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江湖有事

    作者:马家辉

    名曰“目迷”,因为自从让眼睛第一次盯着银幕,便迷路了,在光影丛林里回不了头;也曰“耽美”,因为流连于光影之美,注定久久沉溺,无法自拔。 卷一谈的主要是阳刚味道浓烈的电影,包括英雄片、警匪片、黑社会片、刀剑片、战争片等等。江湖是作者的一个青春梦,于是,他开始在纸上谈黑社会,也终于借电影起始、以江湖为题,完成了自己心事的述说。更多地,我们读到的不是电影上的江湖,而是现实中香港、台湾社会的奇诡多姿的人情世态。
  • 香港电影的秘密

    作者:(美)大卫・波德威尔(David Bor

  • 值得

    作者:鄭秀文,郑秀文

    郑秀文:不知何解,二〇〇九年心里有个莫大的声音,催促我要写下自己所经历的。也许,这叫使命感。一种非做不可,义无反顾的决心。送给你们。我的故事。 杜琪峰:這書是Sammi在演藝事業和心路歷程的一個記錄,從她的記錄清楚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Sammi─前期受際遇主導的她與後來目標清晰的她。蛻變前,她把自己交託於演藝事業的起伏,只隨着環境和際遇的變化而變化,直到有一天難以適從時,便不知如何自處。也許正是面臨跨不過的心理障礙令她意識到自己的迷失和無助,最終決定把自己交託給上帝。由從前被塵世種種牽引到現在有了信仰提供的結局為最後歸宿,對Sammi來說人生的路途和目標也就變得清晰了。 陶杰:感谢Sammi用她的痛苦,带领我们走进世界的姿彩,她静观万物,一切都化为粉红色的温柔,她引导我们阅读梅里史翠普。如果不是Sammi的顿悟,我们也无从发现蒙古广阔的绿色愿景,和四川地震灾区的孤苦啼哭。郑秀文把人生的劫难化为大爱,令我们从头学会珍惜和感铭。在那么年轻的岁月里,她拥有晴空,也拥有阴霾,而且在乌云之中寻找阳光,在黑暗里等待黎明,她让我们听到心海里另一屡更悦耳的歌声。
  • 劏房小孩

    作者:樂仔

    十六歲,多數香港少年,在盡情享受青春; 而他,則半工半讀,獨居劏房,在城市夾縫中求存。 與他的名字不同,樂仔的人生,有較常人更艱難的開始。 因「一孩政策」,父母無奈中來港誕下他。在鄉下,他雖體弱多病,亦享父母照顧、手足親情,一家人在貧寒中相互守望。然而,父親在一場車禍中變為殘疾,原本困難的家庭負債累累。為及早適應香港,他揮淚告別父母,獨自回港。 物價高企,劏房狹小,在這個節奏緊張的大都市,十六歲的他面臨著重重挑戰。日間上學,黃昏送外賣,晚上挑燈夜讀,週末繼續開工。他沒有時間喘息、抱怨。同學情誼、社工救援,助他突破害羞性格,燃起生活信念和鬥志。面對未來,他希望回報父母,並堅信:「只為成功找藉口,不為失敗找理由。」
  • 词家有道

    作者:黄志华,朱耀伟,梁伟诗

    《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每章由一位访谈者与一位流行歌词创作人的访谈对话组成,围绕词人艺术取向、个人风格展开对谈。词人在对谈中以创作者第一身,回顾和解说自己的作品构思,并分享对于流行词坛、音乐工业发展的看法,借此探讨流行歌词与文学、社会、文化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点一滴地,逐渐梳理出词人与词人之间的承传牵系,定格聚焦于某些创作现象,审视了未必很红很爆但却出色精彩的作品──香港流行歌词四十年的洪流,原是婉约通俗酷异刁钻华丽豪侠纯善沉郁哲理兼而有之。“访谈录”的访谈对象为香港不同年代的重要词人,如七十年代的卢国沾、黎彼得;八十年代的林夕、周耀辉;九十年代的黄伟文、乔靖夫;二十一世纪初的林若宁、周博贤等共十六位。时间为我们留下的,在夕爷、阿Y的前后左右中间,还有一众默默笔耕的隐世高手。我们真正拥有的,也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多很多。
  • 蔡澜谈友

    作者:蔡澜

    蔡澜身为电影人、旅行家,交游广阔。本书所谈多为名人、文化人,如金庸、倪匡、古龙、梁羽生等等。可提供读者茶余饭后读闲书之乐趣
  •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

