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安卓珍尼

    作者:董啟章

    《安卓珍尼》是董启章第一部探讨性别处境的小说,该作品曾1994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首奖。 《安卓珍尼》描写一位女学者,到偏僻的山上独居,寻找叫作安卓珍尼的动物,这动物实际上是一种蜥蜴,单性,全雌性品种,雌性间进行假性交配而繁殖(安卓珍尼androgyny,即英文:雌雄同体)。这个女人和丈夫的关系有问题,她不能安于做一个给男人传宗接代的容器。在山上,她于孤独中隐然感到,仍需求助于男人。这时正好有—个看房子的园丁,他帮助了她。女人处于防范心理,刻意用话语挫伤男人来保持距离。就在她落入男人欲望的压服下时,他们遇到了安卓珍尼。 后来,男人为她捕来了安卓珍尼,这东西目睹了两个异性人物之间一场场挑战与征服。“他一边蹂躏我的身体,我一边絮絮不休地折磨他的精神。只要我说话,他便害怕,他害怕超越他能力范围的东西。很奇妙地,我变成了话语和声音,近乎忘却了肉体的感觉;当他把精液灌进我的体内,我便把说话灌进他的耳朵。” 怀孕了的女人完成了《安卓珍尼》论文的写作,且和丈夫面临分手。她需得独立地生养女儿。 贯穿在这部小说中有大段关于“安卓珍尼”的仿生物学叙述片段,这类叙述显然是要说出有关性别定义的一些问题。如各家评委们也感觉到了的—“作者用温婉细腻的文笔,讨论内容却咄咄逼人。甚至于触及了性别问题的核心,直指繁衍这件事的本质。譬如说问道雄性动物可以依靠她自己寻得兼具性行为和性实质的满足吗?单性物种在生存方面会不会逊于异性生殖的物种?究竟是什么理由,进化的结果,多数生物都以雌性与雄性交配的方式繁衍后代。 单性的安卓珍尼仿佛是存在于女主角心目中的一种理想:不假异性,无涉它求,独立地繁衍生命。这样岂不是一劳水逸地摆脱了“在阴道内进行的“真正的战争”?包括在整个社会上,由于女人承担的生育的角色、由于她们体质上的弱势而被另一性置于的被压制的地位? 穿插在寻找安卓珍尼的荒山之旅中关于安卓珍尼进化过程的讨论,是这个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女性境遇故事之处。它是作品里具有隐喻性和争辩性的层面,它其实充满了质疑的声音—和寻找它的女学者的独立自我构成分窝、演变出情节张力的一种声音。这个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存在的物种的进化史“,也就是说,在寻找安卓珍尼的现实行程和象征行程中,都是充满矛盾的。这个女人和两种类型的男人打交道,都不是理想的交流,因为这里缺乏了解。丈夫发言,而不倾听。但在山野之中,这个关系颠倒过来,变成男人沉默,女人行使语言的暴力—同样没有精神的沟通。安卓珍尼象征了另一极—纯粹排斥异性,至于这种排斥的根源已经无从稽考。作品中游戏化地处理为“天生次等”一派和“雌性自足”一派的生物学争论,近乎于影射有关女性本质的男性论述和女性论述之争。 雌性生物是不是可能有自足的存在,这是作品中十分有魅力的思路,但作品并非给出了答案,不如说作者是沿着这个思路开放了一个更增歧异的问题罢了。在小说的论述中,这也许是女学者的论文,也许是作者自己的声音,总之表面上混为一体。在其中,安卓珍尼就是水中倒影,是自恋自足的水仙子,她无所谓分别,也就无所谓进化,她的语言和故事你无法理解,也无法叙述,因为“她永远逸遁于声音和言辞之外。”小说结束于这样的沉思:“她知道,要理解她,到了最终,便是没有什么可以理解;要跟她说话,便是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到了最终,这是唯一的理解,唯一的说话。她,和她。” 这个歧异是在于它能导出阅读的问题。一种读法以为:这是对某种知识霸权提出另类思考模式,这个斑尾毛蜥是存在的。什么是不存在的呢?“作者指涉的恐怕是可能摆脱男人而继续进化的女人。”我们可以解释说:在女主角遭遇的两种男人的处境中,她以对斑尾毛蜥的追逐表达了自我的另类性质。假如繁衍不能摆脱异性模式,女性的身体一定要为另一性所用。如何才能不被定死在这场阴道中进行的战争?换言之,如何才能被看作另类的精神的存在?就此而言,斑尾毛蜥是她的一个倒影。犹如女主角的想法:“若不是我,那么我的女儿,或是我的女儿的女儿,也许有一天能够摆脱加在她们身上的枷锁。”但我还要说,作为男性的作者对安卓珍尼还保留了疑问,它在他的笔下其实也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他描述它停顿在时间里而失去时间,永无别样的经验,这样它既是母亲也是女儿。它于女主角,既是独立的示范也是暴力的示范,因为它的起源来自一种这样的想象,即雌性富有自生和自保的欲望,而雄性在设法自行转生的情况下灭绝。无怪乎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等到读完之后才吓一跳,想到万一有一天女性真的进化到不需要我们的时候怎么办?” 摘自-雌雄同体:性与类之想象.中山大学学报.1998.艾晓明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 白描

