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先秦史

  • 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

    作者:梁云

    本书探讨了战国时期秦与东方六国之间的差别。作者从器物演变、墓葬等级、都市形态等几个方面,以考古学的视角分析了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别之所在。此书资料详实,研究角度新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赵国史稿

    作者:沈长云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赵国的系统著作。这部书规模宏大,充分利用了文献及考古材料,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线索和问题,确实是先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贡献。可以说,一部赵国史集中反映着中原迤北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收藏性。
  •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作者: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是史学界第一部对商周家族作系统、深入研究的专著。 商周时代的家族组织作为当时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政治、经济与军事制度等,皆可从家族组织形态及制度角度找到其形成之缘由与背景。对商周家族作全面、细致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商周社会形态演变的原因与规律,而且可以明确中国家族社会的历史渊源。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家族形态”的内涵规定为家族内部的亲属组织结构、居住形式,家族成员的等级结构,家族内部的政治形态与经济形态,家族的社会活动形式及其功能。全书分为商晚期、西周、春秋三个阶段,对上述家族形态的内涵分阶级、阶层做了断代研究,对家族形态的演化规律与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本著作还进一步论述了商周家族对社会形态与国家结构形式及政体的影响,说明了家族形态的变化对以上诸方面发展、变化所起的内在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除对先秦文献作详细考证外,还充分利用了甲骨文、金文及侯马盟书等古文字资料,并在商、西周部分大量利用了有关的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在对家族内部亲属组织结构的分类与亲属关系的分析上注意借鉴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 张政烺先生评价此书“借鉴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所以理论严紧,论断高明,运用资料也丰富。由于古文献基础好,阅读使用不发生障碍。古文字学修养好,充分利用当时的文字记录,如甲骨文、金文、侯马盟书等第一手资料,恰如其分,创获甚多。此外,这本书还运用了较多的考古发掘资料说明宗族问题,对于考古学界解决问题也有所帮助。行文严谨,学风正派,这都是很可取的。这本书所论问题,过去无人作深入系统研究,作者笔下处处胜过前人。当然不是说皆为定论,但搭好这个架子,日后讨论即有基础了。” 李学勤先生在书面鉴定意见中指出,本书“是对商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家族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部专书。家族在商周社会历史上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族形态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商周社会的探讨抓住了关键的一个问题。这本书的贡献是很大的。……作者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广泛采用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方法,对材料作综合剖析,有不少前人未发的新见解……每一部分都是能独立成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我国对古代社会历史的研究日益深入,朱凤瀚同志此书代表了这方面的新趋势,确系一部丰富而扎实的好书。” 宋镇豪先生在为本书所作书评《中国上古家族新探索》(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1期)中对本书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评析。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于1992年9月获第二届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993年10月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 上下册

    作者:晁福林

    作者晁福林长于先秦史研究,本书即其力作之一。全书分为5章21节,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历史的演变、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进步、社会性质的演变、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变动、社会文化的发展等内容,并对春秋战国的年表做了相关考证。作者继承了前贤的优秀科研成果,参阅了大量先关的著作,论证充分,史料翔实,并且还引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献,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都较为突出。
  • 展望永恒帝国

    作者:[以色列]尤锐

    本书致力于追寻中华帝国存在长达2000年之久的原因,尤锐从战国时代思想家的活动入手,因为他们对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提出的理想、价值观和理念在后来的帝国政体中变得至关重要。作者认为中华帝国的长存不仅是一个军事和行政建制的结果,而且是一种智识的建构,是意识形态上的诉求允许帝国的长存并得以一次次从混乱中重生。 本书全景式的考察展现了战国政治文化中哲学与社会的冲突。作者通过考察包括传世与出土文献的先秦文献,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总结出它们的共识,表明在并驾齐驱的各家学说之下,意识形态的共识最终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这使我们获得了探讨战国时期对中国思想史影响的全新视角。
  • 古代社會與國家

    作者:杜正勝

    此書對中國原始社會進入早期國家的過程和古代社會的特質提出體系性的解釋,是貫串新舊資料的智慧結晶。 本書雖然含有濃厚的體係傾向,但透過不同意見的辯駁,開啟無數新的研究課題,讀者可以在此基礎之上繼續探研,建構自己的天地。 還有,本書不論內容或行文在在散發沈潛幽思的風格,一掃浮華的流弊,它的影響範圍應該不限於古代史研究而已。
  • 先秦史十讲

    作者:杨宽

    本书撷选了杨宽先生一生学术著述中的若干名篇或名作片断,全立位地展示了杨先生在先秦史研究领域的学术轨迹,书中既有其早年的成名之作,也有晚年对其所亲历的学术史的深刻反思,先秦史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国家政权机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土地制度、礼仪制度、思想文化等内容在此得到了深入剖析和讨论,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作者:工藤元男

    对于睡虎地秦简的研究,过去一直集中于法制史资料的分析,鲜有涉及秦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讨论。而本书从“法和习俗”这一社会史研究视角,对睡虎地秦简所见秦律与《日书》作了全新的解读。全书以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国与楚地基层社会的关系为焦点,通过对秦简所见秦国官制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行神信仰等社会面貌的探讨,勾勒了秦国统治制度从最初受到基层社会习俗严重阻碍到逐步走向一元化的复杂转变过程。这一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无疑对推进睡虎地秦简等其他出土文献资料的全面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与切入点。
  • 古代中国考古学

    作者:张光直

    本书对于从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到中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再到中国文明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基础,以及夏商周三代和三代以外的文明做了详细阐释,作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确立起一个视野宏阔的中国古代考古学分析框架,并着意描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及其朝着高度复杂化和等级化的社会发展的脉络,力图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相互作用演进的动态图景。
  •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作者:王震中

