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于坚

  • 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

    作者:于坚

    《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诗集1975-2000》是作者于坚的诗集,跨越1975至2000年度的作品有:你的心,梦幻曲,末日,滇池月夜,在秋天的转弯处我重见怒江等。于坚,著名当代诗人。其诗强调口语写作的特点。
  • 棕皮手记

    作者:于坚

    本书是诗人于坚的随笔集,为“诗人随想”文丛之一。全书收录了诗人近年来的随笔作品47篇,它记录了诗人对人生、对艺术、对社会和对自我创作的星星点点的感受。这种感受来自生命的激情,一种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诗人以一种前卫的视角,用隐喻的笔法,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敏锐而深刻的看法。其中《原声》、《重复》、《钢板上的舞》、《私人和私人之间的对话方式》等篇章,以其丰富的想象,将诗人特有的情调和意味溶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辨,表现了诗人对社会进程中的一些问题所予以的关注。
  • 于坚诗歌·便条集

    作者:于坚

    收入于坚在1996~1999年间创作的诗歌214首,配有40余幅插图,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便条集”是指作者以便条格式创作诗歌。
  • 彼何人斯

    作者:于坚

    本书是于坚2007到2011年的诗作首次结集。最近五年是于坚诗歌创作又一蓬勃时期。他继续为人生而诗,沉思存在之真相,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极力在现代汉语与古典汉语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拉拉》《芳邻》《他是诗人》等作品甫一问世 ,即在读者和诗人中引起很大反响。于坚再次引领中国先锋诗歌潮流,在当代诗歌口语化媚俗和书面语的象牙塔之间另辟蹊径。这些诗极具个人特色,长短句的形式,强烈的在场感、反讽、历史意识以及幽妙的形而上意味,是一部更为成熟、丰硕、精致、深邃、精彩的诗集。
  • 印度记

    作者:于坚

    ★ 2012年获得《人民文学》最佳非虚构奖 ★ 摄影作品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华夏典藏奖 ★ 诗人于坚独特敏锐的摄影视角,深获荒木经惟等摄影大师的肯定与推崇 ★ 160幅摄影图片,于坚把他的镜头和心置于平凡之中——理发店、单车、河岸、集市、空露台、火车站、张望、沐浴的人群……从这些一闪而过的日常瞬间和平凡物事,提取出诗意,觉知感悟印度点滴。 ★ 于坚写印度,带着一份“寻根念旧”的情怀,由印度所见之“旧”,唤起对旧时旧事的怀缅追寻;再反观现世之“新”,身处这个凡事求新的世代,生活洪流汹涌前向,更多时候,我们真需要回头看看。 ★ 有别于其他行纪的书写方式。于坚用洋洋洒洒的断词、分句,譬喻、排比,还有极富个人特色的长句,热热闹闹淋漓畅快,引读者仿若掉入特吕弗的电影《四百击》中安托万的旋转魔桶,恰好还原一个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印度,读来是自成一体的诗性与深意。 《印度记》是于坚的一本关于印度、尼泊尔、不丹之行的随笔集。于坚以富于感性色彩的文字,细腻真实地描绘了旅行所到之地,字里行间洋溢着于坚对印度的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如电影场景般历历在目,令人身临其境,行文处处流溢出“反诸求己”的自觉意识,其中包含对印度精神世界的独到感知、对故乡昆明的某种旧日情怀等,全书配以摄影图片互为表里,另收录行走尼泊尔、不丹的两篇新作,为读者带来亲临其境般的阅读经历。
  • 相遇了几分钟

    作者:于坚

    “在散文上,我是后退的,我是要回到最基本的说话。”语出作者于坚。本书收录了于坚的五十多篇散文,包括:《游泳池记》、《看画记》、《火炉上的湖泊》、《似是而非的镜子》、《少年中国》等优秀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日常生活、身体旅行和心灵游历的文字,同时富含哲理。
  • 于坚的诗

    作者:于坚

    《于坚的诗》主要内容:在这个日益光滑的世界,于坚的诗歌是少有的粗砺言辞之一。他的诗,经常以“非诗”的方式出现,经常通过对现成美学秩序的反动来敞开诗歌写作新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从语言的另一端进入诗歌世界的人,是一个站在诗歌反面的美学异端,但他简朴而百无禁忌的写作,的确重新唤起了我们对存在和事物的挚爱。他在二OO二年度发表的一系列新作,有着诗人性情的天真流露,并将接续传统的情怀和风尘仆仆的个人魅力结合得完美无缺,他的语言,也因挣脱了底层的土气而获得真正的诗性光辉。于坚的写作提醒我们,应该是时代和它的美学向诗歌妥协,而不是相反。从早年的《尚义街六号》到后来的《感谢父亲》、《零档案》,再到他2002年的大量作品,《于坚的诗》收入作者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尚义街六号》《罗家生》《避雨之树》《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事件系列》以及长诗《O档案》《飞行》等。许多作品是第一次结集出版。
  • 暗盒笔记

    作者:于坚

    《暗盒笔记》是著名“故乡诗人”于坚的思想片段的集合。作者漫步于中国大地和世界各地,去观察和描述被浮躁的工业化社会视为庸常乃至落后的日常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作者发现了真正的美,发现了生活之诗。表现了一位清醒者,一位坚守自己的创作立场和写作初衷的诗人,其敏锐的感受力,其细腻丰富的心灵,其作为社会良心的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