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香港
《香港:一个城市的密码》中谈论的其实就是一个个典型的香港都市文化符号,对它们解读实际上成为了解香港都市文化的通道。然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香港、了解香港历史、了解香港故事、了解香港文化,进而真正了解香港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香港作家联会会员、香港资深记者江迅先生,为我们奉上一个个精彩的香港片断,组成一个完整的香港故事:从这座现代都市的生命屐痕、悠然绮梦、男人密码、红颜私语、情爱配方来展示香港的无限魅力。 -
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
假如《原來你非不快樂》讓你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快樂,《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說到的幸福,不是角度,也不是「非」「不」之負負得正,而是開宗明義的告訴你:幸福的代價。 常言道:幸福非必然,所以「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才顯得更弔詭,弔詭到下一句歌詞原來是:「願我可。」 假如我願意…… 知道「原來安心才能開心」,安心與開心是可以有先後。 相信「無數唯一多少最」,「唯一」與「最」是執也是迷。 保有「心熱如火,冷眼似灰」,冷熱於荒唐世道間。 明白「事若求全何所樂」,在最無解的愛情國度裡是求全,還是求樂? 接受「此係身前身後事」,在世界末日個人大限也未至之時,怎樣「閒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閒」。 這本小書,不是為要造就一個已經可以「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的自己,而是告訴你,這個願景,你我他也可以邊走邊唱。 唱著唱著,直至有那麼一天,你會發現,大家一直以為幸福是虛,代價是實時,惟有還在唱下去的你才知道:原來幸福可以是實,代價才是虛的。於是,在虛虛實實中,你不再介意唱的,是幸福的歌,還是最幸福的歌了。 -
呓语道破
“活在这十里洋场,若不想太早患上高血压或心脏病,便得学会让自己耳根清净。我的诀窍很简单:把家门牢牢关上,远离那些结了蛛网的嘴巴们,年复年月复月的疲劳轰炸。于是,闲来无事,便可以心安理得地,在自己的狗窝里多啃几本心仪的书,对这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偶有意会,则可欣然一笑……” 写这段“人间闲话”的是居港三十年的杨志强先生,做过画廊老板、流行读物的主笔、出版社的主编以及首席插画师等工作,同时也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的客座特约插画师及撰稿人。到目前为止,他发表过的文字超过二百万字,插画和漫画逾两万幅。文中不少图画都是出自作者手笔。书是由139篇小文章汇集而成,原分四辑:打开一扇窗、迷茫里的疑惑、亚当和肋骨、自言自语。前两辑,主要谈书论道;后两辑,主要谈情说爱,以及一些社会杂感。这本书,没有很深的学理探讨,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现代都市人在书中寻找到的一些心灵慰藉,对于世事的些许感慨,对于人生的一份执著,当与你我心有戚戚焉。 -
花笑春风
蔡澜行走江湖,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接揖让,笔耕之际,常留下前辈、同侪、稔友乃至萍水过客的剪影,写遍了市井凡人的悲欢、绝世异人的传奇。蔡澜是写人的高手,文字典雅、流丽,寥寥几笔,即能传神,似写意人物画,走的是传统笔记的路子。行间浸出他对红尘生活中人性的体悟,超脱通达,咀嚼之后,犹有余味。 -
