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

  • 行走的刘索拉

    作者:刘索拉

    这是一部关于音乐、艺术、和人生的对话随笔集。其中收录了刘索拉从小到大近百幅相关照片和图画,并配有一只能感刘索拉的音乐CD碟。刘索拉在世界音乐舞台行走十几年,这是她第一次用文字、图片和声音比较完整表达自己成长经历和艺术追求的书。理论家兼作家田青也是这部书主题的一部分。两位好友相对而作,共谈艺术、人生。
  • 三十一首歌

    作者:Nick Hornby

    陳玠安 居於花蓮,一九八四年生,著有《那男孩攔下飛機》一書,文字散見各報刊。雜誌/音樂網站專欄寫手。主持明日報新聞臺「橫陳」。mypaper.pchome.com.tw/news/coldbean/ 簡辰緯 一九八三年出生,台北縣土城人,目前就讀於國立東華大學創英所文學研究組。極度喜歡恐怖片跟一切有趣的東西。 個人網誌「after 20 years」。www.wretch.cc/blog/chienweistar
  • 我心中的約翰藍儂

    作者:小野洋子

    一九八○年十二月八日深夜,約翰藍儂與小野洋子回到達科他大樓門前,一名瘋狂的歌迷朝這位搖滾巨星開了五槍,藍儂的生命在此終結,年僅四十。他的猝逝舉世震驚,搖滾樂壇失去一位最富傳奇色彩的巨星。 藍儂締造六○年代的搖滾神話,披頭四當時一季的唱片銷售量高達美國唱片總銷量的十分之四!但也許是盛名來得太快,他迷失在自己一手創建的披頭神話中。他高唱〈救命!〉,小野洋子聽見了。她是約翰的心靈伴侶,兩人創作大量音樂,並為世界和平發聲,呼籲「戰爭結束了」,用音樂與行動傳遞更深遠的影響,向那個年代的威權發出憤怒之聲。然而一聲槍響,中止了所有夢想。 藍儂過世二十五年後/原文二○○五年出版,未曾走出槍殺悲劇的洋子,選擇集結眾人的文字,包括藍儂的偶像、音樂同儕、貼身採訪過藍儂的記者、夫婦倆的密友等,以文字、照片、圖畫、詩作,甚至是解密的政府檔案,共同回憶這位巨星。書中收錄大量珍貴照片,包括德國攝影師艾斯翠克赫爾拍攝的年輕藍儂,及安妮萊柏維茲在槍響前幾小時留下的約翰與洋子相擁的珍貴鏡頭。 透過七十三位好友的真情告白,讓洋子獲得最大的安慰:「看著大家的文章,我笑啊笑的,然後哭了出來,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最後一頁怎麼這麼快就翻到了……」 藍儂短暫卻燦爛的一生,觸動許多人的心,直至今日,無數人受到感動與啟發。無論是披頭四時期風靡世界的音樂,或是單飛之後所創作的歌曲,都為西洋音樂樹立無數的典範。我們不會因為他的離去停止想像,因為藍儂,我們從此有了作夢的勇氣。
  • 结构诗学

    作者:贾达群

    《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讲述了:结构诗学,实为有关结构、结构的形式、结构的构建等诸多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带有策略的,是学术化的。深入这个课题不仅能使我们在音乐结构构建的具体技巧层面,而且还能在音乐的哲学意义以及审美探求层面上达到相当的高度。结构诗学将对音乐结构的生成现象以及结构元素问的相互关系进行观照,因此结构诗学也可以说是关于音乐结构及其生成现象的探讨,是关于结构的艺术的探讨。 为了与一般的作品分析、曲式分析看所区别,我以选择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切人这个课题,而这个新的视角和方法,就是结构分析学。 结构分析学对所要进行的音乐文本分析对象不仅只依托并局限在构筑于主题动机及其发展和功能调性体系之上的传统曲式学的定义和规范,而是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分析思路及方法;同时,结构分析学始终将音乐形式化文本中由各结构元素综合反映出来的结构形态作为一种关系的过程来给予关注,并认为该过程是形成音乐整体的普遍程序。结构分析总是要通过对分析对象深入的结构细部观察,进而对作曲家的创作技法进行研究,最后达到其结构手法的探求。
  • Music, Language, and the Brain

