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互吹不如單打
「互吹」何解,一目瞭然﹕「互相吹捧」沒好氣結結實實破,四個字併作兩個字,就像碰到不堪入目的社會現象,三步併作兩步落荒而逃。 「單打」比較需要費唇舌解釋,因為除了形容球場上的搏鬥,廣東話是「冷嘲熱諷」的意思,往往還帶幾分不懷好意--也是不學無術的本書作者在狗急跳墻時慣常用的低劣招式。 當然心邪的讀者鼻樑不免架有色眼鏡,把它們附會成動口動手的性行為。作者塗鴉向來拖泥帶水不乾不淨,“風花雪月”在他筆下挂一漏萬簡化為“風月”的例子不勝枚舉,引起誤解絕對不出奇。只是他近年來不分春夏秋冬,皆蹲在巴黎街頭撿拾當地人和其他遊客拋下的白眼,就算聽到閒言閒語,也抽不出時間為自己辯護。最多聳聳肩美其名曰“鞭長莫及闊佬懶理”——這八個字他倒歡迎被閱讀成實牙實齒的生理構造和經濟狀況寫照。 -
性文本
性﹐其實不宜一天到晚宣諸於口 -- 不因為非禮勿言﹐而是長年累月把寶貴時間花在口沫橫飛﹐那有空間付諸行動? 缺乏臨床實踐的經驗﹐一切不過空口說白話﹐讀者恐怕會見棄的。 除非具備英國同志老祖宗 Quentin Crisp 的勇氣﹐過海關被質問:「閣下是否實習同性戀?」他老先生眼也不眨回答:「我不需要實習﹐我早就達到完美境界!」 至於「文本」﹐有勞讀者以標準普通話唸出﹐再把在盛裝在廣東話耳朵。搵笨! 搵笨! 沒有聽錯﹐確實如此。當老襯的情趣﹐倒真是盡在不言中。不信? 請翻開任何一頁...... -
香港制造
本书全面回顾了香港电视剧进入内地的历史渊源,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研究港剧的专著。作者透过书中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港剧和那些在我们记忆里熠熠闪光的港星,试图勾勒出20世纪末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基本轮郭。
20年前一部《霍元甲》、一部《上海滩》让当时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国人大开眼界。港剧凭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大牌明星的风采,在内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狂潮。 -
江湖三女侠(上下)
《江湖三女侠》是梁氏早期精心之作,首部以女性为主角的梁派小说,熔正史野史奇想于一炉! × × × × × × 谈武侠小说,不能不谈梁羽生,不能忽略他在平淡中飘溢出来的独特韵味。就新派武侠小说而言,古龙是小字辈,金庸是后行一步的人,梁羽生则是时间上的“大哥大”。正是由于他无意闯入武林,才造成了本世纪最壮观的文化景致——武侠热。 梁羽生文学功底很深,言辞优美,描写生动,文中大量运用诗词,独树一帜。只是在情节上的描写稍逊与金庸与古龙,但其作品仍很值得一读,不愧为三大宗师之一。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上接《儿女英雄传》以来的侠义小说和民国旧武侠小说,开创新派武侠文学;下启金庸、古龙的一片天地。他这样评价自己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金梁并称,一时瑜亮”。梁金并世之时,曾主张“侠是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品德的化身”,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金庸更将之提升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梁羽生小说以实在的文史知识和古代诗词见称。