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英国史

  • 爱尔兰简史

    作者:[爱尔兰]约翰·吉布尼 (John Gibney)

    一本真正的“爱尔兰自传”,

    新锐历史作家潜心之作。

    再现500年不屈不折的沧桑历史,

    反思翡翠岛今日的荣耀与困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爱尔兰1500—2000年五个世纪历史的简要梳理和回顾,涉及这个岛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经济史,既涵盖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克伦威尔的征服和殖民、大饥荒以及爱尔兰独立战争,也涉及与不列颠的争议、新教改革的影响以及爱尔兰侨民的全球影响力等。本书梳理历史但并不局限于历史,而是以小见大、由点及面,既介绍该国自身的发展路径,也提出了周边国家对爱尔兰发展的影响,将爱尔兰置于全球体系中进行论述,反思爱尔兰近代所遭苦难的深层原因。

    *编辑推荐

    一本真正的“爱尔兰自传”。爱尔兰本土新锐学者写就的爱尔兰史,摆脱“他者”视角的自我反思之作。

    细节丰富,情节生动。再现爱尔兰500年间从“欧洲乞丐”到“凯尔特之虎”的挣扎与复兴之路,谋求对自身更准确的定位和认知,对当代爱尔兰的荣耀与困局同样具有解释意义。

    小处着眼,见微知著。将爱尔兰的过去置于欧洲和全球历史的大趋势中,借爱尔兰的发展历程铺陈5个世纪风云激荡的全球变局。

  • 21世纪英国的社会阶级

    作者:[英]迈克·萨维奇(Mike Savage)

    为何社会阶级在当下的英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阶级的意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对社会流动和不平等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英国阶级大调查的分析显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划分21世纪英国社会阶级的三种资本类型,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关键不在于个体在某一时刻拥有多少资本,而在于这样的资本在长期持有的过程中给个体带来了多少累加性优势,从而使其区别于其他社会阶级。本书全景展示了21世纪英国的教育不平等和空间不平等,解释了螺旋式上升的不平等水平如何重构英国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流动,并导致顶层精英阶层和底层不稳定无产者的阶级分化,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的消亡。

  • 1666:瘟疫、战争和伦敦大火

    作者:[英]瑞贝卡·里迪尔

    1666为什么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

    三百多年前,英格兰如何走出黑暗与绝望?

    回顾现代伦敦的起点,再现英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亚马逊推荐“年度历史读物”、4.5星高分好评

    ★《卫报》《泰晤士报》《出版人周刊》《BBC历史杂志》——赞誉推荐

    ★英国权威伦敦历史研究者瑞贝卡·里迪尔重磅力作

    ★惊心动魄的灾难纪实,人类历史的悲情共鸣

    【内容简介】

    1666年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瘟疫暴发、第二次对荷战争宣告失败,一场严重的火灾侵袭了伦敦,接二连三地对这个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历史学家瑞贝卡·里迪尔聚焦这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它们所发生的背景,通过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原始档案的研究,透过一个个非凡历史人物的视角,穿过了那场空前的恐怖与转折时期的历史迷雾,为解读1666年英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虽然这重要一年的中心事件是破坏和失败,但1666年也让人们看到了当时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进步。正是在这一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伦敦公报》的创办,约翰·弥尔顿完成了《失乐园》,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雷恩的年轻建筑师提出了一个新伦敦的卓越构想——一只从旧城的焦土中升起的“石凤凰”。

    《1666》以其独特的风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站在通往现代化的十字路口的城市和国家如何完成了历史上伟大的重构与转折。

  •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研究

    作者:刘城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为六章来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基督教神学关于“人”的定义;基督徒的两种生活方式;宗教礼拜仪式与节日庆典;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尘世生活的人生榜样等。

