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闻传播

  • 信号与噪音

    作者:[美]布莱恩·拉金

    主流媒介与电影理论建立在欧洲和美国的媒介技术运作方式之上。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布莱恩·拉金提供了尼日利亚媒介的历史和民族志,探寻了以尼日利亚而非哪个欧洲国家或美国为起点时,媒介理论所呈现出的样貌。拉金聚焦于北尼日利亚的穆斯林城市卡诺,记述了技术的物质特性及其代表的文化理想是如何注入尼日利亚都市的日常实践中的。
  • 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

    作者:莫利

    《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是英国著名学者戴维·莫利撰写的一部受众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该书集中了作者在相关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将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对电视受众研究的产生、发展和未来做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索。 在本书开篇,莫利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受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评述。在此基础上,他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圳的专察:(1)阶级、性别和文化上的差异是如何影受众对电视“文本”的解读以及家庭内部的媒介使用行为的?(2)大众传媒是如何构建起“天下(全国)一家”的神话的?(3)在小范围内进行的人种志研究是如何帮助我们把后现代媒介体系中全球和本土的互动效应的? 在本书中,莫利把意识形态的概念置于“家庭传播”的语境内进行了重新定义,从而揭示了媒介在公共/私人领域内体验的“接合”和在时间、空间和群体上对社会进行组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对于媒介/文化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本书亦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创见。
  •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

    作者:周宪,刘康

    本书聚焦于中国当代传媒文化景观,以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注重经验考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考察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传媒文化的诸多现象及其变化,涉及《百家讲坛》、《超级女声》、《春节联欢晚会》、体育节目、博客、视频、报纸新闻、时尚杂志、先锋艺术、当代电影和消费怀旧等,引入相关理论,进而描绘出中国传媒文化的基本问题,揭示出转型期的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现实。
  • 欧洲传播思想史

    作者:许正林

    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诞生于美国,但其思想根源却在欧洲。欧洲思想家将传播作为人和社会存在方式的观念可远溯古希腊并贯穿于整个欧洲思想史始终,渗透于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等不同学术领域中。 本书以古希腊至20世纪各时代思想巨子为主要考察对象,试图从几千年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人文社科背景上勾勒出欧洲传播思想发展演变的全景,是国内学人第一本较完整的西方传播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以个性解读方式,取精探幽,其特色不仅在于作者怎么说,更在于作者认为思想者们在怎么说,因而更有助于开拓读者视野,有助于推动西方传播思想研究的深入。
  • 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

    作者:沃尔特·翁

    《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为我们研究和保护史诗、口头传统和无形的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 媒体话语权

    作者:张国庆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媒体像现在这样重要:“媒体不再是反映现实,它就是现实。如果饥饿的索马里儿童被媒体报道,全世界都想为此做些什么。如果没有,他们就不存在,人们什么也不会去做。”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并通过话语权的争夺为美国获取最大利益?本书作者集多年潜心研究功力,为我们深度揭示了媒体话语权的方方面面:媒体人与政客的微妙平衡与博弈、媒体背后的利益集团、媒体怎样影响国内政策走向、政治家又如何巧妙利用媒体、外交与战争中的媒体如何发挥巨大作用……为转型期中国内外话语权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启发和借鉴。
  • 记者与真相

    作者:[美] 罗伊·J. 小哈里斯

    作为表彰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以其强大的公信力赢得了超越国界的影响力。每年4月份颁奖的这段时间,普利策奖都会成为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被称为“普利策金奖”的公共服务奖。 作为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讲述普利策金奖的著作,本书勾勒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普利策金奖报道史,跨度九十余年(1917—2009),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闻报道故事,涉及一百多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奋进不挠的故事见证了新闻媒体的良心和责任。
  • 粉丝文化读本

    作者:陶东风 编

    《粉丝文化读本》第一次系统地翻译介绍了西方粉丝文化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粉丝的定义、粉丝的消费特征、粉丝的文化政治等,具有学术前沿性和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粉丝群体及其文化身份、消费行为等正引起文化研究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粉丝不仅是一个文化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消费群体。可以说,不深入了解粉丝就无法理解当今世界的文化状况。但是,到底什么是粉丝?粉丝的文化消费行为有什么特征?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粉丝及其消费行为的政治意义? 中国学术界对这些迫切而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思考还刚刚起步,缺乏可资借鉴的概念和方法。
  • 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

    作者:黄晓阳

    《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首次全面揭示湖南电视高速成长奇迹》作者用大半年时间追踪湖南广电十余年的改革历程,翔实记录了"大产业计划"的石破天惊,"一票落选"的惊心动魄,"超级女声的前世今生"以及电视产业过去、现在、未来的阻碍、际遇和困惑。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故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心路历程,全面揭示了电视湘军崛起的秘密,也深刻剖析了中国电视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的电视改革中电视节目的设计制作以及营销,乃至国企改革中的制度创新和团队精神的建设等,提供了值得借鉴、令人启迪的宝贵经验。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一湖南省在中国电视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电视湘军现象,引起世界范围内传播研究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广大电视观众的瞩目。没有绝对的政策优势,也没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区位优势,是资金还是人才成就了湘广电?是湖湘文化神秘力量的感召?是穷则思变原始动力的驱策?是某种历史的巧合或者偶然的机遇?这是一本有关激情创业、创新经营的大书,也是激动人心的好书,对于媒体从业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乃至以高校学生、毕业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群体,都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 媒介研究

