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文化史

  • 启蒙运动中的法国

    作者:[法] 丹尼尔·罗什

    本书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查法国的启蒙运动,对这一时期法国的社会状况做了分析,涉及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巴黎的都市研究,展示了整个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的法国城市文化全景。作者考查了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文化与政治灿烂的光辉历史,描绘出一副空间与时间的地图,讲述了政治、文化、物质怎样进入到日常生活的节奏中去。本书的写作并非我们说熟悉的18世纪法国,而是对社会生活的重组、思想的传播、传统生活下普通法国民众的服装、食物和装饰、读物、日常用品等。同时,作者还向大家展示了18世纪法国从巴黎到其他各省,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的家庭中的农民、商人、贵族、国王。
  • 中世纪的旅行

    作者:【法】韦尔东

    有一种观念,认为在古代尤利西斯(传说中的希腊国王,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和腓尼基人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探险家之间,横亘着的是一个死水一潭的中世纪。让·韦尔东用生动的实例和能够说明问题的文件改变了人们的这种观念。 让·韦尔东描绘的是一个广阔世界,从视野超不过所在教区、市集、磨房或离得最近的乡镇的农民,到“旅行者”,再到伟大的探险家(分别去过亚洲和黑非洲的马可·波罗和伊本·巴蒂塔)和那些在幻想世界里旅行的人,各色人等,都写到了。 他所描绘的这个广阔世界里的人,其活动范围,远不限于朝圣和十字军东征。 目录 导言:是蛰居家中,还是外出走走? 狭隘的视野 恶劣的环境 奔波中的生活 复杂的情感a 第一部分 方式 一 在大陆上 道路 江河 交通工具 困难 二 在海上 恐惧 船 船上的生活 三 支出 住宿 费用 四 地理知识 字面上的世界 地图上的世界 一个高明的错误 第二部分 心态 一 自我服务 获取 气派 二 为君王服务 外交官 信使 司法和财政官员 士兵 三 侍奉上帝 朝圣者和十字军 教会人士 四 发现广阔的世界 旅行者 探险家 漂泊者 第三部分 想象出来的事物 一 人世间 不可思议的事 虚拟旅行 二 彼岸 旅程 地狱 净界 天堂 鬼魂 结论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檔案中的虛構

    作者:[美]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

    《檔案中的虛構》是娜塔莉·澤蒙·戴維斯繼《馬丹·蓋赫返鄉記》後又一法律文化史著作。 这本書談的是十六世紀法國司法檔案中的赦罪故事和故事的敘述者。在這些凶殺與赦罪的檔案中不難發現,被判死刑的男性殺人犯的求赦狀得強調因突來的憤怒而誤殺,或因節日歡樂、心情鬆懈而過失殺人等;女性殺人犯則須在名節受辱,或在殺人現場情緒失控而至誤殺上多所著墨。戴維斯提醒讀者,這些赦罪檔案所載的故事純屬虛構,史家不可據以重建歷史;讀者也不可視之為凶案發生的始末。她的写作目的是要透過這些虛構的檔案,來探討存在赦免狀效益背後的文化邏輯;並且要表明:當時社會接受上述的敘述策略以滿足時人對某種凶殺故事的耽溺。
  • 新文化史

    作者:【美】林·亨特 主编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且赏识地检视现行的文化史模式,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具体例子则是关于当前进行中的新类型研究。
  • 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 1500-1800

    作者:[英] 劳伦斯·斯通

    20世纪 70年代 ,随着西方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家庭史作为社会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了史学家的广泛重视。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近代早期的家庭 ,更好地认识、理解现代家庭与社会。劳伦斯•斯通这本书以情感变迁为线索 ,重现了英国家庭从 1500年到1800年的历史。本书的主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尝试图绘、记录、分析、解释这三百年期间英国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上的巨大变化。这些巨大而无从捉摸的文化变迁表现在家族成员彼此关系的改变上,本书从法律、社会结构、风俗、权力、情感及性等方面来论述。
  • 維梅爾的帽子

