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季羨林

  • 蔗糖史

    作者:季羡林

    《蔗糖史》内容简介:经过了几年的拼搏,《糖史》第一编国内编终于写完了。至于第二编国际编,也已经陆续写成了一些篇论文,刊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杂志上。再补写几篇,这一部长达七十多万字的《糖史》就算是大功告成了。书既已写完,最好是让书本身来说话,著者本来用不着再画蛇添足、刺刺不休了。然而,我总感觉到,似乎还有一些话要说,而且是必须说。为了让读者对《蔗糖史》更好地了解,对《蔗糖史》的一些写作原则,对《蔗糖史》的写作过程有更清楚的了解,我就不避啰嗦之嫌,写了这一篇序。我不是科技专家,对科技是有兴趣而无能力。为什么竟“胆大包天”写起来看来似乎是科技史的《糖史》来了呢?关于这一点,我必须先解释几句,先集中解释几句,因为在《蔗糖史》内还有别的地方,我都已做过解释。但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给读者的印象恐怕不够深刻。在这里再集中谈一谈,会有益处的。不过,虽然集中,我也不想过分烦琐。一言以蔽之,我写《糖史》,与其说是写科学技术史,毋宁说是写文化交流史。
  • 病榻雜記

    作者:季羨林

    本書是著名學者、95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的最新大作,收錄了他自2002年生病住院至今在病榻上撰寫的90多篇文章。內容豐富生動,有回憶自己上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到畢業回到高中母校任教一年後又去德國留學的整個人生的最初經歷,從而瞭解先生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的生活、學習和奮鬥自強的感人的事跡;有回憶自己父母、老師和親友的文章;有為友朋寫的序和跋;但更多的還是先生平時所十分關注的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問題、社會公德問題、愛國主義與奉獻精神、人生觀、生死觀和人生感悟。當然了,先生也介紹了自己的發病經過和治療情況。但不管病情是嚴重還是緩和,即使是躺在化驗室裡,先生也始終堅持打腹稿,筆耕不輟。這90多篇文章、24萬字就是他老人家在病榻上、在治療中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可以說是他這幾年心血的結晶。書中不僅讚美了醫院、醫生和護士,更多的還是抒發了作者在新時代、新生活中老當益壯的豪邁之情。特別是作者將這豐富的激情借助精煉的語言、優美的文字、細心的觀察和生動的事例自然流暢地宣泄出來,從而具有更加強烈的震撼力和感人作用。可以說這部書不僅是先生的最新之作,也是先生的最佳之作,極富可讀性、感染力和教育意義。
  • 季羡林谈佛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谈佛》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印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
  • 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

    作者:季羡林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合起来占了其中一半。人类总共创造出了四个大文化体系,而中印各居其一,中印合起来,可以说也占了人类文化宝库的一半。中印两大文化体系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对人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两大文化体系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夺目的光辉,起源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覆盖面之广,生命力之强,门类之多,影响之大,可谓世上罕见。两大文化圈之间,又相互学习和影响,又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发展。正是,文化交流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几十年来,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加之勤钻研,他在语言学、佛学、历史学、文学、文化学、比较文学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但他用心最多、成就最大的则是对印度学的研究。在印度学研究方面,他对印度的语言、历史、文学、文化及中印文化关系史等方面有独到见解,成就斐然。因此,印度著名的瓦拉那西大学授予他最高荣誉“褒扬奖”、印度文学院授予他“名誉院士”。 中外文化交流也是季羡林先生一贯重视的,与上述几个研究领域有关,内容相当广,研究的时间也相当长,但重点还是在中印文化交流方面。当然,他的研究“还旁及中国与波斯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季先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演说和不同的著作中,对中印文化交流都有精辟论述,这类文章都分散在不同的书中,他的著作如“山”,读者想一一查找有关内容,费力耗时,也许不便。为适应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方便读者,今天,我把他的一些有关文章收集整理,精选25篇,汇集成册,经季先生同意,命名为《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一并发表。我想,这相文集不仅有利于中印友谊的不断发展,而且对中印文化交流会起到积极作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季羡林谈翻译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谈翻译》作者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不仅精通英文、德文、法文等现代外文,而且掌握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他既有丰富的译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为古代中外历史和文化关系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又在长期翻译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体现在他几十年来写出的谈翻译的文章中。
  • 季门立雪

    作者:钱文忠

    本书是一部学术思想论集。全书共收文四篇,约6万字。《季羡林与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季羡林与吐火罗语研究》是对季羡林先生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领域的分析与评价,《季羡林教授学述》是对季羡林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整体评价,《陈寅恪与季羡林》是把研究领域相对接近的陈先生与季先生作一比较研究,以昭示我国两代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际遇与成就。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季先生的学术研究基础浓厚、视野广阔,其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佛教史、中印关系史、西北史地研究、敦煌学等众多领域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正是由于季先生的研究领域太广、太艰深,不仅一般读者不能真正理解,甚至专业的研究者也很难对季先生的研究作一个全面的分析与评价。钱文忠作为季先生的学生,继承了季先生的衣钵,在青年研究者中已经是傲视同侪的佼佼者,由他来对季先生一生的学术研究作一个分析与评价,正是不二的人选。本书所收四篇论文,正好填补了此一空白。
  • 季羨林談人生

    作者:季羨林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份與命運、做人與處事、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學術大家季羨林先生結合多年來的生活體驗,暢談對人生的感悟。
  • 印度古代文学史

    作者:季羡林主编

    (前言) 本书是集体协作的产物,主要是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间的协作。 我们写作时,尽量阅读原作,至少是原作的翻译,这是写一部有创见的文学史必不可少的步骤。但是,有许多印度语种目前在中国还是空白,我们不得不利用其他语言的资料。 (目录) 第一编 吠陀时代 第二章 《梨俱吠陀》 地三章 《裟摩吠陀》和《夜柔吠陀》 第四章 《阿达婆吠陀》 第五章 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第二编 史诗时代 第二章 《摩诃婆罗多》 第三章 《罗摩衍那》 第四章 巴利语佛教文学 第二节 《佛本生故事》 第五章 桑米尔语桑伽姆文学 第二节 《八卷诗集》 第三节 《十卷长歌》 第三编 古代梵语文学时期 第二章 往世书 第二节 《薄伽梵往世书》 第三章 梵语佛教文学 第四章 耆那教文学 第四编 各地方语言文学兴起的时期 第五编 虔诚文学时期
  • 五卷书

    作者:

  • 留德十年

    作者:季羨林

    《留德十年》循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深情。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 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 阅世心语

    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可以窥见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等方面。是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