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形意拳

  • 形意拳理论研究

    作者:曹志清

  • 薛颠武学录(下卷)

    作者:薛颠著

    国民习于弱,始归咎于体力之不强;国俗皆右文,乃慨叹于武学之不振,呜呼惑已。夫熊经鸟伸,传自上古,少林武当,拳家辈出,吾华武术,岂真后人?顾谙武事者,或则粗野无识,唯知以力凌人;或则秘而不宣,唯恐以武犯禁,驯致御侮强身之术,起衰立懦之功,不能传主人人,渐成此萎靡无气之风习,滋可惜也。我友薛君颠,河北奇士也,精技击,通内功,复能不吝所知,欲尽所学之秘传,笔之子书,公之当世。前曾着《形意拳讲义》出版,早已风行南北,纸贵洛阳;近复着《象形会真》一书,于击刺腾闪之法,俯仰进退之方,罔不详晰指明,便人人无师自习,取象于狮熊猿鹤,而归本于练气练神,盖术也而进乎道已。予于武学一无所晓,力不能缚一鸡,而薛君乐与予谈,且示此编嘱为之序,子将何以为言哉?唯期此书一出,青年有志,人手一编,修养身心,共臻强固。
  • 薛颠武学录(上卷)

    作者:薛颠著

    本书内容包括:形意拳源流,形意拳基本理法,五行、十二行名称、具体锻炼方法、用法、点穴,拳经解释,等等。
  • 孙禄堂武学录

    作者:孙禄堂

    《孙禄堂武学录》由一代宗师孙禄堂挥毫所著,汇萃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的精髓,讲武法、谈技艺、论拳理,经验全示于后人,拜读名师之作作,享受的是一种取经得道的满足感,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武术情结。《孙禄堂武学录》至今仍是我们研究拳学的最珍贵的材料之一。
  • 逝去的武林

    作者:李仲轩 口述、徐皓峰 整理

    《逝去的武林:民国武林宗师传奇》口述者李仲轩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门下,深得形意拳大义;后隐于市井几十年,不为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所侵扰,洁身自好;及至晚年,机缘巧合之际,娓娓道来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传统武术界的人物风貌图,并透露了许多从前秘而不宣的练武秘技。滴水映月,令后学者得以窥见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

    作者:李帼忠,徐骏峰

    编辑推荐 逼死丈夫的凶悍媳妇; 持家有道的贤能女子, 共同谱写百年巾帼传奇。 徐悲鸿力荐的怪才名士; 维新变法中的少年豪侠; 民间戏剧盛赞的擒贼英雄; 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的威武将军, 多少风流江湖事,消逝沧桑的岁月中。 揭秘形意拳大师李仲轩的家族故事,凸显晚清世家弟子特例独行 系统解读武林绝学《象形拳法真诠》,探佚中国实战性最强的内家拳法 简介 本书是畅销书《逝去的武林》的续篇,继承了上一本书文笔洗练的口述历史文风,对著名武术家、形意拳大师李仲轩的家人家事进行了更深一步的介绍。与上一本书中颇为硬朗的武侠纪实不同,本书中更注重对“武林英雄”和“名士风范”等人文轶事的记录。书中涉及李家与如康有为、梁启超、徐悲鸿、秋瑾等近现代文化名人的密切交往,每一段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下篇中对民国时期天津国术馆馆长、武术大家薛颠创立的象形术武学进行深入研究。用200余幅象形拳法示意图及知名象形拳师的拳法演示照片,对薛颠的《象形拳法真诠》一书进行了系统、详尽、实用的剖析。该书通过佛道哲学诠释拳理,并独特的引入“形声、会意”等造字六书来说明对战的技巧,充分体现了“文武相通”、“相互参悟”的武学精神。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武术类图书,能让习武的读者读到“感同身受”的共鸣,也能让不习武的读者读到“发现武林秘籍”般的惊喜。一向惜墨如金的文学名家莫言先生看到此书,写下“高术不可妄用”题记。
  • 逝去的武林

    作者:李仲轩 口述,徐皓峰 整理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书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此书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