    作者:卜正民

    故事,不只是故事!設計故事後的內容發想,與情境寫作訓練,透過引導觸發獨立思考與寫作的興致,才是經典閱讀!閱讀經典文學能讓人開展視野、提升生命感受力;然而培養閱讀習慣非一蹴可即,《經典閱讀力》系列,藉由引導閱讀與寫作技巧,讓孩子由衷愛上故事本身,進而主動了解與故事相關的各種資訊,並染上寫作癮。本書在不違背原作意旨、泯滅作者行文之美的原則下,將原作改寫、潤飾成適合兒童閱讀的版本,附標準注音,穿插精美彩圖,讓孩子徜徉故事情境,擴大想像空間。故事之後設計多種主題發想,讓孩子能在讀完故事之後,能透過不同的切入點,以嶄新的角度再次閱讀,有條理地組織故事情節,培養獨立思考的的閱讀能力;隨之有短文引導寫作與讀後心得題幹。先瀏覽,再根據故事後的提問重新翻閱,最後因應寫作需求,挑選喜愛的段落再次欣賞一次,這樣就能透澈了解一本經典之作。從現在起,你可以選擇僅僅閱讀「愛麗絲掉到兔子洞之後的奇幻冒險」,或是更多故事後的發想,關於邏輯、哲學、兒童心理等各種議題的深層探討,了解認識作者的生平及寫作背景……。拿起書,你會發現閱讀是多麼迷人,寫作又是如此自然!
  • 历史与记忆

    作者:(法) 勒高夫

    记忆在社会界、文化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对历史编纂的基本形式产生过巨大影响。不过记忆转化为历史的过程却颇为不易。本书收入《过去/现在》、《古代/现代》、《记忆》、《历史》四篇专题论文,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反思历史学,深入探讨人类经过的“客观的”历史——或日人类创造的或日奴役人类的“客观的”历史——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史学与记忆进行思考与解释,体现出为了探究真相所需要的深邃的和反思的精神,证明了历史是一门科学。它具备一切科学的特征和一切专业的特征。这对我们关注史学前沿最新动向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中国史学充分借鉴西方最新学术路径。
  • 档案中的虚构

    作者: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Natalie

    16世纪的法国实行皇家赦免制,戴罪之人可以通过陈情求赦而免死脱罪,赦罪书是由此产生的一种特殊文献。赦罪书的制度运作,讲述者、书写者、审阅者的种种表现,求赦故事的叙事结构和技巧,以及其中女性的声音,这些都是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精心分析的对象,16世纪法国社会一幕幕鲜活的画面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书字字珠玑,给16世纪的司法史、社会史、文学史投射了一道迷人的光芒。这是一份样本,让我们可以观察这位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力的历史学家是如何从事历史研究和写作的。——亨利·海勒,《社会史》 戴维斯一直致力于发掘来自16世纪的声音,重建我们与他们的直接联系。这部新作反映了她最深入、最精巧的探索……这部重要的作品第一次探讨了16世纪的男人和女人如何叙述(也就意味着建构)他们自身的生活现实。——乔纳森·德瓦尔特,《社会史杂志》 戴维斯的文笔一如既往地优雅漂亮,呈现了16世纪生活的丰富信息。——理查德·崔斯勒,《文艺复兴季刊》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任何一位法国史研究者都无法等闲视之。戴维斯通过赦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观察16世纪法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条新路径。——理查德·戈登,《16世纪学刊》
  •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作者:埃里克·沃尔夫

    本书选取1400年这个时间作为究的参照点在那结点上,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欧洲作为一种新变化趋势的心力量迅速崛起,欧洲大陆以外的其他不同来源的社会组和族群逐被卷入到这个全球性联结的整体中。作者秉承了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和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观念,以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在各大洲之间扩展为核心,考察了不同文化、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人群对这一巨大变化所做出的回应。
  • 生活与文化

    作者:蒲慕州 编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和本文的原刊数据,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考。   丛书汇集众多国际之名学者的名作。老一辈学者,如严耕望、劳榦、傅乐成、戴炎辉等,当代史学名家,如余英时、许倬云、禄耀东、毛汉光等,还有深厚的西学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陈弱水、颜娟英、李贞德等。云集了台湾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本丛书的文章的总的选录原则是以近期出版者为主,以展现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但各册也有不同。有的分册收录的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论文,如《生活与文化》分册;有的则收入较多几十年前的旧作,如《制度与国家》,这恰恰反映了台湾中国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转移。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资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关论文的查阅,都存在这一定的不便。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要求及时看到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促使本丛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台湾和内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一方面受西方汉学界影响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在研究论题上,除了传统题目,台湾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议题,如医疗史、身体史,为国际史学界所注目。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的出版,应会给国内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新的信息和新的关注点,对于两岸学术的交流和互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 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

