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kieslowski 奇斯洛夫斯基
1996年,奇斯洛夫斯基逝世。舉世影迷震驚。 2006年,奇斯洛夫斯基十年祭。影迷同悼念。 晃眼十年,我們只好從他遺下的光影,追憶這位當代歐洲電影大師。不管是他學生時期的質樸無華、初期長片的世事無奈、紀錄片的人文關懷、《十誡》的人性剖析,還是後期令人神魂顛倒的《兩生花》、《藍白紅三部曲》,奇斯洛夫斯基都看準了人性的灰色地帶與弱點,觸動我們的心靈深處。 適逢十周年,百老匯電影中心策劃「奇斯洛夫斯基十年祭」影展,出版這本書,無非是讓一眾新舊影迷,一次過欣賞他所有作品,進一步了解他的電影世界。十種角度,十位作家,從音樂、文學、命運機緣、波蘭政局、電影美學、女性感觸、紀錄片態度和生活哲學等方面,提供閱讀奇斯洛夫斯基作品的十個方向,希望藉此將他的電影,延續另一個十年。 -
文學與影像比讀
盧瑋鑾教授2002年退休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開了一門別開生面的課:“香港文學專題:文學與影像比讀”,全取已有影像成品的文學作品,作為研讀對象,并邀得有關的演員、導演、作者為同學演講及接受訪問,對改編作品展開不同角度的探索。《文學與影像比讀》一書收錄了張國榮、伍淑賢、許鞍華、劉以鬯的演講及訪問記錄,這在課堂記錄之外,更是第一手的香港文學研究資料。 -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
全書由多位香港資深及新晉影評人編寫,是至今唯一以香港觀點出發的王家衛專論集,是認識王家衛作品,認識香港電影文化的必讀本。毫無疑問,王家衛是九十年代以來,於香港最備受爭議、在海外最力受追捧的香港導演。本書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策劃編輯,從三個不同角度分析王家衛作品的重要性及藝術性所在,為香港首部王家衛評論專集。 -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增訂版)
解讀當今最重要的香港導演──王家衛 全書由多位香港資深及新晉影評人編寫,是至今唯一以香港觀點出發的王家衛專論集,是認識王家衛作品、認識香港電影文化的必讀本。 毫無疑問,王家衛是九十年代以來,於香港最備受爭議、在海外最力受追棒的香港導演。 本書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策劃編輯,從三個不同角度皆析王家衛作品的重要性及藝術性所在,為香港首部王家衛評論專集。 評評理:第一部份綜論出發,暢談穿王家衛電影中的題旨、風格特色等。如王作品有何九十年代香港文化特色?何謂王家衛美學風格?第二部份概覽從首作《旺角卡門》到《2046》八部作品的個別詳細評論。 談談戲:是資料性的參照、補遺,讓我們更立體去理解王家衛創作及其成功的背景,例如李罩桃記述王家衛在海外逐漸受禮遇的過程;邁克談王作品跟越劇的姻緣;蒲鋒則細數王家衛編劇時代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一個閱讀王日後作品的背景基礎。 面對面:張叔平、杜可風為你揭開這最佳拍檔漫長合作之道;潘迪華解釋王家衛的上海根;劉鎮偉剖白跟王的手足深情;譚家明、梁朝偉追述《阿飛正傳》那已成傳奇的最後一鏡。 -
焦點美指張叔平.WILLIAM CHANG Art Director
简介:《焦点美指:张叔平》由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透过多篇评论、导读文章与访问,以及十一部选映代表作的简介及影评,概览这位香港电影美术指导奠基者的创作生涯及风格所在。 全书收录「一个尽量主义者的色彩世界」、「香港古装电影美术的成长轨迹」两篇评论文章,附彩图画面全面解说张叔平作品中,特别是颜色运用及服装置景的精妙之处。更附有「张叔平的10部最难忘惊艳」,细数二十多年来张叔平创作过程中叫人难忘的经典。 更难能可贵是书内一篇洋洋近万六字的张叔平专访,由张叔平现身说法,罕有地接受详尽访问。除追溯自己的入行、事业发展历程,由首任美指的《爱杀》、当年破旧立新的《新蜀山剑侠》到《阿飞正传》、《花样年华》甚至《2046》中与王家卫、杜可风的合作;更畅谈他爱上电影的少年日子、自己家庭的上海派头、新浪潮的大胆年代,以及如何塑造林青霞、张曼玉、王菲的银幕美态等。由张叔平娓娓道来,温文尔雅又斑斓夺目。是认识美指作为一个电影创作重要岗位,以至认识张叔平其人的首部专著。 -
