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章詒和

  • 錢氏女

    作者:章詒和

  • 楊氏女

    作者:章詒和

    楊芬芳,犯的是通姦罪:她與青梅竹馬的鄰居熱戀,卻在欺騙及半推半就下嫁給強勢陌生的軍人。故事就在就在苦戀與軍婚、性愛與強暴、炙熱與冷澀之間的衝突中展開,終於釀成一場通姦情殺之生死血案。
  • 順長江,水流殘月

    作者:章詒和

    若說《最後的貴族》寫了頭號右派章伯鈞身邊的戰友,牛津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的章詒和新書《順長江,水流殘月》,則只寫章伯鈞、羅隆基兩個人。其實,章羅是大右派,而在1957年反右派運動中,受苦最深的是那些小右派:十幾歲就被開除了的學生,二十幾歲就沒了工作的職工,還有被關押的,送了命的。要記住他們!記住他們,也就是記住了歷史。這是章詒和一定要用文字刻寫下來,使之成为民族的記憶。 该书只收人物传记两篇,即原民盟领导人,50年前被划为右派,至今为数不多未获改正的作者父亲章伯钧和"章罗联盟"的另一成员,原民盟领导人,亦未获改正的罗隆基的传记。 章传文题为《云山几盘,江流几湾,天涯极目空肠断----章伯钧在1957》.该文后面附录有:《章伯钧传达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讲话的记录稿》,《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处理党派内部右派分子的若干原则规定》,《章伯钧右派定性材料》等七件.及当时的反右漫画和会议记录等原件的照片 罗传文题为《顺长江,水流残月----泪祭罗隆基》。作者在论及罗隆基搞小圈子及章罗矛盾时,对罗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1957年反右后,章罗的观点才完全统一,才是“联盟“的真正开始。 文中还公布了1957年反右中在民盟中总共划右派5,173人,占全盟人数的15.6%.罗列了被划的副主席2人,中常委12人,中委27人,候补中委20人的名单。在中委,候补中委中共划右61人,占全部中委,候补中委的33.6%. 书前作者的《自序》立题:《我所悲兮在远道》,其中用几近一半文字,引用了1957年5月24日的《内部参考》-----《人民日报》记者以《对最近的中共整风有什么看法?》为题对作家冰心的采访。其结果是冰心的先生吴文藻被划为右派。 封4上面的文字是:“父亲的一生以及父亲的故事,是一页永远写不满的稿纸,因为他们的生命都了断在删节号上。我相信世上有许多事,会永远淹没在黑暗里。” 全书后面附:人名索引,出现一次著录一次。极便检索。
  • 總是淒涼調

    作者:章詒和

    人在陰影中待久了,便成了陰影的一部分,有些東西靠時間和生命,是無法沖洗和帶走的,即使抹去了,想必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以另一種形式與我們不期而遇。 -- 章詒和 人生向晚,處在動蕩的政治時局與瑣細的日常生活之間的雙重夾擊下,更加重了內心的悲情與恨意。「大江東去響寒潮,總是悽涼調」。這不只描繪了程硯秋唱腔之所以表達這分悲傷,也刻劃了章詒和數十個寒夜裡的驚悸;他們一個用那低迷委婉、延綿起伏的純粹聲腔,一個用那嘔心泣血、如椽之筆,訴說那荒謬時代難以言喻的傷痛與扭曲。 這本書裡因有告密、臥底而顯得沉重,而這些告密者、臥底人,都是章詒和父母的朋友,甚至還聯繫著兩代人的情誼,所以,下筆時她常常淚流不止。這期間章詒和三赴新疆,希望藉由天山腳下的一草一木和浩淼的沙,讓蒙塵的心靈得以修復,還原人心固有的溫軟澄澈。這些殘陽裡的人物,消散了紅塵,因為她知道現世浮華和晚世尊榮都會隨風散去。
  • 劉氏女

    作者:章詒和

    寫在前面 我在監獄蹲了十年,和女犯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二十六歲到三十六歲——比某些夫妻的婚齡長,比很多小倆口還親。那裡,外表平靜如鏡,其實,終日翻江倒海。 每個犯人都有經歷,而經歷就是故事。不少女囚進了監獄,又有了新的故事。《劉氏女》是其中之一則。一九八○年,我把劉氏女的故事講給吳祖光聽。聽後,他在客廳走來走去,激動地對我說:「詒和,把你剛才說的,落到紙上,就是中篇。趕快寫吧!」 三十年後,我把她「落到紙上」了。但吳祖光先生已去世多年,大概真的「劉氏女」也走了。 我不寫政治,不說制度,筆墨集中表達女囚的命運,窺探她們的內心。這是我的一次嘗試,嘗試寫小說。很吃力,也很賣力,用盡氣力也未必好,但我會繼續下去。 2010年12月寫於北京守愚齋 章詒和
  • 可萌綠,亦可枯黃

    作者:章诒和

    储安平、康同壁、张伯驹、马连良、言慧珠等文人、艺人,每一个人物,每一篇故事,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直抒胸臆,透人心扉。章诒和优美的文字超越了意识形态,她倾诉的情感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中国散文大家的气派。本书所述的五位人物,他们像传说一样过去了,每一个都是夺目的、悲伤的。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种宿命,谁也无法藏匿货逃避。他们像瑰丽却肃杀的秋景,搅碎了人生如梦的愁肠。连我自己都没有重读的勇气,怕老泪涌出。”
  • 这样事和谁细讲