语言文采飞扬,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故事中常常将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小说回目意境深远,对仗精巧,情节推展明显具有怡荡有致的韵律感,叙事中也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其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他的武侠作品,每一部都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小说情节构置巧妙、稳厚绵密。有人认为梁羽生小说的缺憾在于“乏味”二字,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梁先生始终保有一种“正统”文人的姿态。梁先生自己也说:“可能我也犯过“离奇 ”的毛病。但我的作品中“离奇”不是主流,不是我的风格”。 -
反语
林沛理一直是一个说话“带骨”的人。广东话“带骨”就是话中带刺,永远用一种批评的角度。我希望,他这本书,能够带给大家一种冲击,因为那种“带骨”的表达,其实是需要很深厚的功力的。——凤凰采访总监 闾丘露薇 在香港文化界,林沛理自成一派,卓立独行,很有自己的一套。以《反语》月旦文章,需要有交手对象,他几乎跟我所有尊敬的前辈都曾交手,可见其勇气。在重视读者诠释的社会,真正与文本对话的,往往是读者而非作者。我们都在光影中瞻前顾后,林沛理却能乐在光影,不止自我陶醉,更令读者都沉醉起来了。——香港国际关系学者 沈旭晖 香港少数的文化精英。——台湾著名歌手 罗大佑 本书为香港著名评论家林沛理杂文集,分为五部分,谈及香港、政治、经济、民主、教育、80后、媒体、电影、文化名人、明星等。文章风格独特,逻辑严明,持之以据,主旨鲜明,论述简洁有力。 -
志明與春嬌
《志明與春嬌》同名電影小說 撥開煙霧,重溫愛情清新滋味。 真愛面前,娓娓道來不趕時間。 高樓大廈背後的窮街陋巷里,聚集著被禁煙令驅逐的煙民。水泥剝落的牆壁,傳播者坊間惡毒的八卦和辦公室激烈的硝煙,而噪音轟鳴的排風口卻悄然奏響了一首戀曲的浪漫前奏。 七天,對於這個城市裡的大部份人而言,只是又一個庸常疲憊的工作週期。而對於志明與春嬌來說,七天足以開始一段新的戀愛,就像手裡一支煙和一抹笑就可以結締的簡單契約。 心動、猜測、沮喪、驚喜…… 沒有天雷勾動地火的激情熱戀, 只有俗常愛情的誘人滋味。 抽的不是煙,是寂寞; 呼的不是煙,是愛。 -
戲劇浮生
不久前獲取視帝殊榮的黎耀祥,風頭一時無倆。然而,觀眾眼中的黎耀祥從來是片面的。他的演出,經過多年思考,做足功課,有根有據。在新作《戲劇浮生:黎耀祥論演技與人生》中,他以實而不華的文字,低調而冷靜的觀察,撰寫他於演藝生涯沉澱了二十四年對演技與人生的思考精髓。作者希望其他人明白演戲的意義之餘,也了解演戲和生命之間的關係。本書將讓觀眾讀者認識一個前所未見的黎耀祥。 (轉載自香港三聯官網) -
事后
陳冠中繼《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後寫成《事後─本土文化誌》,寫的還是香港人、香港事。新作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與《香港三部曲》和《我這一代香港人》成一系列。 作者說自己是在香港開蒙,想借此書追憶,到底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書開蒙了他。對於作者來說,香港最生猛的,大約在七十年代,那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的時期。文化既是個多義詞,文化創意產業更是神奇、混雜的一體多面,那就是陳冠中筆下的細藝:細藝無分廟堂江湖,各自修行、各顯精彩、各領風騷,卻共譜時代精神。