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狂秋日記

    作者:黃秋生

    世紀初有《狂人日記》,世紀末有《狂秋日記》!沒有銀幕上嚇人嘴臉、變態行為,黃秋生敬告市民:「狂秋」要向九十年代病態社會宣戰。沒有魯迅的學究筆調,黃秋生有的是快人快語,罵盡種種畸怪醜陋人與事。
  • 三魚集

    作者:也斯

    序 / 葉輝 5 魚與石頭 - 後記 293 平安夜 27 養龍人師門 89 剪紙 143
  • 天天向上

    作者:榮念曾

    漫畫能不能成為互動思考的載體?漫畫能不能成為創意動力的開端? 作者在九格漫畫找尋位置和方向;以四格漫畫展現格物致知的意圖,格的是言語和思考的圖,以及符號溝通的物。在三格漫畫中,則直接展開文字的遊戲:兩個相同的人物手插口袋,面對面,兩人頭上的空間,填入了來回三次的對白;有的是一問一答形式,有的不是,有的發展成某種結論,有的只是導致更多疑問的開始。 作者自稱這是「氣泡漫畫」。因為所畫的人物頭上的對話都是些氣泡符號,以替代他們對話的內容。氣泡有大有小,有各形各式,有的像一朵雲,有的如氣球一樣,像氣球般一戳就穿。 本書作者是過去三十年來香港文化界裡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漫畫不是傳統的漫畫,而更接近一種藝術表現,有超乎形式遊戲之外的豐富意蘊,「不時指涉著日常語言、人際互動、知識份子習性和政治意識型態中的種種盲點」。一方面是「實驗藝術」,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對整個社會提問的方式。
  • 生於天橋底

    作者:黃偉文

    報章時裝專欄重新編匯結集,從幾十萬的錦衣到幾百元的街頭時裝,由本地設計到國際品牌,自設計師的風格說到時裝店的服務,衣服、手袋、髮飾、鞋襪,由頭到腳論盡時裝潮流文化,加上作者個人獨到品味見解及幽默筆觸,及大量華衣美服圖片,是一套看來華麗,讀來親切的時裝文化讀物。
  • 蜂蜜綠茶

    作者:John Ho

  • 黑雨将至

    作者:廖伟棠

    廖伟棠的新诗集《黑雨将至》于4月10日由台湾宝瓶出版社出版。收录廖伟棠2001-2005年创作的大部分诗歌,包括从未发表过的500行长诗《猫头鹰诗章》。全书224页,定价260台币。 以下是出版社的介绍: 自诩为「波希米亚人」,廖伟棠的漂流不只表现在生活上,更彻底实现在创作上。诗集糅杂多种典故,文化、音乐、文学家、导演、诗人、中国古典皆入诗,自成一种繁复与兴味。早逝的黄国峻、张国荣,永远的革命英雄殉道者切格瓦拉等,更成为他笔下的永恒与变奏,而对现实的关注与自省、对国族的嘲讽以及拒绝被体制收编的性格,则让我们看见那早已失落的理想主义与纯真。
  • 明报·大家大讲堂

    作者:钱穆,胡适,金庸,余英时,白先勇

    1. 余英时、李约瑟、钱穆、白先勇、杨振宁、夏志清、高行健、金庸等知名大家的谈话录,首次在内地公开。 2. 《明报月刊》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和普通读者心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为内地读者无缘见到。本书是将该杂志四十年间的精彩篇章结集出版。 第一卷 国家与知识分子 第二卷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第三卷 笑游大观园 第四卷 铿锵人物
  • 明报.出入山河

    作者:饶宗颐/李欧梵/吴冠中/张恨水/余光中/

    《明报:出入山河》将香港月报四十年间精华以及因时代局限而未能流布于内地的精彩篇章,首次结集出版。40年前的1966年,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月刊》杂志。如今这本杂志已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心目审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始终保持着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传统,其作者涵盖各文化领域的名家大师。但是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对于内地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无缘见到。
  • 七滴甜水

    作者:李碧华

    本书是李碧华的散文作品集,收录了数十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主题涉及广泛,贴近生活,抒发了她对于生活的感知和见解,其中不乏一些经典作品,如:《爱河》、《过去一切不问》、《彩色的眼睛》、《雪拥蓝关马不前》、《浪花饺子体育馆》、《七夕许愿笺》和《七滴甜水》等等。
  • 沒有光的所在