    作者:章詒和

    左右搖擺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常態。左是「改造」出來的,右是「原生」的。 時值中共建國六十年舉世矚目,然章詒和藉筆下知識分子命運,呈現一個不一樣的共黨歷史面貌。承繼《往事並不如煙》,《這樣事和誰細講》以更多元的史料,細膩鋪陳中國民主同盟一代知識分子的才情壯志、幽微無奈,從其進退見風骨。歷史的無情檢證與荒謬,章詒和領受、回首人生種種孤絕冰寒,但亦清晰清淡。 《這樣事和誰細講》涵括四位人物:翦伯贊、千家駒、羅隆基與李文宜,他們隨時浮沉,其中翦伯贊不幸自殺,千家駒終身反省贖罪,羅隆基自認心靈「無家可歸」,而李文宜則選擇一輩子對共產黨忠誠。一幅幅工筆的知識分子肖像,與中國近代史相互糾纏,映照出政治的殘酷與人性的脆弱。 誠如章詒和在自序所言,二○○九年是高度敏感的一年,「我們民族很偉大,也很悲哀」,這樣悲哀到流淚的一本書,或許在這敏感的時刻,還可以讓人記起一些自己信仰過的價值。
  • 最後的貴族

    作者:章詒和

    這本書是章詒和女士對往事的片斷回憶,由章詒和女士將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往事並不如煙》更名為《最後的貴族》,交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其原因有二: ◎以中文繁體字版在海外發行 ◎更加完整,沒有刪節,並經過補充和修改 本書像一部中國知識份子的心靈史,從中可以讀出人心的複雜。以往對一九五七年反右歷史的敘述,多有一種簡單化的毛病,好人、壞人,一目了然。但在章詒和的筆下,受迫害的章伯鈞、羅隆基也好,參與迫害的史良也罷,他們的內心是那麼的複雜,有亮點,也有幽暗……一場反右運動,其背後的場景十分複雜。政治清算的背後,摻雜著各種各樣的恩恩怨怨,我們看到的是私人的恩怨怎樣以一種公共的名義加以傾訴,而公共的清算又如何借助了私人生活的隱秘話語。 人性的卑微與高尚、複雜與扭曲,文人的寂寞與不屈、淡泊與尊嚴,透過章伯鈞之女章詒和的筆觸,道盡大時代中一小群知識分子無可奈何的命運。過去中國史家對於一九五七年反右歷史的敘述多少失之偏頗,透過作者對往事的片段回憶,無論是受害者的章伯鈞、羅隆基,迫害者的史良,每個人物的心靈深處都閃爍著或幽黯或光亮之。 【2004年好讀回顧:出版人愛讀本】初安民(印刻出版 總編輯) 認為2004年最值得推薦的一本書:「作者學戲劇出身,所以筆下這些上層知識分子的際遇與性格便也充滿著強烈的戲劇性。她透過諸多『現場(?)』觀察的幽微細節,讓筆下的人物生動細膩,更具說服力,尤其詩意的文采,讓全書讀來毫無政治歷史文章的乾澀無趣,反而像小說般栩栩如生。」 【開卷推薦理由】書中謂:「生活是一部法律,甚至是酷法。普通人除了服從以外,又能怎麼樣?」然而,作者以一己記憶對抗官方歷史,用個人書寫抵拒集體遺忘,此書給世人的最大啟示,不在弱者仍能平反,而在提醒了強者:但凡還有記憶與書寫的存在,往事便不會如煙,是非亦沒有塵封的可能。此書另一動人處,乃在透悟了政治的底醞,政治惡象並不會隨時間消逝,必須世人時時警惕。往事固不如煙,前途亦未清朗。(盧非易) 章詒和記憶的“真正版本” 這本書有兩個看點,即說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一是歷史,二是文學。 由歷史角度來看,“中國頭號大右派”章伯鈞次女的這個作者身份不期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章伯鈞即是在 1957 年的反右鬥爭中著名的“章羅反黨聯盟”的首腦人物之一,作為章伯鈞的女兒,章詒和個人記憶中的歷史自然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珍品。章伯鈞、史良、儲安平、聶紺弩、康同璧、羅隆基等近十位在中國現代史上聲名顯赫的卻鮮少記載的人物,他們在政治生涯中的起落沉浮,在個人生活裡的風花雪月,都在章詒和的追述中一一鮮活再現。 在以往關於反右運動的學術研究中,1957 年經歷劫難的中國知識份子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精神活動,一向較少為人所知。由這點看,此書堪稱一部“以史為鑒”的教材。 由文學角度來看,作者放棄了以往許多同類書籍側重政治事件的做法,選擇以鄰友交往、家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將歷史與回憶相融合的寫法,真摯感人。這也是這本充滿哀悼與殘酷的“歷史”書,何以具有如此大的藝術感染力和文學衝擊力的關鍵因素。 在章詒和散淡如煙的文字追述之下,湧動的是鉛雲般沉重的思緒情懷。那個特殊年代、在劫難中掙扎的中國知識份子,他們在特殊的歷史情景中以特殊的方式保持了自己對文化和精神活動追求。讀來發噱處令人怒髮,艱厄時使人鼻酸,深刻處讓人心靈震撼,相濡以沫時又眼眶濕潤。 而繁體版本《最後的貴族》相比之簡體版《往事並不如煙》來說,不僅僅是名字上的變動,在內容上也因為沒有逃避一系列政治敏感內容而收集得更豐富、更全面,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得到了更真實、更完整的再現。甚至連章詒和自己都認為繁體版本才是她記憶的“真正版本”。 --誠品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