超前与跨越:胡金铨与张爱玲
对武侠宗师胡金铨的作品分析、总论,并访问大量曾与他合作的电影人、文化人,胡氏作品与为人。另有篇幅专论张爱玲与电影的缘份,对电影文学的贡献。 -
香港电影史
香港电影史(1897-2006),ISBN:9787504353009,作者:赵卫防 -
百美千娇
邵氏当年捧红了很多明星,尤以女明星最受瞩目。这本讲述邵氏女星的书,便包含了邵氏众多女星的特写、专访、自传、日记,甚至悼念的文字,亦包括很多精美的相片。书中介绍了六十位邵氏女星,包括林黛、林翠、林凤、尤敏、乐蒂、凌波、叶枫、李丽华、李菁、何莉莉、郑佩佩、胡燕妮、井莉、秦萍、焦姣、胡锦、贝蒂等等,都是令人难忘的明星。 -
香港的「中國」:邵氏電影
自1842年清政府鴉片戰爭戰敗割讓以來,香港的大眾文化和文化認同與背後的中國大地若即或明或暗息息相關。香港邵氏電影正是香港與中國之間的複雜關係的一個典型的例子。牛津大學出版社新書《香港的「中國」:邵氏電影》凸顯了香港和「中國」之間的複雜關係。 邵氏家族從20年代開始在上海經營電影製作,逐漸在地域上擴展到東南亞和香港、在業務上拓展到發行和放映,形成現代化的大型電影企業。邵氏家族最矚目的是邵逸夫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的邵氏兄弟 (香港) 公司,興建華語區域內最為龐大的製片機構。突破香港電影原有粵語電影的格局,發展泛華人的全球市場,從而一舉奠定了香港作為東亞電影發行和製作中心的地位。邵氏幾乎全是戰後遷移到香港的中國影人。1950-1960年代,他們拍攝的《楊貴妃》、《貂蟬》等經典影片,全是以北方文明為号召的大中華文化,充滿了對於祖國風光、歷史古今的緬懷與想像,獨獨沒有正在急劇現代化的香港本地文化。電影人那份文化工作者的驕傲,當來到相對保守和落後的香港,這份驕傲慢慢淡化為一份自尊和悲愴,拍攝「中國」題材的影片,成為他們的一份心靈寄託。這種心態映射下的影片,得到了海外華人世界的共鳴,「中國」逐漸成為一種影像的符號,不斷在邵氏影片中誇張和美化。令人驚訝的是,當年在香港這彈丸之地,竟然有這如此多對於「中國」的影像想像。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只需要大專院校本科畢業生的教育水準即可,不論他們是在中國內地的政策研究和宏觀規劃部門、政府管理部門裡工作的幹部,還是海內外華人世界高等院校和社會科學院所、工商企業、法律財務仲介機構、嚴肅媒體、主要NGO裡的專業人員和學生,都可從書中找到啟發。 -
港台电影双金档案
每年评选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电影金马奖,是中国电影圈内的重大赛事,举世瞩目,影响深广,为娱乐媒体所关注,为亿万观众所期待.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历届金像奖,金马奖的评选盛况,获奖影片的剧情故事,导演及男女主演的艺术成就等相关内容,并配有大量剧照,使之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本书既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又是一本资料翔实的工具书,兼具观赏可读性和文本收藏价值。 -
溜走的激情:80年代香港電影