電影、電視、電台、音樂、報紙、雜誌、圖書、漫畫、美術、工藝、時裝、設計、收藏、廣告、建築、攝影、戲劇、戲曲、舞蹈、小說、散文、詩歌、報導、評論、學術……在這裡,作者對自己長大的小地方這麼有感情,並且有勇氣大聲喊出來:Kowloon, Kowloon Hong Kong, we like Hong Kong, that's the place for you。香港是我們的城。 作者更希望拋磚引玉,引起興趣,讓大家也寫,一起記下香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的集體記憶。 -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評論與回應(摘錄) 「我欣賞故事跳躍流動描寫的速度和節奏,還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細節。 「<尋路在京都>中我最喜愛的片語是「根深蒂固的距離」,用來描寫小說中所有的關係——人物之間、文化之間、羅傑的內在和外在生活之間——實在恰當不過。這令人感到難忍的憂傷。 「<愛美麗在屯門>令我開心發笑。這令我想起電影中快速連綿的蒙太奇——它幽默而不輕淺、機敏而不躁亂。」 ——林在山 「我坐在西雅圖候機室一口氣看完了<温哥華的私房菜>,很多地方高聲笑了出來(希望沒人聽到哩!)但最後不禁眼有點濕,肥薛真是個精彩角色!他叫你去笑他的自憐,却又讓你為他流淚,哈哈!我喜歡這些熟悉的細節:寶華街節,俊朗的「男仔頭」日本女子,魔術蘑菇朱古力,我想我在中文小說裏從沒讀過溫哥華這「另外」的一面──很高興你為我們把這兩個世界連繄起來。」 ——梁學思 「以食物為切入點,探討香港人後九七心態,清新而有趣。也斯在七十年代著作<找房子的人>,表述了香港人在香港建立家的困窘。九七後,<沿湄公河尋找杜哈絲>中的史提芬,找房子找到越南,內心依然有填不滿的空洞,箇中感受,絕對是香港人的同感;<濠江殺手鹹蝦醬>的殺手阿璋捉姦變姦夫,偷情的步伐令他與情人只能進食前菜,共晉正餐變成無法企及的奢望,充滿黑色幽默的荒誕感,是對香港黑幫電影的回應,同時是找房子心態的後九七變調之作。這本書雅俗共賞,十二道菜式不分中西,各具特色,學術文化與大眾趣味共冶一爐,這是入得中學大學、出得本土海外,香港後九七作品的不二之選。」 ——黃勁輝 <斯洛文尼亞故事> 「無法憑空想像一個九月的斯洛文尼亞,這“不容易抵達的地方”。當飛機落地,汽車引擎熄掉的那一刻,步出密閉的空間,不同於以往的氣息撲面而來,空氣中新鮮之地的氣味,黏在旅人的衣衫上,他/她似乎也變得和這個地方一樣陌生,如新生兒般,眼神裏同帶著疏離和好奇,探視這個新世界。在路上發現這裏和他/她的世界有太多不同之處,又有太多相同之處。不同的使旅人忍不住產生比對,相同的則觸發了他/她的回憶,這裏讓他想起以往到過的地方,遇見的人,黑暗中的夢……時間旅途中的一瞥,或觀照他者,或回望自身,這“凡人的奧德賽”。」 <艾布爾的夜宴> 「廚師是食物的媒人,對於各種形狀、材質、味道之間的關係,他們有自己的量度和掌握。 「廚師是科學家,總是不滿意食物本來的樣子和質地,他們有自己的目地和計畫。 廚師是魔術師,使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從味蕾到大腦再到神經末梢,他們有技術,所以有控制欲。 「而食物,當厭倦了被衡量,被拆解,被融合,最後進入一道菜的關係圈時,反叛心起,在尚帶一抹青蔥時,心裏構想一種毀滅後的完整。 「也許,和這個世界平行的,是另外一個世界,人們想到的卻沒做的事情,會在那裏發生。半夢半醒間偶爾得以瞥見另一個世界,熟悉的一幕,卻怎麼也想不起背景,時間和人物……就當它是一道小時候嘗過的菜,寫過的信,念過的詩好了。」 <濠江殺手鹹蝦醬> 「能在腦中拍出這樣一部電影。泳池裏搜尋的蒙太奇、夜行航船的閃回、殺手拿報紙的手指和女人垂在肩膀上的一縷散發的特寫、最後是長鏡頭裏的山路,人物從近到遠,然後消失,留下空鏡裏“燒剩了前門的大聖堂”。 「這是一個人的焦灼還是一座城的焦灼?幾聲之後電話接通?等的人最後會不會來?變還是不變?時間是過得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焦灼是“害怕將要經受的悲哀”,“而悲哀已經發生了。”