  • 风雨横渡

    作者:西蒙·沙玛

    1772年初夏的一个早晨,伦敦城内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威斯敏斯特厅,静静等待王座法院大法官做出一个决定人类未来的判决:黑人奴隶是否应该获得自由?判决的消息犹如一阵旋风刮过大洋,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无数黑人间点燃了一场希望之火。他们挣脱奴役的锁链,从此奋身于追求自由的斗争中。

    在本书中,西蒙·沙玛以激情澎湃、超群绝伦的叙事艺术,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众多不知名的废奴主义者与黑人为解放奴隶而斗争的故事。他们认为,自由是属于全人类的权利,不因肤色有别。废奴者们在法庭上为遭人绑架的黑人慷慨陈词,带领他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北美战场,横渡风暴肆虐的大西洋,最终重返非洲故乡,在野蛮荒芜的塞拉利昂开创新的国度。蓄奴者的阻挠、革命者的虚伪、英国政府的干扰,甚至黑人同胞见利忘义的背叛行径,种种艰难险阻,都无法泯灭他们追求和捍卫自由的决心与勇气。

  • 帝国斜阳

    作者:布赖恩.拉平

  • 日落斜阳

    作者:潘兴明,陈晓律,陈祖洲,钱乘旦

    20世纪是英国衰落的世纪。在这一百年中,曾显赫一时的“日不落帝国”如今只剩下残阳的馀辉。然而,20世纪对英国来说,又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时代。本书共分六编,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帝国、外交、文化和科技诸方面叙述英国20世纪遇到的危机与挑战,深度分析了20世纪的英国从一个世界上最强盛的工业大国和占世界四分之一领土的殖民帝国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一个欧洲地区性力量的原因。同时,本书也指出20世纪英国的衰落仅指其丧失了大国的地位,失去了领导世界潮流的能力,其社会进步、和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却仍很明显的。全书史料丰富、论述精当,对读者了解英国有很大帮助。本书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学术界和传媒界广受好评。
  • 英国早期历史中的三次危机

    作者:迈克尔·V.C.亚历山

    《英国早期历史中的三次危机》主要内容:以诺曼征服带来的集权为起点,数百年间,英国王权发展波澜起伏,征服、大宪章、玫瑰战争共同展示了中古王权的演变与困境。集权、税收、个性乃至君臣关系的随机参与,带来王权、教权和各种地方势力的角逐,传统叙事手法展示了富于条理的理论概括无力揭示的乱象及欲辩忘言的宿命。当然,不论《英国早期历史中的三次危机》试图承载多少目的,战争与王公间跌宕起伏的角力,终究是朝九晚五生涯外的一丝华彩。
  • 英国史新探

    作者:钱乘旦,高岱

    本书是中英两国英国史学者首次深入对话与讨论的成果,反映了英国史研究的学术前沿进展。哈里•狄金森、钱乘旦等中英史学家携手合作,就英国历史上的国家、乡村、商业、城市化、人口、性别、宗教、思想、政治改革、历史分期等核心论题展开共同探讨。收入本书中的诸文,注重新材料的发掘、新视角的运用,既有旧题新诠、学术史的梳理,也有新问题的探索、新观念的尝试,展示了英国历史的多重面相。
  • 英国通史

    作者:钱乘旦,许洁明

    《英国通史》主要内容:记得我国世界史学界的一位前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坚持社会主义,就有必要了解资本主义;要了解资本主义,就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世界近代史。”前辈的这番话是很有道理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近代史主要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发展与最终要走向衰弱的过程。学习世界近代史,了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英国曾经进行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所建立起来的现代议会制度,对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英国还建立起了世界近代史首屈一指的殖民帝国,它对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作者在多年从事英国历史的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编著了《英国通史》,目的在于为大专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及其他各界人士更好地了解英国历史的发展与世界资本主义的整体过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 英国庄园生活

