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性別研究

  • 作者:紀大偉

    膜 撕去衣冠或許顯現赤體,撥開肉身卻未必可以發現靈魂--所能觸及的,只是一層無窮延異的膜。「我的身體誰決定?」愛滋不再是問題、性不再爭議的新世紀,這種謎題卻仍在電腦網路中冷酷沉浮、嵌在生化人種的肢離臟器裡。 在光碟書取代印刷品的年代,護膚美體工業更加勃興。 酷兒科幻小說《膜》著眼未來,卻不忘諷刺台灣現世,是僭偽的女性官能之作,不真實,不自然,也不道德。除了84年聯合報中篇小說獎作品《膜》之外,本書也收錄作者的同時期其他小說,一併具現性/政治語碼。從中,可窺見性別與性別的相濡以沫,文本與文本的愛慾疊合。
  • 情長同志

    作者:李偉儀、陳雅屏、梁偉怡、張錦雄

    香港性學會第一項研究出版計劃。香港的男同志社群缺乏詳細口述紀錄,本書透個12位人物的自述,詳細闡述他們在親情、愛情、友情等各方面的經歷,當中包括性身份的壓抑、不獲家人接納諒解、被「直」人仇視等等的難受與痛楚,但亦有快樂故事,如家人的支持、伴侶的深情義重、性的歡愉、奇情浪漫的情慾奇遇等。這些故事,也紀錄了數十年來男同志文化的多樣演變。12位被訪者,最年輕的19歲,最年長的超過 60歲,有離婚回復自由身的同志、愛滋病患者、大學生、社工、教徒等等。 《情長同志》獲民政事務局「平等機會(性傾向)資助計劃」資助出版,本書可向香港性學會 (http://www.sexuality.hk/) 免費索取,請電郵:she@sexuality.hk查詢。
  • 上海拉拉

    作者:金曄路

    本書是首部關於中國的拉拉(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社群與政治的民族志研究。在多年深度訪談的基礎上,本書集中討論上海的拉拉們如何在一個否定女性性自主權的文化中自處,以及在同性慾望與強調家庭和諧及強迫婚姻之間掙扎。作者解讀了包括「華人寬容傳統」在內的中式恐同話語,揭示異性戀正統主義如何將其要求強加於同志主體之上。作者將「公共正確政治」視為一種新的同志實踐,在中國式管控下,建立同志的生存策略和自我認同。 本書結合了作者自身的酷兒經歷和堅實的研究成果,詳盡刻劃當今中國都市的女同志社群與政治的現狀,為關於同性關係、恐同、出櫃政治及性管治的全球探討和辯論作出了寶貴貢獻。
  • 中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

    作者:郭晓飞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集中探讨中国法律和同性恋关系的专著,通过关注边缘之物、被遗忘被排斥之物,旨在恢复“被总体化叙事所压制的自主话语,知识和声音”。中国有过同性恋行为的非罪化吗?同性之间的性交易是否构成组织卖淫罪?同性强奸不为罪仅仅是立法的疏忽吗?同性恋身份是在各个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类型,还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一种建构?离婚过错赔偿案件在何种意义上揭示了中国同性恋者和传统婚姻所遭遇的困境?本书试图通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来回答或廓清这些问题。从清末的鸡奸立法到今天公共论坛和学术界的同性婚姻讨论,从流氓罪中所贬斥的流氓行为到今天的同性恋者,本书分析了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变迁导致了中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作者:顧燕翎

    本書旨在介紹十八世紀末以來各流派女性主義理論,以女性觀點描述解釋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及女性的第二性處境,並試圖尋求改善之道,探討如何根除宰制與附庸的權力關係,建立平等共存的新文化、新社會。內容包含:(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基進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女同志理論)、(後殖民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由九位本地女性主義學者通力合作完成。她們皆對台灣婦運議題及女性主義論述有著長期的投入與深刻的省思,書中,她們亦提出諸多有待台灣婦運繼續努力的課題。
  • 科技渴望性別