    作者:董橋

    牛津出版社給我出的這本《白描》上市了,先後兩個朋友都抱怨我寫薇姨寫得太過白描,應該寫多些,深些。我說我不能隨便打破我跟薇姨之間的默契,我尤其掂量不准分寸的所在,文字越熟練越要留點枯澀的飛白,飽滿了就油滑了。
  • 不曾移動瓶子

    作者:鄧小樺

    “無法明白的詩捲土重來!” 鄧小樺在她需要金錢和抒發的時候,在兩間大學中游蕩的時候,寫下了這些詩,並把稿費,和偶然得到的獎金,拿去交租和放債。這本詩集見證了她如何成為一個要用否定句才能表述自己的人。詩句看來安靜,但鄧小樺是名氣急敗壞的女孩;寫過了這些詩,鄧小樺仍然是學生,正學習讀報、讀電影、讀電視連續劇。
  • 草书

    作者:李碧华

    《草书》:李碧华在此书最后一篇《舞》中说:“草书是写法中最漂亮的一体。最有舞蹈感”。而《草书》223篇,题目都是一个单写的草书,“梦”、“解”、“别”、“雨”、“念”、“袭”、“不”、“黯”……令人不禁赞叹,原来汉字真是这样美,这样内涵丰富,特别是到了李碧华笔下,更可写尽人间百态,淋漓尽致。
  • 烟花三月

    作者:李碧华

    《烟花三月》描述一位曾在日军侵华期间(1931-1945)被骗去湖北鄂城当慰安妇的中国妇女袁竹林,一心寻找三十多年前因冤案被下放东北边境劳改营而分离的老伴廖奎的故事。李碧华在书中记录了全部过程:从李碧华被袁竹林感动、愿意帮她完成寻人的心愿,到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与管道,帮现居武汉的袁婆婆找到已迁移至山东省的廖奎。找到廖奎时他已经双腿残疾,李碧华最后也陪伴袁婆婆走这趟间隔广漠时空的寻人路途。 小说家放弃了瑰丽的文字,追踪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书中最珍贵的是作者与主角互动及情感介入,其意义超越单一的历史事实,袁竹林的故事其实是日军侵华其间二十万中国慰安妇的缩影。每一场战争,都有女性被当成代罪羔羊,这是人类的耻辱。
  • 地文誌

