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

    作者:(香港)马家辉

    本书作者通过文字,据实直书,将李敖的故事与为人、学问与特质;李敖与这个社会的关联;李敖与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互动,利用翔实的资料对其定位,以期还李敖一个真实的面目。
  • 还是情愿痛

    作者:李碧华

    在《还是情愿痛》这本杂文集里,集中有李碧华写给自杀身亡的歌星张国荣的《血似胭脂舞蝶衣》,尽现了李碧华鲜为人见的感性一面。她说:“4月8日,你化作一缕烟,一撮灰,你真正走了,永不回头……你一向怕死、畏高、爱美、惜身……不能想像你选择了从24楼纵身往下一跃时,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绝……” 文字中可看到,对老朋友的逝去,李碧华的心在淌血:“一个人出生、成长、努力、挣扎向上……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也算漫漫长路。把一切变成‘往事’,只用了一星期,甚至一秒。……于是以后人人都老了丑了,心中的你永远是个万人迷,传奇中只有凄厉媚艳与深情,没有岁月的痕迹。”李碧华说:痛,比麻木好。它告诉你部位,性质,程度和感觉。人生怎会不受伤?因为痛,才有终于不痛的一天。
  • 鸦片粉圆

    作者:李碧华

    《鸦片粉圆》包括《“一”言难尽》、《一手把帽子拨走》、《一0一小人》以外、《一小时暴烈充电》、《一客鸦片粉圆》、《情场十套》、《生命不是一瓶香水》、《 毒蛇也会“天真”》、《我们的“阴阳烛”》、《一旦说破了……》
  • 揚眉女子

    作者:黃碧雲

    目錄,感謝林柿提供: 黃碧雲這個女子 這個女子的情與理 自序--尋找揚眉的意義 第一輯 欲望城巿 衰亡勢 3 殖民地風情 6 話舊城 9 一個年輕女子 19 北京,北京日記 21 廣州驚動 26 西行 28 臺北故事 37 記 41 第二輯 媒介與消費 媒介的本質 55 無關係聯想 57 POSION,OPIUM--香水的意識 59 大自然與商品 61 鏡頭的色情暴力 64 姬容 66 冷觀 67 重複製造明星 69 無名偶像時代 71 '扮嘢'的本質 74 '才女'析論 77 憔悴女子梅艷芳(及S.SONTAG,J.KRISTEVA) 80 膠片的魔法 82 美其名 84 這樣理解KITSCH 87 飲食消費文明化 89 在廣東 92 第三輯 評說 白描 97 情人 THE LOVER 103 法蘭雅絲, 她的名字是法蘭雅絲 109 張潔"方舟"--中國婦女 114 亦舒是女性鴉片 119 香港這殖民地的故事--施叔青 122 作家明星 127 提防日記 129 NOTES ON CLASSIC--亂世佳人 132 寫作年代 134 如戲 136 超現實 138 第四輯 視野 舞意 143 台上台下 146 人面 149 地氈說 152 穿上歷史 155 第五輯 數人物 HOW CAN YOU TELL THE DANCER FROM THE DANCE?--彭錦耀記 161 在臺北找尋楊德昌 165 中國戲劇界全才英若誠 172 陳凱歌最着重人的關係 184 在'女性思考'以外找新路向--訪作家施叔青
  • 董桥散文精选集

    作者:董桥

    《董桥散文精选集》收入“亲爱的税务局长”、“香港的人文空间”、“英伦日志半叶”、“中年是下午茶”等数十篇隽永优美的散文。
  • 董桥散文

    作者:董桥

    本书是董桥散文,其中包括《秋园杂卉小识》、《说品味》、《听那立体的乡愁》、《读园林》、《凯恩斯的手》、《镜子里的展望》、《暮鸦·归燕·古树》、《回去,是为了过去!》、《给女儿的信》、《寻根》、《王韬的心情》等几篇散文。
  • 真假美人汤

