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学图书馆文库

  •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作者:吴于廑

    全书共分十章,前五章讲希腊,后五章讲罗马。 作者要言不烦勾勒出希腊罗马古典奴隶制社会发展的轮廓。书中对人物、制度、战争、变革以及社会风尚、文化生活等等的叙述都和分析说明穿插在一起,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这样对每一史实的叙述,都不脱离历史发展的大势,既透过史实来显示历史的归趋,也从历史的趋向中看出具体史实的意义。因而,此10万字小书虽然并不包括希腊罗马史的全部知识,但能将精要部分提炼出来,使读者对这段重要历史发展的脉络获得初步认识。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作者:傅雷

    傅雷先生的这部名作,目前是国内被阅读最广的美术史著作,影响深远。
  • 谈美

    作者:朱光潜

    本书写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成书的三年之后,以书信形式,以青年读者为对象,谈艺术与美,但着眼于美化人生,与“十二封信”一脉相承,被称为“第十三封信”。这本美学入门之书,也是“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朱先生在聊天的过程中给与读者美的启示、美的教育,引导读者逐步认识美,理解美,掌握美的体系。
  • 在语词的密林里

    作者:尘元

    《在语词的密林里》收录的201条随感就是很好的例子。前100条完成于1991年。陈老此前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每期写几则札记体的闲文,谈论古往今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竞成了许多读者阅览该杂志时的首选。若干年后,作者“重返语词的密林”,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是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至2002年,又完成了收入《在语词的密林里》的后101条。 作者在语林中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从语义学角度探讨文字的变迁,不仅夹有例句说明,还配有百余幅古朴的小图,包括殷周秦汉的甲骨金文、碑刻石刻,玛雅和阿兹特克古文书,古希腊、古埃及图案,文艺复兴前后的书籍插图等,图文顾盼生姿,读来亲切活泼。 《在语词的密林里》这本无心插柳的小书,1991年初版时是“读书文丛”的一种,1998、2005年先后出有“三联精选”、“中国文库”版,此次出版已是第四版了。
  • 语文杂记

    作者:吕叔湘

    《语文杂记》针对许多常见的问题,以随笔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国古代有讲究用典的传统,但现代人对于这些典故常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将无同”是什么意思?“莫须有”指的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一不作,二不休”意思是“不作不休”吗?为什么还要安上个“一”和“二”呢?我们日常生活司空见惯了的一些说法是否就是正确的?报刊上经常能够见到的“情况基本属实”的说法对吗?口语表达与书面语有什么不同?文学和语言有什么样的关系……虽然每篇札记一般只有几百字,但涉及面广,包括语法、语义、修辞、正误等方面。吕叔湘先生在自序称“其中有些篇是仅仅起了个头,要深入下去还有大文章可做”。 本次出版的《语文杂记》,还收入吕叔湘先生的另一部“小书”——《未晚斋语文漫谈》(1991)。书中的文章,最初是为《中国语文》杂志所写,共计29篇。这些文章亦同《语文杂记》中的文章一样,海阔天空,无拘无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将二者置于一书,想必会得到读者的首肯吧。 吕叔湘先生(1904—1998)是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翻译家。在为数不多的关于语言学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中,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杂记》是一直为人称道的:针对许多常见的问题,以随笔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虽历经数十年,这些文字读来仍饶有兴味。表现了高屋建瓴的大家风范。大家写小书,对作者而言是厚积薄发;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更具有实际效用。
  • 论雅俗共赏

    作者:朱自清

    《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共收入“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在自序中,作者释题说,他“企图从现代的立场上来了解传统”,而所谓的“现代立场”,按作者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和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由此也正可看出作者把《论雅俗共赏》列为第—篇,并以之为书名的用意。 虽然作者自己把这集中的十四篇文章定性为“论文”,但其实并无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的艰涩枯窘、拒绝普通读者之感。相反,作者所选择的“逼真与如画”、“书生的酸气”、“百读不厌”、“禅家的语言”、“歌谣里的重叠”以及“雅俗共赏”等可称关键词的话题,虽然都属于中国传统和历史上重要的文学、艺术现象,但同时又有趣而吸引人,内容并不拒斥学院外的普通文艺读者。
  • 语文闲谈

