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魏晋南北朝史
-
《資治通鑑》十六國資料釋證
本书为《通鉴》十六国资料中汉赵、后赵、前燕国部分的考证文字。《通鉴》独家保存的十六国史资料,其可供参考之处就是对正史的补充。《通鉴》这方面的价值,仅从个别段落是不易看清的,本书将《通鉴》中相关文字全部辑出,逐条与《晋书》、《魏书》及《御览》所引《十六国春秋》残卷等比较,分析各种差异及其产生的背景,辨别诸史文字、内容的真伪。作者搜罗《通鉴》独家保存的十六国史文字,分别附录於各国资料考释之後,以便研究者利用。 本书考查《通鉴》作者处理十六国资料的思路,甄别因误读或改写造成的舛讹,尽量复原各种关键的细节,意在为十六国史的研究,提供一种基础性的资料。作者更大的企图,则是尝试一种方法,即以《通鉴》为基本参照系,全面衡量、判定各种十六国文字的史料价值,利用宋代学者司马光等人的研究成果,从现有少量的中国中古民族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为21世纪的中国学研究开辟一点新的空间。 -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
本书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前田正名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研究和北魏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正篇共分七章,分别从北魏桑干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居民结构、都市景观的发展情况,以及平城周围的交通路线、商业贸易等方面入手研究;另附三篇论文作为附篇,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北魏建国以前的拓跋部历史及建国后至迁都洛阳为止的北魏历史,并揭示了沿太行山脉东麓的交通路是东亚极为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线。 此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及日本东洋史研究学者的必读之书,许多观点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
府兵制度考释
《府兵制度考释》内容简介:谷霁光(1907-1993),湖南湘潭人。史学家。曾任江西大学校长,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长于中国古代兵制史、经济史的研究,代表作有《府兵制度考释》、《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等。《府兵制度考释》,196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重印。此次改由中华书局出版,即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录排而成,并增补《四论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府兵初期资粮与军备问题再探讨》、《五论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府兵制的确立与兵户部曲的趋于消失》两文(据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谷霁光史学文集》第一卷录排),以全面反映作者在府兵制度研究方面的成果,收入《现代史学家文丛》。 -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
青徐兖三州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统一性,古代天文地理学家即把青徐兖三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看待。青徐兖地域对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很有必要把青徐兖地域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从各派政治势力在青徐兖地域的权力角逐、中央王朝对青徐兖地域的统治以及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和青徐兖籍人士对中央政治的影响等方面,研究公元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的政局变迁。 第一部分考察青徐兖地域的政区沿革以及青徐兖地域的一体性和重要性。 -
王伊同学术论文集
癸酉丙子间,予肄业燕京大学本科历史系,即妄事写作。如《补 》、《陈履和传》、《竹汀经史子问答与类辑》,分载《史学年报》、《天津大公报·史地周刊》及《燕京大学图书专刊》。辛巳业燕京大学研究院,受聘成都金陵大学。越二年,还滴海外,意到笔随,固未暂废。或中文,或英文,绩稿若干篇,多载中外学报,专书勿与焉。乙丑退休,任教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偶晤艺术印书创办人严一萍先生,语及拙稿,欣然承印,后半载而书成。凡中、英文名一册,合八百七十页。越十余年,友人范子烨君以台刊非或内所易致,乃商之北京中华书局当轴,就中文之部分先择其要者汇为一编,排版发行。 -
魏晋南北朝史发微