人們寧可在吃完前菜後半饑半飽中急切而又充滿耐心地等待主菜,也不要明白這前菜亦即是主菜,而等待是什麼?能充饑嗎?」 ——樊星 「兩年前,也斯背起行囊走出學院,當個吟遊詩人向世界出發。去斯洛文尼亞的地下山洞喝烈酒聽無國界詩朗誦;在耶魯的女性之桌上品嚐「巴黎中國俱樂部的毛沙拉」看詩人伸出雙手扮天使的翅膀;到東京與來自各國的譯者展開一場尋找村上春樹的大冒險;五月在哈佛重新思索《萊茵河的新酒》的故事,又在芝加哥的晨光中吃印度來的苦瓜;後來再到尼斯的修道院裡過了一陣子苦行僧的生活……一路上的經歷,也斯都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下來,遊蕩詩人「on the road」的記事簿上,有虛構的有記憶的有卡爾維諾式的故事,一切一切都盡是詩情(私情)。於是,以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展示出來的是一種風貌;以散文的角度來看又是另一種風貌。就像書中提及到的el bulli的份子美食一樣:「鵪鶉、羊腦、螃蟹它都幻變出來了,只是未必以原來的形狀出現吧了!大音無聲。大象無形。當然艾布爾不是道家煉丹的丹爐,它是借重科學的精確,調弄色香味各種份子,為我們開發感官的新領域,重繪飲食的地圖。」啊,明白了!原來一開始詩人出走,為的其實是想做一次關於文學關於人生的實驗。」 ——鄧烱桐:The notebook of a troubadour 「特別喜歡<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兩篇。香港人喜歡吃,也懂得吃,但他們對食物的熱情隱藏著對生活其他範疇的失望。由於對政治和前途無能為力,被壓抑的活力與創造力只好流入飲食的領域裡。香港人在吃的時候,才不會覺得吃虧吃緊和吃不消。到香港人心裡去的路通過胃,也斯跟我說過,他很想「好好寫香港」,這一點他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之中已經做到了。」 ——林沛理 「小說中借美食約會靠好酒上床的”愛情”橋段其實只是副線,幾百種食品的排比羅列卻大有講究。在近幾年的香港文藝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以說是對”九七過渡’比較直接明顯的見證了。當然,見證方式,卻是婉轉曲折, ”食色,性也”。」 ——許子東 「不是殖民主義,也不是民族主義,而是混合、衝突、抗拒、容忍、共處,這種立場出自於香港特定的歷史位置。香港處於中英之間,混合著東西兩種文化,這種邊緣的地位和過渡的性質,既是香港的短處,也是長處,正如周蕾所說,『這種非香港人自選、而是被歷史所建構的邊緣化位置,帶來了一種特別的觀察能力。』自己既不足以成為根源文化,並受到排斥,它自然本能地排斥中心意識、本質主義,同時不排斥混合,注意在衝突中相處。也斯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這篇小說中經由食物和愛情,顯示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獨特香港後殖民立場。 ——趙稀方 在九七後出現的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說是第一篇從題目到內容都處理後殖民問題的作品。作者透過有着混雜背景的小說人物,道出了香港後殖民處流的複雜性和弔詭性。……香港人具有多重身份的曖昧性,不是那麽黑白分明地說出好壞。作者不是用後殖民理論來規劃其小說,而是借小說來質疑後殖民理論闡釋香港的複雜性。 ——馮偉才 -
全身文化人
