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悬浮在空中的吻

    作者:张小娴

    因为爱你,我对痛苦和欢乐都有了深刻的感受,因为爱你,我才知识人生有许多无法满足的事。今夜,在沉痛哀泣的歌声里,我们何妨最后的相拥?也许,你会忘记这一支舞而只记得年少的轻愁。而我,会回忆这一支舞直到肉体衰朽。
  • 甲申年紀事

    作者:董橋

    癸未二○○三年晚夏,王貴忱先生命我替廣州新辦的《收藏.拍賣》文物期刊寫書畫隨筆,我寫了〈張大千壬辰《歸牧圖》〉,今年甲申二○○四年春天刊出。這篇隨筆儘管不是我報紙專欄�的篇章,牛津大學出版社編輯偏心喜愛,勸我找出 來壓一壓這卷新的文集,我答應了:夕照牧歸的踽踽心情算是有了著落。歲云暮矣,八方風雨,整理一年存稿,倍覺亂世文章可怒不可怨,宜悲不宜愁:怒則發憤,怨是小氣;悲而能壯,愁必纖弱;扁舟載愁,遲早都要隱入蒼茫煙波中,詩意是夠詩意的了,祇是隱得未免不明不白了!這樣一想,甲申二○○四年二月四日寫到十月二十七日的七十四篇小品新集,不妨名為《甲申年紀事》,一并照應徐雲叔前年為我精刻「董橋言事」之章:信息如縷,事在人寫。沿用干支紀年,那又是我這樣的老人追念泛黃歲月的一絲慰藉,跟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個嫵媚的芳名一樣萬般難捨,看在眼�看到的又是范石湖筆下農家風味。甲申有情,翰墨結緣,此書從此留住大千畫�的三分祥寧古意矣。《甲申年紀事》收董橋最新散文七十五篇,並董橋自藏書畫精品,彩色精裝。
  • 亲密心事

    作者:张小娴

    收有《他是我的毒药》、《最难忘的旧情人》、《无性外遇》、《情人的名字》等九十余篇散文。
  • 寻常放荡

    作者:欧阳应霁

    每个人保存旅行的方式各不相同,用文字来书写整个旅行的经验是一种,用照片纪录旅途的人与物也是简便的方法,欧阳应霁则用了他所擅长的图像与文字,为我们呈现出 85 年以来的旅人地图。 看图说故事,一则影像接着一则影像,令人感动着什么(或人感动着什么影像),仅仅是为了一个影像,我们去旅行,碰触着感动我们的那个形象,在旅途中我们又讶异于前所未见的世界风景,慢慢沉浸于所有的场景中,思索回忆的造型。 非线性的旅行私语,切片式的旅行告白,欧阳应霁节奏简洁的诉说陌生风景,慢慢将旅行时的情绪能量凝结成这本小书,让人进入心旅行的奇航。
  • 手卷

    作者:西西

    此書係西西新撰短篇小說的結集,收十一篇,內容主題千變萬化,筆觸風格則維持作者一貫融合知性和感性的特徵,熱心裡點出冷靜,平淡中不乏激情,早已是西西作品最感人的一面,生動自然,毫不靦腆。西西的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等曾英譯成書在海外發行,她的詩也饒富詩意,不落窠臼。 目次: 羊皮筏子(代序) 浮城志異 猥的二二事 奖品 这是畢罗素 名字阿扎利亞 瑪麗个案 肥土镇灰记 虎地 手卷 贵子弟 雪发
  • 雷聲與蟬鳴

    作者:梁秉鈞

    原版為大拇指半月刊出版之《雷聲與蟬鳴》。此書絕版三十載,見證香港文學發展,影響幾代香港作家。今召集各路與詩集同齡的創作人,為作者首本詩集重新設計,復刻重印,讓新生代讀者有機會閱讀第一本梁秉鈞,延續此書實體的生命力。 目錄 第一輯:未昇 第二輯:突發性演出 第三輯:香港 第四輯:澳門 第五輯:廣州,肇慶 第六輯:臺灣 第七輯:浮苔
  • 十方一念