此书是著名史学家高敏先生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专著,共收入文章二十一篇,分别对二十一个专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地理、史学等多个方面。作者五十余年来治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断代史,造诣很深,在此基础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较之专治某一断代史者更具功力,有着自己鲜明的学术特色,许多见解具有独创性,学术价值很高。此书是高敏先生大半生学术研究的精华,是治魏晋南北朝史及中国古代史不能不读的重要参考书。 -
田餘慶先生九十華誕頌壽論文集
田余庆先生是湖南湘陰人,1924年2月11日生於陝西南鄭(今漢中市),先後肄業於湘雅醫學院 和西南聯大,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系,此後一直服務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任助教、講師和教授,擔任過歷史學系系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席,是北大歷史學系建系以來執教時間最長、教澤沾被最廣的教員之一。今年是田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各界学者纷纷撰写论文致贺,汇成此论文集。 -
两晋宗室制度研究
本书以两晋宗室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课题选题视角新颖,对两晋宗室的管理制度和宗室成员的仕宦制度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提出了新的或独到的看法。并进一步对两晋宗室制度的渊源、变化以及与其他时代的区别以及宗室制度对两晋政治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考察。 -
谣谶与北朝政治研究
《谣谶与北朝政治研究》,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导论、谣谶、佛道之争与高齐政治、谣谶、山东地域势力与北朝政治等。姜望来的这本《谣谶与北朝政治研究》拟以北朝时期某些重要谣谶为切入点,具体探析其政治、宗教、社会内涵及其深刻影响;透过相关谣谶之政治文化含义,进一步考察这一历史时期政权嬗替、佛道之争、地域势力变迁以及北朝整体政治进程的内在线索与规律。 -
從西郊到南郊
“西郊”與“南郊”指的是兩種不同的國家祭典,分別代表了兩個關係既密切、卻又頗有一點距離的文化體系──“西郊”是拓跋人的祭祀大典,代表北亞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則是兩千年來漢族王朝國家祭典的核心,同樣也是祭天的儀式。 在北魏史的研究領域裡,孝文帝的遷都與漢化,無疑是個聚光的焦點,特別為中國史家所津津樂道。孝文帝的致力漢化,當然是個無可爭議的史實,只是,史家在研究這個主題時,多半強調拓跋人“漢人”的必然性與正確性,有意無意間似乎忽略了當孝文帝開始推動其漢化政策,尤其是遷都不過三十載之後,北疆即爆發了“六鎮之亂”(A.D.523),北魏帝國的喪鐘自此響起。從某個角度來看,孝文帝熱烈推動的遷都與漢化運動,反而間接導致了帝國的土崩瓦解,為何如此?本書就是對這一個問題的解答。 -
拓拔氏的漢化及其他
拓拔氏的汉化及其他:北魏史论文集,ISBN:9789867862563,作者:孙同勋著 -
山居存稿三编
《唐长孺文集:山居存稿三编(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简介:读王梵志诗偶见、唐先天二年(七一三)西州军事文书跋、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西州府兵、跋吐鲁番所出千字文、周文武陵考、巴而朮阿而的惕斤传译证、箭内亘可敦城考驳义、耶律大石年谱等。 -
北镇势力与北朝政治文化
苏小华所著的《北镇势力与北朝政治文化》是由五组相对独立的专题构成的。最初的一篇是关于孝庄政权兴亡的思考。当时正在关注北魏宗室的演变,注意到宗室在北魏末年的分裂趋势,于是就从孝庄朝廷着手研究。在完成孝庄政权的研究之后,与之紧密相关的尔朱家族就成了下一个思考对象。之后,孝武政权与高欢的关系以及与关陇政权建立的关系的研究,又引出了对西魏北周、东魏北齐政治文化的思考。由于学界对这两个问题研究比较充分,所以转而研究了北镇社会。在初步理清了北镇社会的几个特征后,感觉对北齐、北周、隋、初唐史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就北镇人物在东西政权中的影响作了一些工作。所以本书上起北镇起义下至隋末唐初,而这一段正好是北朝从一个统一政权经过分裂再走向统一的历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有探讨的价值。 -
再造封建
中國中古時期的「封建」,與西周的「封建」,乃至於現代認知的封建,實為不同的概念;本書對於魏晉南北朝的封建制度與政治秩序,有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本書以爵制為研究重心,探討中國中古時期封建的意涵,以及爵制與政治秩序的關係。中國中古封建體系,名義上遵循西周封建制度,實際是經由戰國兩漢以來儒生、士人不斷追溯重構,形塑出一套關於西周封建的「歷史記憶」。中國中古封建以王爵與五等爵替代西周諸侯,建立天子冊命諸侯統治封國的架構,並藉由儒家經典與漢魏故事,制定專屬諸侯的「開國」制度與「茅土」儀式。各王朝也藉由冊封周邊勢力,建構天下秩序,彰顯政權居於天下共主的地位。本書不僅關注封建體制的具體實踐方式,也重新考察中國中古時期的政局與制度變遷。 -
