化和混杂现象作为起点,结合书刊的文字世界进行探索和思考。也斯写评论文字,常以散文的笔触、从感性的角度,对问题层层抽丝剥茧,用真实的感觉作出理性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语气的真挚和亲切,不硬套理论,不搬弄令人打瞌睡的术语。《书与城市》的复杂性在于多元城巿文化的探索,作者关心的正是面对东方与西方、村乡和都巿、传统和现代等等矛盾混杂的元素时,如何理智地相互辩证,在种种幻象之间不致彷徨迷信。
  • 给自己的笔进补

    作者:董桥

  • 蔡澜的生活方式

    作者:蔡澜

    《蔡澜的生活方式》既有香港的吃喝玩乐,又有衣食住行好介绍,还有澳门的心水推介,不论是名店还是小店,只要是有特色,蔡澜都不忘推介它的招牌菜或者是热卖品。蔡澜识饮识食,是人都知道。但他在何处吃喝玩乐,你或许知道又不知道。
  • 思生活

    作者:林一峰

    從東半球到西半球,從紐約到非洲大地,從蔡琴到百老匯……<思生活>充滿林一峰式的語言、文字、觀點和取向;他用極其自然的口吻告訴我們一個屬於林一峰的生活態度,我們在艷羨的同時也在慶幸,他找到尋找屬於自己的方向,雖然,我們漸漸迷失了。
  • 六月下雨七月炎热

    作者:尘翎

    本书稿是专栏女作家尘翎在《书城》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上的文化专栏结集,从一个年轻的有西方高等教育背景的女性知识分子的角度看待全球文化界以及整个华人文化界的种种有趣现象。文笔轻盈,作品可读,并很具见地。
  • 青楼梦好

    作者:蔡澜

    作者以玩家的姿态,游走于商业、艺术与生活之间,倡导积极而聪明地工作,同时生活上极尽娱游享乐主义的态度。在作者笔下,文学电影与酒色财气、书画古玩与香水服饰、市井生活与风花雪月,皆可融为一炉,拿捏自如。如果说电影是现代都市生活的“梦工厂”的话,那么身为电影人的才子蔡澜,则在用文字为现代都市生活造出一个又一个活色生香的、名士风流的、琴棋书画与声色犬马并存于一楼的青楼之梦,延续着唐寅旧梦:“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 刀下留人

    作者:钟尚志

    在舊小說及粵語殘片中,一句「刀下留人」,救回無數忠臣烈士、義夫節婦的性命。現實中的鍾尚志,在手術室中手執解剖刀,冀求從病魔手中搶回病人的生命。 手術室外的鍾尚志,更希望以赤子之心,啟迪年青一輩的後起之秀。 在這30則小故事裡,鍾醫生以風趣輕鬆的筆觸,把他三十多年習醫、行醫、教學的甜酸苦辣娓娓道來。從這些故事,讀者可以窺探到作者極富傳奇的經歷的一鱗半爪,分享他成為一代名醫的心路歷程。有些故事讀來使人會心微笑,有些卻令人喟然長歎,不忍卒讀。 從黃毛小子到大國手,鍾尚志巡迴香港、外地和國內,為你演出一幕幕刀下人生戲。
  • 天真本色

    作者:欧阳应霁

    《天真本色:十八分钟入厨通识实践》包括无花成正果、炫耀时光、街头狗狗狗、当红小生、牛得起、贪新鲜、一试钟情、轻食世代、吃米长大、四季如春、乘除加减、芝麻心事、家传绝椒……等等,内容丰富。
  • 八月寧靜