    作者:林夕

    內容簡介 : 《十方一念》是林夕第一部奇書。 奇在於,你可以說這是他個人的新詩詩集; 也可以看成為他遊走於大千世界,人生百態、光影愛情、時事世道之間,感悟出來的一些哲理嘉言金句; 亦可以視為他第一部親手打造的圖文書。 多種身份定位,原來都繫於一念。 一念去十方,十方又歸一念。 於是,《十方一念》就成為珍藏版的完全林夕心簡,不過,心簡暫印於紙上。 看其序文,可以感受到此書之「奇」。 「十方無界天地給了我無字天書 我想用文字來演譯天地的一念 彈指間發生的事情給過我剎那的感受 我想用剎那的感觸記下生滅間的感悟 想從一粒沙看見三千世界的浮色實相 想從三千世界攝下一粒沙的詩情畫意 想從雜念生懸念 從懸念生想念概念妄念正念 一念 一念 又一念 聯念出 可大可小 可增可減的心念 留下還值得念念不忘的一些意念 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 一念:一彈指有二十瞬間。一瞬有二十念。一念含九十剎那。一剎那含九十生滅 一彈指間何止灰飛煙滅。還閃現三百二十萬個將生即滅欲滅又生的靈光。」
  • 安卓珍尼

    作者:董啟章

    百科全書式風格的開端,辭典小說的原型! 【新增】董啟章╱經典版序 楊照╱評述 安卓珍尼,一隻雌雄同體的斑尾毛蜥,是一個不存在的物種進化史;也是一次在文學長河的演化史中,極其珍貴的基因突變。逾越小說該有的本分,牠是一則偽裝成小說體的生物筆記。超出小說原來的界線,「安卓珍尼」教會我們,小說不止是小說,小說是神啟的創世紀,萬古渾沌後的一次大爆炸,開天闢地,日月流轉,億萬顆星辰熠熠發亮,塵埃落定,各安其位。小說是女媧塑人,倉頡造字,天工開物。小說是宇宙論、神話學、知識論。 安卓珍尼,董啟章百科全書式風格的開端,辭典小說的原型,一位秀異小說家的物種源始,最初的誕生。 目次 (經典版序)作家路的起步點╱董啟章(序)模擬自己╱董啟章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附錄一)令人眼睛一亮的豐富文本╱平路(附錄二)各家匯評摘要少年神農聰明世界(評述)感官與知識的複雜糾纏╱楊照
  • 灰鸽试飞

    作者:也斯

    2012香港年度作家也斯经典成名作 简体中文版首度引进 ~~~~~~~~~~~~~~~~~~~~~~~~~~~~~~~~~~~~~~~~~~~~~~~~~~~~~~~~~~ ﹡作者超强,获奖无数! 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创作领域遍及诗歌、散文、小说、摄影、文学评论、文化 研究与跨界艺术,曾获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大拇指》诗歌奖、艺盟香港作家年奖,并获选为“2012香港书展年度作家”。 ﹡文本 超强,绝对经典! 本书是也斯的成名之作,1972年首版,港台畅行40年。 ﹡完整修订,简体中文版首度推出,绝对重磅! 《灰鸽试飞:香港笔记》由绝版数十年的经典名著《灰鸽早晨的话》全新增订而成。也斯先生生前在初版的内容上有较大修订,完成这一版本。全书内容未收录于简体版或港版书中,值得爱书人搜藏、拥有。 ﹡超强推荐阵容,不容错过! 刘以鬯 瘂 弦 李欧梵 梁文道 陈冠中 马家辉 廖伟棠 叶 辉 许子东 黄宝莲 温儒敏 陈子善 全力推荐 ﹡叶辉、黄宝莲专文导读 ~~~~~~~~~~~~~~~~~~~~~~~~~~~~~~~~~~~~~~~~~~~~~~~~~~~~~~~~~~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华语作家也斯的成名作,成书于1972年。全书分“灰鸽早晨的话”“书与街道”两辑,集结了也斯16岁至21岁出头时的散文80余篇,记录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他文学生涯的开始。全书善从细节处着笔,刻画出青春年少的细腻心思,而谈论文学与艺术,则天马行空,从时代焦点作家 凯鲁亚克谈到艺术先锋杜尚,从六七十年代才刚刚被西方认识的博尔赫斯谈到当时的文坛新秀大江健三郎(二十多年后,成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视野之广阔,不得不佩服作者视野之广阔,文艺品味之超前,令人惊叹。著名作家叶辉与黄宝莲则在书的最后专文导读,谈及也斯作为同辈的先行者对于香港一代代年轻作家的影响之深远。诗人夏宇评价青年也斯的文字是难得的“明明青春却又干净”。 ~~~~~~~~~~~~~~~~~~~~~~~~~~~~~~~~~~~~~~~~~~~~~~~~~~~~~~~~~~ 名家推荐 瘂弦(诗人、《联合报》副刊传奇主编)—— 青年也斯从香港带来全新的文学语言,切入的方法也很特别,1972年经我编辑为《灰鸽早晨的话》在台北出版。我很高兴这本书四十年后重新问世,让新一代的读者能够认识现今已成为香港文学重镇的也斯。 黄宝莲(台湾旅港小说╱散文名家)—— 在近四十年后重读《灰鸽早晨的话》,才明白当年作者在思路视野的超前越界,是如何孤单寂寞的踽踽独行。许多年来《灰鸽早晨的话》一直伴随着自己羁旅四方。直到,终于也有了自己看世界的方法,那本书已经在几度飘洋过海的搬迁中失去踪迹。如今在作者生长的土地,重新阅读当年的心路轨迹,新版《灰鸽试飞:香港笔记》再度以英姿焕发的青春之姿,带我重临那青涩腆腼的懵懂岁月,以及当初阅读的初心与悸动。 叶辉(香港著名评论家) —— 我大概明白夏宇高中时代在幼狮书店翻揭《灰鸽早晨的话》的喜悦--她说其时在台北根本找不到「明明青春却又干净的语言」:「其实那时我还未开始(写作)耶。」然后,她又读到也斯翻译的外国文学(大概是在台湾陆续出版的《美国地下文学选》、《当代拉丁美洲小说选》、与郑臻合编的《当代法国短篇小说选》吧,都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翻译作品,她大概也不知道,译者只是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青年):「多么、多么适合我的胃口。」 廖伟棠(摄影师、现代吟游诗人)—— 今日阅读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文学作品,依旧惊艷于它们的大胆超越。就看彼时方才二十左右的也斯一人便可知,散文《灰鸽早晨的话》、诗集《雷声与蝉鸣》、小说《养龙人师门》等等,均可媲美当时华语文学的最强,同时与世界前卫文学衔接,少年心气之勇之锐,莫过于此。
  • 食物與愛情的詠嘆調