    作者:陳智德

    《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糅合了不同的文類,例如地方紀事、掌故拾遺、成長回憶、文學談片,同時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 全書共分兩卷,【上卷】「破卻陸沉」── 以文學為樞紐,編列地區為經緯,旁及述說、引用、評論多位香港前輩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經驗描寫,和自己的地方 生活體驗互為闡發。【下卷】「藝文叢談」則以書與城為主調:香港的老書店、二樓書店、文藝刊物,讀者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在終年不散的灰塵和霉味中,那些被遺忘的書店、文藝刊物和它們承載的傳統,以及書店老闆、文化人,陳智德以文字為他/它們留下動人的記憶。 陳智德在《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裡,範疇橫跨文學、歷史、音樂,結合史料、詩作與圖片;他大膽提問:當許多人視「本土」── 尤其是「香港的本土」為一種「狹窄」的題材時,又對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學有多少認識?這是對地方書寫的提醒,也戳破人們慣常的歷史觀,為香港的身世補充了最重要的文化篇章。 2014年六月,《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被選為第七屆「香港書獎」獲獎書籍之一。
  • 董桥七十

    作者:董桥 著,胡洪侠 选编

    “海豚简装”之《董桥七十》: 概观董桥作品的首选之作 自一九七七年香港版《双城杂笔》始,董先生迄今出版文集三十三种(只计初版本,不含各类各地重印本、选编本等等),共收文章一千八百篇。本书从中选出七十篇,作为纪念版,主要以董先生写父执、写师友、写同辈的文字为主,选文兼顾三十三种初版书,以见董先生文章风格的演变轨迹;因为是贺古稀之寿,所以只选董先生念事忆人、述己怀旧的文字,以方便读者读其文而见其人;因为董先生前十来种集子流传颇广,所以选文重点放在了近几年的新书上,有些“详今略古”的意思。 《董桥七十》由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题诗七首,董桥先生自序《七十长笺》,并附董桥先生著作初版书影。 选编者胡洪侠先生说:《董桥七十》董先生写父执、写师友、写同辈的文字最合我编选此书的旨趣,因为“他传往往是自传”。我因此想把它编成一本略有“七十自述”格局的新书。董先生曾对我口传“总编辑秘诀”:一不要怕和别人不一样,二不要怕挨骂,三不要怕道歉。
  • 作者:黄伟文

    我不知道如果我不是写歌词的,还有没有机会写散文, 而且得到出版。对,换你来写,或者更好。但这句话,不妨看完才讲。 30元,未必够你买两叠空白A4纸,而A4纸不能陪你坐巴士 坐地铁坐马桶,但我可以。
  • 屋不是家:混聲合唱

    作者:適然

    《屋不是家:混聲合唱》收錄適然十篇關於流離失所的小說,小說裡的主角從馬鞍山、跑馬地搬到石塘咀,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男子的住處到女子的住處,再到一個女子和另一個女子的棲身之所,從地球的這一端到另一端……其實都可能是「在路上」,在此處或彼處之間,在暫住與流離之間,無以安身,那就不知何處是家了。 在適然的小說裡,總有如此或如彼的兩項,在愛或不愛,在或不在、是或不是之間,可都不免或因互相消融和而互相稀釋,或因偏執而時濃時淡;這比例猶如隔窗、隔街、隔枱、隔這、隔那的對望,一不留神,便恍如隔世了。 本書由歐陽應霽任美術顧問。
  • 原來你非不快樂

    作者:林夕

    1)書說得是精緻版,裝禎設計也要力求精緻。白色的充皮精裝燙橙金文字,希望大家把書拿在手裡,心裡不禁湧起一份顫動。 2)書的內容補增了五十六頁。分別以文字記錄了在上海書店、北京清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台灣誠品書店舉行的講座及分享會裡,林夕的講話內容,將兩年以來,林夕跟兩岸三地的讀者分享快樂的片段,一個有關林夕與快樂的文字記錄。 3)精緻版收錄了老師親筆撰寫的書名及副題,放在內襯紙上,作為前後的對照,並附上香港版、內地版及台灣版的序。
  • 你的心不是公廁