    作者:吳嘉苓、傅

    本書與《科技渴望社會》為台灣第一套 STS讀本。 台灣 STS 研究者群策群力, 透過 精選、譯介西方 STS 文獻的菁華,引領台灣讀者進入 科技與社會這個活力十足的新興研究領域。 每篇選文都附有台灣 STS 學者所撰寫的導讀,提綱挈領,同時也點出在台灣閱讀這些 STS 經典譯文的意義。 STS經典譯叢作者群 Londa Schiebinger,Michel Foucault,Ruth Schwartz Cowan,David Edgerton, Sandra Harding,Emily Martin , Steven Epstein,Thomas P. Hughes, Bruno Latour, Langdon Winner ,N. J. Jewson ,David Arnold,Karin Garrety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 吳嘉苓、成令方、傅大為、雷祥麟、吳泉源、陳恆安、李尚仁、王秀雲、蔡麗玲、林崇熙、劉士永、林宜平、林宗德、楊佳羚、周任芸、傅憲豪、方俊育、曾凡慈、蔣竹山、余曉嵐、周雅淳、顧彩璇、程雅欣為什麼哺乳動物最多只有其中一半有能力哺乳,卻要命名為 「哺乳類」,起碼也可以叫「吸奶類」啊?家用科技越來越普遍,家庭主婦居然越來越像忙不完的老媽子,科技難道不一定減輕家務勞動的負擔?精子穿透卵子,是很客觀的科學描述吧,怎會有研究把這種科學描述說成是租書店那種一本十元的羅曼史?這些女性主義 STS 研究,揭露了性別如何作為科技社會的組織原則,探索了科技如何成為性別關係的生成來源, 翻轉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 科技與性別怎麼相互形塑,渴望性別的科技社會為什麼會更友善與民主,本書提供了一些線索。
  • 盛世邊緣

    作者:洛楓

  • 就是援交

    作者:紫藤,午夜藍,青躍,合編

    自少女王家梅被肢解一案以來,社會一片鬧哄哄,政府、警方、學校、社福界、傳媒甚至普羅大眾,都對援交議論紛紛並猛烈抨擊。家庭破碎、道德淪亡、搵快錢,成為了社會對援交的終極答案。很諷刺地,社會在講這些答案之前,有沒有先放下偏見,聽清楚他們的生命歷程? 想改變當事人長期被「滅聲」的狀態,這就是出版的簡單想法。紫藤、午夜藍合編了《就是援交》,合作單位青躍,結合了7個援交男女故事及7篇社會分析,援交男女不是刻板一塊,各有各不同的歷程,各有不同原因參與援交,時代下的援交亦不單單只有他們。當代青春魅惑有價,7名援交男女具備一種在大社會之中確定選擇權利的氣勢,兼且散發出燦爛而快樂的氣質。 時代、文化、背景、人口結構的轉變,一定會帶來有新的現象,吳敏倫博士、許寶強博士、俞若玫、湯禎兆、紫藤以及大陸學者趙軍法學博士協助我們分析社會的不同面向,希望讓社會更瞭解從事援交的男女,還有我們自己,到底身處在一個怎樣的社會處境中﹗
  • 性史2006 : 16篇真實性告白

    作者:大辣編輯部∕著

    華文世界最情色的徵文活動 跨越禁忌、性別、世代、地域的情慾書寫 性,是自然的事,這尤其是自然的妙事;性史,是可以公開談論的事,這尤其要輕鬆愉快地來談。八十年前,北大教授張競生徵集十二篇青春男女的性經驗,完成《性史1926》,不僅為當時的保守社會投下一枚震撼彈,更讓讀這本書的人魂靈兒飛上了半天;八十年後的今天,性事不再隱諱,全民談性誰曰不宜,大辣出版因此舉辦「性史2006徵文活動」,全民性史寫作運動正式開啟。 〈本書為限制級,未滿18歲請勿閱讀以及購買〉 本書收錄十六篇跨越禁忌、性別、世代的作品,性愛描寫題材多元有趣,從性啟蒙、奇特性經驗到各種特殊性癖好,有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從七年級生到八十歲的老太太皆有。要將深埋於內心底層的一段段美的醜的甜的苦的身體記憶,再度反芻掘出,確實需要相當的勇氣! 成英姝說,第一名〈軍中樂園秘史〉使用的口語文字將各色妓女的描述、軍中樂園裡的生活作息、作者與妓女們的互動細節掌握得恰到好處,是可以滿足讀者的文章。楊澤說,第二名的〈女馬〉將青春期少女寫成一匹匹,已準備好出發上路的小母馬,馬鞍——奶罩既是甜蜜的負荷,也是自然與文明、先天動物性與後天人工性的混合表徵。許佑生認為,第三名的〈被攝/射體的美麗與哀愁〉將男性從性愛的傳統角色——觀看者,巧妙轉換為被看者,在由主動變成被動的落差過程中,檢視自身情慾的流動,頗富巧思。而其他十三篇佳作真誠且赤裸的性告白,不但詮釋了性愛的不同樣貌,更流露出對身體、對情感、對時光的眷戀與省思,也使讀者從中檢視自己的情慾光譜。
  • 性別越界在中國