整形自己 自選脾氣暢銷作家湯禎兆 最迷幻的十三萬字 小思老師期待的湯禎兆作品 梁文道曾強調的湯禎兆才子形象 全身曝光 文化工房出品:【文化行者】系列02 正果是如何修成的 湯禎兆多年活躍於日本「話題寫作」總銷量以萬計,有說這是修成正果;正果培育之禁室歷程,又有幾人知曉。到底阿湯如何我自求我道,成功擺脫文人酸楚形象,保持書寫的身心健康?《全身文化人》將提供五條「大搜查線」,瞄準作者歷年寫作經脈與穴位,破讀更多阿湯內在面貌。 全身呈獻 任點唔嬲 房慧真 《單向街》作者 台灣新晉女作家 在慈雲山的阿湯,是屋村的暗黑網絡……千迴百轉,曲折迂迴的秘道,也許你會在下一個轉角撞見不得家門而入的「白粉道人」,也許給嘍囉「笠」去一袋橙,也許遇上什麼淫魔變態佬,那些外來的凝視者喜繪聲繪影,附會以八卦的屋村奇譚,無妨於成群的孩子。 家 明 香港著名影評人 盡管在印象中,湯禎兆的影評偶有句子太長或佶屈聱牙的問題,但若你聽過他才思敏捷的演說便會明白,這也許是他腦筋太快的雙面刃。久而久之,阿湯的評論文字也成了一種獨步的風格,滲雜了不同方法學,馳騁在電影、足球及日本文化等不同領域,跨越了中港台的界線。作為同時代的香港影評人,這也是我值得好好借鑒而努力向前的。 梁世榮 社會學教授 《我們的足球場》作者之一 「阿湯」寫日本,入虎穴、取虎子,故事一籮籮。但寫起貫串自身成長的足球,偏偏理論一籮籮,感嘆一籮籮。 葉 輝 《書到用時》作者 香港書獎2007入選作家 這「任意門」,正是我攀附阿湯為「疑似同門」的緣起,所謂「同門」,也許可以理解為「同屬無門」的縮寫,此所以「京童」就「京童」吧。 鄧小樺 《字花》編輯 香港電台「思潮作動」主持人 湯禎兆今日以其小時營生所勾出的,文學輪廓即是:某些所確曾擁有過的能力、志趣、情感、記憶,種種殘餘,不見容於殺機處處的商業社會、大眾媒體,所唯一可去之處,便是文學。 全身建構 Reader先行我嘗試從讀者角度,去思考究竟想看一本怎樣的自選集,得出的結論是──肯定是以匯聚作者最出色的文章為終極期盼。也正因為此,我原先打算以「The Beat of」的編選邏輯,從而去組織謀篇,然而很快便陷入窘局,因為基於既有版權上的合約限制,我無法把所有自以為最出色的文章聚合成一書。後來退一步去思量,終於得出另一想法,就是以Reader的概念出發,即以建構成一「湯禎兆讀本」為務──那就是說從《全身文化人》入手,讀者應該可以明白到我這二十年來的寫作生涯,是怎樣走過的。(2008.05.15 作者文匯報專欄「路地觀察」) -。-。-。-。-。-。-。-。-。-。-。-。-。 序:今天想起的二、三事 湯禎兆 1 就香港的主流價值,我大體上不同意的時候較多。這確是實情,對一位長期浸染於人文精神領域的寫作熱愛者而言,面對香港單向且事事以物質主義為先的態度,又委實難以有如魚得水的切身感受。只不過在芸芸一眾主流價值中,我傾向較為認同專業主義,可是肯定的角度又與通俗的應用方法稍有出入,看來還是需要再加以說明一下。 香港社會一向非常肯定專業主義,由沙士時期醫護人員捨身忘我的犧牲精神,乃至律師不畏政治強權敢於依循法律觀點去緊守信念等等,都是我們由衷讚頌且全力擁抱的美好價值。可是我們都明白凡事都有兩面,僵化的專業主義態度,同樣會變成為了悍衛專業工種的利益,因而透過建構以及詮釋不同美其名的專業守則,從而保障圈子延伸出來的階級穩定性。更令人憂心的是,因為香港經過數十年來上下一心對專業工種的盲目崇拜,專業形象已不僅牢不可破,甚至擴展成為社會地位的迷思。我們隨時可見一位杏林國手,忽然可以主宰全港學生的生死;含著金鑰匙出世的商貿界翹楚,亦可搖身一變成為本土語文政策的指路明燈。簡言之,香港對專業主義的肯定,我認為同樣受功利主導的態度制肘──社會從來對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的專業價值陽奉陰違,不少人心底裏仍嗤之以鼻,所以才會不斷有專業精英跨界出來大言不慚誑言說三道四。 由衷而言,那是一種憑知識去追求更大權力的想法──專業主義固然由專業知識建構出來,但專業知識不是普世工具,而且愈是信奉專業主義的人,應該更加謙卑,明白到專業範疇的局限,遑論去奢言攫取不相稱的權力。 2 全身文化人的意念,一直與個人對專業主義的思考藕斷絲連。我在九十年代初出道,那時候文化界只要你有拼勁及上進心,差不多甚麼文稿都會有機會撰寫。