    作者:Aniruddh D. Patel

    In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languag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iruddh D. Patel challenges the widespread belief that music and language are processed independently. Since Plato's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language has attracted interest and debate from a wide range of thinkers. Recently,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is topic has been growing rapidly, as scholars from diverse disciplines, including linguistics, cognitive science, music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are drawn to the music-language interface as one way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different mental abilities are processed by separate brain mechanisms. Accordingly, the relevant data and theories have been spread across a range of disciplines. This volume provides the first synthesis, arguing that music and language share deep and critical connections, and that comparative research provides a powerful way to study the cognitive and ne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uniquely human abilities. Winner of the 2008 ASCAP Deems Taylor Award
  • 音乐·旅行

    作者:Shin

    《音乐旅行》由shin所著,作者精选了18个国家的旅游经验和读者分享,特别介绍了从各国收集来的256张音乐专辑,并附上每张专辑的试听网址,让读者即使不出游,也可在网上悠游一趟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之旅。 翻开这《音乐旅行》,相信你能体会到来自音乐和旅行的双重悸动。
  • 摇滚照耀灵魂

    作者:杨强

    《摇滚照耀灵魂:中国音乐亚文化之声》内容包括:崔健——摇滚精神的践行者;唐朝乐队——盛世大旗的开篇;黑豹乐队——遥想着《无地自容》;窦唯——转变、内寻、探索;张楚——孤独的人“不”是可耻的;何勇——燃烧的麒麟;指南针乐队——罗绮,“选择坚强”;郑钧——青春该是有着骄傲;《中国火Ⅱ》——摇滚合辑的标签;超载乐队——触动心灵的血迹界限的等。
  • 自由风格

    作者:崔健,周国平

    《自由风格》是周国平与崔健的思想对话录。崔健被公认为中国摇滚第一人,周国平是影响一代人思想的学者,两人的对话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事件。书稿中,周国平以采访者的身份,与崔健进行了多次谈话,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崔健在《自由风格》中表述了他对于音乐、艺术、人生、社会等领域诸多现象和问题的见解,表达了他对生命本能的关照和对内心精神的追求,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人生启迪。
  • 《诗经》与《楚辞》音乐研究

    作者:梁志锵

    本书为作者长年年从事古代音乐尤其是经典《诗经》和《楚辞》音乐研究的心得,并结合作者自己的音乐实践。书中系统论述了《诗经》和《楚辞》音乐的发展情况,古谱的翻译,及现代音乐如冼星海等对《诗经》和《楚辞》音乐的创作实践。其中许多乐曲都富有五线谱,并录制成DVD,附于书后。因作者集古代诗词音乐研究和实践于一身,故其论着当有很大的价值和权威性。
  • 卡曼音乐欣赏课

    作者:罗杰·卡曼

    《卡曼音乐欣赏课(第9版)》是目前国际上很有名的一本音乐欣赏教材,凝结了美国音乐教育家、钢琴家卡曼先生多年教学的结晶,经过不断修改,精益求精,现已出到第九版。《卡曼音乐欣赏课(第9版)》内容分八大部分,分别简要介绍了音乐要素、讨论了自中世纪至整个20世纪音乐史上的特定时期的文化潮流、音乐角色与社会上的音乐家,以及讨论了爵士乐、美国音乐剧、摇滚乐和西方音乐等,同时还在附录部分提供了音乐术语、范例定位、大事年表和录音总表。《卡曼音乐欣赏课(第9版)》对扩大读者的音乐视野、提高读者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鉴赏力、发展想像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许多同类和类似的教材中,卡曼先生的这本书有它的独特之处:第一,该书的写作运用了比较通俗浅显的语言,基本上符合高中生或大学低年级的语言水平,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对“深奥的”古典音乐的解释。第二,卡曼先生从第一版开始就运用了“欣赏要点”的写法(据说这是他首创的,后来被很多人效仿),便于学生在欣赏时随时跟进,边听边读,取得了很好的欣赏效果。在随后的几版中,作者又对“欣赏要点”进行了加强和改进。第三,他把本书的音乐欣赏纳入了音乐史的框架中,也就是说,它是一本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结合的很好的教材,是一本比较深入浅出的音乐史教材,特别适合广大公共课或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使用。正因为这些特点,本书目前已成为在美国使用最广泛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文献导论课程教材。
  • 巴托克:独自对抗第三帝国