    作者:周華山

  • 動物戀網頁事件簿

    作者:何春蕤

    http://sex.ncu.edu.tw/publication/2006/zoophilia_index.htm 在網路的年代,代表國家權力的查禁色情無所不在。不論國家是用新的規定還是舊的法律,不論是以保護兒少還是社會利益為名,藉著查禁色情,國家都要昭告人民,它有權侵入最私密的空間、禁止最個人的想像、剝奪最基本的自由。查禁色情是國家保持絕對優勢權力的密技。另方面,分食共享國家權力的保守民間團體,正是國家治理的好夥伴,積極製造性恐慌以壯大自身利益權力。 2003 年,台灣十餘個保守團體聯手向台北地檢署告發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的性研究資料庫含有色情圖片,要求教育當局嚴厲處置。此舉原想徹底消滅長年耕耘性權運動的何春蕤,然而法官們的無罪判決、國際學界社運界的反彈、本地社運的聲援、友人與各界的支持、以及何春蕤本人的雄辯,遏阻了保守派的攻勢與氣燄,中止了非理性與國家暴力威脅,讓人們在性恐慌的黑暗年代,乍見性正義與性人權實現的光亮遠景。 此一司法案件是台灣也是全球性權運動和性學術研究的重大里程碑,關乎網路檢查、學術自主、查禁色情猥褻的法律、動物權與人獸交的關係、性解放與婦運、保護兒少、社會運動等爭議。本書由何春蕤本人撰述的回憶錄串起整個事件的肌理,並收集了本案相關文件、報導、圖片、辯論、連署,完整記錄整個發展經過,不但為性權的爭戰寫下歷史,也展現了邊緣力量如何集結抵抗因而創造了希望和力量。
  • 我們的同志孩子