    作者:李碧华

    这本散文集多以日本的民风、民俗以及日常生活为素材,谈论青酒、温泉、饮食、文艺、名人、影视,每每与中国的生活文化对比,勾连古今,着笔幽远。
  • 对照记@1963

    作者:杨照,马家辉,胡洪侠

    三人三地三本书,对比对照对流年—— 大陆、台湾、香港, 三个六零后同代男, 三十个日常词汇, 说着故事,串起历史…… 很偶然的,台北的杨照、香港的马家辉、深圳的胡洪侠相互认识了,很凑巧,他们都生于1963年。三个老男人于是开始谋划:既然三个人来自三地,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大为不同,如果选择一些共同的日常词汇或话题,三个人各写一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单独看某一个人的文章可能觉不出什么,如果三篇对照起来看,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 《对照记@1963》为他们三人共同创作,精选华人社会五十年来三十个日常生活词汇为话题,三个人就每个话题各写一篇文章,分别以各自差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写出这些公共话题中的私人记忆,并于互相对照中折射出半个世纪两岸三地的沧桑变化。
  • 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

    作者:林夕

    《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说到的幸福,不是角度,也不是“非”“不”之负负得正,而是开宗明义的告诉你:幸福的代价。常言道:幸福非必然,那么,“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有否忽然变得诡异,诡异到下一句歌词原来是:“愿我可。”是的,你是可以的,只要你愿意。 愿意知道“原来安心才能开心”,安心与开心是可以有先后。 愿意相信“无数唯一多少最”,“唯一”与“最”是执也是迷。 愿意保有“心热如火,冷眼似灰”,冷热于荒唐世道间。 愿意明白“事若求全何所乐”,在最无解的爱情国度里是求全,还是求乐? 愿意接受“此系身前身后事”,在世界末日个人大限也未至之时,怎样“闲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所闲”。 这本小书,作者说了很多自己的故事,不是为要造就一个已经可以“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的自己,而是告诉你,这个愿景,你我他也可以边走边唱。 我不清楚 有没有一种快乐 曾经缠绵悱恻 过后不会不舍 有没有一个方法 让心想事成后 没有任何代价 有没有一场喧哗 曲终人散后 能让寂寞升华 我不晓得 有没有一种福气从天而降 令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更幸福 我不理解 幸福是否如公益广告所言 并非必然 而必然要惜福 珍惜到患得患失 我不肯定 是否离时代远远 没人间烟火 便可以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
  • 就算天空再深

    作者:林夕

    零八年,接连的大事,国际的、国家的、城市的,交错发生,千丝万缕。 百年一遇的,是奥运的百年梦,是触目惊心的世纪地震,是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还是这个世界,这个小岛正当变幻时的各个风景,人心写照? 《就算天空再深》结集的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写于零八年。昨日的当下,以尖锐笔锋启迪重重的心灵反思,嬉笑怒骂于荒谬世道,时而辛辣,时而细腻,以文字开脱一条安心之道。 自零八年走来,时间空间的距离掀起新旧对照的法力,对照出一幅更清澈的图画。 活在地球村的这个时代,谁可不沾浪花,乐活在自设的边缘世界里。 林夕在序文中,写道: 「天空就算再深,看不看得穿那密云,还得看我们的目光,有没有为单向狭隘的视野所蒙蔽。必然要看到乌云开始镀上金边,才算好景,那我们的希望也必然投资于过眼云烟。要懂得欣赏不同的好风景,先由扩阔眼界、跳出画框开始。」 「明天当然是新的一天,只是新一天不表示会更好,好坏与否,在乎我们有否做好期望管理的功夫。」 就算天空再深,太阳照常升起。 全书分六章: 染红了谁的天空 成全了谁的梦想 眼泪滴成莲 不谈风月见雪花 正当变幻时 不信蜜糖便信盐 若这一刻吊灯倾泻下来
  • 弱水三千

    作者:梁文道

    初版:2006年 第五版:2008年
  • 月亮下的爱情药

    作者:张小娴

    收作者散文约170篇,包括《风从指间掠过》,《他不会永远俯伏在你跟前》,《不要看着我换衣服》,《爱情不是避难所》等。
  • 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