    作者:刘永华 主编

    社会文化史强调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将社会史分析和文化史诠释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不能忽视相关人群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或这些现象之于当事人的意义,唯有如此,社会史分析才不致死板、僵硬;在诠释文化现象时,不能忽视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唯有如此,文化史诠释才不致空泛、玄虚。 本书按主题分成五编:一、认同,二、神明信仰,三、宗教仪式,四、历史记忆,五、感知、空间及其他。这些主题远远没有囊括社会文化史触及的所有课题,但应该说眼下比较重要的论题,大体已经涵盖在这些主题之下。 在选编论文过程中,编者考虑到论文触及的区域和时段,注意体现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史领域触及的区域、时段的广度。不过,不难看出,就区域而言,本书所收论文,对南中国的讨论多于对华北的讨论;就时段而言,对明清的讨论多于对其他时段的讨论,这种不平衡并非出自编者的研究偏好,也不意味着这些区域和时段才是社会文化史分析的有效研究范围,而是大体反映了目前研究界的现状。
  • 施尼兹勒的世纪

    作者:(美)彼得.盖伊(Peter Gay)

    施尼兹勒,著名的奥地利小说家和剧作家,伍迪艾伦之前格林威治村“愤青”们的榜样,纳粹焚书的第一批受难者;他的日记,被史学家盖伊当做叙事的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中产阶级形成的百年史。 从盖伊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中产阶级从来不是一个统一和自为的阶级,他们分散在各个阶层里,他们之间发生着无数日常的和委琐的利益冲突,他们通常具有政治上的软弱性。所以,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政治胜利,按照社会学家赫希曼的看法,恰好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是微不足道的群体,从来不构成对统治者的威胁,从来只打算通过金钱而不打算通过权力和名声获取满足感。
  • 诗与政治

    作者:姜进

    越剧在二十世纪的上海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从男班到女班的脱胎换骨。来自嵊县的乡下姑娘在改造越剧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她们所演绎的梁祝、红楼、西厢等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凝聚着女性的生命体验、诗性想象与政治诉求,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之私人情感世界 ,形塑了人们的婚姻、性别和爱情观。追踪这一段轰轰烈烈却未见于经传的历史,作者试图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之语境中探寻和思考越剧之意义。 本书以越剧在上海的发展为案例,研究上海都市文化在近现代的形成过程以及特点。越剧在三四十年代的迅速兴起,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象征着女性在都市公众领域的崛起。以越剧为透镜来观察中国传统性别结构及以此为基础的权力结构在近现代上海都市社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演变。
  •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

    作者: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

    在这本别开生面的书中,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一伯克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帕拉蕾丝一伯克在与九位引领了这场运动的学者的对话中,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在一系列的访谈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洛·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基思·托马斯和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别的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帕拉蕾丝一伯克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来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会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探究了历史学家们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背景,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其结果就是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它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会具有吸引力。 在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名声显赫的学者和一位敏锐的巴西提问者之间的这一系列对话。对于文化史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入门书了。这位提问者具有一种杰出的能力,从她的对话人那儿套取极有意义的东西,让我们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以及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
  • 人权的发明

    作者:[美] 林·亨特

    人权是如何被发明的,它们纷繁喧嚣的历史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感知,我们又是如何将它们保留至今天呢?林•亨特教授写作了这部非凡的文化和心智的历史《人权的发明》,证明了人权是如何在持续的争议之中延续至今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新文化史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在书中,作者颇富技巧地将人权置于一系列更广泛的文化变化的历程中来讲述,将人权与社会史联系在一起,提供了明晰和独到的简介。正如评论所说,该书可列入人权史的第一部必读之作,不可或缺。
  • 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

    作者:[美] 罗伯特·达恩顿

    弗兰克·安东·麦斯迈尔(Frank Anton Mesmer,1734—1815)与以其命名的催眠术(mesmerism)或“动物磁性论”(animal magnetism)是启蒙运动科学史研究中饶有趣味的一个领域,但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个主题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科学史领域,学者普遍对它缺乏兴趣,而且评价不高。丹皮尔认为,麦斯迈尔及其继承者的研究是“电在生理学中的作用的研究庸俗化”。
  • 后社会史初探

    作者:[西] 米格尔·卡布雷拉

    本书回顾了最近20年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精细地阐发了后社会史的蕴意,突破了历史学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史对社会范畴的既定理解,倡导词与物共同构成一个世界,即必须将意义系统置于社会范畴的特定框架,同时认识到意义始终是以话语的形式制作出来的。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开创性。
  • 茶馆

    作者:王笛

    本书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 拉莫莱特之吻

    作者:[美] 罗伯特·达恩顿

    不能把思想史作为一个简单的整体来看,而应从其多样性上来认识。思想史研究对象中,既有伟大的哲学家,也有目不识丁的普通人。罗伯特·达恩顿把这种历史研究取向自上而下分成了四个层次:“观念史(体系化思想的研究,通常在哲学论著中)、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史(日常思维、舆论风潮和文学运动的研究)、观念的社会史(意识形态和思想传播的研究)和文化史(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包括世界观和群体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