    作者:(英)亨利・斯坦利・贝内特

    本书是研究中世纪庄园农民的经典之作,它以1150-1400年为单位,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乡村生活的模式,季节的影响,田间劳动的知识,地租和劳役,庄园管理、民间娱乐、宗教影响、法庭近作等,从而全方位地勾画了英国庄园农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图景。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者,他的这本著作不仅回答了英国封建社会的起因问题,同时也让读者认识到资本主义所脱胎的土壤。
  • 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作者:Morgan, Kenneth O. 编

    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tells the story of Britain and its people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from the coming of the Roman legions to the present day. Encompassing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throughout the British Isles, the dramatic narrative is taken up in turn by ten leading historians who offer the fruits of the best modern scholarship to the general reader in an authoritative form. A vivid, sometimes surprising picture emerges of a continuous turmoil of change in every period, and the wider social context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ension is made clear. But consensus, no less than conflict, is a part of the story: in focusing on elements of continuity down the centuries, the authors bring out that special awareness of identity which has been such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British society. By relating both these factors in the British experience, and by exploring the many ways in which Britain has shaped and been shaped by contact with Europe and the wider world, this landmark work brings the reader face to face with the past,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British society. The new edition brings the story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vering the changes to British society and culture during the Blair years and the invasion of Iraq and its aftermath.
  • 1688

    作者:Steve Pincus

    For two hundred years historians have viewed England’s Glorious Revolution of 1688–1689 as an un-revolutionary revolution—bloodless, consensual, aristocratic, and above all, sensible. In this brilliant new interpretation Steve Pincus refutes this traditional view. By expanding the interpretive lens to include a broader geographical and chronological frame, Pincus demonstrates that England’s revolution was a European event, that it took place over a number of years, not months, and that it had repercussions in India, North America, the West Indies, and throughout continental Europe. His rich historical narrative, based on masses of new archival research, tra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foreign policy, religious culture, and political economy that, he argues, was the intended consequence of the revolutionaries of 1688–1689. James II developed a modernization program that emphasized centralized control, repression of dissidents, and territorial empire. The revolutionaries, by contrast, took advantage of the new economic possibilities to create a bureaucratic but participatory state. The postrevolutionary English state emphasized its ideological break with the past and envisioned itself as continuing to evolve. All of this, argues Pincus, makes the Glorious Revolution—not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first truly modern revolution. This wide-ranging book reenvisions the nature of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and of revolutions in general,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mmercialization, the nature of liberalism, and ultimately the origins and contours of modernity itself.
  • 社会变迁中的贵族

    作者:姜德福

    本书把16—18世纪的英国贵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从构成与特征、数量与流动、社会特征、社会地位与作用四个方面入手,展示了英国贵族在社会整体结构变迁中的地位与命运,揭示了社会转型与贵族阶层演变的互动关系。
  • 现代英国经济史 上卷 早期铁路时代1820-1850年(全两册)

    作者:【英】克拉潘

    本书是现代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史学家克拉潘的一部主要著作,共三卷。上卷叙述1820—1850年、即作者所谓“铁路时代前夕”和“早期铁路时代”的英国经济史;中卷叙述1850—1886年、即作者所谓“自由贸易和钢”时期的英国经济史;下卷叙述1887—1914年、即作者所谓“机器和国家的竞争”时期的英国经济史。本书是英国经济史著作中篇幅较大,史实较详细、资料较丰富的一种,对我们了解英国经济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