    作者:西西

    自序︰ 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 . 這是一冊很個人的閱讀筆記。 . 許多年來,一直斷斷續續,每日在報紙上寫個「閱讀筆記」的方塊,完全因為自己是一個書呆子,讀了喜愛的書,就急不及待要告訴別人,希望大家也成為這些書的讀者。 . 我是教育學院的出身,五段教學法指導我們該以引起動機、發展、深究、覆問及總結五個階段去傳播知識,不過,在課室裏講授課文與在報刊上傳遞訊息畢竟是兩碼子事。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執起筆來,用意不外祇為引起動機、誘發興味,至於發展、深究等等,還得留待他人各自去探索。有時,或不能免會流露一點點職業病,把別的讀者當學生,其實不是的。本書所選,以當代外國文學為主,因屬方塊文字,形式上呈現框架面目,有點像連環圖。 . 記得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的作品「柏洛瑪先生」中,有一節寫柏洛瑪到墨西哥參觀古蹟遺址,由一位前哥倫比亞文化的專家作嚮導,為他解說神廟羽蛇的歷史和象徵。剛好一名教師也帶了學童前來上課,這教師說的祇是:它們的意義,我們其實並不知道。 .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寫馬可波羅對忽必烈描述自己遊歷過的奇異城市,就像這一個讀者向另一個讀者講他喜歡的一本本書。一次,說到一座橋,這位旅行者不厭其詳,反覆敘說一塊塊石頭。大汗顯然有些不耐煩了,於是問:究竟哪一塊才是支撐橋樑的石頭?他答:橋樑並非由石塊支撐,乃由橋拱。大汗又問:然則,為甚麼祇講述石頭呢?馬可波羅說:沒有石頭就沒有橋拱了。 . 讀者,也未必都是忽必烈,但這書陳述的,的確祇是一塊塊石頭;石頭上面的甚麼,固然合該由其他讀者自己去摸索,而更主要的,或許是我這個讀者,根本就不能也不想去胡亂認定。本書的編排,就按石頭小大為序,最後的一塊最大(何況我本來就是巴爾加斯‧略薩迷),不過,如今祇呈露一小部分,更多的──就看像你們這樣的一個個讀者是否有興趣再說。
  • 執正中文

    作者:陳雲

    學好中文,保住香港。 政府、商界齊齊用「程式中文」炮製「病壞」公文。「程式中文」即以新造的合成詞彙及洋化句式來堆砌句子。研究、參詳、權衡輕重、斟酌情況……今日只是「積極考慮」;震怒、激憤、痛心疾首……用不得,就隨官腔說「極度遺憾」、「深切遺憾」和「強烈譴責」。 中英夾雜的程式語言如「極富娛樂性,又有教育性」,卻忘記上世紀的說法「寓教育於娛樂」;有「請你被告知」卻不懂「敬告閣下」。程式中文令語言貧乏、思想單一,社會表達難免都變成廢話。 《執正中文》分析各式公文寫作法,詳述公文三通則:簡明、完整、情味,對治冗長累贅、機械程式中文,遭受港式學校教育及官僚洋化中文,再探如何鍛煉文心、文理、文氣,將之還原為天真自然、合乎章法。概說中文章法之原理,充當津樑。
  • 人情.世故

    作者:林夕

    內容簡介 : 林夕心簡3──人情?世故 林夕在序文道: 「在人情與世故之間 我們抱著如三歲小孩的好奇心看大人的人間世 感受人情的溫度 重繪人心的圖畫 品味人間的煙火 替人間的故事與事故用自己角度詮釋 見過世面之後用自己的鏡頭拍成電影 在世風中思考又是誰來定義日下日上 我相信這是個 無須交差的觀察練習 無所謂輸贏的遊戲 用如火的熱心 如灰的冷眼 瀏覽人世風景 是最值得上的終身學習課 是保持生趣最方便的動力」 在人間世,是否人總也要懂一點人情世故。 在世風中,做得世面,不落世故,不沒於人煙,留得住人情,才可暖著人心。然後,要用如火的熱心,如灰的冷眼,描繪出屬於自己的人世風景。 說來已不易,行亦更艱難。 只願隨著作者字裡行間的幾捺潑墨,勾勒出的那幅名為〈人間世〉的水墨畫,絲絲連連的把人心、人情、人煙、世故、世面、世風中的幾番所感所思,或許,讀者會有一分半釐的參悟,實是此書的小小祝願。
  • 英华沉浮录 3