    作者:馬國明

    「沒有光的所在」,出自張愛玲之筆,可以用來形容百年前一家沒落貴族的庭院,也適用於今天一個面目日漸模糊的城市。 解決交通擠塞必須建設繞道,火速清拆天星碼頭,何以收費超高的西隧繼續獲批加價? 樓市呎價過萬即代表經濟復甦,但到底有多少人享受到財富暴增的成果? 過去花錢重建大笪地,今天卻把波鞋街重建為體育城,難道波鞋街不就是地標? 當天水圍被標籤為「悲情城市」,為甚麼維港每天都在上演幻彩詠香江? 空氣污染與珠三角工業發展無關,環境的破壞真的可以用經濟收益來補償? 香港,就等於「繁榮安定」四個字嗎? 土地、建造、旅遊、環境、就業、教育……管管齊下,貧富懸殊在加劇、不公不正在蔓延,方向到底在哪裡?不想再聽廢話、空談、謊言的香港人,一起來聽馬國明講甚麼吧。
  • 山光水影

    作者:也斯

    煙與顏色 在深夜,從船上望出去,只見一片黑暗。水與山與天沒有了邊界,連成一片晃蕩,沒有名字的浮泛。 在上面,那些恍恍惚惚地飄過的是甚么呢?你可見過云垂得這么低,這么飄忽地從你的頭上掠過? 「那是船頂煙囪的煙呵。」 這走廊上有笑語和人聲,聽見一句聽不見一句的話,帆布椅上的人,燈光,和一點寒意。 在里面,一張張床上躺滿了人,也許他們都睡著了。一個老婦人站在那扇門后,她在窺望甚么呢?而在那邊,對開不遠處,椅旁放著一瓶餵小孩的牛乳。 隔了一會,又有一個人把頭伸出去,驚奇地說:「你看,那些霧隨著我們的船在動呢。」 然后,「那是船頂煙囪的煙呵。」 又一個假想推翻了。在外面,還是同樣的風景。水與山與天沒有了邊界,連成一片黑暗,不假考慮的一個回答。 那是船頂煙囪的煙呵 在一片黑暗里,你看不見水是甚么顏色,天明后你會發覺它不是澄清的碧綠,是夾雜著泥沙的微黃。 天明后你會看見事物的顏色,這些陳舊的屋宇,這些倉庫和碼頭,這安靜的馬路,你會發覺它們的另一面,它們現在沉默而蒼白,但你會發覺它們不僅是這樣。等你看到它們自己的顏色,你對它們會有新的想法。 計程車是黑色,三輪車看來總彷佛也像黑色。在黎明前的某一段時間里,一切東西看來都相似,這一個兜生意的三輪車夫跟那一個兜生意的三輪車夫有甚么分別?他們將帶你經過同樣的惺忪的街道,讓你居住在大同小異的地方。 除非你自己有特別一個目的地,你自己走去;除非你自己去找尋:水的顏色。
  • 香港味道1

    作者:欧阳应霁

    《香港味道》是香港著名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以多年之力寻访香港食肆,为香港大众饮食文化所做的一个“全记录”,囊括了香港饮食的历史。
  • 25歲前。我試過

    作者:陸以心

  • 關於愛情

    作者:王貽興

    自小在城市中長大的我們,總會對愛情有著一份憧憬與驛動。 然而城市人的愛情觀念,往往來自他者,並非自身,諸如流行曲、流行小說。 作者身為男性,卻兼有女性的細膩敏感。他以獨到的世俗生活感,透析都市男女的愛情觀。由男人眼中的林志玲,到女中眼中的劉若英;從煮麵時的過冷河,聯想到新舊戀情交替時的空白期。 還有令人難以忘懷的愛情電影,陪伴我們失戀、沉溺,又給我們治癒的流行曲。 「真正的愛情永遠在情歌或者愛情小說以外,你在那裡尋找愛情,只會找到它的虛幻泡影,鏡花水月,而無法真切抓得住甚麼。 當我們談論愛情,愛情就消失了。」
  • 不中不英 (Double Talk)

