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
-
中国音乐文化大观
蒋菁,江苏常州人,1931年生。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6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音乐学系民族音乐教研室主任。现为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创作有《哈居姑娘赶街》、《守卫在卡佤山上》等数十种艺术歌曲和队列歌曲。编写有《戏曲音乐概论》等教材十余种。 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戏曲音乐》、《中国民国艺术史》、《民国戏曲史》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中国 -
世界民族音乐地图
在与当下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打交道的过程中,编者试图真正有效地突入文化精神的现场,以独立立场和批叛精神作为这张“文化地图”的基本坐标系。“批评文选”刻录着年度文化批评的精神标高;“关键词”的纬线标识出公共文化空间中各个层面的关键记号;“文化事件”的经线,则以年度时间区划为单位,展现各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由此描摹出来的年度文化的全息图像,应该全貌或局部,并通过它确认文化个体的“自我”方位,从而得以以更清澈的目光洞察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定位及其走向。 在这张虚拟的文化“地图”上行走,人们将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相遇,在观察和打量中,呼吸到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
亮处说话
《亮处说话》――知名乐评人李皖的音乐随笔集,2010年的所有乐评,除了唱片短评,都在这里了。 51篇文字,承接2009年乐评集《暗处低吟》,以写作的先后为序,自然排列。当年的部分唱片短评,也没有扔,转录到了《暗处低吟》之中。 《亮处说话》的大部分篇什,当初写给《上海壹周》、《文汇报》和《心理月刊》。《上海壹周》的专栏是个极短篇,每期900字。既介绍音乐又发表评论。 -
民族音乐学研究
《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在继承旧版的目标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各种理论的视角和文化语境,阐释了学科进一步拓展的各种新视角,反映了民族音乐学家对研究文化中的音乐日益增强的兴趣。全书31个论题和概念被分布在四个部分中:一、世界的各种音乐;二、田野中的音乐;三、人类文化中的音乐;四、多元视角下的音乐。作者通过术语选择、主题变动、民族志叙事、篇章扩充、意义阐释等策略环节,以其特有的口语叙事文体和一些修辞手法,令人信服地讲述了学科发展和印第安黑足人、伊朗人、南印度人以及西方文化的故事,由此为我们构筑了各种地方性知识,当然其中不乏全球化语境下西方的影响,由于可以将“全球化定义为现代性的全球投影”,故民族志书写的重要内容必定是现代性——包括西方化(生活方式和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在全球地方化的进程。 -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首歌曲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首歌曲》是“1001系列”的又一本力作,《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的姊妹篇。 本书从近一个世纪的音乐作品以及最动听的专辑中精选出最能激励人心的1001首歌曲。由资深编辑团队通力合作编撰而成,其成员包括诸多从事音乐工作的记者与评论家。本书中的每个条目都介绍了一首歌曲,并提供了有关歌曲的诸多信息,包括歌曲作者的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歌曲能够经久不衰,它影响了哪些歌曲;共有哪些版本值得一听。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配有多幅全彩页插图,囊括了近一个世纪内杰出的歌手(乐队)与歌曲作者。本书附录部分特别收录了编写团队精心挑选的10001首值得收听与下载的歌曲清单。无论你是赏乐新人还是音乐老饕,这本书都值得珍藏。 -
我的第一本流行歌曲创作书(第2版)
本书由浅入深地讲述了成为一名歌曲创作家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从歌曲写作技巧到如何进入产业。翻开本书,你将能学到如何寻找创作灵感,如何使用电脑和网络帮助创作,如何为舞台剧、电视剧和电影创作音乐,如何制作样带并将它送到制作人手中,以及如何用你的音乐谋生。 -
DJ玩全手册
本书作者斯蒂芬·韦伯(Stephen Webber)作为DJ、唱片制作人、工程师、录音乐手、音乐编辑、录音棚设计师和录音棚音乐人已经具有超过25年的经验。他曾为《混音》(Mix),《重混音》(Remix),《电子音乐人》(Electronic Musician),《音频媒体》(Audio Media)和《专业音响新闻》(Pro Sound News)杂志撰写文章,并作为作曲家获得了电影电视“艾美”奖,他还是伯克利音乐学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音乐制作与唱机技术”课程的教授。斯蒂芬·韦伯为所有热爱DJ的朋友们创作了一本精华指引指南。 本书是一本有史以来最全面、最与时俱进的DJ学习手册。从搓盘和混音一直到最新兴的DVD和视频混音,书中都有介绍。阅读本书会让你了解到你想知道的关于DJ的一切设备、技术和小技巧。 本书涵盖了DJ史、尖端技术、演出技巧等,并附送了一张示范CD唱片。 另外本书还包含:BT、保罗·奥肯福德(Paul Oakenfold)、DJ Shadow、QBert、罗布·斯威夫特(Rob Swift)、“考拉小子”(Kid Koala)、赫比·汉考克(Herbie Hancock)、DJ Logic、浮士德与舍蒂(Faust & Shortee)以及DJ Radar的采访实录。 -