年青人面對眼前浩瀚的可能性,固然會無比興奮,但當全情投入其中,便會陸續發現個人的局限──對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香港人,正好是刺激反省的契機。 07年自從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面世,香港文化界刮起一股代際議題的討論,由對立矛盾到溝通共融不一而足。不過看到鄧小樺提出「共生力量」,來作為對呂大樂嬰兒潮思維的回應,我認為有需要補充一點看法。呂大樂對第三、四代人提出忠告,建議後來者尋找前人的空白領域,加以自立門戶闡述己見,而鄧小樺則以「共生力量」修正──她想強調走前人之所未行之路,某程度仍是一種競爭角力性的思維邏輯;為了避開嬰兒潮思維的桎梏約制,於是反過來強調新世代人追求的是代際融和及對話,而非傳統上非黑即白的對抗性詮釋,因為抗衡關係只會加劇分化,對本土文化發展肯定有損無益。 我明白她的苦心,因「四代香港人」而生的代際怨氣的而且確清晰可感。只不過我認為「共生力量」只屬美好的願景,到落實的層次仍需要講求互相補足──我會把呂大樂的思維理解為一種對追求質素的肯定。共生也好,單打獨鬥也好,我們反叛的不是存在的形式,而是實存的質素高下。我對專業精英的微末要求,不過是──請用質素而非職權來說服我!回到剛才談及年青時對機會無盡在眼前的興奮,自己迅即發覺那是天大的陷阱──甚麼文章都能寫,那即是對專業主義的最大侮辱!正因為此,無論共生是多麼美好的期盼,前提仍在於共生的任何嘗試,都要有一定的質素支撐,否則便會陷入五十步笑百步的窠臼。 無論是融和或是反叛,那都不過屬一種態度的表達方式,正如有人激進有人沈潛,那肯定不屬問題的關鍵所在──我認為對跨世代共生的終極願景,就是一起對質素有永不停步的探求;在這意義上,回顧整理以及強化做好自己,其實就是共生根源所在,也是對專業精神的貫徹實踐。 3 「全身文化人」之名生於零三年一次讀書會(見附錄),五年來的變化,連自己也無暇追認。我保留了讀書會的構思方式,拜託了幾位好友賜文鞭策,他人之眼恰好襄助戳破鏡中幻象,也因為你們而令到是書得以成為不一樣的選集。特別要感謝袁兆昌,要說共生力量以及專業精神,一切都可以從他身上看到。我從來都是幸運的人,由是更加對身邊一切無盡感激。 -。-。-。-。-。-。-。-。-。-。-。-。-。 全書目錄 序言 目錄 |全身文化人 湯禎兆 今天想起的二、三事 |創作人| 鄧小樺 文學作為影子 |足球人| 梁世榮 啄木小記 |文學人| 葉 輝 疑似同門 |電影人| 家 明 讀湯禎兆的影評有感 |香港人| 房慧真 生活在他方 內文目錄|創作人| 某天,又一個大學生自殺了 ── 給林奕華 《倩女幽魂》的人與鬼 不長進者的兵器與罩門 生病志願 我和久美子 大雄與靜怡 愛的教育 天下無雙 |足球人| 食波餅的日子 ── Soccer and its schooling / deschooling metaphor(由學校到球場 / 關於新華的一場舊戲 / 閃電神話 / 千人大球場 / 傅柯與球場 / 波褲圖鑑 / 球場上人生交叉點 / 林尚義的離魂大法 / Pragmatic 的誤會 / 無證球迷的屈辱結局) 殺入小西灣 「隱蔽球迷」的思考 「讀者反應批評」下的球迷世界 關於525的文本分析─以利物浦對AC米蘭的歐冠盃決賽為例2400 作為喜劇的車路士 |文學人| SO black ── 關於謝曉虹的電影語法札記 《魚咒》的「合體」與瘋癲 黃碧雲.香港 閱讀桑塔,學習桑塔 所以美好的愛情埋伏 唯有我永遠面對目前 |電影人| 漂流之男──金基德的慾海念力 夢裏不知人間世──由小津到卡薩維蒂 《冷血字傳》的寫作本質探索 奇斯洛夫斯基的日常政治風景 「青春商場」中的殘酷物語 楊德昌的餐桌兩性角力戰 |香港人|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Tsz Wan Shan? (紀實與虛構 / 流行自作業 / 走出地圖冊 / 私人俱樂部 / Yoo!