我对你说
《我对你说》简介:大家都知道,梁家辉是一位著名的演员,而他的作家身份确实令人惊诧。《我对你说》是他多年来在《文汇报》副刊开设的“辉笔而就”的专栏的精选结集。梁家辉的专栏几乎以一天一篇的速度更新,足见其写作之勤奋。对此,梁家辉认为,写专栏现在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写专栏,不但使他有了磨练文笔的机会,也让他学会了观察社会中的人和事,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在书中,梁家辉天上地下,人文历史,电影音乐,书籍网络,饮食风俗等等无所不谈,并在其中融进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理智,读来令人仿佛朋友相坐,对面而谈。 -
記得
可是書還是要寫,要出。一連幾個深宵我都在整理牛津大學出版社林道群打印的一堆清樣,收了去年二月到今年一月三日我的四十六篇隨筆,書名我套用米勒的《 Remember to Remember》題為《記得》。是聖誕前後的一個侵晨,我睡醒忽然想起亨利·米勒,想起《北回歸綫》和《南回歸綫》,想起 Leonora駡我讀米勒的書,想起那本《 Remember to Remember》。起床開燈找遍書架找不到那本書。翌日翻遍書箱還是找不到,只好上網訂購。過不了三、四天書寄來了,連夜翻讀,真像跟烽火中失散的老朋友重逢,兩鬢斑白,一臉風霜,昔日那份矜貴的關愛猶在:米勒畢竟念舊。他說他和他的女人匍伏在地上看巴黎地鐵地圖,指着地圖上的站名辨認他住過的地方,順着手指的游移回憶他熟悉的地區他走慣的木橋他買醉的酒館。過不了幾年巴黎淪陷了,他說他默默坐在廣場櫈子上餵鴿子,「少不了還有希特勒,胃口比鴿子大多了」。偶然走進小鎮幽暗古舊的咖啡館,兩盞吊燈照亮桌球檯面的綠絨布,兩個士兵彎腰對壘,他說那是梵谷的畫了:"The mission of man on earth is to remember"。厚古而不敢薄今,浪漫而不忘務實,米勒懷舊懷的是文化那炷幽明的香火和儒林那份執着的傳承。三十四年前威爾遜送我《 The Colossus of Maroussi》的時候皺着眉頭補了一句話:「世界太喧鬧了,我們差點錯過了這樣遠古的一聲喟嘆!」我記得那年冬天倫敦連下幾場大雪,冷得要命。 -
蔡澜的生活方式
《蔡澜的生活方式》一书由蔡澜引领读者漫游香江,从HMV、嘉木堂、琉璃工坊等「生活方式」,到天香楼、陆羽茶室、糖朝、柠檬王等「餐厅」、「小吃」,以及「又一城Taste」、「生活素质」等材料铺,各种生活面向无所不包,所介绍的老店新处各有所长,图文并茂,亦附详细地址和电话,是最理想的香港文化指南。 -
狐狸尾巴
本书是一本游历之书,尼斯、柏林、布拉格……所到之处,作者总怀着不同的心情,留下不一样的文字注解。长居地巴黎,留下无数回忆的加州,一者常看常新,是无数故事正在上演的舞台,一者意义重大,每提及总是千般滋味涌上心头。作者不爱抛头露面,下笔肆无忌惮打趣调侃各种逸事八卦,对己却是守口如瓶。书内《斟情记》等零星文字,在有意无意间,露出心灵走光的蛛丝马迹,读过却不是一窥究竟的过瘾满足,反倒是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封面图说 这小男孩叫什么名字? 只见他忙于嬉戏,一手一脚堆砌牢不可破的沙堡垒,把坏巫师和恶恐龙拒于千里之外。抓一把小石子,慷慨撒进浪,吓跑所有企图溜上岸晒太阳的美人鱼。两只小翅膀完全没有飞翔的奢望,也不知道地厚天高,也不知道海另一头有陆地。甚至不很分得清左和右——希腊的父亲和母亲,大概不会一再提供暗示:“拿筷子的那只是右手。” 或者有一天他会津津有味研究祖先的神话,或者他终于得偿所愿成为逍遥的水手,闲来写张浅白的便条,塞进空瓶子让海洋带它寻找自己的归宿。然而我希望他什么也不是,一个夏天过了又一个夏天,心满意足当旁观者眼中的天使。 -
蔡澜食材字典