    作者:利萨·泰勒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中文版)的内容和组织结构还可以看出以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为核心的欧洲媒介研究与美国主流大众传播研究在课程设置、思路和方法论上的一些差别,以及二者近些年来在学术界的互动与融合。媒介研究通常被分为三个研究领域,这也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中文版)所用的分类模式:文本、机构和受众。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媒介研究领域的分类、主要概念、核心问题、研究切入点等,为初学者提供了进入这个学术领域并能够利用专业的概念和思路参与讨论的基础知识。作者提供的文本分析“工具”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媒介内容:通过梳理关于媒介机构的争论,作者审视了提供媒介内容的组织机构,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媒介产业;在有关受众的章节中,作者对受众的各种情况及其对媒介的消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作为话语的新闻

    作者:迪克

    本汉译版的翻译及出版并未得到原作者的授权,甚至根本就没有通知过原作者。原作者至今也没有本汉译版的样本。 看到网上不少评论都提到,本汉译版的翻译问题多多、不知所云。 而VAN DIJK是治学非常严谨、工作非常勤奋的学者。被这样的非法译著带坏了口碑,实在是蒙了不白之冤。
  • 精神交往论

    作者:陈力丹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系统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开放的思想体系。全书16章75节、45万字,论证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详尽地阐述了他们所谈到的几乎所有涉及人类传播的各种现象和形态,诸如思维、语言、文字、印刷术、宗教、文艺、宣传、新闻、报刊等等。还论证了他们关于传播与法、传播心理、工人政党内部的精神交往、人类传播历经的三个发展形态等等观点。作者写作此书,历时十年,通读他们的全部著作,作了名目索引约1万条、卡片3000张和一本提要笔记,书中介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传播观点,是人们所不熟悉的,对于开阔思想很有教益。一些大学新闻传播院系将该书列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础理论书目。
  •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作者:[美] 希伦·A. 洛厄里,梅尔文·L.

    在对大从传播出现的社会环境作了一个一般性讨论后,首章讨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产生逻辑以及定量研究的作用,这是以后诸章的大背景。本书的主体部分对伴随着研究方法逐步成熟而进行的14个研究项目进行了概述。最后一章以不太规范的写法,将这些研究与过去60年来提出并调查过的10个理论联系在一起。
  • 富媒体 穷民主

    作者:罗伯特·麦克切斯尼

    《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一方面,让那些在民主事业中无所事事之人蒙羞,另一方面,它激励着那些正跃跃欲试建立一个更加民主的媒介体系的人们,在他们心目中,这种体系反映的是全部重要的非商业价值,它们是建设一个正义社会之必需。 书评 假如托马斯·潘恩在世,他一定会当仁不让地写作此书;如果保罗·里维尔还活着,他也一定会对此话题津津乐道。感谢上帝,我们有了一位现世的思想家麦克切斯尼,由他来继续前人未竟的事业。这位当代学人以他对自由的真爱和激情,重新审视民主,在他的眼里,巨型媒介公司将民主私有化了。 本书叙述了媒体与民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书中主要涉及传播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内容。
  • 传播学引论

    作者:李彬

    《新闻传播书系:传播学引论(增补版)》一部系统而完整的传播学入门教材。在第一版既娓娓道来、又深入浅出的基础上,《新闻传播书系: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的内容更加丰富,体例更加完备。《新闻传播书系: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增补了以下内容:“导言”——作者用新的视角、从新的高度、以新的材料,对传播与传播研究进行全景式的论列;“批判学派”——这也是增补的主要部分。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两大学派,而第一版大多为经验学派的内容,对批判学派涉猎较少,增补版弥补了这方面的欠缺;相关的文章——均从不同方面涉及批判学派的思想、理论及研究。
  •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作者:[美]威尔伯·施拉姆,[美]威廉·波特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的《传播学概论》是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E.M.罗杰斯这样评价施拉姆:“如果能够以某种方式抹掉施拉姆对传播学领域的贡献,世界上就不会有传播学这样一个学科了。” 全书共15章,分别论述传播的历史、功能、过程、符号、代码和途径;传播的媒介、渠道和影响;媒介的结构、功能、经营和知识产业;传播者、受传者和把关人;媒介的社会控制、显著影响和隐性影响、媒介在儿童和成人社会化中的作用;以及信息革命等内容。
  •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作者:哈罗德·拉斯韦尔

    《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译丛•大师系列: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内容简介: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传世之作;脍炙人口的“5W”传播模式:谁(who)、对谁(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 channel)、说什么(what)、取得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社会传播的三项功能:(1)守望环境;(2)协调社会各部以回应环境;(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海报:
  • 媒体与社会

    作者:格雷姆·伯顿

    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ISBN:9787302145448,作者:(英)伯顿 著,史安斌 主译
  • 报道如何深入

    作者:张志安

    《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一书:深度的精英访谈、经典的案例分析、实用的操作手册,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既给深度报道从业者提升报道技能提供了一本鲜活的教材,也给新闻传播研究者把握新闻实践前沿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视角。
  • 公共舆论

    作者:约翰·R·扎勒

    本书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介绍了公众舆论的本质和起源,是该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