摇滚小书
摇滚,我们沉浸在摇滚音乐的魅力中有多久了?有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或者五十年吧。漫步在摇滚音乐小史中,我们的思维会被某种声音或声调、某次争论或赞许、某个外形或插图突然抓住,哪怕这些都是关于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刚起步的小乐队的;被一种声音、一个音调、一次赞同、一次争执、一个外形、一张封面突然抓住了思维,哪怕这些都是被一个还结结巴巴的乐队演绎的,我们为一个传说而痴迷着,哪怕已时过境迁很久了。 摇滚这个灌木丛文化成了数不尽的撰写的对象,大家热衷将它历史化、为它加注、给它分类。有的分类是以光辉大小为标准,可能以贡献多少为依据;有的分类以辉煌程度为标准,有的又以对摇滚乐史贡献多少为依据。然而完美的唱片图书馆总是把同样已经被人赞美过千万遍的不朽作品和巨擘歌手收入馆藏。这样就在不经意间过滤掉了一切偶然性、一切自发性、一切冒险性,而这些才是唯一可能令我们激动地发抖的因素,因为这是个人的发现、私密的发现。每个人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感觉去评估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带着完全的主观性。欣赏最好的也欣赏最坏的。最坏的东西在摇滚的世界里,经常是最好的。 一连串的名字、声音、反复段节奏重复的小段有的分类、叠句、图像、故事、趣闻逸事,在时间的龙卷风中彼此交缠着、渗透着,如同在我们在快死亡时生活在眼皮底下像一部快进电影里一样放过。这就是《摇滚小书》带给我们的阅读感觉,如同全身心沉醉在埃尔维•布里斯的每分钟45 转的唱片里一样。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的爱好(和厌恶)以瞬间镜头连接起来,没有特殊的评判、没有枯燥乏味和摆权威架子的研究。只是作者某个时刻的幸福、短暂却强烈的感受、有声的、充满感情的、详尽的对怪癖的摇滚之路的回忆。作者的这个怪癖和我们有点像,很像。但是他,除了有准确的又充满感情的记忆力,还有一手漂亮的铅笔画。 他笔下展开的是一个平行的历史,20 世纪下半叶的逝去的历史,是唯一真正打动过我们的,唯一我们曾参与过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头读起,也可以随意翻看任何一页,无所谓。它是一本可以倾听的书,它原版的音乐在我们的脑子里回旋。 雨果•卡萨维蒂 -
How Music Works
How Music Works is David Byrne’s remarkable and buoyant celebration of a subject he’s spent a lifetime thinking about. He explains how profoundly music is shaped by its time and place, and how the advent of recording technology forever changed our relationship to playing,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 to music. Acting as historian and anthropologist, raconteur and social scientist, he searches for patterns—and tells us how they have affected his own work over the years with Talking Heads and his many collaborators. Touching on the joy, physics, and the business of making music, he also shows how it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o its cultural and physical context. His range is panoptic, taking us from La Scala to African villages, from his teenage reel-to-reel recordings to his latest work in a home music studio. How Music Works is a brainy, irresistible adventure and an impassioned argument about music’s liberating, life-affirming power. -
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
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
音乐二十讲
西方音乐走过千年历程,从巴赫开始,经过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瓦格纳、勃拉姆斯的创造,在19世纪达到巅峰;到20世纪由马勒、勋伯格、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大师开拓,有了全新发展。本书避开教科书式的宣讲,从音乐译本中剔选出宝贵的第一手文献,让读者从全新角度近距离聆听大师。文献里既有大师自述,也有西方思想大家、作家和学者的篇章,编者扼要评点,提供一个别致的读解西方音乐的版本。 -