这部《蔡澜食材字典》别具一格,写的就是蔡先生对中外饮食中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各种粮食、蔬菜、水果、鱼肉和调味配料的认知,文笔依然生动,描绘依然细腻,看法依然独特,是蔡先生在美食文字创作上新的成功的尝试,值得对美食和美食文字感兴趣的读者玩味。 蔡澜,香港著名作家、美食家、旅游家、电影人,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才子”。近年来不断组团旅游,走遍天下,吃遍天下,写遍天下。本书别具一格,写的就是蔡先生对中外饮食中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各种粮食、蔬菜、水果、鱼肉和调味配料的认知,文笔生动,描绘细腻,看法独特,是蔡先生在美食文字创作上新的成功的尝试。 -
等待香港
《香港制造》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二部,被称作“东方荷里活”的这座娱乐大都会,在林奕华眼中已是明日黄花般的末路穷途。仿佛永远热闹的港产片,其实不过“看上去很美”;信手拈来的一串串偶像、巨星,却发觉是“以前的月亮”;香港还能等到下一个张国荣?谁能接张曼玉、刘嘉玲的班?倪亦舒,黄碧云,香港的故事到底怎么写?香港,真的失掉“创意”力了吗? -
回家真好
“你可以走出房子,但你总要回家。” ――Witold Rybezynski,Home: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一个家的装饰风格,不仅反映居住者的喜好与生活质感,也直接影响居住其中的日常心情。本书介绍的大陆、港、台三地精彩的家和家中精彩的人物,能够启发我们对家的想像。 家,不只是栖息的住所,一个舒适自在的家,能提供我们能量和灵感,让自我展现,并且是家人与爱人乐于安顿身心的据点。 作为一个长期研究家居设计的专家和造访者,欧阳应霁捕捉了这些家中令人赞叹的设计,发掘了家与舒适的关系和意义,也让我们体验到恋家、爱家的价值。 回家,是件幸福的事。 -
设计私生活
动情,不管是对人,猫狗兔、大树小草等等,都是人们熟悉的有情众生,可有些人的磁场特别敏感,这种人不只能感受有机生物的电波,对无机生物的能量也极其感应,因此他们看椅子、玩具、衣服、灯、笔记本、积木、图画……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活物,看到它们活跃的电子活动场。 欧阳应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描述行遍花花世界看尽设计百态的种种私生活,你会突然觉得此人前世可许是个行脚僧,他今生如专研迷恋人间色相的肌理,百物浮华的层次,其实做的还是修行的事,他修的是悟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道。 他的《设计私生活》一书,好看就在文章中色与空的辩证,此人写的是时尚神学,他下笔天下微物,表面写得唯物,其实唯心极了。I shop therefore Iam 就是他和创造万物的上帝之间的命题。 年轻人看欧阳应霁这本书,会看到他眼下热门极了的人间花鸟,好多奇人奇物,有一点年纪的就会看到他心中安静下来的世态山水。他写物写到了让人想放下物,他把物看得如此分明,如此认真,最后却像是想转开身,说“我都看过了。” 在他还没有完全转开身前,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下他充满自觉的“设计私生活”吧!上帝玩设计的游戏,欧阳应霁爱看这场被设计的游戏。 -
手卷
本书共收录西西短篇小说十一篇,获台湾第十一届时报文学奖之小说推荐奖。 这里的主角是足球裁判员或偷渡难民,故事发生在一座浮城或不存在的肥土镇,有人梦到自己飘在半空,有人发现自己身处禁闭营……作者在序言里说,在生命的激流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渡船。如果你也听到了远方的鸟鸣,或许就是该打开这本书,探索河之彼岸的时刻。 -
