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

  • 音乐之流

    作者:列奥纳多 (Leonard Richar

    《音乐之流》在这方面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会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帮助。作者理查德·安东尼·列奥纳多是美国的一位音乐史爱,精通音乐,熟知西方音乐历史,既能站在世界音乐潮流的宏观角度,紧紧扣住历史情境,又能细致入微地把握每位音乐大师的的个性和生活经历,对他们各自的升沉荣辱、悲欢离合进行准确的勾勒,此外,他还地这些大师的上百部音乐杰作做了生动的欣赏性评述。对他们众多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比较,尤其是对一些世界名曲的诞生所经历的曲折情节、作曲家对这些作品倾注的浓厚情感、创作冲动等等都做了细腻的描述怀刻画,其中有些还是鲜为人知的。难能呆贵的是,作者多年来一直在美国著名新闻媒体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主持著名的音乐节目:《NBC空中交响乐》,这使他培养出一种深入浅出,明白流畅的文禾,因此他的作品繁简适度,疏密相间,颇有一种恰似行云流水,“常行于不可不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自然。
  • 乐神的摇篮

    作者:冯骥才

    人们把萨尔茨堡称做“深藏在欧洲腹内的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异常独特和神奇—— 它创造出人类最伟大的神童莫扎特;它是古代欧洲的“白金之城”与宗教之都;它是今早日世界著名的滑雪胜地;它有罕世绝伦的风光美景…… 作家冯骥才一直对这座世界文化名城心怀崇敬与好奇。终于,在他今拍第三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在与莫扎特专家、历史学者、山民、艺术家、大主教、手艺人、“萨尔茨堡通”等人的访谈交流之后,每一本中国作家笔下萨尔茨堡展现在你的面前。
  • 声音的旅行

    作者: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一石文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我们将去拜访那些声音制造者,那些主宰夜晚的施魔者,通过他们去感受一座城市跳动的脉搏,为你解开可以控制身体和意识的咒语。 走进德国深入柏林等地,去探访不断带来灵感的生活空间,流连忘返的唱片店,创造无数惊喜的录音室,释放无限能量的俱乐部。 留守中国驻足北京,去聆听远道而来的声音,跟随梦幻的旋律和节奏去跳跃舞动,用耳朵、眼睛和身体领会。 旅行最大的乐趣就是发现,我们还会找到一些墨迹未干的新鲜标签,和整个世界期待听到的属于未来的声音。 | 声音的旅行•在德国 中国知名音乐推广人张有待的德国电子音乐探索旅程 | 德国电子音乐•在中国 德中艺术家/音乐人的交流、对话 | 德国电子音乐风景 优秀德国电子乐俱乐部、厂牌、媒体、唱片店、软件、网站、音乐节 | 电子音乐A—Z 打开电子音乐之门的关键词 附赠: ·10音轨CD大碟,69分钟的顶级德国电子音乐听觉盛宴! · 珍藏系列明信片,“德国电子乐”海报大赏!
  • 追寻美之音符

    作者:[美] 珍·露丝·贞德莱尔

    这是一本关于发现美的书。美,像水一样,散见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纷飞的雨中观看和倾听外界的变幻,是美;赤裸双脚在河流中徜徉,或透过飞机舷窗向外眺望,也是美;在大洋沿岸闲聊,在飞流之下戏水,更是美……但是,不是所有的人在雨中、河流畔或者飞机上都能感受美,或许此时感受到美,而彼时却完全体会不到美。身兼艺术家、作家、教师三个头衔的本书作者,引领读者拓展和深化对美的感受。贯穿本书的内容都是些围绕美的品质产生的想法、故事、反思,以及由此而来的情感宣泄。书中收录了舞蹈家、科学家、园艺师、建筑史、美容师、教师、医生的谈话,带读者听千奇百怪的故事,关于纹身的、手表的、枫树的、化妆的,关于最爱的衣裳和最爱的旅游,关于秘而不宣的美容和恋情……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文字和插图,,带领你找到合适自己的节奏和速度,以便回味和思索自己经历过的美。
  • 卓越光辉

    作者:刘卓辉

    香港著名音乐人刘卓辉首次出版的随笔录,其中记录了作者跟众多艺人比如beyond,崔健,何勇,李寿全,艾敬,罗大佑,张学友,黎明,陈奕迅等交往的细节,记忆,音乐创作的故事以及他几十年穿梭于香港和大陆之间发生的故事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作者拥有大量的珍藏照片,以及珍贵的记忆和资料,本书为万千乐迷翘首期待的佳作。
  • 时光回转