    作者:蘇美智

    對父母來說,得知子女是「同志」(同性戀者),不啻情天霹靂。有家長說,寧願兒子讀書不成、寧願他蠢鈍、寧願他壞,總之不要是「基」。家長除了覺得子女不能成家立室外,也怕他們受歧視,人生路難行。在《我們的同志孩子》一書,九個參加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的「同志家長支援服務」的家庭,訴說他們的故事,希望讀者能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同志議題。 真實的人生,往往出人意表。有父親好不容易接受兒子是同志,正煩惱怎樣向親友交代,怎知親友們一早知道,只是怕他不接受;有孩子還未「出櫃」,父母倒過來引領他出來;有對孿生子,弟弟是走得很前的同志,哥哥是虔誠基督徒...... 九個同志子女出櫃的故事,每一個都令人深受感動。 究竟是甚麼力量驅使父母跨過那世俗的高牆,與孩子攜手面對艱難險阻?每一個故事都明確告訴你:是愛的力量,是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有着愛,同志父母繃緊的心就會釋然,選擇重回孩子的身邊。 「如果,對於這本書我還有什麼野心的話,就是希望『同志的父母』這個不能自決的身份,能夠成為一個溫柔的切入點,引領大家從另一個角度,全新審視同志議題,然後,重新看到同志背後的那個人──而不單單是他的性傾向。組裡一位家長說得好︰『如果可以選,我猜他也不想跟別人不同,(當同志)又不是有什麼特別叻……而且同志一樣可以是好人。』 ……在那些又笑又喊的敍述中,你會看到爸爸媽媽的智慧,以及親子路上很多不同的可能──有爸爸形容自己中了『終身痛苦獎』,一直希望兒子改變性傾向;有父母老早猜中兒子的性傾向,反過來告訴兒子,他們都接納;有爸爸在漫長歲月裡,跟自己矛盾心情打了一場又一場硬仗。 你也會看到中國人緊密的家庭觀念給父母帶來的重擔,但是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為『心照』的文化,卻成就了家庭中最安靜又可愛的包容。你或許還會跟我一樣,驚訝於長者心頭之寬──當中幾個家庭裡的婆婆級人馬,不約而同都對同志兒孫的性傾向有容乃大。她們在悠悠歲月煉成的生活闊度,叫人驚豔。」(摘自蘇美智「導讀」) 推薦語: 二十二年前,我跟媽媽出櫃,兩母子大哭一場。我跟媽媽說:「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我只是想誠實地表達真我,追求我認為的幸福生活。」今天,我的父母都離開了,我不知道他們究竟接受了多少,但我感謝他們一直都尊重我的選擇,給我空間去讓我成為我。雖然我沒有自己的孩子,但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希望跟所有的父母一樣,為孩子們締造一個沒有懼怕或歉疚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們在關愛與寬容中長大。 —歌手黃耀明 父母要面對自己的子女是同性戀者,相信定必困難重重。但作為父母的我們,不是曾經許下諾言,此生會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孩子嗎﹖為何會嫌棄自己的孩兒呢﹖書中九個家庭的父母,用最真實的經歷告訴大家︰只要用愛接納子女,與他們並肩同行,即使關關難過,也終會關關過。 —資深傳媒人鄧藹霖 因緣際會,我有機會接觸到書中好幾位爸爸媽媽,深深記得他們在同志子女出櫃後的掙扎、矛盾和眼淚,那實在不易為外人道。父母的愛,是家庭裡最寶貴、最豐富的資源;他們因着愛,用勇氣與力量衝破社會的枷鎖和自己的恐懼,給孩子們堅定的支持和關懷。 猶盼這九個家庭的經歷,能讓我們拋開舊有的觀感,重新認識同志及其家人。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洪雪蓮博士 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 於二零零七年成立,是香港第一個服務同志及家長的社會服務。計劃的目的是為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提供整全的服務,回應他們的成長需要,並致力建立一個平等多元的社會。服務內容包括同志青少年成長支援、家長支援服務、義工訓練、性教育及愛滋病預防教育、老師及社工訓練、中學平等機會教育及公眾教育。 在過去五年,計劃共服務超過一百位家長及超過一千位同志年青人。二零一一年,計劃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評選為主題金獎。同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報告肯定計劃在推動平等機會的貢獻。 電話:2321 1103 (徐姑娘) 網站:www.newtouch.net www.facebook.com/parentshk
  • 色情無價

    作者:甯應斌,何春蕤

    色情是毫無價值,還是無價之寶?為什麼要認真看待色情? 這本書收錄了海內外七位重要的性/別作者的論文著述,針對色情的諸多面向進行批判討論。本書不是學術象牙塔的產物,而是介入現實的研究分析,涉及的議題都是當前重要的爭議。關心性/別與社會文化問題的讀者不可錯過。 認真看待色情/甯應斌 如何觀看色情/Laura Kipnis 台灣男同志網路色情猥褻的禁制/林純德 出路抑或死路?:從網路控管看台灣男同志、跨性別及特殊性少數情慾空間之發展與伸縮/巫緒樑 不貼就完蛋:業餘色情生產者的新媒體教育/Katrien Jacobs 色情無辜?:如何看待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七號及釋字六二三號/劉靜怡 風花雪月的顏色與利刃/游 靜 慾望、青年、網路、運動:從反假分級運動談台灣社運的新形式/卡維波(甯應斌) 色情之必要/何春蕤
  • 色情研究