白粉道人,駛乜驚呀! / 屋邨的暗黑網絡 / 保護文物時間 / 廁所驚魂 / 影像風格的誕生 / 球愛的少年 / 自己的房間 / 結束的開始) 香港「八卦」系統 vista 版 我想跟大佬,而非做大佬 十年商場兩茫茫──一城小店,無處話淒涼 Of Gazing at Mall 假如我想做一個記憶夾心人 -。-。-。-。-。-。-。-。-。-。-。-。-。 出版社簡介 文化工房Culture plus(點出版有限公司旗下成員)地址 新蒲崗五芳街23~25號緯綸工業大廈10樓C8室 電話 3188 1277 傳真 3011 3182 電郵 admin@clickpresshk.com 成立宗旨書,是知識的容器。我們會以專業、資深編輯的工藝心思優化容器素質,讓知識呈現於精緻纖巧的紙張上。我們將不斷改良行銷概念,以認真、務實的推廣手法,尋找知識的新主人,務求準確地把容器送到讀者手中。出版特色方便攜帶:優質紙張,不過重;友善尺寸,親近口袋。 體貼眼睛:精巧設計,不誇飾;米黃書紙,保護視力。 -
蔡澜谈倪匡
他的博学多才,那是众所周知的了,单是精通多国语言,就令人叹服,书法、绘画、篆刻、撰文、各种经营、一生活享受……无不达到一级水准。 他豪爽任侠,热情诚恳,已达到了“相识满天下,知己遍世界”的地步。 他潇洒出尘,从不自诩,而自然誉满天下,那种出自自然的神态作为,虽魏晋名士,犹有不及。 他是熟悉的人之中,唯一一个从来没有在背后听到过有人说他坏话的人;这种最高境界,可定名为“蔡澜层次”。 写他,不如读他的文章,这不是偷懒,是实情如此。 本书为“蔡澜小品新选”丛书之一,让你见识“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 -
製造香港
作為第一本專注香港紀錄片的評論文集,《製造香港──本土獨立紀錄片初探》共輯錄了十二篇專文,並以三大類別呈現: 【紀錄時代】以順時、貫穿的目光,看香港紀錄片的承傳,有追溯中國情懷,亦有確認本土關懷。 【創作心得】本地紀錄片工作者抒發個人見地,分別有來自錄影力量的麥志恆、重檢《陳秀珍》拍攝經驗的曾翠珊和許仲賢、影行者和思考劇情/紀錄界線的翁子光。 【風采的紀錄】匯聚不同作者的關注目光,探索當代香港紀錄片的精神面貌。 點點滴滴的發掘,香港紀錄片一點也不貧乏。 -
創意寫作系列:電影中的香港故事
電影是流行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而且是反映社會現象的本土產物。一群熱愛香港電影的年輕人,選取了1950至2000年代的賣座或主流電影作研究對象,從而探討電影與香港社會、時代及民生的關係。 -
2006香港電影回顧
趕及在今年書展與讀者見面的《2006香港電影回顧》,在結構與內容上作出重大的革新,有別於過往十二本的《香港電影回顧》,以四個主要部份劃分:總論、分論、學會大獎及附錄。 總論分為三個小部份:一,「回歸第十年」結集了有關香港電影在回歸十年以來種種變化的討論文章,電影文本、主題、製作、巿場及影評生態等均有提及;二,「電影大氣候」集中討論香港電影工業及政策;三,「符號大解讀」以2006年公映的電影作主導體,就電影主題、現象及作者風格進行評論及分析。 分論部份一改以往將主題接近的電影歸類分析的做法,開放讓影評人用自己感興趣的角度切入,文章以電影的公映時間排序。 -
张国荣 盛世光阴
香港一代巨星张国荣因抑郁症离开我们已经有两年多,2005年9月12日值张国荣49诞辰之际,由张国荣艺术研究会策划、编辑,香港电影双周刊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纪念张国荣书籍《盛世光阴》(英文名:《A Time to Remember》,为张国荣曾经为电影《红色恋人》所取英文名),以纪念这位生前始终不断追求艺术创新、德艺同馨的艺术家光辉璀璨的一生,也代表着我们对这位艺术家的集体怀念与致敬。 《盛世光阴》也是电影双周刊与张国荣艺术研究会联合献给哥哥的一份“以艺术读解张国荣,以作品追忆张国荣”的真挚心意。从他的音乐,从他的电影,从他的艺术人格精神,从他的社会文化影响与贡献……来追寻张国荣留在人间的艺术生命。 