    作者:葉輝

    本書別出心裁,用情書形式書寫食物和烹飪,內容極為豐富:有深刻的懷舊,有愉悅的旅行;有描述香港各式美食,有品評大江南北各類食物,還有世界各地有趣的飲食文化;其中包括對食物、食材和烹飪的比較,也深入討論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探討的範疇涉及哲學、文學、電影、環保、政治等等。作者顯然不滿足只寫食經,他從食物與愛情的角度出發,去思索生命、探討人生。 雖然內容包容萬象,文字卻揮灑自如、輕鬆易讀,像一位很有人生歷練的男子,與一名對文藝喜愛的女子娓娓對談,既多情又溫馨。也可以這樣說:本書的篇章極像一首首情詩。(source: 中華書局)
  • 城市九章

    作者:陈冠中

    陈冠中,出生于上海,长大于香港的著名文化人。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系及波士顿大学传播学院。1976年创办香港《号外》杂志并任总编辑及出版人至1998年,曾监制及策划多部香港及美国电影的制作;从1990年代起,穿梭于内地、台湾及香港之间,从事媒体、文化和娱乐产业经营,目前在北京居住。本书系作者所撰的一系列城市笔记,包括:《半唐番城市笔记》、《我这一代香港人:成就与失误》、《波希米亚北京》、《台北嬉谱》、《台北的质感》等,漫游两岸三地的城市文化,以独特的眼光审视都市前卫现象与观念意识,并提出自己对城市文化的理解。
  • 今朝風日好

    作者:董橋

    「今朝風日好, 或恐有人來」, 這是生活的期望, 也是生活的美好。董橋的散文, 終於變成我們香港人的自豪, 也成為我們習慣享用的精神糧食, 我們樂於讀一篇美好的文字, 如濟慈的開篇的千古詩句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ever”。美的事物確然常常給我帶來歡愉;美的事物一旦歸我擁有,那份歡愉確然更是無盡的歡愉了。 所以我們盡力把書做好, 皮面, 燙金, 精裝, 不只是因為迷戀裝幀之美, 更是因為 ”At a time when the Internet is so powerful, making books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正因為網絡無遠弗屆, 圖象繽紛刺激, 文字才更顯示真正的迷人魅力。閱讀一本書是一次美的歷程。
  • 董桥文集①