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
《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内容简介: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在中国兴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备受指责、边缘化状态逐渐地被社会认同,并从文化的边缘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带,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化样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样式,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必然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互动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将流行音乐问题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较为全面、可信的结论。 《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影响为主要研究视角,在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对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影响的关系展开分析与研究。 -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内容简介:如果音乐是一种语言,那么发言的是谁?作为诗歌的《魔王》与作为歌词的《魔王》,意义相同吗?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戏剧性吗?歌剧中的戏剧角色知道自己在歌唱吗?音乐的语境是什么?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作曲家的人格声音》的作者爱德华·T·科恩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程。作为学术性音乐批评领域中的佼佼者,科恩总是善于发现他人眼中从未出现过的视角。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曲家的人格声音》除了学理上的反思、技术上的分析之外,叉将这些讨论与音乐实践紧密相联。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不断反思,享受思考的乐趣,更可以与作者一同将视野延伸至实践性的领域。 -
摇滚成金
他俩的相遇,是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本书的书名《摇滚成金》直接来源于那个时代的流行著作《将布鲁斯变成黄金》,如何把握商业潮流,将大众娱乐转变成有利可图的产业?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路向。 20世纪40年代的芝加哥是美国摇滚乐的中心地带,其中尤以马迪•沃特斯为杰出代表,可是在遇到伦纳德•切斯之前他只是尚未化作龙的涸辙之鱼罢了,那是一个群情激昂的时代,如此多的年轻投机者涌入唱片行业——这个产业太新奇了,任何人都可以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整个创业过程又是如此诱人,头顶上没有任何传统可言,更没有什么规矩束缚你的手脚。但伦纳德却成为其中最成功的一位,成功地将一家独立厂牌发展成与大唱片公司分庭抗礼的行业传奇! 回首业已成为历史的切斯唱片,一张张面孔水一样掠过,我们讶异于如此众多的大牌音乐人出自于切斯唱片旗下:马迪•沃特斯、查克•贝里、“嚎狼”、宝贝男孩、艾塔•詹姆斯…… 伦纳德如何神奇地跨越了创意产业与商业之间的巨大鸿沟,书中的一段话或许透漏了些许奥妙:任何人都会看到艺术家的存在,但是只有天才才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市场,尽管在普通人的眼里这只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 -
摇滚梦寻
这种音乐和这圈人(代序) 崔健采访录 梦系“唐朝” 沉默、勇猛的“黑豹” 通过音乐冲破一切束缚(1989乐队) 寻找新世界(呼吸乐队) 女子乐队的幸福和悲伤(眼镜蛇乐队) “超载”乐队采访录 发现生命的分量(穴位乐队) 最重要的是把音乐搞好(“新谛”乐队蒋温华(华子)采访录) 生活让我不能不说(Again轮回乐队) 不能再做梦(原“做梦”乐队陈劲、吴珂采访录) 后起之秀“指南针”乐队 “佤族”乐队采访录 “我作的是中国音乐”(记青年音乐家王勇) 按内心的方式生活(摇滚音乐家何勇印象) 为平民而歌(摇滚音乐家侯牧人谈话录) 剩下的只是去做(摇滚音乐家祝晓民采访录) 在沉默的后面(摇滚音乐家秦琦采访录) 别无选择的人生(记摇滚音乐家歇斯) 梁和平:关于大陆摇滚乐 金兆钧:中国摇滚乐之我见 台湾滚石如是说(滚石公司大陆事务主管张培仁(Landy)采访录) 程进谈话录 王晓京采访录 录摇滚找老哥(百花棚录音师王昕波采访录) 从著名词人到主流音乐企划者(黄晓茂访谈录) 摇滚“传教士”曹平 赵健伟采访录 李季与当年的“不倒翁”乐队 北京摇滚圈的Party 北京乐队成立年表 -
华乐西传法兰西