    作者:周有光

    周有光先生的《语文闲谈》出版于1995年,收录语文知识八百条,分为十六卷;1997年出版“续编”,2000年出版“三编”,各收录语文知识一千条、二十卷,共计两千八百条、五十六卷。 “闲谈”因某种机缘,始于1976年,前后达二十多年之久。内容或采于街头巷陌,或集自书籍报刊,或记录奇思曼想;海阔天空,凡字句、拼音、语法、繁简、诗词、谜语以及古今历史、地理、艺术等无所不有;亦庄亦谐,笑话、趣事搜罗许多。写法上是想到哪就说到哪,长短不拘,多为三言两语;编排方式亦不甚讲究,不论内容类别,满五十条即为一卷——整个风格是“随意”,扣紧了一个“闲”字,让人想起古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又想起今人郑逸梅的《艺林散叶》。而作者却说:这些小品写作,用的是谨严的学术态度,表面上轻松愉快,骨子里紧张严肃。
  • 唐诗杂论 诗与批评

    作者:闻一多

    《唐诗杂论》涉及宫体诗、初唐四杰、杜甫、贾岛、孟浩然、李白诗英译等唐诗研究,属古代文学部分;《诗与批评》谈论的对象为现代诗人诗作,如郭沫若、田间、臧克家,以及诗的格律、现代派诗歌批评等。 全书两部分虽涉及唐诗与现代诗歌,年代差距较大,但研究和进入的角度相近,文笔风格统一;作者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对古今体诗都别有会心,文笔生动,斐然可观。
  •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作者: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

    全书用朴素的叙述勾勒出一代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 故事和书

    作者:孙犁

    孙犁晚年作品特别讲求章法,讲究起、承、转、合,以叙述的方式描写,以叙述的方式议论、以叙述的方式抒情,加之沉浮阅历,表现出很高的修养。本书精选作者晚年作品,大致分为往事回忆、“文革”人事、有关书的文章和读书笔记,从而将作者晚年作品的特点和魅力展现给读者。 本书选编的35篇文章,均为孙犁先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作,有往事忆旧,有读书体悟,文字朴素单纯,恬淡悠然。
  • 语文常谈

    作者:吕叔湘

    全书共分八章,重点分别为:一、语言与文字的辩证关系,二、汉字的语音、音韵;三、文字三要素的形、音、义;四,语句的结构;五、词义和句义;六、古今语言的变化;七、各大方言及推广普通话;八、汉字改革与汉语拼音。别看篇幅短小,这却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如旧字典中的反切法、古典诗词中的压韵问题,都有精要的叙述。 吕叔湘先生还是一位翻译家。《未晚斋杂览》收录的七篇读书札记,就是介绍外国作家和作品的,曾在《读书》杂志刊出。一这些文章既生动幽默,又可见学者的修养与识见,1994年亦结集纳入“读书文丛”。 1998年,“三联精选”第—辑选人《语文常谈》;时隔八年出版的“中国文库”本将《未晚斋杂览》收作附录,因读者喜欢,今复收入本文库。
  • 国文百八课

    作者:夏丏尊,叶绍钧

    《国文百八课》的内容安排,用书前边的编辑大意里的话来说,就是“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其中文话是编排的纲领,文选配合文话,文法修辞又取材于文选,这样就不但是让每一课成为一个单元,并且让全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部书全称《初中国文科教学自修用国文百八课》,是夏丐尊先生和叶绍钧(叶圣陶)先生1935年至1938年陆续编写,开明书店出版的。原拟定六册,每册十八课,共一百零八课;后两册因抗日战争爆发,没能继续编印,实际只有七十二课。因先期出版时已使用“百八课”名称,故以后出版仍沿用原名——也许有续完的想法吧。
  • 文章修养

    作者:唐弢

    《文章修养》是唐弢先生“二十七岁时写的一本小册子”,当时即定位于“作为青年们的课外读物”。上编六章,漫谈文字知识和演变经过,从文字到文章,从文章到文学,从古文到白话文,基本上是偏于史的叙述;下编八章,专谈作法和修辞,既有字、词、句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如何写会话等细节元素的探讨,也有搜集题材、确立主题和营造文气等文章大处的把握。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平易、简洁而生动,没有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刻板,也没有“八股气”。作者以史代论,大量征引感性的文学材料,包括诗词曲赋、古今小说和外国文学等,言必有据,富有说服力,又明白晓畅,设身处地地照顾到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