    作者:褚簡寧 Michael Chugani,

    據說,香港的英文水準每況愈下,如果屬實,則不利於亞洲國際城市的地位。在今天的特區,如能讀到一篇帶著殖民地遺風的英文政論,是很幸運的,因此,資深傳媒人褚簡寧(Michael Chugani)在《南華早報》的專欄,必然成為官場捧讀之選。本書是褚簡寧近年專欄的結集,以中英對照方式編排,並邀得陶傑為每一篇文章加插評註,或點出用字精警之處,或欣賞意境、氣勢和佈局,或借題圈點香港政壇,或遠距延伸至中西文化比較。全書之精細巧妙,猶如陶傑個人的讀書筆記,為的是帶領廣大中文讀者,尤其是學生,從中文翻譯進入英文原作,深入體會語言之精妙。
  • Footnotes

    作者:唐睿

    講述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一個住在徙置區的新移民小學生的所見所聞。通過小孩的目光,重新為一些曾經在我們城市出現,但又逐漸消逝的角色賦與另一次的生命。 在這個混雜的徙置區,居住著形形式式背景的人,他們包括新移民家庭,東南亞華僑,獨居精神病康復者,上特殊學校的小孩,街童,以及中下收入的家庭等等。這些人雖然都生活在同一個社區,但他們都擁有不同形象與面貌。在這個小小的社區裡,多元的生活方式平和地共存,而且互相孕育出許多有趣的故事。 社區和人的關係緊密地契合著,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衝突亦交替地發生。然而這些「邊緣」的一群最終都隨著社區的發展而步入了「大多數」的整體之中:一些人上了公屋,不再知道鄰居的姓名,不再與社區有任何接觸,一些人失去了聯絡,最後不知所蹤。我們得到了新的身份,像其他香港人一樣,變成了大多數的一份子,但我們亦同時不再有任何身份。
  • 今天.香港十年

    作者:葉輝

  • 港女聖經

    作者:葉一知

    港女港男的罵戰中,大部分論述都充滿敵意,情緒有餘,理性不足。為了拆解當中的劣質觀點,《港女聖經》內容不單嘲弄港女,也嘲弄港男,最重要是批判反智。 除了搞笑部分,我也認真探討這場兩性風暴,包括蒐集了大量報章雜誌的報道。看完本書,你會知道港女曾經在傳媒眼中有如聖女,反而港男才是頭號歹角。所以港男今日狠批港女,其實是出於復仇心態,而港女今日被批,又要復仇反擊,真箇冤冤雙報何時了。 港女有沒有缺點?有。港男有沒有缺點?有。他們從前沒有缺點,今日才有缺點?不是,只是從前與今日的缺點不同。事實上,人人都有缺點,如果一個缺點都沒有,本身也是一個缺點啊! 我很希望,你讀完《港女聖經》,真的得救了——從兩性怨念中解放出來,重新愛護對方。 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66846 宣傳片: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66841
  • 事後:本土文化誌

    作者:陳冠中

    陳冠中繼《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後寫成《事後─本土文化誌》,寫的還是香港人、香港事。新作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與《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成一系列。 作者說自己是在香港開蒙,想借此書追憶,到底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書開蒙了他。對於作者來說,香港最生猛的,大約在七十年代,那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的時期。文化既是個多義詞,文化創意產業更是神奇、混雜的一體多面,那就是陳冠中筆下的細藝:細藝無分廟堂江湖,各自修行、各顯精彩、各領風騷,卻共譜時代精神。電影、電視、電台、音樂、報紙、雜誌、圖書、漫畫、美術、工藝、時裝、設計、收藏、廣告、建築、攝影、戲劇、戲曲、舞蹈、小說、散文、詩歌、報導、評論、學術……在這裡,作者對自己長大的小地方這麼有感情,並且有勇氣大聲喊出來: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香港是我們的城。 作者更希望拋磚引玉,引起興趣,讓大家也寫,一起記下香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的集體記憶。
  • The Writer And Her Story

    作者:智海,Chihoi

    一位作家,因為承受不住生命的沉重而患上駝背,企圖以寫作排解痛楚,但始終無緣出版,鬱鬱而終。漫畫家智海遂展開後續創作,繪出這位作家波折的一生,並將其遺作改篇成漫畫作品,輯成"The Writer And Her Story"。 本書是智海1997年首發的處女作,風格沉鬱艱澀,遠超後來作品;本書原版以手工製作,極少量發行,已成絕話,現今再版推出,惜卷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