中国不但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且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礼仪之邦。中国的音乐不但在华夏大地上诞生、发展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现在,许多人在论述音乐问题时,往往过多强调外国音乐,尤其是西洋音乐传入中国和对中国音乐的影响,而对于中国音乐的外传和影响,尤其是传入欧洲以及在那里产生的影响问题则很少谈及。殊不知,中西文化交流和影响永远是双向的,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可能强大一些,但从历史角度纵观全局,这种影响绝不是单方面的,绝不会出现一方吃掉另一方的局面。 中国音乐问题当然也是如此。它吸收了外国音乐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外国音乐也从中国音乐中汲取了有益养分。中国音乐在国外的影响不仅限于日本、东南亚和中亚,甚至在18世纪的西欧第一王国——法兰西王国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书恰恰就是具体论述中国音乐传入法国的过程及在那里所产生的影响。 在华乐传入法兰西的过程中,入华耶稣会士钱德明(Jean-Joseph Marie Amiot)神父起过重要作用。钱德明,字若瑟,1718年2月8日生于法国土伦,1737年9月27日在阿维尼翁进入耶稣会修道院,1749年12月29日从洛里昂乘船出发赴华。1750年7月27日到达广州,1751年8月22日晋京。他本人为天文学家和作家,1761年任法国在华传教区的司库,1779年11月18日出任法国在华传教区会长,1793年10月9日死于北京。他是入华耶稣会士中最后一位大汉学家。 钱德明神父有关中国的著作很多。如《满蒙文法满法字典》、《汉满蒙藏法五国文字字汇》、《中国历代帝王纪年》、《纪年略史》、《孔子传》、《四贤略传》、《列代名贤传》、《孙吴司马穰苴兵法》、《中国古代宗教舞蹈》、《中国学说列代典籍》等。他能用汉文、法文以及满文、蒙文等文字著书立说,是一位罕见的多才多艺的传教士汉学家。 钱德明神父向法国传播中国音乐的主要著作共有两部,其一为1754年对清朝大臣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古乐经传》的法文译稿,其二是他1770年于北京写成的《中国古今音乐篇》。他还著有关于中国音乐的一些其他零散著作及书简。他把中国的一些乐曲和乐器寄往法国。法国围绕着他的著作而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音乐的热潮。 本书的作者陈艳霞女士是华裔法人,祖籍广东。她曾长期在距巴黎不远的蒙特热伦(Montegeron)公立中学教汉文课,后一度又任现法兰西学院谢和耐(Jacques Gernet,1921— ) 教授的助手.她晚年在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开中国音乐戏剧课。她的《华乐西传法兰西》一书于1974年在巴黎出版,由国立东方语言和文明学院作为《法国东方学丛书》之一刊布。 在此书之前,法国研究18世纪在法国掀起的“中国热”现象时,重点是研究中国装饰图案、绘画、织物、色彩、丝绸、挂毯、园艺、建筑、瓷器、珍珠,茶叶、种痘术、人参等领域对法国的影响。而本书的问世无疑是填补了有关研究中国文明西传的一项重要空白。 本书在翻译时,为了印刷和使中国读者阅读乐谱更加方便,我们把原书中的ut、re、mi、fa、sol、la、si等音符一律用简谱1、2、3、4、5、6、7来代替。其中作者所引汉籍中凡能查到的尽量捡出。对于一些有固定译法或约定俗成译法的名词术语,我们也尽量采纳。入华耶稣会士中凡有汉名者,均已查出。 我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学术界许多同仁和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编辑先生们认真地审读译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资意见,于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当我们准备翻译此书时,苦于在北京各大图书馆都找不到此书,只好向法国的中国学专家朋友们求援,法兰西学院教授、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院士谢和耐教授以及法国国立科研中心研究员、喜马拉雅研究中心主任布尔努瓦(Lucette Boulnois)夫人盛情地寄来了本书的法文版,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译文中错误和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耿 昇 1992年岁末于中国社 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音乐的故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整地再现了人类自最初的声音发展而来的音乐之美妙,并以一个个专题的形式,叙述了从早期古典音乐到现代音乐的各种风格、流派以及各种发现形式。 本书涉猎广泛、内容丰富,但文笔流畅,浅显易懂,是一本音乐爱好者的普及性读物。 -
纯真年代
中国原创乐坛第一本工具书,收藏当红歌手的青涩记忆,收集原创音乐的纯真岁月。 -
日本乐器法
很多日本乐器都是在7、8 世纪中作为雅乐乐器从中国来的。而且和中国不同,这些乐器到现在为止大都保持原装。但是日本是欧亚大陆东端的岛国,很长时间处于闭锁状态,因为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音乐观很发达,所以各个乐器也就有和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独特的奏法。这一点很可能会给祖型相同的中国作曲家们各种启发。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