    作者:林芳玫,楊瑛瑛

    與其辯論色情的好壞優劣,不如對性與身體採取自在的態度, 尋找媒介再現以外的愉悅來源: 狗的氣味與體溫、運動後流汗的感覺, 穿著內褲替小孩洗澡的男人、陽明山露天溫泉裡那一群豐腴、快活、聒噪不休的歐巴桑……, 這些不同樣態的身體在社會關係的環繞下展現牠們/她們/他們的自主與自在, 這些都是媒介再現以外的真實世界,等待我們慢慢去發掘與欣賞。
  • 彩虹熟年巴士

    作者: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貼近老同生命,當老大哥的最好朋友 傾聽他們的故事,開始學習和「老」相處 12位超過55歲的老大哥現身口述 逾半世紀的台灣同志歷史── 這些珍貴又難得的故事,最大的意義是讓不同世代互相看見,互相獲得同志生命的啟迪,藉著跨世代對話,我們學會怎麼與老年同志貼近,學會從這些故事中,看到台灣過去社會處境下,同志們精彩或辛苦的歷史,以及面對生命困頓、轉折的智慧。──本書主編 喀飛 ============================================================ 主編序 書寫與貼近 這本書的誕生歷經漫長的孕育。 說故事,特別是說自己同志生命的故事,是這群年紀超過55歲的大哥們不曾有過的經驗。訪談的時間從2006年底開始,經歷將近四年才誕生。 老同小組的義工大都非專業寫作者,「書寫」對每個人來說,難度各有不同。有些難度在跨世代對話的語言障礙,有些難度是聆聽故事、詮釋故事的人生經驗落差,有些難度則是不同處境下,對於作一個同志的人生理念差異。這些難度從訪談對話、逐字稿討論,到最後故事版的書寫,一一浮現。而這些看似帶給我們「困擾」、「疑惑」、「距離」的過程,其實正是老同小組(年輕)義工與老同大哥互相看見、互相瞭解與一步步貼近的必經歷程。 一開始興致高昂地與大哥進行訪談,聽他們訴說人生的故事。熱線義工的同志生命史和大哥們經歷的年代不同,處境的差異,從訪談時使用的語言就看得出來。剛開始,許多訪問的語句讓大哥停頓而無法回應,「你的認同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對未來老年生活有什麼規劃?」「你不會想再試試看找人定下來嗎?」 「認同」是同志運動開始後才有的詞彙,老大哥做一個同性戀,哪是從什麼「認同」開始!有的大哥三餐都不繼、一輩子經濟困頓,又何曾有資源、有心思「規劃老年的未來」。至於愛人、伴侶,誰不想?只是歷經人生起起伏伏的大哥們,各自有一套安頓人生、從容度日的軌道與念頭,或悠遊人間、或隨緣且戰且走、或靜心閒散,也不是一個選擇題可以作答。 書寫讓老同小組看見不同世代、不同位置的老年同志生命。認識更多老年同志之後,更清楚,每個老年同志的生命很不同,各有其獨特性。「老年同志」不是單一的面貌,隨著各自的家庭背景、社經位置、人生際遇而有差異。 老同小組曾經在校園同志社團邀請的「老同議題分享講座」中被問到:「為什麼大部分的故事呈現的是灰暗的人生?」「為什麼有些故事,大篇幅談的都是性?」因為這些故事帶給年輕同志的疑惑,讓我們有機會展開一場對話。 藉此重新勾勒過去,那個沒有網路、沒有手機、沒有同志社團、沒有同志遊行的年代的社會狀況。也試著讓年輕世代思考:在過去,當大哥們發現自己不是社會所能接受的「同性戀」時,除了新公園、戲院、三溫暖,到底能去哪?除了被迫結婚,偶而從異性戀婚姻中脫軌喘息,在社會的角落短暫相遇,還有多少抵抗社會壓迫的能力? 老同小組何其有幸,因為漢士阿嬤而和這麼多大哥結緣。也還好有阿嬤,讓我們在訪談過程中,有了最佳的「翻譯」。大部分的訪談,阿嬤總是陪伴在旁,對於大哥的述說或是我們的問題,隨時以生動的話語重新詮釋,填補之間巨大的落差,也適時蹦出俏皮的話語,緩和許多因為回憶而低落的氣氛,或是難以回答的靜默。當然,有時則是拉回主題,貼心地打斷大哥一時興起的滔滔不絕。 老同小組書寫義工們,曾經一度陷入「這樣的訪談能否作為完整呈現當事人生命全貌的口述歷史」的疑惑、不安與省思。在每篇動輒三、四萬字的逐字稿討論過程中,我們逐漸體會到,這些珍貴又難得的故事,最大的意義是讓不同世代互相看見,互相獲得同志生命的啟迪,藉著跨世代對話,我們(或者更多年輕讀者、社會大眾),學會怎麼與老年同志貼近,學會從這些故事中,看到台灣過去社會處境下,同志們精彩或辛苦的歷史,以及面對生命困頓、轉折的智慧。 於是,最後我們選擇了「貼近老同生命,和大哥們做朋友」作為故事書寫的態度。這本書裡的每個故事,都是不同作者從各自的生命經驗出發,書寫他眼中認識的故事主角。由作者為讀者說故事,述說他怎麼和這位主角做朋友,怎麼看待這位主角的人生。 這不是一本傳記,這是每位作者介紹他所認識的老同朋友的故事。希望你聽完這些故事,也和我們一樣,開始看見老年同志、和大哥們做朋友。 【許多的感謝】 本書出版,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 感謝漢士阿嬤的信任與相助,介紹訪談對象,讓這些相遇得以發生。 感謝所有接受訪談的大哥們,願意打開記憶帶領我們見識歷史的風華。 感謝基本書坊的總編輯邵祺邁,因為他的積極和鼓勵,讓我們把這個說故事的夢想實踐。感謝美術編輯蜻蜓為本書編排的心思。 感謝文化局對本出版計畫的補助。 感謝為本書嘔心瀝血書寫的老同小組成員,「這本書終於出版了!」 喀飛(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常務理事)
  • 性無須道德

