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体诗

  • 牟宜之诗

    作者:牟宜之

    《牟宜之诗》收录了作者从20岁的《少年行》到66岁去世前的《论作诗》,时间跨度46年,共179首诗。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957年以前28首,1957年以后151首。这就说明,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是身处逆境时哼吟的。尤其1966年“文革”伊始,他被发配到东北齐齐哈尔郊区昂昂溪劳动改造,抄家游街,牛棚大狱,田间劳改,忍饥挨饿,皮肉之苦等自不待言。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对这位同国民党上层有交往并在抗战初期曾以好几万大洋解决了一二九师棉衣过冬的有功之人,没予忘怀,在信件上批示让他从北大荒回山东老家过日子。但当时山东方面拒不收留,致使牟老悲愤成疾,客死济南。从1966至1975年,在这九年里他写的诗词最多,共122首。自古以来的好诗,如司马迁所言,大都是处于逆境的人“发愤之所为也”,屈原不被放逐,何来《离骚》!牟老的诗再次证实了太史公的高论。
  • 走了一万一千里路

    作者:顾城

    顾城可以被认作从一九六八年他十一、二岁时起正式开始写诗。当时革命的声音响彻中国大地,而顾城却好像一直听着另外一种声音,他开始一首接着一首写起诗来。他奇异的句子使父母惊讶和感动,又不禁深怀担忧;好在顾城只是独自沉浸其中,并没有拿出去给别人看的想法。他理解父母的忧虑。 一九六九年初冬他随家人迁离北京,“下放”至中国山东省昌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火道村,在这里的一处农民离弃的土房里安下了家。他的诗从此写得更加多起来。他那时写诗只是因为想写,只是因为感到诗可以很美;并不去在意不断写下的句子同外部环境够有多么的不协调。 顾城上学上到一九六六年九岁小学三年级时文化革命开始,此后应当说他就一直没有再上过学。一九六七、一九六八年的两度“复课闹革命”中他能不去学校就不去学校,被迫不得已非去去不可时也就只能是跟着参加“大批判会”、游行和劳动,算不得“上学”。自六九年离开北京后,他就再没有作为学生进过一天校门了。 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顾城随父移住济南期间,产生了把自己的诗集中抄写留存的想法…… 《走了一万一千里路》收录了顾城全部收集到的的旧体诗和寓言诗,书中每首诗都有相应的诗手稿影印件。该书展示了顾城除朦胧诗外的另一面诗歌创作才华。书中有相当篇目是首次面世,该书由顾城的姐姐顾乡做注,注的内容展现了顾城一些少为人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