    作者:董桥

    《英华沉浮录3》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 林夕心簡8──世界將我包圍

    作者:林夕

    林夕心簡8──世界將我包圍 世界將我包圍,你會想起一個怎樣的畫面? 作者在序中憶述,某夜,與友人站在太平山山頂,友人突然唱著:「世界將我包圍……」文外,還有個場面,是友人唱意過後,轉過身來,問了句:「世界將我包圍,是否就在此情此景中寫出來的。」 世界將我包圍,可真的不簡單。 世界,代表的,當然不止於可見的街道、高樓、大地、燈火、繁華觀照,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價值觀、愛情觀、生活的規範、工作的模式、人生的時間表……,還未計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人事關係呢?單是要把世界列明出來,已經夠累人的了,更何況說要將你包圍,問你怕未? 所以,世界將我包圍,還是我將世界包圍,既壯觀,但又可以相當可怕。 包圍,無論是保衛還是圍堵,有世界將你我包圍的一刻,有我包圍了你的此時,有你包圍了我的那秒,千絲萬縷,重重圍壘,突圍不容易,但又絕非圍城必然自困。 法門,二字:破執。用人話闡釋,曰:「為什麼事情必然是這樣,不可以是那樣的呢?」亦可再市井的解讀作:「你唔好咁萌塞啦,你大聲,唔代表你一定有道理囉。」 有時,來自世界的聲音,真的又大又吵耳,突圍,可以不用關上耳朵,也未必要躲進小樓,而是好像沒事人般,以自己的身段,輕柔踱步的圍著那世界走呀走,然後,踱出另一條路,圍城就將倒塌下來。
  • 答同代人

    作者:董启章

    《答同代人》由三部分组成:出版于1998年7月的《同代人》、出版于2009年的《致同代人》第三部分以及董其他涉及创作体会、文学思考、香港生活的随笔文字。重点介绍一下第二部分《致同代人》,这是董启章发表在香港《明报》副刊上的文字,作者以书信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向文坛前辈、同辈、晚辈写信,在闲言絮语中,谈及文学种种,可谓一个作家的心灵道白。
  • 橘子不要哭

    作者:李碧华

    《橘子不要哭》是本散文集。李碧华在香港各大报章开专栏已经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她涉笔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尤其擅长写女人的感觉,本着先娱己后娱人的精神,完全奉献了她犀利的眼光以及泼辣尖刻又洒脱的文笔。她的散文伶牙俐齿,展现了她对人性的洞烛幽微,纤纤细笔像细碎的光束,照亮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那些体验与感觉,抹去心智的尘沙。
  • 这一代的事