    作者:潘国灵

    全面解构王家卫,解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两岸三地都备受争议、在海外极受追棒的香港导演王家卫! 评评理:畅谈贯穿王家卫电影中的题旨、风格特色等。如:王家卫作品有何90年代香港文化特点;何谓王家卫美学风格;从《旺角卡门》到《2046》八部作品的个别详细评论。 谈谈戏:是资料性的参照、补遗,让读者更立体地理解王家卫的创作及其成功背景。如:记述王家卫的电影在海外逐渐受礼遇的进程;细数王家卫编剧时代的作品,提供阅读王家卫日后导演作品的背景基础。面对面:张叔平、杜可风为你揭开与王家卫这最佳拍档的漫长合作之道;潘迪华解释王家卫的上海根;刘镇伟剖白跟王家卫的手足深情;谭家明、梁朝伟追述《阿飞正传》那已成传奇的最后一镜。 望穿秋水,香港终于有了一本王家卫电影专书。 由电影评论学会出版,潘国灵和李照兴主编的《王家卫的映画世界》并不是一本普通的王家卫作品影评集,它反而是一部集评论、访谈、辞典、地理志及文化延伸等内容于一身的巨著。正如李照兴在书首编者序所言:“做评论可以是为导演定位,但反过来也是为了明了自身。 问为什么是王家卫,也等于问:从阅读、挪用王家卫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什么? 于是,出现于本书的文章,也就是一趟各自演述看戏的观点、关注、视野与兴趣。” 看王家卫电影,谈论王家卫电影和研究王家卫电影,可谓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集体兴趣和义务。从《旺角卡门》的惊艳、《阿飞正传》的经典、《重庆森林》的轻盈、《东邪西毒》的沈溺、《堕落天使》的跃动、《春光乍泄》的绚璨到《花样年华》的秀丽,每一部王家卫电影,都标志着一个心情的烙印,也都是一次观影的期待。 《王家卫的映画世界》欠的是王家卫自己的现身说法,但正如潘迪华在访问中形容王家卫是一个害羞的人,他的性格成功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神秘的形象,也延伸至他的作品里。事实上,王家卫不神秘,那便不是王家卫。书中因为没有了他而产生了一种不圆满的遗憾,但遗憾又正是王家卫电影的共通主题。
  • 任劍輝讀本

    作者:邁克(編)

  • 電影—我的荒謬

    作者:狄娜

  • 武侠大宗师:张彻

    作者:魏君子 主编

    张彻从影四十余年,始终在武侠片领域勤奋耕耘,先后培养数代动作明星,暴力美学影响至今,对香港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的类型开拓与产业繁荣厥功甚伟。本书作者先后访问吴宇森、徐克、杜琪峰、王羽、姜大卫、狄龙、陈观泰、李仁港等张彻生前弟子、好友,由他们的追忆来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把所有生命热情都投入电影的武侠片大宗师形象。此外,本书还全文收录张彻本人的重要著作《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及影评人对他的二十部代表作的独到点评,系统揭示了张彻的电影观念和艺术成就。本书由大量第一手材料构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香港电影、武侠电影不可或缺的著作,广大影迷、“邵氏控”不可错过。
  • 舉頭望明月

    作者:劉培基

    劉培基(Eddie Lau),香港最負盛名的殿堂級時裝設計師及形象設計師;一手把梅艷芳打造成「百變」的樂壇天后,攜手創造出不朽的傳奇。 他在自傳中,首次談論自己的身世、感情生活、與摯友們很多不為人知的往事。 劉培基重情義,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算多,但都是拿出真心交往,包括著名作家金庸、粵劇名伶白雪仙、多才多藝的黃霑、才女林燕妮、一代名模柴文意等;香港樂壇舉足輕重的巨星羅文、張國榮與梅艷芳,均與他識於微時,巨星們罕有表達於人前的脆弱一面,在他面前卻是毫不掩飾。 他與這些名人相交的故事,也一一記錄在自傳中。 名人眼中的劉培基 梅艷芳—他做每件事都把心放進去,不單講求美觀,他着重靈魂。 張國榮—他是緊張大師,凡事都要做到最好,默默耕耘,不說是非。 黃 霑—他性格鮮明,是一個「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漢子。 白雪仙—他不單是時裝設計師,他是美術哲學的實踐者。 林燕妮—他很聰明,很有頭腦,很敢言,有時辛辣,有時睿智。 劉娟娟—他是非分明,可共富貴,也可共患難。
  • 我在香港上大学