全書分為五個部份,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總論、歷史、電影類型、人物和地標等。內容包括湯禎兆談青春電影、蒲鋒寫武俠片、林超榮說喜劇演變、石琪論槍手片、中港合拍片概述,詳論八十年代台灣金馬奬與港片的淵源、細數戲院十年史、電影場景及電影音樂。解讀導演方育平、許鞍華、嚴浩、成龍,從香港電影看港人「小男人」演變為「港男」之文化,回顧一代女神icon夏文汐。 除以上豐富內容,書中更加入香港青年藝術家周俊輝的八十年代電影繪畫,「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片目」及「八十年代香港電影大事記」,透過電影與社會大事的回顧,提供二十一世紀對經典的延伸閱讀。 -
香港电影跨文化观
《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主要内容简介:今日的香港电影已是国际化的电影,融会了中国内地和世界各地的深远影响而自成一格。《香港电影跨文化观(增订版)》尝试追源溯始,寻找香港电影的文化根源,探析从最早期到现当代,香港电影与中国内地、东南亚地区以至欧美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书写,以人为本,带出史实、并尝试以新的视角去窥探香港电影历史,论述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这段历史较少人研究,作者的此次探寻有不少新的发现,至于八九十年代及以后,则只作为历史的延续与未来的展望,做了概括性的总结。 -
黃昏未晚
本書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出發,研究香港電影在近年的發展和境遇,探討電影文本、電影工作者和電影工業的不同嘗試和進退失據的困境。通過對香港電影多角度的閱讀,本書特別着眼於香港本土身分在全球跨國電影和大中華跨境製作中的掙扎和探索。在一片蕭條和衰敗的氣氛中,這個工業還有着 驚人的柔韌性和生命力。究竟現在的香港電影是黃昏遲暮,還是冲在重生的當頭?本書希望把當中的複雜性呈現出來,也希望從一個微觀和在地的角度,重新探討電影和社會的關係,呈現香港文化的意義和潛質。 -
張國榮的電影世界 1
帶你進入張國榮的電影世界,全方位介紹張國榮首26部參演電影全新獨家詳盡專訪: 吳宇森、關錦鵬、奚仲文、高志森、黃百鳴、楊權、潘迪華、黎應就、周秀蘭暢談當年往事、電影背後的故事及與張國榮的合作經驗 珍貴資料: 26部電影的劇照、資料圖片、廣告、評論、拍攝資料/花絮及昔日之導演/編劇/演員等專訪紀錄(包括四篇張國榮早年專訪) -
香港电影研究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海洲和其他作者的一个合作著作。书稿以一个代表性的电影公司、一次怀旧片浪潮、四种电影类型、一个导演分析和一个演员代表的电影影像为对象,以其所表现出来的一幕幕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为经线,以城市、性别、身份三种元素为维线,勾勒出一幅流动的香港图像。其理论分析涉及精神分析、观众学、民族性、本土化等理论问题,以一种跨学科的视野来达成一种对香港的城市、历史和文化变迁的审视和解读。 -
邵氏光影系列
《邵氏光影系列: 武侠, 功夫片》一書由早期武俠片開始、一直談到新派武俠片的兩個浪潮、功夫片的冒起、特技武俠片的出現,甚至有一章專門介紹武俠片的武器。愛好武俠片的你,不容錯過。武俠片雖很早已出現於中國電影史上,但礙於製作技術粗糙,又離不開戲台式佈景和打鬥,毫無真實感,觀眾難有共鳴,使得該類型的發展遲滯不前。 一九六五年,邵氏率先公佈「彩色武俠新攻勢」的來臨,這是香港新派武俠新世紀的開始。「新派」武俠片追求的是真實感──真實的場景、動作,尤其打鬥更要「真刀真槍」,血肉橫飛。此後邵氏一直致力於革新武俠片的創作和製作,為沉寂多年的武俠片類型掀起澎湃高潮,瘋魔港台及海外華僑社區。當中張徹導演的陽剛武打系列、胡金銓導演充滿禪意與畫意的武俠片、楚原導演以「唯美文藝」手法拍出的古龍武俠電影及劉家良導演的硬橋硬馬功夫片,都掀起了一陣熱潮,更影響了後來很多的香港電影工作者,亦備受國際矚目。 -