    作者:甯應斌

    作者甯應斌(筆名:卡維波)長期從事性/別研究,《性無須道德》是他十多年來思考積累的成果,也是他對這個時代的性道德共識、性文化常識、性相關法律的分析批判。所有對於性/別問題有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重要的思考角度;相信本書既試煉讀者的批判思考能力,也能豐富讀者的性思想知識。 《性無須道德》保持了性倫理寫作的清晰明朗文風,也延續了性批判論述的激進爭鋒立場。本書內容處理了這個時代最具爭議的一些性/別議題,提供給一般學生、學者與社會大眾討論這些性/別議題時的關鍵論證,這些論證將持續地介入未來的性/別事件與論辯。
  • 我愛她也愛他: 18位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

    作者:陳洛葳

    他們, 是不受性別侷限的自由靈魂? 還是不願承諾、男女通吃的牆頭草? 雙性戀, 是一種神祕的少數族群? 還是最接近人性情欲的普遍傾向? 【第一本探討雙性戀的本土著作,看見情感世界無限可能性】 據說,發現自己是雙性戀(Bisexual),比發現自己是同性戀還令人焦慮。「我到底是不是?」、「Bisexual的定義是什麼?」、「別的雙性戀都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背後,透露出一股集體焦慮。除了難以歸類,找不到合適位置的不安,還有內化了社會歧視的愧疚。 雙性戀,一個難以歸類的族群,藏身在雙重衣櫃之中。 陳洛葳是台灣第一個雙性戀團體「Bi The Way」發起人之一,她為雙性戀下的定義是,你說你是你就是。她檢視歷來的相關研究,仔細耙梳了雙性戀者在異/同性戀社群內所受到的雙重歧視,探討社會上的刻板印象、異/同性戀社群各自的「雙性戀恐懼症」,勇敢追求雙性戀者獨特的性別認同。 書中並呈現了18位雙性戀者真實的生命故事,既有滲出了邊界的驚慌猶疑,也有悠遊兩個世界間的從容自在;原來,人類情欲世界真實的樣貌,是如此豐富旖旎,令人驚嘆! 把「一」等同於性別的真我或情感的堅貞,正是性別框架與情感結構的悠久桎梏。「跨」性別與「雙」性戀則以生命的多元現實突破「一」的想像。 ——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講座教授 何春蕤
  • 空間就是性別