    作者:董桥

    书房窗外的冷雨 父亲坐在书房里靠窗那堂软垫沙发上,两手捧着一盏新沏的铁观音,白烟袅袅,凄凄切切半蒙住他那张有风有霜的脸,沙发的蓝绒底子洒满翠绿竹叶,衬着窗外一丛幽篁,格外见出匠心。因是雨后黄昏,院子那边的荷塘传来几声蛙鸣,书房反而更显寂静了。十八岁少年屏息站在沙发四五步外的紫檀木书桌边,不必抬头都背得出左壁上挂的一幅对子:“南云望气千重紫,华露罗香万亩兰”;右边盆景花架后面那一幅则是:“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朝南花格圆窗两侧整整齐齐立着一对乌木玻璃书橱,小时候父亲一出门,总是偷偷翻遍橱里的旧书和存画,宋代花鸟明人山水清朝碑帖自忖都可以闭着眼睛临出来。壁灯如梦;瞄一瞄案头青花笔筒里那一丛粗粗幼幼的毛笔,想起童年,竟无端讨厌起何绍基来了。父亲啜了口茶说:“到了台北赶紧先去看宋伯伯,知道吗?”“知道了。”“国家多难,生活更应该朴素,专心向学。”“是。”蛙鸣愈来愈闹,窗外又下起冷雨了。 卷起那半幅竹帘 冷雨一连两天窸窸窣窣染得台南那个校园都成了一幅淡彩水墨画了。苏雪林打着黑雨伞蹒跚赶去讲楚辞。教三民主义的老师声震文理学院的屋瓦。莎士比亚用京片子教罗密欧与朱丽叶谈情。军训教官对着黑板上的秋海棠叶吹起一阵阵的火药味、血汗味。冯君来夹着英国文学史带学生踏上乔叟的进香路。美国传教士给草叶集的诗人唱一遍又一遍的安魂曲。教雪山盟的英国女士把脸偎在海明威毛茸茸的胸膛上听不见下课的铃声。排骨饭加荷包蛋的晚餐和绿豆汤配棺材板的宵夜都填不饱胃里萨特的存在主义。沙冈的微笑浮荡在古都舞厅的华尔兹旋律之中,天一亮竟纷纷沉淀到文星杂志文星丛刊的豆浆碗里去了。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只能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十一点钟在女生宿舍门口说的再见才算卷起中国文化的半幅竹帘。灯熄了,隔壁的教官抛下苏俄在中国打着鼻鼾赶回莱阳老家探望年迈的母亲。悄悄到宿舍后面洗脸的时候,听见退了伍的工友老吴在厕所里用沙哑的声音自言自语道:“他妈的,卡宾枪又坏了!” 送给列宁的礼物 “Damn you,Engand”约翰·奥斯本的怒吼并没有惊破爱丽丝的仙境:英国人都躲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圆裙底下捡十八世纪的面包屑充饥,蹑手蹑脚不敢声张,生怕吵醒老祖宗骂他们没出息。伦敦是一座静静的图书馆:人的肤色、出身。阶级像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划清界线。谁都不必自作多情:“亲爱的”、“甜心”、“打令”顺口吻得你满脸唇印为的是两镑九十九便士的生意成交。一九七六年左派批评政府削减经费,财政大臣希利破口骂他们“out of their tiny Chinese minds”!西方文化的神髓是:“In God we trust,the rest pay cash”;在这样超然的思想背景下,西方人反共只为了求证一套哲学理论、亲共只为了挑剔一条政治公式,这里面没有一滴血的激情、一点泪的乡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Armand Hammer一九二二那年送给列宁一座青铜雕塑品,雕一只猴子坐在一叠书本上对着人类骷髅沉思,其中有一部书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了前几年,Hammer和夫人在莫斯科筹办贸易中心,勃列日涅夫听说Hammer夫人不喜欢长住观光旅馆里的列宁套房,马上下令送他们一所公寓房子。那年那天,伦敦大学一位南韩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汉贼不两立英文怎么说?”“我没工夫细想。我后天就走了,回香港。” 香港,安定的香港 达达主义宣言:“再也没有画家,再也没有作家,再也没有音乐家,再也没有雕刻家,再也没有宗教,再也没有保皇党人,再也没有帝国主义者,再也没有无政府主义者,再也没有社会主义者,再也没有布尔什维主义者,再也没有政客,再也没有无产阶级,再也没有敌人,再也没有警察,再也没有国家,再也没有这些说梦的痴人,再也没有,再也没有,没有,没有,没有。”——只剩“有人晕倒”的政府和“有人请客”的新闻社。 将军,你可以这样做 在桃园中正机场餐厅里跟一位少将谈起香港前途和两岸统一的问题。少将说:“统一?那过去几十年我们不都白干了吗!?”没有风雨,飞机准时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