流年光影
目录: 引言/1 第一节:“七九新浪潮”:香港社会转型与文化观念变迁之镜语/2 第二节:当代消费文化:仪式性的审美活动/8 一、奇观化的视觉功效/13 二、情绪的疏导与宣泄/14 第三节:如何分析与评价香港电影/15 第一章:香港电影市场状况考察/18 第一节:港产片产量与票房/20 第二节:市场下滑的主因/26 一、外因/27 二、内因/30 第三节:救市的努力/38 第二章:香港电影生态与类型化叙事/44 第一节:香港电影生态:商品化·世俗化·标准化/45 一、影像文化的商品化/46 二、影像文化的世俗化/49 三、影像文化的标准化/52 第二节:香港类型电影:成规的融会与变体/55 一、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55 二、类型电影的叙事策略/67 三、类型电影的意义传达/74 四、类型电影的人物模式/82 喜剧背后的悲情——《我左眼见到鬼》赏析/97 附:类型片新典范之一——《无问道》个案分析/102 附:类型片新典范之二——《旺角黑夜》个案分析/110 第三章:香港电影的文化内力/123 第一节:传统的显影:文本中的本土现实/125 一、体验真实:现实主义电影轨迹/126 二、感受“俗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包装/131 第二节:时代的镜像:文本中的集体意识形态/134 一、象外之境:民族形象·身份的渴望/136 二、归去来兮:“九七”情结·归根之旅/139 第四章:香港电影的作者风范/147 第一节:许鞍华:在历史思绪中解语现代生命/148 附:魅力支点意义之途——《男人四十》赏析/156 第二节:王家卫:在后现代时空中速写个体人生/162 附:错位的镜语,雕刻不老的记忆——《花样年华》赏析/176 第三节:杜琪峰:在别致的游戏感中博弈运命/184 附:静观中的美感与智慧——《枪火》赏析/195 第五章:香港电影的精神秘笈/202 第一节:我爱香港:《l:99》之精英电影行动/203 精神之一:爱港敬业/203 精神之二:乐观自信/205 精神之三:自强自救/205 第二节:风采自现:《1:99》之影像艺术集锦/206 一、多重叙述方式探索多样化创作空间/207 二、多种艺术手法表达多样化情感可能/209 三、多层美学意境提供多样化审美趣味/21l 结语/216 参考文献/219 后记 -
在夹缝中求生存
本书是第一部专论香港左派电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影机构制作的电影)著作,具有一定的历史补缺意义。 作为香港电影另类样貌的历史存在,香港左派电影不仅承载了浓郁的进步意识,而且建构了独特的家国理想和国族认同,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意义。但迄今为止,在两岸三地的香港电影研究范畴中,香港左派电影尚处于被遮蔽、被忽视的状态。 作为香港电影另类样貌的历史存在,香港左派电影不仅承载了浓郁的进步意识,而且建构了独特的家国理想和国族认同,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意义。但迄今为止,在两岸三地的香港电影研究范畴中,香港左派电影尚处于被遮蔽、被忽视的状态。 本书旨在全面观照和深度研究香港左派电影,以纵向梳理和横向剖析有机结合作为显著特色,不仅系统描述其从"长城"、"凤凰"、"新联"到"银都"的历时性演变脉络,总结思辩历史经验、研究当下现状和探讨未来发展,而且理性剖析其艺术建构和美学风格,重点聚焦李萍倩、朱石麟、卢敦等重要影人及其代表作品,并深度探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表达和意识承载。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