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波希香港.嬉皮中國

    作者:廖偉棠

    「香港也有這麼一個波希米亞香港潛藏其中,如果你們不畏其神秘,大可投身進去,感受只有地道香港人和來港的冒險家們才能感受的火辣辣快感。而且順藤摸瓜,你得以透視一個城市真正的脈絡……她 是怎樣贏得她挑剔的情人的心的?」 以上的話,如果出自曾旅居兩岸三地的廖偉棠之口,你會否訝異?香港原來竟有這麼一面吸引他,使他親身感悟過中國的嬉皮生活後,暫作停留,以漂流的狀態,寫出當中的差異和對比,更以一貫銳利沉鬱的眼晴,拍下了香港此時彼刻的人面和文化景象。讀畢此書你會發現,其實是文學、是音樂、是劇場、是抗爭,以及當中的情愫等等,刻劃出一個城市深刻的輪廓。
  •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作者:董啟章

    對董啟章而言: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這是他到現時為止,所能抱有的最大的寫下去的理由。 「我不想說寫作是一條孤單的道路。它是,也不是。 它是,因為就寫作的本質而言, 過程中只得作者自己一人面對,結果也只得一人負責。 它不是,因為無論環境條件如何惡劣, 我們身邊還存在一個寫作共同體,一群理念和實踐的同路人。 再者,寫作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 寫作必然在世界中發生,在世界中進行,在世界中結果,在世界中重生。 寫作為世界所塑造,但寫作也反過來塑造世界。」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得主 董啟章 從 安卓珍尼 到 雙身 到 天工開物 到 學習年代 20年有成,他堅持走自己的路,在平凡中寫出最不平凡的故事。 這是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重要的發聲 在學習年代,與同代人對談,論寫作、論行動 致同代人,致後新人,我們是為世界而寫作的 寫出我們這一代! 出道近20年創作思考之集大成 看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如何談文學、論創作、說藝文、品大師 甚至通過文字的力量為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 打造華文世界「如何文學,怎樣寫作」的典範 在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的召集下,當代世界文學、文藝、文化創作等各路人馬齊聚一堂。累積豐富的小說創作經驗和舞台戲劇表演的董啟章,以不同於一般文評家的跨領域角度自剖寫作心得,點評各種文學概念和形式術語,與同代的知識分子、文藝創作者、愛好者、讀者、出版人隔空對話,追溯文學創作的本質、文學內蘊的歷史進程,一路談到當代的薩拉馬戈、村上春樹、黎紫書……董啟章精闢的個人見解,反映了新一代創作人的文藝觀念。全書文采飛揚、思路通達,展卷之間,有如親臨其身,親聽其聲,令讀者嘆服。 董啟章的小說素以結構巧妙著稱,每一出手都是重量級巨作,看董啟章如何親述自己的創作過程以及概念形成的每個關鍵,無論是董啟章迷、文學愛好者、研究者,還是有意投入寫作的人,都絕對不能錯過! 本書第一部分「同代人」中的短文,寫於1997年3月至12月,刊於《明報》世紀版專欄「七日心情」的雜論。第二部分「致同代人」是於《自由時報》發表的隔週專欄,時間是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第三部分「學習年代」是在寫作長篇小說《學習年代》期間的片段反思,從2009年5月至2010年3 月,分6期刊載於文學雜誌《字花》。第四部分「論寫作」,大體上總結了董啟章到目前為止對文學和寫作的看法。第五部分「論行動」是環繞著「行動」的觀念、因為時勢的需要而寫成的文章,幫助欠缺公共渠道的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第六部分「對談」,除了是指狹義的對談形式,也指向文學的對話特質。第七部分「序言」,是董啟章近年給幾位年輕香港作家的作品集所寫的評介文章。最後一部分「自序」,收入的是幾篇較能代表董啟章不同時期的寫作觀念的自序。
  • 《香港三部曲》增訂版