    作者:(瑞典)谢尔·埃斯普马克

    《巴托克:独自面对第三帝国》是一部不可多得佳作。它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电影。它以匈牙利著名作曲家贝拉•巴托克在二战爆发前夕出走欧洲为背景,将巴托克的一生浓缩在他即将跨越法国边境的那个黄昏,从巴托克与跟踪他的密探们的对峙中,借助描绘他沉默而又奔涌的内心场景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巴托克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对自由的珍视、以及面对第三帝国步步紧逼的迫害,他又是如何用他的音乐拒绝同化、顽强抵抗。 小说中大量运用了长镜头、定格、闪回、快切,画外音,新闻素材等属于电影的元素与手法,构成了极为丰富的叙述和强烈的画面感,令人欲罢不能。难怪著名作家余华说:只读了第一句就放不下了。
  • 音乐与文学

    作者:罗小平

    本书通过分析和比较,论述了音乐的文学性、文学的音乐性、音乐中的文学作品、文学中的音乐作品等方面的问题,并揭示了两者相互影响、渗透的辩证关系。内容丰富,文学生动,趣味性强。
  • 谛观有情

    作者:林谷芳

    目录 ●自序——回报三十年前一次翻转生命的感动 楔子 在进入中国音乐的人文世界之前,先让我们从它的处境谈起吧! 壹、传统音乐处境维艰的主因 一、一个中国文化认知上的空白面相——音乐 二、历史音乐的未能有效保存 三、音乐抽象与量化吊诡本质所导致的困境 贰、文化意义下的音乐认知 一、音乐无国界的偏羞 二、没有离开认知系统的音乐欣赏 叁、原汁原味传统的价值 一、时代性的迷思 二、“永恒之当机” 肆、内游与外知 凝固的音声——中国音乐人文的图像展现 本自具足 ●第一章 当下即是——一即一切的音色观 一、“音的本质”是传统音乐观照的焦点 二、中国音乐有最丰富的音色变化组合 三、音色的根柢与形上 四、在一音中具现全体 缘起相生 ●第二章 虚实相生——韵是音乐中的水墨 一、弹弦音乐三种层次的行韵处理 二、韵与语言 三、拉弦、吹管的行韵处理 四、韵与弹性自由的表达 五、音之始发,情之致远 ●第三章 娓娓道来——旋律及乐曲的线性开展 一、曲调的一定主导性 二、细腻直抒:线性开展下的风格 三、线条娓娓道来的时间性参照 ●第四章 一唱三叹——气造就了中国音乐的顿挫与转折 一、不同面相的顿挫转折 二、欲垂还复的风格处理 ●第五章 无声之趣——留白是音乐世界的扩充 一、休歇、扩充与深化 二、意象塑造 . 三、无一物中无尽藏:从老庄到禅 ●第六章 一多相即——主客交融的合奏世界 一、线条的分合交织 二、对话与帮腔:由默契主导的艺术完成 三、演奏形式与欣赏的自由出入 四、处处俱见风流 ●第七章 实相缘起——当下与相生的根柢观照 一、有机宇宙观的具体外现 二、每一当下皆为实在,又互为缘起 宛然实在 小引:乐器与乐种——历史与美学所完成的有机世界 ●第八章 余响入霜钟——文人音乐的代表乐器:琴 一、最多历史资料的乐器 二、简单结构下的丰富内涵 三、幽微淡远的琴乐面相 四、内含天地、自有丘壑的隐者 ●第九章 执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刚性为本、兼备文武的琵琶 一、与琴相颉颃的乐器 二、阳刚个性加多变指法所带来的丰富世界 三、面相广袤的流派分野 四、江湖侠者的世界 ●第十章 长吟入夜清——出入雅俗的笛乐 一、少数出入雅俗的乐器 二、听觉空间性无可比拟的笛乐 三、南北笛派及其发展 四、从无腔信口的牧笛到倜傥风流的书生 ●第十一章 玉柱冷冷对寒雪——偏圆互见的筝乐 一、在民间见其活力的“古典”乐器 二、行韵丰富,以偏见圆的筝乐 三、更具地域分隔色彩的传统筝派及异化的近代发展 四、清冷玉润中的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 ●第十二章 常民的讴歌——胡琴 一、与歌乐同步的后起之秀 二、富于张力与唱腔变化的胡琴音乐 三、不同乐种的型制与近代独奏的发展 道不远人 ●第十三章 花自飘零水自流——非表演与反表演性的中国音乐 一、“场”或相配合的外在形式——艺术呈现不可忽略的一环 二、“准仪式性”的现代音乐厅演出 三、中国音乐的“场”与表现形式 四、“表演”的极限 五、每种音乐都有它最适合的“场” ●第十四章 识得江流千古意——中国音乐里的自然观照 一、生命本质的差异解读及不同的人生境遇 二、隐逸文化与自然哲学 三、音乐中的放情山水与田园自适 四、自然的歌咏与描摹 五、生命的补足与依归 ●第十五章 听唱阳关第四声——人世际遇之喟叹 一、不同困境的不同观照 二、感时兴怀 三、宫词闺怨 四、千古离情 五、悲怆史诗 谛观有情 ●第十六章 江楼望月——艺术境界的扩充与提升 一、为生命而艺术 二、道与艺的殊途与同归 三、境界与观照(一):人与自然的交融 四、境界与观照(二):生命轮转的谛观与荷担 ●第十七章 谛观有情——有情宇宙的道艺体现 一、史的观照 二、诗的感叹 三、有情的宇宙观 四、生命境界的对应 五、谛观有情 结语 一个民族打了自己百年巴掌,为什么不停下来想一想?
  • 三联爱乐·2007年第3期