    作者:陈晓律,于文杰,陈日华

    《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和社会福利等角度,对英国现代社会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学术著作。英国原本地处欧洲一隅,并不发达,在现代以前也从来不处在欧洲文明的中心区域。然而,英国却比更多条件优越的国家率先完成了现代化的任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民族。尽管二战后英国已经不再是“日不落帝国”,但其政治文化遗产的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英国能够从一个偏远的岛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主要原因在于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两大创新产品:即现代议会制度及其政治机器的有效运作方式与工业革命。而能够提供这些创新的土壤,则是英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沿着法治化、民主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化轨迹前行的保证。 要保证这种发展轨迹不被扭曲,还需要一些十分重要的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支撑与配合。这样的一些内容,既是“软”的,又是“硬”的。说它软,是因为这些东西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却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说它硬,则是这些似乎像空气一样的东西,如果你违反了它的标准,你就会寸步难行。这些东西与“三化”一起,构成了一种我们称之为“英国式”的传统,并且在这种传统的左右下,留下了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因此,现代英国是一个历史进步的长期的产物,它在现代思想观念、地方自治、经济发展、法治、民族国家构建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是按照上述的轨迹逐步运作、逐步完善的。这种发展的轨迹,从一种大历史的视野来考察,有很多发人深思之处。
  • 一个普通法的故事

    作者:泮伟江

    上好英格兰这一课:读懂了英格兰,就读懂了现代世界! 《一个普通法的故事——英格兰政体的奥秘》隶属“大观文丛”系列,另有《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克劳备忘录》两书已出。 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法的故事,通过对普通法的形成与英国政体的嬗变之间的耦合关系的探寻,对普通法的成长轨迹与其结构化逻辑的思索,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如何理解英格兰的普通法与政体,关涉的恰恰就是如何理解现代世界的问题。 本书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英国本区区欧陆之边陲岛国,何以在这种政制下兴起,席卷了欧洲封建诸国从而称霸世界?英国政制之于欧陆、之于世界具有何种特殊意义? 本书并非聚焦于对英格兰历史与民情的面面俱到的描述与介绍,而是力在探索英国普通法的形成与英国政体的嬗变之间的耦合关系,作者追寻着福蒂斯丘、孟德斯鸠、梅特兰、波考克、麦克法兰、黄仁宇等先辈们探索英格兰心智时留下的线索与足迹,动态而生动地描述了英国普通法的成长轨迹,从而探寻英格兰的某种结构化逻辑。 这不仅可以证明,英格兰的历史并不是偶然的,神圣的王权被推翻,国王被送上断头台并不是偶然的,此后英格兰战胜法国成为欧洲霸主,又通过工业革命和商业金融革命,把整个欧洲和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也不是偶然的。这也解释了为何英格兰在失去了世界霸权之后并未消失在世界的版图之外,而仅仅是一种体面的失败,极大地保留着它的尊严与利益。 〖编辑推荐〗 上好英格兰这一课: 任何一个希望承担世界历史命运的民族,都必须在精神世界的启蒙与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英格兰的这一课。 本书正文是讲英格兰是如何成功的,附录则是交待英格兰是如何体面地失败的。所谓体面地失败,既指英格兰虽然失去了世界霸权,失去了帝国的荣光,但英格兰并没有随着帝国的坍塌,消失在世界的版图之中,或者作为老大帝国的遗留物而屈辱地存在于世界中,而是最大限度地保存着帝国的利益和尊严,并且仍然是世界政治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同时,这也意味着,虽然新世界秩序超越和克服了英帝国,却没有丢失英帝国得以崛起的政制内核,即普通法所塑造的政治秩序及其精神内核。恰恰相反,新的世界秩序恰恰是英格兰普通法所塑造的政治秩序和精神内核的进一步成长,克服了英伦三岛的狭隘性,且通过美国这个载体,达到了更高程度的世界性。 作者对英格兰普通法与英格兰政制逻辑的一种深度的“ 凝视”,并非仅仅是一种历史学面面俱到的细节研究,从而让人读罢此书,不仅仅是“知道”了英国,而是“读懂”了英国。
  • 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

    作者:郭方

    《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16世纪英国国家机构与职能的变革》全面地研讨了16世纪英国国家机构与职能的变革,进而阐明了英国近代国家形成的历史根源。书中各章具体论述了国家财政、枢密院、司法系统、地方政府、议会、教会、王权及社会等级在16世纪逐步产生实质性变革的进程,并对这些变革在近代西方国家形成中的重要历史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