    作者:陳冠中

    於2007年推出的《香港三部曲》短篇小說集,寫的是唐番交雜的嬰兒潮世代,五十年代橫空出世,六十年代孵長,七十年代登場,擔大旗演義新香港大戲,三個主角都是徹徹底底的香港人。作者陳冠中以傳統的言情故事,老練的人情世故去寫某一角香港的深層心理。於今年書展推出的《香港三部曲》增訂版,新增了《夜宴驚歲記》及《被書掟中頭部的一天》兩篇小說,加上原來的兩短篇一中篇,前後至今三十多四十年,是作者的香港故事。 陳冠中說:「《香港三部曲》是有來由、有前身的。《夜宴驚歲記》原載於一九七四年四月香港大學的學生報,那是我大學畢業前最後的一個學期,大考在即,論文纏身,不知怎的還會想去寫屬於父母輩的南來寧波上海人的故事,準是多看了漂泊台灣的華語作家離散文學。本沒有發心要撰寫奇幻寓言故事,沒想到二○○八年三月鬼使神差的寫了《被書掟中頭部的一天》,因為青文書屋羅志華的離奇死亡事件,因為香港的樓上書店永劫回歸輪迴於讀書人的中世紀,因為北上不歸而隱約有感舊時香港情懷終究或會花果飄零──在中國展示「盛世」新常態的那個元年。」
  • 在废墟里看见罗马

    作者:马家辉

    這本《在廢墟裡看見羅馬》,收錄文章並不是按當初見報的時序編排,分四輯歸類,以董建華末年到曾蔭權接任初期的人事更替和民情起伏為「重頭戲」,除了議論期間特區政策的成效劣跡,還旁及兩岸三地的政治脈動和穿插於大中華文教界的一些悲喜憂愁。 九七以前,與筆者同輩的香港人,大多心存憂慮,擔心香港回歸後的管治出亂子,由盛變衰,那是害怕「羅馬淪為廢墟」的心情。時代變了,家輝年青,這本結集以《在廢墟裡看見羅馬》命名,其曠達樂觀,不言而喻;無論是狠狠的批評,嚴厲的敦促,作者對特區政府的基本態度是充滿期待企盼,那是朝氣和信心的表現,希望讀者能從此書的文章,看到香港光明的未來。 —林行止
  • 標童話集1

    作者:楊學德

  • 斑駁日常

    作者:鄧小樺

    本書為鄧小樺於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期間,明報世紀版專欄「meanwhile.斑駁日常」之結集。專欄篇幅短小,每篇附有snap shot照片,傳達生活中的微妙瞬間,比起傳統專欄,更具清新氣息和時代感。本書中從作者個人日常獨居,寫到人際情感,再到城市的熱門話題;以用個人私己的顯微鏡,看到在地的城市面貌和世界的規律。本書題材在地(local),寫法則較接近西方的隨筆試寫(essays),細膩情感中有哲理閃光,在本地專欄中是異軍突起。 本書還包括中文大學教授樊善標先生和小說家謝曉虹小姐的序文,提供多元的角度,閱讀這位年輕而急速冒起的作者,還有她的城巿--香港。
  • 我看亦舒小說

    作者:倪匡

    亦舒是倪匡的妹妹,但他不避嫌疑,寫下《我看亦舒小說》,對她大讚特讚,因為他認為小說寫得實在好。倪匡提到當他第一次看完《玫瑰的故事》後,已是凌晨四時,心中想著為何能寫得如此精彩,直到天亮,不得不自認自己也沒有這樣精彩的作品。到了天亮,他又拿起書來,再讀第二篇…… 於是,倪匡寫下《我看亦舒小說》,發表自己的感想,其風格和「我看金庸小說」系列相類似。 《我看亦舒小說》包括「總論」,然後討論四部小說:《喜寶》、《蠍子號》、《風信子》及《玫瑰的故事》。
  • 枕妖

    作者:李碧華

    捧枕一嗅,說是「藥」,但一陣幽香,十分吸引,令人神迷。 情傷的她毫不猶豫:「我要這個枕頭。」 這是緣份。緊貼着臉,氣息相通。 入睡了,極度不設防,乏力而軟弱,不知人間何世..... 果然是個好枕!她一點也不知道, 每當進入癱軟狀態,陷於美夢中,四周便浮現一些奇詭的影兒 ──
  • 肥妹與脂脂肪肪