    《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精)》由王震中所著,本书论述的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乃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这个重大学术课题的核心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然而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产生形成的?许多学术界前辈、国学大师都曾探讨过这一问题。本书作者采取多学科交叉结合的研究方法,广泛运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的理论,系统整理、分析考古学发现材料,对传世典籍的种种古史传说试做整合解释,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新意的理论观点,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古史研究体系。这部力作是对作者近年来提出的“文明和国家起源路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进入国家社会之后所经过的“邦国—王国—帝国”说,以及“夏商周三代为复合制国家结构”说这些学术体系的系统展示和进一步深化、完善。
  • 春秋大事表

    作者:(清)顾栋高,吴树平

    本书以万卷楼刻本为底本点校,五十卷,对春秋及其三传作了分类整理和实证研究... 主题项:春秋-研究-中国-清代 历史-中国-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历史 中国-历史-春秋时代
  • 求古编

    作者:许倬云

    本书辑录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1960 至1980 年间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史的所有研究论文。全书以社会经济史为主轴,从古代民族的融合到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从两周的农业技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从传统史学精神的探讨到社会学在史学研究上的应用,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梳理。 自古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其实都在致力叙述千类万绪的变化。“变”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变的“常态”!本书诸篇论文,有的是讨论国家制度,有的是叙述文化现象,不论是有关封建体系、文官制度、国家权力,或文化兴衰, 大致都与社会及制度的“变”有关,接之历史,这些系统都无不时时处在变动之中,因此而各有其衰退、败坏, 甚至崩解坍塌。 世事生生灭灭,都有潜伏的因缘。读史者,若能用历史经验,长存戒心,则趋避之际,自然会有智慧。 —— 许倬云
  • 商文明

    作者:张光直

    商,在周代文献中首先是取得王朝地位的王室的名字。它是被商王室统治的国家的称号,也用以称呼商国人民及其他同时代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商还用来称呼中国历史上被商王朝统治的那一时代。 本书从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这五个角度切入,依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力图全面呈现商文明的各个方面。
  • 远方的时习

    作者:(美)夏含夷

    《早期中国》创刊于1975年,为西方汉学界的权威刊物,迄今已刊出了二十八辑。本书编者夏含夷曾长期担任其主编,他本着为使中国读者对西方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印象的目的,根据论文的学术水准、创造性、代表性和可译性诸条件,从《早期中国》近十几年的文章中选编了八篇论文和四篇书评,内容涉及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学、训诂学、艺术史学、文学诸学科,时间范围是从新石器时代直到魏晋时代,包括商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的每一个时代。这些文章不仅研究视角新颖,而且分析方法独特,很多不同于国内,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和国内的一般共识很不一样,相信其中译本的出版不仅有助于增进国内读者对西方汉学界研究现状的了解,而且对国内古代史研究者也会有一定的启发。
  • 走出疑古时代

    作者:李学勤

    《走出疑古时代》。作者李学勤先生,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1992年李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口号以来,走出疑古已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是作者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高质量学术著作。全书共分六篇,第一篇论古代文明,第二篇神秘的古玉,第三篇新近考古发现,第四篇中原以外的古文化,第五篇海外文物拾珍,第六篇续见新知。主要涉及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原与边远地区的文化交流、早期的中外关系等主题。 李学勤先生的名著《走出疑古时代》初版于1995年,1997年又出了修订本,均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最近该书又由长春出版社出了新版(2007年1月)。如李先生在初版《自序》中所说,该书是其“继续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果”,而且所及范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前段,即自文明起源到汉代初年”。后面两个版本与初版相比,只是增加了《续见新知》一编,收入初版之后李先生新作的十来篇相关的短文,并校正、修改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之处”。 《走出疑古时代》是李先生1992年针对中国近代乃至古代“疑古”思潮提出的一个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又形成一种新的思潮,“对学术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走出疑古时代》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为“当代的学术名著”,而且“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入必读书目”(新版《出版说明》)。 1992年,李学勤发表了《走出疑古时代》这篇号角性的著名演讲,可谓恰逢其时。该文“编者按”强调说,此文“痛感疑古思潮在当今学术研究中产生的负面作用,于是以大量例证指出,考古发现可以证明相当多古籍记载不可轻易否定,我们应从疑古思潮笼罩的阴影下走出来,真正进入释古时代”。1995年,李学勤将相关论文集为一书,《走出疑古时代》被作为导论置于书首,并即以此为全书题名。 本书1995年出版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等撰有书评,很多大学的历史、考古、哲学等院系把它作为本科、研究生的教材,或列为必读书目。1999年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7年,此书再出修订版,流传颇广。伴随作者频繁的学术和社会活动及其相关著述的广泛传播,“走出疑古时代”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席卷学术界和思想界。
  • 西周史略

    作者:(日)白川静

    该书在全面系统研究西周金文资料的基础上,以彝铭作为基本史料,辅以文献,试图重新构筑与《周本纪》完全不同的西周史
  • 殷商史

    作者:胡厚宣,胡振宇

    《殷商史》充分体现了著名甲骨学、古文字学专家胡厚宣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处于中国历史远古时期的殷商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系统、详细、深入的考释与阐述。1995年,胡先生不幸辞世,其子胡振宇先生乃继承父业,历经数载踵事增华,终于完成了胡先生这部未竟之作。
  • 大都无城

    作者:许宏

    “大都无城”的说法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作者从考古材料出发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宏观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解读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作者:顾颉刚

    本书是顾颉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一课时的讲稿。作者旁征博引,对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作了详细的考辨,严密地考证了古史传说的演变过程、发生背景,推翻了它们的史实地位而恢复其传说本质,澄清了古史系统中的非历史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到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堪为信史的古史系统。本书深入浅出,文字生动活泼,趣味隽永,引人入胜。无论对上古史研究,还是古文学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