    作者:刘泽汀

    《我在香港上大学》主要内容:清晨,我站在窗前,尽情欣赏莱斯大学美丽的校园,这所被称为美国“南方哈佛”的大学,又带给我一段新的生活经历。人生是一段短暂而又漫长的旅程,我们都是赶路人,在平坦抑或崎岖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走。
  • 楊凡時間

    作者:楊凡

    本書中的每個人物,按作者自己所說,無論是張曼玉、鍾楚紅、林青霞、吳彥祖、尊龍或張艾嘉,無論具名與否,都是千真萬確的。楊凡寫楊凡,前廣播處處長張敏儀說是近年最好看的文字。邁克說:楊凡的八卦有順手拈來派頭,不費吹灰縱橫四海,走筆行雲流水,卡士一呼百諾,尤其難得的是拿捏有分寸,給自己和其他人都留三分餘地。
  • 生命裡的家常便飯-方任利莎的甜酸苦辣

    作者:方任利莎,陳曉蕾

    「我是一個沒有大志和簡單的人,早婚只是想逃離不快樂、沒有將來的家。 當我做母親後,我對自己說,是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的。我對他們有一切的責任。 丈夫和我一起過日子,我們沒有思想的交流、沒有生活的計劃,更談不上共同的思想領域,相同的價值觀。每天刻板的過一天算一天,日子就是這樣流逝的。 現在回想當時能不瘋,真是幸事。當年我只是卅歲剛出頭。 從家庭主婦到出來工作,不是革命,只是想利用自己的時間,能賺些「外快」使家中寬裕些,使大家可以過得好一點。 從沒有野心和策劃,真是只想做好一份工,能有好的收入而已。 如果說有成績,應歸功我的習慣--認真、肯改進、不怕辛勞,此外就是沿途貴人們給我的機會和提了。至今我還記在心頭。 我希望在這本瑣碎閒談中,讓大家明白,路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生命裡的甜酸苦辣,就靠自己去品味了。」 ──方任利莎
  • 我要安樂死

    作者:斌仔

    1991年,二十二歲的斌仔因一次跳彈床意外導致全身癱瘓,從此卧床至今,已有十六年之久。2003年他獲悉外國有合法安樂死的前例時,也鼓起勇氣去信香港特區政府公開要求安樂死的權利;此後,斌仔的情況一直備受關注,社會人士也開始注視四肢癱瘓病人的處境和安樂死的議題。 生何以堪?死亦無憾!2005年10月,斌仔開始醞釀寫下自己的經歷,幾經艱辛,時停時續,不斷追憶,內心拷問,一字一句,力求真實。《我要安樂死》是斌仔首次以自己的文字,直接向公眾交代其成長的喜樂、情之所繫與愧疚、當年意外發生的經過、這十多年來非外人所能明白的生活困頓和所思所感,以及爭取安樂死權利的心情。 不管您贊成還是反對安樂死,《我要安樂死》肯定是本足以引起深思的書,到底有甚麼比生命更寶貴?人之所以為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又是甚麼?病人應否擁有個人生活習慣的權利而毋須受制於醫院的所謂「規條」? 當病人在心智上已無法正常運作時,他是否有權利終止同樣無能為力的身體?是否改變看待事情的角度便可以活得好些?如何戰勝孤獨?如何活得有意義?……最叫人痛心的是,我們明明看到一個甚有天份、思路清晰、熱愛工作且文筆細膩真摯的斌仔,竟遭逢巨變,教他的家人朋友為之婉惜不已,也叫可以正常生活的人為之汗顏。 全書共十五萬字,一字一句皆由斌仔努力點擊電腦鍵盤反覆修訂而成,並附有130多幅照片,及約三十位親友和名人的序言,包括醫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歌星張學友及影星周星馳等。
  • 倪匡传:哈哈哈哈

    作者:倪匡,江迅

    倪匡是天生笑匠。哈哈哈哈,是一種風度,是一種腔調。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品格美德。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中國是一個含蓄的民族,那種沒心沒肺、無憂無慮、肆無忌憚的笑開懷,很是難得,成了生活中一種「奢侈品」。 倪匡笑對人生。他這一生,就是在「哈哈哈哈」聲中走過來的。沒有絲毫悲情,也沒有絲毫痛苦。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78歲的倪匡,還像少年般:哈哈哈哈……
  • 從母到友