    作者:林二汶

    《肥妹與脂脂肪肪》是林二汶首次投資出版個人半自傳式圖文集,經歷了兩年時間的繪製,二汶以個人經歷和感受細說徘徊在肥瘦之間的心事,並公開林氏一家珍藏照片, 及林爸爸媽媽給女兒的溫情留言, 和哥哥林一峰的真心話。別人眼中強壯而獨立的二汶將心底最感性的一面以文字及圖畫紀錄,並邀請了恩師黃耀明和好友林嘉欣、盧凱彤、梁祖堯和營養師摰友Wallace Ngai無私分享個人故事。人生中總有某一些輕如鴻毛的事會讓自己忽然看不透而變得耿耿於懷,正如二汶說,這是一本掛肥頭賣屈辱的書,但這並不是關於肥瘦的問題,最重要是你其實有多愛自己?
  • 蔡澜品女人

    作者:蔡澜

    《蔡澜品女人》之中,蔡澜将为我们品读女人。当一个美女,需要时间浸淫。蔡澜笔下的女人,千姿百态,美和丑跃然纸上,令人捧腹之余又觉回味无穷。蔡澜,香港著名作家、美食家、旅游家、电影人,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才子”。
  • 風格練習

    作者:陳寧

    內容簡介悠然看看世界,就這麼決定了。 陳寧游離於時光隧道, 剪輯那些過往的韶光掠影。 香港、巴黎、台北、倫敦、上海…… 音樂、文學、電影、飲食、感官…… 她不停轉移視點,不斷回溯記憶與經驗, 腳步晃悠,神情怡然。 她將75篇小塊文章, 交織成一池泛著粼粼波光的寧靜之湖, 納藏著那些美好或感傷的過往。 那些看似如羽毛般輕盈的微小事物, 集結而成感性的重量。 悠然看看世界,就這麼決定了。 陳寧以一篇篇如典雅珠寶盒般精緻的短文, 寫出她這些年來的人生歷練與漫遊體會。 ----------------------------------- 目錄 I:似曾相識 三代女 夫妻 家庭照片 似曾相識 爸爸 阿媽 姐姐 情人 哥兒與姊妹 配角 卡露蓮 陌生人 樹洞與黑洞 李康生 異鄉梁朝偉 II.消失的旋轉木馬 時間之河 命運之門 送行 四月山色 身外物 廚藝 過年 聚散之間 最好的不屬於我 暑假 懂得 錯過 消失的旋轉木馬 孤島時光 當我六十歲 III:鄉愁 鄉愁 語言 好的睡眠 習慣 走路 火車 浪遊 市場 工地 影迷 電影院 V記與金記 書店 小店 社區 IV.你那邊幾點 市聲 情調 小城 時速 氣味 街上的狗 你那邊幾點 戲外 淡水河邊 海上浮城 北京的城,東京的山 閒逛蘇州 一個人的房子 書房與廚房 女生宿舍 V:生活短片 街頭搭訕 社會版 失神 心軟 清醒 生活短片 賣藝者 流浪者 夢遊者 工人之歌 痛苦之書 一個台灣人的遊行記憶 想我們在青文的時光 保護色 離席,抽一根煙
  • 诸子百家看金庸Ⅰ

    作者:倪匡,陈沛然

    倪匡任情任性,陈沛然冷静沉稳。倪匡代普通读者对书中人物发话,言辞热烈,为人之常情辩护;陈沛然站在义理角度,评论痴情人的是非对错。两人以各自的方式,以“情”为中心,分别解读金庸作品中的“情书”——《神雕侠侣》。
  • 再看金庸小说

    作者:倪匡

    本书是倪匡对金庸作品《鹿鼎记》、《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的专题评论。依照“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的观念,倪匡点评人物、随小说情节而笑而叹,浑然忘我,畅快淋漓,幽默而有余韵,并对金庸小说中的“武”做了评价。
  • 我的喬治亞

