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香港三年

    作者:張潔平(編者),鍾耀華(編者)

    三年只是一瞬。然而歷史轉彎,往往也只是一瞬。 2014年為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本土民主運動:在催淚彈的煙霧中,近百萬市民在全城發起不同方式的「佔領」,持續長達79天,然而,運動遭遇了並不多見的結局:未有獲得任何讓步,也沒有遭到暴力鎮壓;洶湧的民意落到了香港特區政府與北京中央政府之間的怪異陰影裏,無聲無息,無疾而終。 三年的時間,還未有沉澱出任何答案。這本書,是盡己所能的推進與梳理。三年變局如何走過?參與其中許多有血有肉的個體,又是怎樣掙扎的生命經驗?變局之後,反對運動如何集結與分裂?今天面對政治勢力更替的弄潮兒,他們各自有着怎樣對於香港未來的理解?在流變的歷史中,曾經的弄潮兒,沉浮過的七十年代火紅、八十年代議會與街頭經驗,又能夠給予當下什麼樣的啟發? 我們希望「反對運動的集結與分裂」與「香港的記憶戰場與拾遺」,作為相互對照的兩條線索,可以盡可能準確地捕捉時代的氣息,梳理來時路,為面向自由未來的公共辯論,打下基礎。 漩渦裏的人,有責任說出漩渦的樣子。
  • 死在香港──見棺材

    作者:陳曉蕾,周榕榕

    這本書,關乎所有人。 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死亡,身邊也總有死亡在發生。我們用了相當多時間和力氣去活得好,鮮有想到死得好,才是一生。 關於死亡,有人認為是禁忌,絕口不提,當有天真正面對死亡時,卻束手無策。過世的人甚麼都不必再理會,在世的人,該如何好好活下去? 《死在香港》一共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大量人物訪問、政策探討、資料分析,各自又有兩部份主要內容。 《見棺材》第一部份報導現代殯葬業的改革,政府立法監理、學者研究、民眾有更大自主權,並且考慮到對環境影響。香港一方面連基本殮葬設施都不足,同時卻漸多新人入行,不少行內第三、四代接手人,亦銳意帶來新氣象。第二部份是解構香港的殮葬殯,訪問業內人士、學者、宗教領袖,附有大量實用資料。 三位作者皆是記者出身,一年來四出採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紥鋪、進殮房、出墳場,訪問各行關於殯儀殮葬的人及喪親者、協助者,以自身體會及經歷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 精英惡鬥

    作者:徐承恩,易汶健,伍子豐

    「官商勾結」早於港英殖民地時期經已植根,九七回歸後,勾結依然存在,但精英霸權網絡的結構已產生了微妙變化。作者詳細翻查數據及史料,以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方法進行研究,比較近三十年的政商界精英互動結構,從中分析政府、商界和非牟利界別權力的分配變化,發現中共早在二十甚至三十年前,已著手開始赤化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陳健民教授在本書的序言表示:「民間對應日趨封閉的精英階層,或者日趨犬儒、或者躁動、或者尋找代罪羔羊、或者在暴力邊沿對抗制度的暴力。如果整個體制不進行調整,只會空轉、撕裂或全面潰敗。建制內外的民粹思潮已在發酵,希望此書讓大家冷靜腦袋,共同思索香港社會的去向。」 著名博客兼自由時事撰稿人庫斯克在序言稱:「主權移交後流行所謂的『官商勾結』、『小圈子』、『利益集團』。的說法,通常只是個案式的描述,少有系統化的分析。這次三位作者以量化數據給大家描繪這個不同背景的政商權力圈子圖畫。」 主導本書研究的作者之一徐承思總結撰寫本書的感受時表示:「若讀者能細心閱讀本書的研究,會對香港未來的社會發展難以樂觀。當香港人仍然迷信著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當建制中的精英仍妄想以舊思維延續昔日的風光,當進步的朋友因路線之爭而內耗不斷之際,中共已悄悄地做好全盤操控香港的準備。」
  • 廉政公署全传