    作者:陳寧

  • 7749

    作者:周耀辉

    香港著名词人周耀辉第一本谈创意、谈创作挚情散文。 黄耀明御用词人,为王菲、陈奕迅、谢霆锋、莫文蔚、方大同等艺人创作歌词近千首。 励志型心灵读物:鼓励年轻人“你必须创作”。 49个生活创意,49次心灵静修,填补生活空白提升快乐。 书稿繁体版于2011年7月15日由香港亮光文化出版上市,是作者第一本谈创意、谈创作的挚情散文,由清新的故事感悟、有趣的创意照片与49个和读者分享的创作练习组成。书稿结合作者自己的创作和生活讲述的一些故事和感悟,也有别具一格的创意,并非去教授一些枯燥乏味的行业理论,而是旨在通过清新的图片和文字,引起生活上的共鸣,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有趣、更好奇。同时,也鼓励年轻人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去创作。
  • 都什么时候了

    作者:林夕

    在什麼時候,大家會說「都什麼時候了」。 是「都什麼時候了,你還在吃,還慢條斯里的,電影快要開場了,外面路很堵,要遲到了」? 是「都什麼時候了,你還在喝,還沒事人似的,你的朋友失戀了,正哭著,還不趕快去勸慰一下」? 是「都什麼時候了,你還在悶騷什麼?那人都已經另有新歡,快要談婚論嫁的好事近了」? 是「都什麼時候了,美國已經酷熱到攝氏五十度,天氣反常,空氣污染,還生什麼兒育什麼女?你捨得讓他們捱這個苦嗎」? 還是「都什麼時候了,據說今年就是地球末日,你還在計較這蠅頭小事,不如……」? 2008年,北京奧運,四川地震,金融海嘯之年,是人禍還是天災糾纏不清的一年,人心低沉,林夕推出第一本林夕心簡──《原來你非不快樂》,說的是快樂。 2012年,又是奧運之年,天災好像遠了(當然不是沒有了),由人引發的可以比從天上來的災更兇更猛,人心鼓動;於是,這本心簡叫《都什麼時候了》,說的是人──一個人怎樣回應這個時候/這個狀況/這個時代的自己。 一個人,難道只能夠獨看青天,應該還可以有別的風景,都什麼時候了。 萬物萬事有時,只是有時候以為身不由己忘了時候。久不久給問一問「都什麼時候了」是小福份;沒有人來問,自問一下「都什麼時候了」是大智慧。
  • 烹宰为乐

    作者:蔡澜

    本书写出了蔡澜先生走遍天下、吃遍天下的独特体验。从果、茶、酒、药、各式小吃,到天香楼、南北行小巷、梵蒂冈的酒吧,及豆芽、泡菜、猪耳朵等极其普通的食材,还有菜场买菜、夜半与友人分食萝卜干、美女怀中吃海鲜、法国的饕餮大餐等等;短文短句,谈吃、谈喝、谈文艺、谈风物;大食肆有份,小炒饭也讲,天南海北,无所不谈;文字间透出诱人的食物之香,更有清亮厚实的生活原味,快乐、苦闷、风光等诸种人间烟火之妙尽显笔端,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 英华沉浮录 4

    作者:董桥

    《英华沉浮录4》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 博览一夜书

    作者:董桥

  • 香港味道2

    作者:欧阳应霁

    作者“从小吃大,眼阔肚窄嘴刁”,“不求甚饱,唯独好吃不倦”,著书两卷来对香港的饮食文化与历史做全景式的纵览。作者对每一道食品既有自己的历史回顾,又有制作流程的介绍展示,同时还分别邀请香港演艺明星和文化名流做嘉宾助阵,把饮食与人生、经历与记忆柔为一体。另外,这本书也是可以按图索骥的香港美食地图。
  • L.I.F.E.

    作者:方大同

    这并不是一本计划周详、深思熟虑、结构严谨的书。 你将会看到的是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蒐集到的事物。某些观点和音见属个人观感。 如果你发觉内容和任何人有雷同,大概就是那人了。 如果你买了这本书,请再多买一本送人。 谢谢所有的朋友们和粉丝们,感谢你们的参与,为了支持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你们都贡献了宝贵的作品。 特别向Hank Leung, Karina Ha, Virginia Yeung and my mom致谢。 啤啤八月面世 Muchos Gracias Soul Boy 功夫大同 ——方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