    作者:西西

    一名喜愛娃娃屋的女子,在尋覓組屋配件的過程中,展開遨遊古今的聯翩浮想;在精巧細緻的間隔與角落,故事與人物隨處綻現…… 寫作、旅遊之外,觀賞及蒐藏「娃娃屋」(玩具屋、袖珍屋、模型屋……)亦是西西的重要嗜趣之一,多年來更親手打造、裝配心目中屬於自己的理想娃娃屋。為了符合這座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風格的屋子,西西研究了大量當時生活情境的歷史素材:建料、裝潢、擺設、服裝、日常用物、文化習俗……等,鉅細靡遺,潛心製作。 《我的喬治亞》是西西又一新人耳目的長篇小說,以構製一棟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時代的「娃娃屋」為題材,探索當年建築、家具、擺設之種種特色,更深入刻繪居住人的生活點滴,擴及當時的風土人情,歷史故事。 在「喬屋」的裡外,真實情境與虛擬角色錯綜交會。西西以她創新的藝術佈局和敘述,讓讀者分享她的豐富知識、靈慧巧思,和生活樂趣。
  • 詩話:詩緣與詩教

    作者:葉輝

    葉輝這個名字,彷彿成了一個文學品牌,他的散文、詩話、文化閒談成為了近年一個指摽。本社繼《甕中樹》、《煙迷你的眼》兩本香港文學界不可或缺的著作後,再次替葉氏出版《詩話:詩緣與詩教》一書。 這本結集收錄葉氏多篇談詩藝的佳作,關夢南更稱為之「人間詩話」,可見水準甚高。此書分為三輯,有長篇論述,也有精緻小品,長的分析得絲絲入扣,短的三言兩語間說出了寫新詩、欣賞新詩的法則。在中學要重整中學科,更著重創作的年代,這本《詩話》不單提供了欣賞角度,也讓後進可觀摩前輩的優點,創作更好的詩。 「葉輝詩話在擴闊詩歌的可能性方面,不斷作出新的嘗試。他不會隨便批評作品,總是透過思考,等找到一個新鮮的切入點才落筆。此所以有些人找他寫序,他「有拖無欠」的一個內在原因。為書作序,每多得獎,我戲稱他為「序王」。想不到酒後私語,一時傳為江湖美談……詩話散文化,葉輝優而為之。」 ——關夢南
  • 壹種風流

    作者:彭浩翔

    怕拍照,怕拍到皮膚粗糙;驚望鏡,驚望出憔悴臉容。開始穿涼鞋,又怕腳生癬,結果穿了襪子著涼鞋。人生就持續在自我放縱與保護間廝磨拉,燃燒著我這七十年代出生,剛開始要走下坡的凋零人生。文字像射精,寫多了,射多了,都會稀。潑墨經年,恰似縱欲,卻又何嘗不是初登涅槃,一種風流。
  • 春在綠蕪中

    作者:鍾曉陽

    從三十年後,看三十年前,猶如燈火闌珊中一個回首慢鏡,我在看那人時那人也在看我。目光隔着悠悠歲月相尋,殘舊底片上的身影卻再也看不清,一回神間已自驚醒,燈光乍亮,人被甩到了戲外,銀幕閃過出場者的名字,空剩餘音嫋嫋繞屋樑──綠蕪中,春已逝,花落水流東,但得喜相逢,莫問舊遊蹤…… 綠蕪,原指蔓生的亂草,但在春回大地之時,荒地廢園,也自有爛漫的春光。《春在綠蕪中》所記的,正是春天在我生命中暫留之事。那夾帶在風中雨中的花草訊息,鳥蟲微語;那託付於雲上海上的願望紙鳶,魚書小箋。曾是我側耳傾聽,引頸神往的。曾是我伸手可摘,俯仰可拾的。曾是我倚欄所思,臨窗所盼的。曾讓我的快樂之杯盛得滿滿的。
  • 一個女人兩張床

    作者:亦舒

    那個柔情似水,像影子般的女子,借著別人的名氣,做見不得光的工作。她還在美麗世界工作嗎? 在那個大廈單位裡,有兩張床,唉,引人遐思。
  • 惱人天氣

    作者:亦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