    作者:董橋

    此書收錄了香港牛津的两本平装書《没有童谣的年代》+《保住那一发青山》,合集
  • 等待香港

    作者:林奕华

    “等待香港”系列选取林奕华近二十年来在香港、伦敦以及其他各地写下的关于香港的长短文字,名称取材自贝克特的经典荒诞剧《等待戈多》,仿佛心中有个等的对象,而我们可以做的就只是被动地等待。香港是个同样荒谬的地方,香港以什么方式存在?还可以什么方式存在? 《永远的香港人》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一部,林奕华眼中的香港芸芸众生,小男人、小女人、世故少年、犬儒学者、师奶之城、欲望都市……个中也有几位英雄挺身而出,孤独的光芒显衬得这座浮华的城市愈益苍白。
  • 在兩大傳統的陰影下

    作者:黃燦然

    文學已經夠得上票房毒藥了,文學評論更是毒藥中的毒藥。一個社會養不起文學評論的書籍,究竟是誰的錯呢? 幸好,藝術發展局資助了這個系列的出版,六位作者分別代表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背景和不同風格的評論,可以算是香港文學評論初步的檢閱。 一般來說,先有文學作品,後有文學評論,但文學評論不是作品的被動詮釋,而是對文學創作本身的總結、歸納與提升。有經驗的作家,從評論者睿智的分析中,思考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初涉創作的年輕人,更可通過評論的指引,一窺經典的堂奧。 夏志清教授評論張愛玲,對現代中國文學影響深遠,同樣的道理,推動香港文學評論的進一步發展,也必將對香港文學創作起積極的作用。
  • 英华沉浮录 1

    作者:董桥

    《英华沉浮录1》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 回不去了

    作者:馬家輝

    櫻花荼靡,春之極盛 你站在風中,時光流逝,景色一瞬 因為回不去,人生故而絕美 回不去的是旅途,是心情,是流金韶華 你無能為力,只能飛快書寫這一切。 你不是悲傷,也不是不悲傷。 你不是捨得,也不是不捨得 那停駐過的,都密封,都凝凍。 馬家輝愛開玩笑。生老病死葷腥不忌,朋友家人文人陌生人包括自己的玩笑都開,彷彿如此就能跟上帝發笑的聲音抗衡。 馬家輝很矛盾。他討厭行旅和人群,卻無法抵擋想出走的心情。他馬不停蹄,卻不時駐足旁觀在身旁流逝的歲月。 馬家輝走走停停,凝神注視。 歲月昏黃,記憶在燈光下閃耀。 他很明白,花終究要落, 即使駐足,躊躇,旅人終究該瀟灑離去。 入世且多情,旁觀自己的瀟灑 繼《死在這裡也不錯》,那個自承喜歡旅遊又不敵身心疲弱的旅人再次出發了…… 他走得很遠,走了許多地方。從中國長沙、日本大阪、寮國緬甸、德國,沿路深情凝視這世界,最後又回到了自己,但他心裡明白,所有一切的歲月和時光,都再也回不去了。
  •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

    作者:龍應台

    …這一刻,龍應台彷彿五十多年前流亡南下的讀書人,香港彷彿亮着風燈的客棧:一壁爐火,半盞冷酒,一頓粗飯,一床久違的溫暖,靜夜裏偶爾傳來的幾聲咳嗽,撩起的也許是江南故人多病的惦掛;天亮後幾個頑童喧鬧的爭吵,聯想的也許是臺北權力走廊上打碎酒杯的喟嘆。終於,她決定寫一個《沙灣徑25號》的專欄,每星期先寫一篇,寫慣了會寫兩篇:思考中的獨白,山道上的啟示,藍海邊的頓悟,講堂裏的叮嚀。    ─ 董橋 根據龍應台在臺灣、上海和新加坡的「縱火業績」,若說她會在香港安靜沈默地度過兩年,誰都不會相信,但令香港讀者大開眼界的是,龍應台採取了一種「實在」的態度來對待香港。她不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觀回顧上打轉,幾乎每篇文章都是針對香港獨特而重要的公共議題提出批判或建言。龍應台敏銳地關注到香港人的許多關注,卻沒有忽略香港人的許多忽略,連珠砲發,不知道是貪玩抑或認真,她在香港的牆上銘寫了大大的「到此一遊」四字,字體之深刻,令誰都無法假裝看不見。 龍應台向香港人示範了外來學者可以、應該、如何以「知識批判」介入本土社會。    ─ 馬家輝
  • 蔡澜谈人生

    作者:蔡澜

    《蔡澜谈人生》以孩童般的率性纯真看待世间百态;以赤子般的火热炽诚追求无悔人生;洋洋洒洒,真知沉淀的人生真谛;信手拈来,反璞归真的快乐信条;一种闲情,一种境界,蔡澜带你体味人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