    作者:卓韻芝

    漸漸,你穿上他人認為好看的上衣,幹著合乎他人預期的事。 日常生活中已經讓你很疲累,你擠車,你等電梯,你趕巴士,你在超市發現一切都很昂貴……够了,為何還要介懷別人的目光,讓自己百上加斤? 你的心扉是公廁麼?任人隨便進進出出,放下糞土拂衣而去? 「珍惜」與「浪費」相對。所謂珍惜,就是對「浪費」保持高度的警惕意識。 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時候,心裏有一股強烈的「浪費」之感,無論是面對一羣朋友、參與一個派對、幹一份工作,甚至面對一位情人,一旦感到「爲什麽我在這裏浪費時間?」你得離開。不要繼續虧待自己。 你的心不是公廁。
  • 誰有下次 誰沒有下次?

    作者:卓韻芝

    首版限量雙封面設計 (隨機發貨) 相信「愛是永恆」,還得視乎「當所愛是誰」。在情路上遇上誰,是某種機遇,不能強求,我們最多只是在人選出現之時、失去之時、等待之時,慢慢學習覑分辨誰有下次,誰沒有,什麼有下次,什麼沒有。 其實每個人也是這樣,在短促的歲月裏,慢慢學習覑作出比較恰當的決定。 愛情有自己的命途,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當愛情悄悄出現的時候,選擇保護,或者摧毀。
  •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

    作者:也斯

    是“食物”,所以有味道;是“爱情”,因此有各色人等谈情说爱。浪漫有之,冲突有之,当食物与爱情混为一谈,产生了甜蜜蜜的男女情事、酸酸涩涩的人事矛盾、人生中必然尝受到的挫败苦味,还有辛辣得叫人汗流浃背的不满控诉。一桌小说,原来是吃不完尝不尽的人生之体验。 这是也斯的一部小说集,其中《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有关“吃”的故事,顺着“食物”的线索,爱情的变故,求诸作者的后殖民立场。清新而有趣。
  • 跟中國的夢賽跑

    作者:董橋

    這書中五十五篇文章分歸三輯:「鄉愁」是對精緻文化傳統的留戀,第二輯短文盡是讀書雜錄,末輯十五篇則感性甚強。「鄉愁」、「理念」、「感情」始終不脫中國人的心態;未必染上什麼民族情,也許只是異鄉人江山之夢的神話:尋尋覓覓之間,確有幾分難平之意,恰似舒曼《童年即景》中的那一闋「夢」,滿是天涯情味,越去越遠越牽掛。因署書名曰:《跟中國的夢賽跑》 「跟中國的夢賽跑的其實是北島不是我,我評他的短篇小說集《波動》用了這七個字做題目,臺灣圓神老闆簡志忠說寓意深遠,要我用這個篇名做文集書名。二十六年前的舊書了,牛津大學出版社新版本我寫新序。七十一歲衰老之筆無力粧點四十五歲壯年之作,索性不叫序文,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詩句做了題目。我舊藏申石伽一九五三年小冊頁,畫唐詩,第三幅畫孟浩然這段詩意,從容極了也深沉極了。半生煮字,不計工拙,我老早成了倫敦法學協會中殿那個照料煤氣燈的老頭子,天黑之前一盞一盞點亮,天亮之後又一盞一盞撳熄,算是為舊夢裏的湖山留住了一暈微茫。」
  • 故事

    作者:董橋

    董橋最新散文小品四十五篇,每一篇小品配一幅彩圖,故事因此多了幾分顏色的敷陳。作者說,活了這許多春秋的老頭了,邂逅的人和事說不上多也說不上不多,閒時回想恍如一齣齣的戲,有的繽紛,有的蒼涼,更多的是幕啟幕落之間的那一陣微茫。 畢竟跟文字結了四十幾年的深緣,書齋裡一盒一盒的舊信件舊日誌舊筆記藏著太多的人和太多的事,抗拒撫今,情願追昔,尋尋覓覓總會尋出一番前塵,半簾夢影,有些可以寫得細緻,有些不便依帖描紅,比較穩練的做法往往是背臨碑字似的摹繪淼茫的輸廓留住無盡的念想,為流逝的歲月,為往昔的際會。 散文可不可以虛構? 作者說:我寫散文常常希望可以像小說家寫小說那樣遨遊在虛構的時空裡操控虛構的哀樂,可惜我終究硬不起這顆心腸。 為了照顧我筆下的人與事的隱與私,我頂多只能以虛筆烘托實情,以實筆敷設虛境。雖然我也深深企盼我寫的懷舊小品全是虛構:苦的不是那麼苦,甜的並不那麼甜,只恨平順的人生實在難求!
  • 死在這裡也不錯