    作者:黄晓阳

    1974年2月15日香港廉政公署正式成立,恰如良医诊病,一下捏住了政府机构的痼疾所在,香港由此才真正迎来了廉洁的黄金时代,成功地实现由乱到治的历史必转变,并成为公认的世界最廉洁的地区之一。 香港廉署破案如神,并能屡屡扳倒高官,令腐败分子闻风丧胆,其反贪经验引起了全球关注,反贪模式也为全球反贪机构所效仿。可以说,精确的职能定位、合理的制度设计、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科学的程序保险,为香港成就“廉政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于目前尚处于腐败高发期,并竭力走出腐败泥沼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不啻为经典的教案。这本书写得已经够长。但事实上,香港廉署所办的案子,远远不是几十万字所能全面概括的。在本书中,笔者只是选择了其中一些最为典型的案例进行介绍,而选择案例时,笔者相对比较偏爱那些在法律程序以及法律理念上有鲜明特点的案件,因为笔者更乐于让读者看到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同在一个中国,内地和香港在法律体系,法律程序以及法律理念上所存在的差异。 香港廉政公署成功的反腐模式:第一,属于独立的执法部门,独享贪污案件调查权,任何机关与个人都无权干涉。第二,直接向香港最高行政首长负责,以维护廉署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第三,法律赋予特权并有法律程序作保障,实行“零度容忍”,贪1元都要处理。第四,在程序方面,廉署、律检司、法院分掌调查、检控、审判三权,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稳定机制。第五,行之有效的调查、预防、教育“三管齐下”,并把预防工作提升为反腐体系的重要支柱。第六,廉署队伍高手云集,拥有各领域的专家,令腐败者无处遁形。 有时候,会有官员找我们说情,但根本不用理他们,因为他们管不着我们。——郭文纬(香港廉署前副专员、执行处处长)
  • Nathan Road 彌敦道

    作者:盧沛雄 Kenneth Lo

    彌敦道自北至南貫穿太子(旺角)和尖沙嘴,沿途包括地標及建築計有半島酒店、重慶大廈、九龍公園、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東英大廈等,是九龍市中心的大動脈。彌敦道上店舖林立,大型廣告牌縱橫交錯,交通車水馬龍,時刻都是熙熙攘攘。 盧沛雄鏡頭下的彌敦道全景合成圖像(左右兩邊地舖),既親切又陌生,是長時間等候找拍的成果。
  • 九評地產黨

    作者:陳雲 (編)

    官商勾結、地產霸權,是現今香港全民面對的階級剝削經濟及貧富隔離的政治問題,可惡的地產霸權,是虐殺香港公共生活、葬送香港共同前途的大兇手。地產商何以大發特發,窮人何以日夜捱苦,闔家自殺,原因是政府偏袒地產商、以利益收買地產商,以便彼此合謀,共同管制香港人民,虐殺香港人民。本書邀得九位政經文化評論者,當中包括前高官、學者、傳媒人、文化人等,剖析揭露香港地產商的種種掠奪手段及對社會的影響。
  • 香港.多一點顏色

    作者:羅貴祥(作者),盧婉雯(攝影)

    廿三個不同種族的居港人士的故事剪影,不同的背景、性別與年齡,加上多樣的宗教信仰與文化習俗,組合構成一幅香港的新世紀地圖,亦為「香港人」這個身份觀念,添上新的意義。我們觀看其他種族,也透過其他種族的眼睛,反照自己。九七後,香港的故事還未說完,因為有這批不同種族的新力軍,為這個城市帶來新的動力、新的視野、新的敘述。香港要走出自己既有的視域,便要理解他人,聆聽別人的故事,讓他人的歷史,也變成我們文化的一個有機部份,使它持續擴大成長。
  • 战后香港社会流动研究

    作者:黄绮妮

    《战后香港社会流动研究:婴儿潮世代打造的"香港梦"》的实证内容来自博士论文的部分访谈资料。一方面,《战后香港社会流动研究:婴儿潮世代打造的"香港梦"》将受访者视为家中的子女,研究其父母对他们所用的家庭策略,阐释被访者往上爬的经历,以说明流动过程;另一方面,《战后香港社会流动研究:婴儿潮世代打造的"香港梦"》也将受访者视为父母,研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策略,说明流动所带来的后果。此外,作者讨论了被访者经历流动后如何论述他们的流动故事和所流露出的情感,以进一步了解流动是否影响他们个人的世界观和对社会公平的看法。
  • 後殖民同志

    作者:周華山

    周華山應該是當今華人社會中研究同志愛、同志運動最有成就的學者。他結合社會學理論及實地調查,又以中西文化的比較觀點,來透視華人社會中同志愛的現象。因此,他的著作具有學術知性的廣度與深度。但又因周華山把同志愛視爲人性之一部分,所以他的研究特富人情、人味。 ——白先勇 本書是周華山研究同性戀現象的一部力作,在學術界享有盛名,社會學家李銀河先生對此書十分讚賞。
  • 貧窮與變遷