男人唔可以窮
薛可正將這段人生經歷以故事形式記下,當中包括親情、兄弟情、愛情、事業等等的人生最痛,引起了網上一班年青讀者的共鳴,紛紛支持出書。被喻為是今年高登最賺人熱淚的神作。 本來安於現狀的打工青年薛可正,一夜間無理被老闆開除,同時與拍拖多年的女友分手,頓時成為雙方青年。在兒時朋友和剛剛出獄的弟弟介紹下,誤打誤撞進入一間倫敦金公司成為黃金經紀。他見識了這一行的人生百態和醜惡,甚至曾經被輸錢的客戶綁架脅持。 正當薛可正事業剛剛有起色,家中傳來父親患上末期癌症的壞消息。這時候前女友回港探望重病垂死的薛爸爸,與薛可正延續了曖昧不清的愛情… 「後記」收錄了從未曝光部分,包括薛可正與現任妻子的相遇,可以吸引已經網上看過作品的讀者。 (網上大熱作品,於高登討論區吸引了逾萬個留言。曾被多番轉載,上過Yahoo!熱門搜尋、Google搜尋聯想字及高登討論區 熱門關鍵字,作者曾被商台叱903訪問。Facebook fans page (已有2000個忠實fans)、高登討論區,商台叱903訪問。) -
滴水观音
第九届香港文学双年奖小说组首奖 《亚洲周刊》亚洲十大小说之一 陈汗惊艳两岸文坛力作《滴水观音》 莫言 刘以鬯 昆南 陶然 许子东 ——史上最严苛的文学评审团 联袂推荐 这是一部极具颠覆和争议的道德忏情录。陈汗的十一篇短篇小说其实就是一部长篇小说。一个自恋的浪子——他在大学时期已经是备受宠爱的才子,但一直却我行我素:做过青年作协主席,却因一些不愉快的事件而离职,教过中学并深受女同事与学生爱戴,当过电影编剧和导演,得过好一些奖项,但影片都不卖座;后来一次情劫,令他欠下半生情债,并精神抑郁,言之凿凿地诉说女鬼缠身,蹉跎多年,直至人到中年而大志末竟。这是一个一个彻底的悲剧人物,十一篇小说循环叙说的就是这个人的忏情录。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激赏。 近期因莫言先生获诺奖,文学作品走进广大读者的阅读视野,各种文学小说的销量也持续热销,此时推出这本被多位文学大家看好的小说,可谓适逢其时。也势必必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史上最严苛文学评审团力荐。 莫言与刘以鬯等文学大家,以及昆南、陶然、许子东教授、评论家等均给予高度评价。在历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冠军作品中也独树一帜,备受瞩目。堪称冠军中的冠军作品。 特异巧思之作,获奖经典,惊艳两岸。 作者从事小说写作多年,集数年时间精磨一剑,结集《滴水观音》,角度新颖,成为陈汗标记很显著的小说故事——总有一种令人不能自拔的狷狂和放荡不羈的奇想,交织着诡异、热烈和荒诞的独特气息。 著名编剧和导演、作家,诗人,才华横溢。 作者从事写作,影视等多栖工作,均有不俗的成绩,曾是国内著名电影《孔子》《大武当》《赤壁》等编剧,还曾经以剧本《飞越黄昏》获得1990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在金庸任总评审的1999年香港编剧家协会第一届“全港电影剧本大赛”中,他的剧本《刽子手张霸》获得冠军殊荣。实力不容置疑。 这是一部充满了叛逆情怀和放荡不羁的奇思异想的愤世嫉俗的忏悔录,用多变的视觉,照耀了一个沉溺于情与色中不能自拔的灵魂。作品中充溢着罪感与痛感,给人复杂的审美感受。——莫言先生(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粗看的读者必以为是一系列的鬼故事,志在吓人,炮制娱乐性,可是作者的最深层次是构造一个独特的私世界,生死爱欲,纠缠不清,游走阴阳之间,令人恐惧、不安,亢奋、感动,以及失落、奉献,由十二个不归路的插曲,生成了非人非灵的大叙事,成功地延长了阅读的快感。——昆南先生(香港著名作家) 本书的结构有些特别,前十一篇是书写一个男子在不同的女子身上的情欲和沉沦,当读者以为就这样沉沦下去的时候,作者欲反转命题,使得大半生的浪荡以忏情结尾。这些小说写尽男女情欲人鬼纠缠,貌似诡异,其实在在指向人心脆弱,性格缺陷。作者以写实的写法写出某些荒诞的现实,自在一份诡异的气氛。十一篇的游戏人间终以华丽的仪式超度前生,完成了一分自我的“道德忏情录”。——陶然先生 -