    作者:馬家輝

    這是行旅之書,因為意念源起旅途之上。 這是無常之書,因為經歷之事轉眼即逝。 這是孤獨之書,因為聯想的是個人心事。 這是喧嘩之書,因為踏上旅途不止一人。 這是纏綿之書,因為文字總有不捨愛慕。 而更重要的是,這是承諾之書,因為作者用一本書取代了一場旅行。 故事是這樣的:十七年前,作者與身邊人約定,到了四十五歲,獨自出門旅行一年,回來後,彼此不問去過哪裡、做過甚麼。 今年,作者四十五歲了,本來應該往前跨步,但他偏偏選擇朝後回溯,閉門在家,編輯了一本行旅之書無常之書纏綿之書,「反方向」地實踐了他跟身邊人的旅行約定。 紙上筆下,對身邊人,作者畢竟沒有辜負青春年少的黃金盟誓。 鍾曉陽序說: 「我想我不會忘記這書裡的旅程,這個熱情敏感豁達諧謔又有點憂鬱的旅行者。」 閱讀是人與書、與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於旅行。像馬家輝在倫敦那一篇說:『unexpected,電光火石的剎那碰在一起,嘿,居然是你。』」 目錄: l 序。山一程,水一程 鍾曉陽 l 自序。青春的約定 l 京都 。 花見 l 長江 。 高樓上 l 福爾摩莎 。 上墳 l 布拉格 。 卡夫卡的眼睛 l 維也納 。 我的佛洛伊德 l 薩爾斯堡 。 年輕的旅者 l 英倫 。 書簡 l 愛丁堡。哭泣的理由 l 巴黎 。 當然是海明威的 l 威尼斯 。 水是溫柔鄉 l 波士頓 。 火爐邊 l 拉斯維加斯。噩夢與綺夢 l 吉隆坡 。 好風好水好女人 l 樂蜀 。 魂斷黃沙 l 北京 。 疾走溫蒂 l 西安 。 華山不論劍 l 曼谷 。 人間智者
  • 八十八夜

    作者:李碧华

    本书包括“《八十八夜》、《万艳同杯借梦尝》、《黑色食物》、《摩登大押》、《“男性专用”》、《壮阳碗面》、《胸围的野心比胸大》、《苹果味道的香蕉》、《“米水”大回魂》、《放大镜党》、《狐狸精谅解备忘录》。
  • 红袍蝎子糖

    作者:李碧华

    《红袍蝎子糖》作者李碧华都是一贯的幽默、潇洒又尖刻泼辣。所以同是谈美食,在别处你看到的是色香味俱全,典故生动渊源流长;李碧华的饮食档案,却是从“食”引发出去,各生各态无所不及,随心中是否有深意,就待你去品味了。
  • 门铃只响一次

    作者:李碧华

    《门铃只响一次》作者李碧华,香港著名作家。现已有多部著名著作,其中,电影作品《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等便是其中的几部。该书是其散文集。读李碧华的散文,你会感到作家对人性的洞微烛隐,也会意识到对自我对人性的陌生。李碧华的纤纤细笔像一束细碎的光亮,照亮我们不易觉察到的那些体验与感觉,抹去心智的尘沙。   门铃只响一次,   如果一时间来不及飞身接应,   它就走了,   不肯稍等──   它就是机会,也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