    作者:三联爱乐

    纪念册 5 悼念罗斯特洛波维奇 7 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首演 逝者 11 被低估的大师:安德烈·克路易坦 15 低音之王:尼古拉伊·吉奥洛夫 古典音乐欣赏入门3· 巴赫 22 巴赫手中的魔方 ——廖嘉伟、黄亚蒙谈巴赫 29 巴赫键盘作品的风格演变 32 轻松聆听《平均律》 40 巴赫BACH:每一滴都是汪洋 44 心随曲动二十载 49 巴赫需要独享 56 《创意曲》的情趣 60 “本真主义”复活无疑是正确的 67 超越巴罗克 74 伟大迷宫的入口 80 键盘上的交响 84 如果种子不死 ——我眼中的巴赫现代诠释者们 93 现代钢琴版的巴赫,辫剪了,神留着 98 部分巴赫键盘乐名家唱片目录 100巴赫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104巴赫在科滕 112远方的桥 116不可忽视的巴赫的演绎者们 130部分巴赫键盘乐名家唱片目录 139巴罗克永远是顶峰 143巴赫音乐中的舞曲 专访 157安德列斯·希夫访谈 话题 164柳儿之死 ——我对《图兰朵》的一点理解 唱片说明书 168格里格钢琴作品全集 173比贝尔奏鸣曲 早期音乐笔记 177奥兰德·拉絮斯(下) 爱乐笔记 189仆役的尊严 ——事关海顿的一份雇用合同 193“你的罪恶猩红必将变得洁白如雪”(下) 201孤独与交谈 歌剧简史连载(三) 204歌剧的前身 歌剧物语 218看戏,还是听歌(下) 购片、听片与收藏 224走进吉东·克莱默的音乐世界(下) 我的爱乐生活 234我的“欣赏”史(上)
  • 香港歌詞導賞

    作者:黃志華,朱耀偉

    本書是第一本從文學角度分析粵語流行曲詞的專書,兩位作者均是粵語流行曲詞研究的專家。 書中收錄歌詞共58首,俱屬粵語流行曲各個時期及重要詞人的代表作品,具一定的文學價值,相信讀者可藉此拓闊文學的視野,也對香港流行歌詞有更深的體味。 在多篇賞析文字裡,兩位作者還披露不少詞人原來的構想,又或鮮為人知的創作背景,饒富趣味,有助加深讀者對作品的認識。
  • 不散场的公路电影