    作者:狄娜

    作為一個主持人,她自信而敢言。 作為一個生意人,她是一個Trouble shooter,處事俐落乾脆。 作為一個單親媽媽,她選擇以最單純的方式表達對子女的關愛…… 「……拿起筆來給你寫下這本書的第一頁,不論何年何月,媽咪在與不在,這本書將會陪伴你。……」 母親與孩子的關係,自懷胎十月開始,便結下難以割捨的緣份。作為華人世界中最受矚目的女性,別人眼中的狄娜,是「奇女子」、「女強人」,但在她的孩子心目中卻是「最好的朋友」。 單親媽媽本已是一個沉重的擔子,身兼重職的她四處遊歷周旋於各國之間,與孩子馬天如的關係既遠亦近,中間隔著漂泊的距離和因成名而來的無形壓力,聯繫著兩人的,除了血緣,還有彼此的信任與承諾。 退去鎂光燈下言詞的尖銳與辛辣,執筆的狄娜,筆尖傳達的是母親最細膩的柔情細語,她以處世的慧黠和無比的耐性教導孩子,讓孩子摸索出自己的道路,這條路或許顛簸難行,但在跌與撞之間,孩子自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在《從母到友》中,娓娓道出狄娜在孩子出生、成長過程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心路歷程,未婚懷孕的徬徨、離婚的決定以及多年來母親與孩子之間共同面對的人生大事等等。《從母到友》是一本跨越母與子女的書,訴說的是母愛的無施與關懷,還有宛若朋友間的包容與體諒。
  • 潮平岸闊--高錕自述

    作者:高錕

    提起高錕教授,即時會想起他的光纖、寬頻通訊等科學技術上的成就。本書是作者的七十自述,除了讓讀者一覽他闖蕩世界科技文明、周遊列國的廣闊人生之外,還與讀者分享他對人、對世界的開闊視野。「潮平岸闊」既可以用來形容今天的寬頻傳送,何嘗不是作者生命形態的最佳寫照。 《潮平岸闊─高錕自述》裡的高錕,不止「光纖之父」一面。本書共十五章,首章先寫與廝守四十多年的夫人美芸相識相遇,及後共結連理的生活細節,隨之倒敘童年往事,以及鮮有詳細披露的留學生活。這是作者的巧心安排:科技事業與家庭兼重,以「邂逅」居全書之首,見科技學者對人文、人倫價值之肯定。 第六、七、八三章詳細交代光纖發明、改良、大量生產的過程。這方面的成功令他在創新科技事業上闖出一個又一個高峰。第九至十二章是光纖之外的社會貢獻,以及平凡而溫馨豐富的家庭生活。出掌中大,是重投華人世界,尋根問源。最後三章是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宏觀陳述。
  • 陳可辛‧自己的路

    作者:主編:李焯桃,策劃: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

    (一) 「可辛」一名原是為了紀念他母親生他時難產,不料卻變成了他生命的一句讖言,他一路走來,的確背負了最艱苦的藝術事業──電影。不過他也這樣走過來了,拍了不少戲,有成有敗,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到了今天這把年紀,要改行也太遲了,做父親的也只有勸他多加小心,多些謙虛,辛苦地堅持下去。對於一個電影人來說,成功只是一個過程,沒有終點。── 父親陳銅民 (二) 路走到這裏,是我自然的選擇,也是被選擇。 我必須走這條路,做很多別的導演不用做,也沒耐心做的事情。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由3月21日至4月5日,焦點影人為陳可辛。此書訪問陳可辛本人及他的工作團隊與家人,包括父親陳銅民,伴侶吳君如,亦師亦友的曾志偉,同路人李志毅、趙良駿、鍾珍、許月珍等人,從陳可辛本人及眾人口中呈現陳可辛的電影之路。父親的理想與背景如何影響他的電影路途?陳可辛如何在他的電影事業中體現自身的多地域特性?他生於香港、自小移民泰國、到美國讀書、再回流香港工作、前往荷里活發展、組織亞太合拍影業、再與內地團隊合作製作大型電影,這一路走來的經歷如何體現在他的光影世界之中? 此書亦收錄本港著名影評人包括紀陶、朗天、李照興、湯禎兆、石琪等對陳可辛電影的綜合評論。
  • 梅艳芳画传

    作者:黄晓阳

    梅艳芳用她的歌,她的电影,她的感情,走完了她短暂寂寞的40年的生命旅途,留给人们的是辉煌谢幕后的一个美丽的背影。 21年的演艺生涯,一切都在冬日的寒冷中华为虚幻,仿佛烟花绽放后的天空,只留下影子,掩藏着一生的脆弱。 梅艳芳谢幕了,对挚爱她的观众、对热爱她的歌迷…… 梅艳芳如流星一般,告别了她闪亮而短暂的似锦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