魏晋南北朝考古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魏晋南北朝考古论著,按照城址、墓葬、手工业,宗教、中外文化交流五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考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探讨了各类考古学遗存的发展演化规律,揭示了考古现象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描绘了汉晋传统文明、胡族文明、外来文明碰撞融合的状况,以考古学方式展示了秦汉文明经由魏晋南北朝演变为大唐文明的具体过程。 -
南北朝那些事儿
《南北朝那些事儿4(大结局)》为《南北朝那些事儿》系列图书第四部“大结局”,继续讲述南北朝大历史。高欢折戟玉壁,侯景叛乱失败率八百骑南渡淮河。萧衍引狼入室,被围台城。各路诸侯作壁上观,萧衍平静地结束人生。侯景激起江南大乱,陈霸先兴起岭南。高氏与宇文氏先后称帝,北齐、北周大战,随着斛律明月与兰陵王的冤死,沉迷于玉体横陈和琵琶美酒中的无愁天子高纬一败涂地,北周一统北方。杨坚篡权建隋,举兵南征。南北朝在横渡大江的铁马金戈的轰鸣声和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乐中缓缓落下帷幕。至此,作者已成南北朝历史的写作。前三部分别是第一部“刘裕拓跋珪卷”,第二部“南北争霸卷”,第三部“乱世枭雄卷”。 《南北朝那些事儿》全部图书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感谢读者支持。 -
魏晋南北朝史论合集
本书是以魏晋南北朝史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集。 我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工作始于1978年。这一年,我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导师何兹全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史专家,在中古史研究领域中有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对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很多成果属于开创性的。先生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为经济史。受先生影响,我最初的学术兴趣也可归人经济史范畴。1980年底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的论文《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土断问题》,就是这一类型的习作。这篇文章从选题到谋篇布局乃至遣词用字,无不留有模仿先生文章的痕迹。《东晋南朝时期国家户籍、名籍中的各类人口》是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此文从户籍、名籍的角度分析了国家所控制的各类人口,进而对当时社会结构的某些特点进行了概括。这篇文章不但整体思路受先生启发,而且有些提法还直接采用了先生的现成结论。因为篇幅较长,这篇文章一直未有全文发表的机会。部分内容,曾以《略论东晋南朝时期的吏民》为题,在《j匕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刊载过。从1981年至今,20多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这篇学位论文略显幼稚。学养的不足,使很多文献材料未能囊括进来,特别是关于简牍、文书以及碑铭材料的缺漏,更是一个失误。不过,如此文这样系统地讨论国家控制的各类人口的论文,一直没有见过,所以不揣简陋,将它收入本书之中。 本书共收录长短不齐的论文18篇,所涉及的专题比较广泛,既有社会文化方面的,也有政治、经济方面的,还有史学史、学术史回顾以及人物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正因为这一特点,故将本书定名为《魏晋南北朝史论合集》。 从1987年起,我比较关注有关社会史的一些理论问题。在为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通史》撰写的《总序》中,系统地介绍了自己的社会史观。读者如感兴趣,可以参看。《六朝时期江南社会风气的变迁》是运用这些理论思考、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现象的。文章发表在1988年第2期《历史研究》上,收入本书的是未删稿,并改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民问题的综合考察》,最初刊载于《历史研究》1991年第2期,原题为《两晋之际流民问题的综合考察》。这次收入本书的是修改稿。此稿不但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流民”的定义,而且将讨论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对这一时期流民群体以及组织进行了分类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结构的更新》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与文化的互动》两文,是在编著《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过程中的心得。关于政治史的论文,本书收入3篇:《两晋前期的党争与武帝的对策》、《北魏初年都址的选择及其对前期社会的影响》和《北魏明元、太武两朝的世子监国》。