知情识趣
林夕心簡6──知情識趣 可以說是林夕的生活書,也可以說是林夕最輕鬆風趣的一部小品。 當你認定要從那些深情磅礡的歌詞去認識他,當他要跟你說快樂時,你已經太意外了的話,對於「輕鬆風趣」此四字,會否跟「知情識趣」一樣有著先定的字詞解釋而生出不必然的誤解誤讀。 嘿嘿,做人要識趣一些,或者生活要知情一點,你會聯想起甚麼? 按原初的計劃,《知情識趣》應是繼《原來你非不快樂》以後,成為林夕心簡的第二部。林夕心簡1《原來你非不快樂》說的快樂,取材雖來自生活,但快樂這主題最終都給大眾歸邊為形而上去。然後,很想回歸地面(down to earth),實在、具體,往地下來生活也。 一部關於生活的書,天上凡間,說的是自己的生活,或是生活在這小島城市的小事。沒錯,是記小事,小事到寫了他和他犬的故事,養一尾魚,喝一口茶,掛一幅畫,吃一頓有氣氛、有典故、有心情的飯;然後說到花田花事旅行事,看劇看書看畫看圍欄,並且發生在這個城市的光怪陸離事,諸如藝術並不藝術、文化最沒文化、商場徹底一統天下,地產業變成最具創意的行業,地產業又分陽界及陰界,甚麼都來炒炒炒等等等等。 輕輕鬆鬆把小事記下,點點滴滴不用等天明,只盼換你一個會心微笑。 那麼,說了這麼多,知情不識趣者硬要把生活小事連上「態度」二字,好讓一切看得遠一些再遠一些,大一點再大多一點點,於是,順理成章,「知」、「情」、「識」、「趣」就可以不理規範地重新洗牌,最盡最絕應不止四乘四的十六個可能組合。當然要把組合列明出來,那又著實太不夠知識情趣了罷。 -
突然十年便過去
中文歌壇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動情散文結集──《突然十年便過去》 記我,記她們,記他們,時日輾轉流逝,如波光倒影,在作者身邊流走的,有家人,有情人,有朋友,他們及她們,彼此遇上,牽連,掛念,離別,在悲苦離合間,忘得了還是忘不了,經歷過,抺不掉,像永遠在轉圈圈的筆劃,作者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字記錄。那些人,那些事,是作者的記憶,是感受,也是懷念。也許你也曾碰過,愛過,懷念過,是一些事,還是一些人,當天縈繞你的,今天卻仍感動著一顆心,原來我們過去,已不止十年。 故事記在我們的城市──香港,最迷茫的年代,一顆年輕的心,他怎樣走過自己的成長,亦怎樣感受這城市發生的人情及世事。 「我清楚記得,那是小學六年級的事了。之後我們上了不同的中學,分了道,一起的時間少了,各自踏著不同的步伐和軌跡長大起來……」 「慢慢,也就明白文字語言無非求個明白。若找不到明白的人,你識的字便沒有意義;若有一個明白的人在,你所說的甚麼也就有了意義。……」 「現在想起當時,彷彿也不過一場夢…… 「心中記念的,像撒下一坯土,後來一點一滴執拾起來。這樣的事談不上完成不完成。 「只能繼續。」 突然十年便過去…… 十年,代表了 ── 青春。 -
清白家风
《清白家风(精)》收录了作者董桥创作的三十篇作品。 《清白家风(精)》具体收录了《扇子有情》、《坚道有个管先生》、《写给刘若英的新书》、《西园一枝》、《记戴立克》、《李子不甜》、《钱穆字幅的联想》、《伤逝》、《清白家风》等文章。 -
中文解毒