张国荣26年的艺术生涯,伴着很多人一起成长,也留下了无数经典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都是他留在人间的艺术生命。不管是作为歌手、音乐人的张国荣,还是作为演员的张国荣,抑或作为社会名人的张国荣,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社会坦诚、勇敢、光明磊落。他的每一次艺术行为都凝聚着一位艺术家对于作品创作的精神与灵魂。他在演艺文化的多元化创作、提升本地演艺文化的层次以及与国际文化的交流、接轨等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忽略的成就和贡献。 在艺术上,他一直站在潮流的前端,引领着本地文化的先锋导向。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一直保持着严谨的求索态度,不断努力寻求创新,将不同的艺术文化概念和意识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结合本地文化特征又将这些意识演化为烙上了“张国荣” 灵魂印记的作品。他的作品具有的前瞻性与他本身对待艺术的不断探求创新的态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为人上,他一直保持着完美的个人人格魅力,力所能及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虽为巨星,然始终随和待人,对前辈尊敬,对后辈提携……长期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别人。他的真诚、磊落、坦率、坚强等等特质使他的一生有着艺术化的人格精神。 《盛世光阴》以解析张国荣的艺术作品魅力以及其社会文化贡献的策划理念来编辑出版这本张国荣艺术评论集。书内文章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他在作品中所创造的内质,以及从张国荣的作品中去追忆和怀念张国荣。 为秉承与继续张国荣先生生前长期热心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之心,每发售一本纪念书籍《盛世光阴》将会捐出10%书款予香港儿童癌病基金会。 书籍资料 中文书名:盛世光阴 英文书名:A Time to Remember 包装:23.1cm*27.7cm 240页 彩色图文 语言:繁体中文 策划、编辑:张国荣艺术研究会 出版商/ISBN:电影双周刊 / 962-8114-94-8 出版日期:2005年9月12日 书籍目录 序 从偶像到演员 美丽本身就是一种传奇 灵魂的舞蹈——观Leslie的表演艺术 仿若玫瑰的绽放——张国荣在音乐生涯中的艺术魅力 张国荣饰张国荣——张国荣文化影响力简析 由表情变化浅谈张国荣的表演艺术 罗密欧光谱 姣、靓、型、寸:张国荣的舞台艺术 传奇,爱不释手 原来全是你,令我的思忆漫长 最爱——我看张国荣的四场演唱会 张国荣与《霸王别姬》 张国荣文化:主流 vs 非主流 立志做电影导演的张国荣 张国荣的音乐世界 张国荣的传统与突破传统 追 共创真善美 说张国荣电影影像的本质 辜负的阐释——关于张国荣电影解读之一 张国荣改变我们的观念 张国荣的赤子之心 浅探张国荣的导演意识 这些年来的张国荣 -
蔡瀾談電影
選載 邱剛健 福建人。 永遠對著一張只寫了兩三行的原稿紙,字跡可一絲不苟,長長細細的筆劃,很像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字。寫錯了一個,便將整張紙搓成一團,扔開,地上變成一個練習用的網球場。 半途而廢的作品甚多,一旦寫成,必為佳作,在他筆下,四方塊文字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畫面。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