    作者:畢恆達

    生活的空間,訴說性別的語言。注入性別觀點,空間也可以形塑新的性別關係!男孩爬樹大家稱讚「好厲害!」,女孩爬樹卻變成「野Y頭」。男生在操場上追趕跑跳碰,女生卻當可愛的啦啦隊。男人坐姿雙腳大開,佔據大片空間很豪邁;女生必須很秀氣,雙腳併攏微微斜擺。 為什麼,男人的謀略叫「雄心壯志」,女人卻被說成「最毒婦人心」?為什麼兩個人結婚,女人是「嫁出去」,男人卻是「娶進門」?為什麼,我們有女作家書展、同志影展,卻沒有男作家書展、異性戀影展?為什麼公共場所裡,男廁總是暢行無阻,女廁卻是大排長龍? 其實男生可以很柔軟,女生可以很剛強。男人不必逞英雄,為了競爭成功而互相欺壓;女人不必當花瓶,為了被愛被保護而乖乖順從聽話。娘娘腔和男人婆都可以快樂存在,異性戀和同性戀可以互相了解,每個人都可從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世界充滿更豐富的色彩。 繼《空間就是權力》後,環境心理學家畢恆達推出新作《空間就是性別》。本書是他長年針對台灣性別與空間的觀察,探討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背後,所運行的性別機制。空間的生產涉及複雜的權力關係運作,性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而注入女性主義的觀點,空間也可以形塑新的性別關係。
  • 男男正傳

    作者:江紹祺,Travis Kong

    《男男正傳》,記錄了六十三歲到八十九歲的一群老年男同志的歲月故事, 在男同志似乎永遠青春澎湃慾望奔騰的形象外靜靜述說著具體生命的平凡與精彩。
  • 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

    作者:高彥頤

    將纏足打造成一個同質性的課題,同時又摒棄其他競爭性的觀點,一律蔑視為「封建」,此乃現代反纏足運動最不朽的「功績」。撰寫一部真實的纏足史所遭遇的難題,部分就是源自這種現代的偏見:我們習於只從反纏足觀點來觀看纏足。為了探求那些被淹沒的聲音,為之撰寫一部另類的歷史,作者不得不抗拒一概而論的衝動、過度簡化的傾向,以及道德主義的口吻──正是這些衝動、傾向和口吻,綁架了我們當前所理解的纏足史。作者努力嘗試從各種局部觀點、前後矛盾的文字、與時代脫節或被時代遺忘的人們,以及常常難以自圓其說的零碎故事中,拼湊出一部歷史。 本書的結構,一開始先鎖定在纏足這項社會實踐「行將消逝」的現代,然後才回溯到傳統時代,最後止於它在文化聲望和情欲訴求方面,都達到極盛的明清時期。之所以採取這種歷史倒敘手法,乃是因為當前我們有關纏足的知識,就像書中第一部分所指出的,幾乎全然來自反纏足運動的觀點和文獻。從終結開始,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出一塊基地,由此開展另類的認知與感知途徑。 本書特色 *本書榮獲美國歷史學會2006年度瓊凱利婦女史著作紀念獎(Joan Kelly Memorial Prize in Women’s History). *作者將於今年六月(2007/6/25-7/2)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之邀,來台訪問。 書評 1. 高彥頤以其博學而嚴謹的治學態度,再加上頂尖歷史學者必備的想像力,突破了反纏足觀點的窠臼,娓娓述說纏足的故事,使我們耳目一新。──周蕾(Rey Chow),布朗大學安德魯梅隆人文學講座教授。 2.《纏足》是一部讓人引頸企盼已久的纏足史鉅著。它不僅呼應當今學界對於身體史與時尚史的關注,而且氣魄恢宏:書中處處引領我們對於帝制晚期至民國初期的中國社會與文化,產生新的認識。──羅威廉(William T. Rowe) 1. 在本書裡,她跨越了國族主義、女性主義和東方主義的框架,明確地將纏足擺置在時尚史的範疇之中。……層層遮蔽的纏足,有如一道道幻影,當它被呈現為欲望客體的同時,其實也不經意地透露出婦女們的我群認同。──費俠莉(Charlotte Fu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