    作者:陳國賁

    貧窮家庭與新移民是香港的弱勢社群,活在社會的底層。但,他們懷抱希望,相信明天。 十一位香港浸會大學出身的年輕人,包括學生、記者、研究員、社工、社會運動家;歷時一年的田野考察,以第一身發掘完整的研究資料,生動再現八個新移民家庭的真實生活;十篇以心血與淚水澆注而成的論文,運用「社會學的想像力」,分析貧窮問題的遠因近果,嘗試提出改善之道,冀能消弭貧窮。 本系列從家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四方面針砭時弊、關注國情。作者意在尋找救港之道,及為中國發展進言,雖然論點不一定被輿論所認同,但文字犀利、觀點鮮明,具參考價值。
  • 地產霸權

    作者:潘慧嫻

    香港的樓價一再飇升,令不少中產階級怨聲載道,抱怨沒有能力買樓。究竟香港樓價長時間高企的原因何在? 《地產霸權》作者潘慧嫻,曾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達八年,其後加入嘉里建設,負責土地及物業的估價與收購。藉其從事地產發展業的專業經驗,配合詳盡的資料及數據,深入剖析香港地產業的運作與結構,縷述樓宇供應數十年來如何由數大地產財團壟斷。她 作者更從地產業延伸,認為「地產霸權」已擴展至公用事業及零售服務業,成為香港貧富懸殊、民怨沸騰的罪魁禍首。作者支持自由市場,在書中建議特區政府應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場公平,不應再縱容地產財團壟斷各大行業,阻礙香港經濟進一步發展。 本書英文原版 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 於2007年獲「加拿大書評年鑑」編輯推薦書籍。中文譯版《地產霸權》經作者重新修訂內容,加入2010年的最新分析及資料,從樓價飛升、高鐵爭議,以至政府修改樓宇強迫拍賣比例等,均作出深入探討,讓讀者透徹掌握香港當前的政經局面。 「潘慧嫻從事地產業多年,難得她有這樣的勇氣,撰書論述地產市場及公用事業市場的種種不公平的現象。書中所述的,正是她多年來從事地產業的親身經驗和體會,絕非紙上談兵,可讀性極高。筆者在此誠意向讀者推薦此書。」 ─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經濟學上有所謂『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如水、電等,是壟斷下有最大的經濟效益,但其利潤便要受到管制。究竟香港的地產商是否壟斷呢?無論你同不同意本書的結論,看完本書後,你肯定會有更深刻的看法。」 ─ 黃元山 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本書把土地政策連上權力結構,解釋了香港如何出現了一個「親發展商」的政府 , 進而論述發展商把王國從物業開拓至公營事業,令本地經濟高度集中,因而衍生連串後遺症。作者視野廣濶,帶引讀者從另一個新角度分析土地政策,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 陳景祥 《信報》總編輯 「這兩三年,社會對高地價政策衍生出來的問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怨憤……要對抗少數精英支配大眾的失衡局面,民眾教育是重要的一步,本書定是不二之選。」 ─ 易汶健 獨立媒體特約記者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is that your book is much more serious than the superficial and sarcastic stuff from Sub-Culture (to be more precise, mere destructive caricatures without any constructive and progressive ideas). There is just nothing in Chinese that deals with the subject that your book does. If there were, I would have recommended that publisher.」 ─ 宋以朗 著名網誌東南西北(ESWN)作者 本書賣點 # 深入分析各大地產商的運作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如何有助他們進一步擴張勢力,導致目前樓價高企,是香港第一部以詳盡數據及資料引證地產業壟斷情況的專書。 # 以地產業作為出發點,深入分析香港貧富懸殊、經濟難以進一步發展的原因,讓讀者對香港的政治、經濟、民生局面有宏觀的掌握。 # 內容適合各類對香港時事、社會民生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包括政策研究者、新聞從業員、學生等,更適合作為大學社會科學及中學通識科的參考資料。
  • 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

    作者:顧汝德

    揭露「地產霸權」之後,你更不能不知「官商同謀」的可怕真相。 要解開香港死結,由剖析殖民時代埋下的公義私利矛盾開始…… 港英時代最後一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綜合多年對香港政府及商界的觀察和親身體驗,寫成《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審視政府和商界經常陷入矛盾的同謀關係,以致令民主發展和社會公義賠上沉重的代價。 書中重點披露,港英政府為了維持香港經濟增長和確保殖民地管治威信,如何削弱英商的利益及英國在外交上的影響力,轉而與華資商界精英合作。書中亦展示社會大眾如何奮力抗衡「官商同謀」,防範公眾利益被公然出賣,成為英資、中資或本地商界的私人利益。 香港回歸後,「官商同謀」繼續上演。中國政府決定維持殖民地時代的政治制度,令特區政府的新管治班子,無法正面回應社會各界對政治及社會民生的訴求,處處裹足不前,令社會階級矛盾更深,面臨引爆點。 本書特別收錄作者於2011年全新序言及修訂版引言,貼近香港政局的最新發展。
  • 千針萬線──香港成衣工人口述史