这几篇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吸纳了政治学的营养,从而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如两晋前期党争异常激烈,而晋武帝不但容忍朝廷存在派系斗争,甚至还有意识地制造和利用党争。原因何在?一般的史学理论很难解释,而运用政治学的观点和方法解析起来就很容易。这和王朝带有极鲜明的大族联合政权色彩的特点密切相关。在皇权强大的时候,避免朋党纷争对皇帝集权和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行是有益的。但在皇权薄弱时期,中枢权力圈内存在两派对立明显优于一派突出,这样可以使他们互相消耗、互相制约,从而避免他们集中力量把矛头指向皇帝,威胁先天不足、力量有限的皇权。 关于经济史的论文,除前面已提到的研究“土断”和人口问题的两篇论文外,本书还收入《东晋南朝官俸制度概说》和《魏末晋初的陂竭之害》两文。这一时期官俸构成相当繁杂,除一部分以物质形式支付外,还有一部分通过力役的方式供给。职官俸禄的供给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合拍的。东晋南朝时期,自然经济在人们经济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并不发达。影响到官俸制度,就形成了以秩米和俸帛为主、禄钱为次的特点,甚至在实物不能充足供给时,遂采用职田形式,直接对劳动者进行榨取。职官的给力制度更是随着自然经济的抬头,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强化而出现的。 《皇甫谧研究》本是应中州古籍出版社之邀,为《中国古代史学家评传续集》而作的。后来书不出了,文稿被我投给《兰州学刊》,发表于该刊1988年第2期。这个以人物评价为中心的史学史课题,在研讨过程中,我越来越对皇甫谧这个历史人物产生敬佩之情。他顶着强大的政治压力,拖着残疾的病躯,在极端贫困的生活条件下,完成了《帝王世纪》、《高士传》、《郡国志》等多部史著,以及《针灸甲乙经》等医学名著。经过认真查找,我们发现皇甫谧有史可证的著述有十三种之多。《东晋时期陈郡谢氏三题》,虽然讨论的是家族史,但论文的基础仍缘于人物研究。1994年,我曾投入很大精力研究谢安,并以此撰写过长文《谢安年谱》。后来对谢安的系统研究因故被打断了,只写成了这篇类似札记的“三题”。 《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是我应《历史研究》编辑之邀,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栏目而写的一篇学术史回顾。我的学生李传军为论文的完成,做了很多工作。除对文章的框架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外,他还写了部分初稿。这篇文章极为简略地梳理了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百年学术史。我们注意到,百年间中国历史学经过了一个由纯粹的传统国学向具有严格学术规范的近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蜕变。作为中国历史学的一个断代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同样鲜明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演进过程。在这一领域,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使得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工作在转型之初就起点很高。五六十年代,是以唐长孺、何兹全、周一良、王仲荦、马长寿等人为代表的史学家全面创获时期。1980年代,田余庆先生又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确立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和较为严密的学术规范。在新世纪之初,如何去做,才不至于使宝贵的学术财富变成历史的包袱?怎样才能在较高的学术积累上实现新的突破?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出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得到大力拓展。这就是,第一,注意对史料的充分占有和使用;第二,继续深化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三,拓展多元化研究思路,努力实现学术创新。这些意见不一定正确,仅供读者参考。 最后,我特别要感谢研究生朱毅同志,他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帮我校定了全书的所有论文。此外,还有研究生洪卫中、朱林芳、顾居、禹玲玲等同志参与了本书的校勘工作,一并致以感谢。 -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東魏、北齊(534~577)兩個小朝代,疆域侷限華北,國祚短短四十四年,卻是由鮮卑化過渡到漢化的關鍵時代。北魏末至隋,該區瀰漫衝突:漢化、士族化、財產私有、農業、禮教的社會風氣,對抗著胡化、反階級、共產制度、半農半牧的部落習尚,導致六鎮之亂,產生東魏、北齊持續矛盾的新社會型態。但胡漢矛盾實非崩解東魏、北齊之因,而是政客從事權力鬥爭的藉口,本書以史實解析證……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