「陳雲的書,他是出一本而我買一本,這本當然不會是例外。文筆犀利,思路清晰,把香港文化放進中國文化歷史以至國際氣候的大格局下拆解、檢視、批判、珍惜,硬手段,軟心腸,展現了知識分子的功力和氣蘊。坦白說句,陳雲,是一個令我又羡慕又妒忌的人。」馬家輝 什麼時候「驕傲」變成褒義詞?傳媒竟以「苦主」形容雷曼事件當事人?簡筆字的「發」字「發」字可以變成同一個字?本來好端端的四個字「禁喂野猴」,現在要用八個字「禁止餵飼野生猴子」;政府官員、文書都將「問責」、「增值」、「持份」、「超標」掛在口邊,幾多句官話其實唔系人話! 從英式中文至回歸後洋化赤化俗化語文大混雜,《中文解毒》為香港文癌語病解解毒。「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身為國際大都會的管治者、傳播人和教育者,負好責任,「認真識返幾句人話,寫返好啲中文先啦!」 摘自陳雲序: 『舊時香港官府重辭令,民間重口才,洋化俗化之餘,饒有本土特色。侵佔香港之初,港英謹慎言文,免傷中國人的文化自尊。一九六七年暴動之後,港府驚覺官民疏離,於是改弦易轍,轉變政策,引入一套新的公共語匯。民間則用快捷音譯或巧妙意譯,吸收巴士、T恤、冷氣、電腦、窩輪等新鮮事物,口頭也保存「有何貴幹」、「求之不得」、「唯你是問」等格式古語。 『回歸之後,由於大陸比香港更崇洋,本身也有共產用語,於是香港洋化加上大陸的洋化與赤化,變本加厲,大家衰埋一堆。香港民間也喪失語言自覺,同音錯亂(玩「食字」),懶音橫行,黐脷根粵語雄霸電台。政府亂用洋化詞,取代固有雅詞,如自我增值(進修)、邀請承投意向書(招標)與持份者(受影響人士)。洋化波及句法,污染中文,如說「我對這事有保留」(不敢苟同)、「不排除......(的可能性)」(難保、難免)。大陸用語南下香港,劣幣驅逐良幣,如領導(首長)、超標(過度)、達標(及格)、勢頭(趨勢)、高檔(貴格)、尖子(精英)等。 『當年國共混戰,南海陳公博口占打油詩:「國事丟那媽,心思亂如麻。」作者觀乎香港近年的言文,亦不得不歎曰:「文事丟那媽,筆下亂如麻。」』 -
我这一代香港人
序 陈冠中 这里是2000年后我在北京写的部份文章。 那时开始我跟国内文化、知识界的朋友连续而紧密的接触,随后若干年来我都在一面补课,追溯、辨识同代大陆读书人的知识宗谱,一面交流、思考他们当前的问题意识,因为我是带着同中有异的“前知识结构”进来的,难免有冲撞也有互补,需要不断对话。 1992年至1994年我在北京待了两年多,然后去了台北六年 -- 令我大开眼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加上之后在北京,这就成了我长达二十年在知识上的调整補充期,连我笔下的香港都不一样了。 之前大部份的时间我都在香港,借信息自由之便,寻觅到不少在当年香港都算是主流之外的异端思潮和小众趣味:文化上我跟同代的文青一样,在青春期受到英美摇滚民谣、反叛文化、台湾作家和欧陆电影影响;社会立场上我是支持解放、包容和替弱势争权的“进步主义”者;政治思想上则是从马克思主义和七十年代的欧美“新左”(我在1981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是關於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的文论),转到坚决反对专制的自由主义(哪怕只是罗尔斯、納斯鲍姆一类的正义自由主义、能力自由主义),向往社会民主,同时照样厌恶各种形态的帝国霸权;经济上接受“混合经济”,从八十年代开始就转向“后凯恩斯”观点,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但是反对市场基本教义派。八十年代的香港还让我注意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研究、后殖民、大历史、地球村意识和世界主义的议题。来大陆之前,我认为不管怎么说,自己都该算是左翼的 -- 哪怕只算是中间偏左或自由主义左翼,一种犹豫的、对许多困惑都没有现成答案的但却清晰的反对暴政、讨厌谎言、拒绝残忍的左翼。 到大陆后发觉自己不能认同中国式的“新左派”。 虽然自由主义左翼听上去像是悖论,我觉得有时候也只能用“左翼自由主义者” 这个不理想的说法来识别自己。 这里并没有收集太多我的政论時評,但多篇文章涉及上文提到的关注点,都是2000年以后我在大陆期间,多少带着中国问题意识写的。 感谢徐晓的坚毅策动,张万文的编辑,中信的出版。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