    作者:黃玉蓮,潘毅,蔡寶瓊,王曉鑫,葉漢民

  • 凝聚力量

    作者:呂大樂

    「福利」,在香港儼如一個沾上毒藥的名詞,每次提起,政府務必耍手擰頭,市民亦很刻意地與之保持距離,深恐給標籤為「懶人」。怎樣想,香港都是一處難以讓人聯想到慈善事業、社會福利的地方。但實際情況,卻是經常可以在緊急關頭,見到香港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襄善舉,對有需要的人施以援手。在福利慈善方面,香港人的表現一貫的實在。 結合這種低調的社會公益參與模式,原來是一個龐大的、充滿活力的非政府社會福利服務系統。社福機構是這個系統的核心部份,帶動市民參與社會服務。其實打從19世紀起,香港華人社團已籌組志願慈善機構,彌補殖民政府社會服務的不足。時光輾轉經過百多年,由殖民地時代步入特區政府管治年代,非政府社會福利服務機構仍保有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傳統,究其原因是它們能夠與市民建立信任,令人們相信參與志願團體的活動,可以真正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福机构发展。书中回顾百年来,香港志愿服务发展如何由救济转变为社会服务,并讲述殖民政府的部署如何促使香港志愿机构提供服务的传统能保存百年,及市民如何透过争取社会服务达到充权等,并有不少珍贵历史相片。有别一般社福发展回顾,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福发展,为读者提供另类观点。
  • 梦想与现实:香港的社会分层与社会

    作者:黎熙元

    《梦想与现实:香港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一项关于近二十年香港社会分层状况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也是内地学者第一部以第一手实证资料为基础比较全面地讨论香港社会分层及其相关问题的著作。 《梦想与现实:香港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指出,20世纪下半期香港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的社会富裕并未消除由贫富差距产生的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严重。香港社会流动的总体状况是短距离、小跨度的垂直社会流动显著频繁地、普遍地发生,而大跨度、长距离的垂直社会流动并未显著发生。这种社会流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从下层到中上层当中各个层级的利益分界和阶级认同的差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中产阶级出现两极分化,“M型社会”的变化在香港社会中已露端倪。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向社会流动,这是香港第一代移民的理想,其后成为香港人的整体社会意识。但是香港社会环境自20世纪下半期以来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上向社会阶层流动只能有限度实现,香港人社会流动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正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
  • 偽科學鑑證1

    作者:小克

    小克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之後一直從事本地插圖、動畫、漫畫及編劇等工作。為港人熟悉的作品包括李碧華多本小說的封面設計及內頁插圖、陳奕迅大碟《打得火熱》封面及內頁插圖等,現於《東touch》雜誌連載漫畫。本書是他第一本個人漫畫集。 “(小克)綜合了過去漫畫寫作人某種常見的抒情方式,寫出平凡人生的情感變幻;借創造流行文化最潮氣的玩偶扣擊新一代少年的生活觸覺;以抵死幽默的文字圖畫追憶昔日(八十年代)的童年往事;用冷靜機智的言語推敲哲學層面的處境,做出了獨特風格,建立了一塊混雜多元、變化多端的圖文雙併場域,像個嘉年華會,進來的人可以隨便玩各種遊戲,品嚐各樣視覺帶來的好滋味。” ──劉掬色(視覺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 (摘自《偽科學鑑證》序──“生命中不能抗拒的鮮味”) “小克是少數能將土砲文化轉成Hip,傳統事物化作Cult的漫畫怪傑。” ──彭浩翔(導演及作家) (推薦語) “小克作品 正經六 無聊四 世界的黃金比例” ──黃偉文(填詞人、專欄作家) (推薦語) “不倫不類 亂中有序 形鬆意緊 如竹似藤 甩皮甩骨 衰過阿德 時真時假 小克漫畫” ──林海峰(音樂創作人、編劇) (推薦語)
  • 香港明信片精选:1940''s-1970''s

    作者:郑宝鸿

    《香港歷史明信片精選》姊妹篇。全書收戰後至七十年代香港明信片約一百五十幅,分三個時期:戰時及復甦的年代、奠基的年代以及飛躍的年代,反映當時香港的面貌。其中以五十年代的明信片最豐富,既有黑白照片明信片,也有色彩艷麗的塗彩和彩色明信片。這些罕有的收藏,既記錄了昔日香港的景物,同時也展示了香港印刷術發展的歷程。
  • 沒有粉絲的碗仔翅

    作者:梁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