    作者:蓝火(烟灰散烬),全光瀛(插画)

    我们走出一万公里路,但我走在没有你的别处。 天黑前有人歌唱。在寂寞的公路上。 这场电影从未公演,亦永不散场。 ……刚开始,有一个风尘仆仆的女人,携着沉重的行李,走在路上,没有人知道她要去哪儿。她有着让人无法侧目的神采,有着墨西哥女人式的艳丽和强悍。卷发之上的红色花朵。抹了鸡血般的嘴唇。始终没有摘下来的墨镜。她已经走了很长的路。沿途拦截过一辆又一辆的远途货车,跟一些有着孤寂表情的年轻司机,发生了一些激烈的纠缠,她用她的身体来交换一段又一段路的车旅费,彼此互不拖欠。 对于很多人来说,Angela McCluskey,不过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名字。我喜欢探寻一个人的出处,从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录中,拼凑出这个人一段似是而非的故事。Angela McCluskey的出处,是隐晦莫名的,在她加入The Wild Colonials乐团之前,她是那个从许多人面前走过却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印象的女孩,没有人关心,她喜欢什么和憎恨什么。就算之后成为Wild Colonials的女主唱,并且还曾经留下过两张口碑不俗的专辑,但也不过是一颗匆匆闪逝的流星,陨落之前,拼尽全力的爆发。 漫长的年月,也许能够改变一个人,却无法改变她的歌声。纵然在外人看来,她不过是一个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歌手、唱着一些不合时宜的歌,她却仍然把歌唱视作存在的方式。离乐队最后出版的专辑《This Can't Be Life》长达八年的时间之后,她终于再度出现,发行了自己的单飞专辑《The Things We Do》,几乎没有人知道,过去这八年,她到底在干些什么,我甚至有点相信,这段时间的她,跟我臆想中的那个一直走在路上的女人重叠,携着一只旅行箱,经过了许多地方,住过形形色色的旅馆,邂逅过不计其数的男人女人。最终,把所有的经历,收拢成这张宛如公路电影般的专辑。 一切都是有迹可循,专辑的封套和内页摄影,皆是旅行的意象。其中一张,是穿着冬衣的Angela McCluskey站在公路的一侧,脚边放着两箱行李。她的背后是干秃的山峦以及标记着“Pavement Ends”的指引牌。公路的尽头,才是旅途的开始,然后,是堆满垃圾的陋巷,日照猛烈的郊外,怀旧气息的旅馆。而在开篇作品《It’s Been Done》的开头,她唱:“Here I am on trains of solace……”在十三首歌曲中,充满了“lost”、“love”这样的字眼。在迷失中去爱,或在爱之中迷失,要经过多久的寻找,才能抵达并且不再分离?但是,这并不是一张让人感觉悲伤的唱片,它散发着一种经年不衰的气息,教人分辨不清,到底Angela McCluskey试图表达的,是私人的迂回,还是众生之上,共通的情感根脉。《Love is Stronger Than Death》是我尤为喜欢的一首作品,耐人寻味的是,歌词本里,唯独它的歌词被省略。有人说,这首歌的苍凉与空洞,会让人联想起PJ Harvey和John Parish合作的《Dance Hall At Louse Point》,那张关于黑暗、死亡与绝望的专辑。还有人会从Angela McCluskey的声音里,找到Echo & the Bunnymen 主唱Ian McCulloch的影子,两者皆是那种曾经肆意张狂却已懂得如何收敛如何释放光彩的声音,经过了漫长日子的打磨,修炼而成的,凝聚不散的光彩。无论怎么说都好,Angela McCluskey的歌声,不应该让人轻易错过。她用歌声来演绎一场公路电影,有光影流动,有风尘扑面。这是一张出版于2004年的专辑,一晃眼又过去了若干年,我们依稀都有了苍老的痕迹,但这一场电影仍未散场。我们依然走在看不见尽头的路上,聆听着一些声音。 篇目 代序/惊蛰/水妖/葵杀/小狐仙/黑猫•乌苏娜•照妖镜/尘念,妖念,孽念/骑着鸵鸟周游列国/当烟花散在泥泞/不是蝴蝶/行李箱里的排行榜/蔷薇泡沫/一只柠檬的私奔/午夜的基斯洛夫斯基/阿根廷舞步,慕尼黑酒色/兔人,路人/长路尽处有灯火/糖果信仰/蝴蝶尖叫/夏至,未逝/小寒,未央/不散场的公路电影 B-Side 一段时光的艳与寂/那朵出世的昙花/秋天来临前的眺望/河流的分支更像河流/走出象牙塔的第一步/致命的砒霜or过气的可乐/从童话里跑来的兔子/午后的猫,静夜的电/Tori Amos的晦明游离/阳光在漆黑的冬天跳着舞
  • 男孩吶喊自由鳥

    作者:Ryers, Mitch

    ◎聯合推薦 音樂社會學者,輔仁大學心理系助教授/何東洪 商周出版選書顧問/何穎怡 爵士樂評人、廣播人/沈鴻元 爵士樂評人/孫秀蕙 廣播人,文字工作者/馬世芳 文字工作者/張世倫 搖滾作家/張鐵志 樂評人/陳德政 歌手、愛樂電台主持人/雷光夏 爵士樂評人/蘇重 搖滾的神奇魔力,將釋放你的靈魂…… 揉合寓言、報導、長篇荒謬故事、舊傳說的重敘、老傳奇的更新、流行文化幽默……於一爐的趣味讀本。 不知從何時開始,演唱會裡,抓住樂手調音或在準備下一首歌的空檔時,惡作劇的觀眾常會大喊「自由鳥」,這總是能引起竊笑,或者喚起其他觀眾一起吶喊。這種惡作劇適用於各種形態的演唱會(古典樂可能除外),管它民謠、搖滾、雷鬼、重金屬,管它Bruce Springsteen、Bono,喊下去,一定會有效果……自由鳥(Freebird),是美國南方搖滾樂團林納史金納(Lynyrd Skynyrd)的名曲,講述主角追求自由,不願為愛情羈留。直到今日,Freebird仍是搖滾心態的強大象徵。 《男孩吶喊自由鳥》揉合寓言、純淨報導、隱喻評論、黃色新聞體、煙霧彈、長篇荒謬故事、嚴肅的藝人介紹、舊傳說的重敘、老傳奇的更新、第一人稱敘事、噴飯式滑稽劇、流行文化幽默,以及奇怪的社會評論。換言之,就是歷史事實與幻想融為一爐。許多樂手的精彩傳聞都被作者改寫成傳記體的短篇小說,引人入勝。包括以殺人罪被起訴的知名製作人菲爾.史佩克(Phil Spector)與音牆的關係、路.瑞德(Lou Reed)的《金屬機械音樂》(Metal Machine Music,簡稱MMM)專輯如何變成史上回收量最大的唱片、黑色安息日樂團與外星人到底有什麼牽連?本書首開音樂書寫先例,40篇短文融合了小說、口述歷史、短評、散文與樂手傳記,娓娓道來音樂背後的故事,作者取材範圍涵括搖滾、爵士、藍調、鄉村歌曲、民謠與電子音樂,被譽為「前衛音樂報導文學」(progressive music journalism)的先鋒。
  • 古乐之美

    作者:苏泓月

    《古乐之美》根据中国古代乐器按照不同制作材料制定的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将全书分为八卷,甄选六十种古乐器,从乐器形制、历史背景、制造工艺、文学艺术四个角度为读者讲述中国古乐器的源流发展及美学意义,从音乐与文学、艺术与历史中解读涵盖在乐器中的天地人伦、五行节气,以及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脉络和哲学思考。
  • 邻居的耳朵

    作者:路小佳 等

    在这个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中,有些人不甘堕落,不耻沉沦,他们在一起互诉衷肠,相濡以沫,用文字和音乐传递内心的声音,坚持着他们的理想和原则。 本书文章全部来自多米旗下网站邻居的耳朵,由邻居的耳朵多位驻站作者写成。这些作者多数是文艺少年,喜欢音乐与写作,对于生活有独特而深刻的体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街边的一树一景,在这些少年眼中都成文字、都有故事。这些文字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充满率真。读来有的让人觉得畅快淋漓,有的又发人深思。当然,也有少年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抒情语言,讲的是那些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