    作者:李峥

    中国顶尖乐评人的精心之作,在经典与旅行中感受音乐之美,一束让人赏心悦目的文字精灵,交织着经典细读与欧洲音乐之都的旅行,更有着对于80年代音乐狂热的深情回眸,拉近了我们和西方音乐历史的联系,呈献给读者以心灵史的阅读体验,感情奔放,生机盎然
  • 製造音樂

    作者:[美] 大衛.拜恩(David Byrn

    搖滾史上最具原創性及影響力樂團Talking Heads(臉部特寫)主唱 美國《時代雜誌》盛讚「搖滾的文藝復興人」 大衛.拜恩 DAVID BYRNE重量級著作精裝國際中文版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注目書籍 東倒西歪的桌椅、凌亂殘破的塗鴉,這是1975年美國紐約的一間LIVE酒吧。雖然這裡看起來像個三流表演場地,但正在表演的竟是年輕的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和音速青春(Sonic Youth)等即將席捲全世界的重量級歌手!是的,這裡是CBGB,搖滾樂迷心中不滅的音樂聖地,龐克搖滾的歷史就在這裡被寫下。如今CBGB已經歇業,我們只能扼腕無法前往朝聖,不過幸好,創造美國新浪潮歷史的Talking Heads主唱大衛.拜恩,寫下了《製造音樂》,讓我們得以聽聽那些令人腎上腺素激增的過去。 ,擁有得天獨厚的才華與熱情,因此大受愛戴、獲獎無數……聽起來一切都很合理,甚至可以說大衛.拜恩就是個絕佳例子。但是,拜恩自己卻說:關於創作,比起內在情感,「表演場景」的影響更大。言下之意,如果你的音樂大受歡迎,可能跟它好不好聽沒多大關係,重點是聽眾在什麼場合聽見它。CBGB隨處的廢棄物與低矮的天花板,造成較低的殘響,特別適合Talking Heads的龐克搖滾;中世紀的音樂在石牆大教堂演出,殘響超過四秒,音符很長的曲式才能造成被聖靈包圍的氣氛;交響樂則是為了壓過觀眾吵雜的聲音而存在。回想我們到不同場所聆聽不同音樂:教堂裡的巴哈古典樂、小酒吧裡的爵士和藍調、戶外曠野的打擊樂,這些具有迥異特性的音樂類型,顯然都是為了適應不同演奏場景而演變出來的形式。 音樂其實是在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下被「製造」出來的成品──這聽起來不像什麼真知灼見,事實上卻反轉了「創作」的浪漫觀點。而表演場所當然不會是影響音樂成果的唯一因素:麥克風發明後,肺活量不再是歌手必要的條件,法蘭克.辛納屈這種在耳邊呢喃的歌手才有機會現身;現場「即興」其實是為了方便意猶未盡的舞客繼續擺動身軀的新形式 ;錄音唱盤限制單面長度不能超過四分鐘,則構成了樂曲的習慣長度……這些種種技術、歷史、空間、金錢因素,「製造」出我們現在熟悉的音樂。 要說誰最適合來談音樂這個龐大複雜的主題?以自身40年的創作、表演、經營生涯演繹何謂音樂的大衛.拜恩當之無愧。穩站音樂殿堂重要地位的拜恩,不只是一位出色的音樂人,更是一位認真的研究者,他以輕鬆清晰的筆調,謙虛地展露出驚人的博學。這更是樂迷的唯一機會,聽拜恩親自述說,Talking Heads奇異的組團過程、如何成為當紅現場表演樂團、歷次表演造型變化的背後巧思、代表成名曲的創作故事,以及直到樂團解散,拜恩依然創作力爆發、更具創想的精彩軼事。 這本書是對音樂創作的逆向思考──我們所聽到的音樂和所看見的音樂產業向來是各項時代因素加減乘除後的暫時性總合,其功能和意義不斷演變,而拜恩更加思考的是創作端、接收端、經營端與音符節拍之間的交叉相互作用,不只讓我們窺見引領全球的英美流行音樂界的圈內祕辛和圈外脈動,更完成了一部闡述音樂本質和歷史脈絡的經典之作。 大衛‧拜恩x TED(中文字幕) www.ted.com/talks/david_byrne_how_architecture_helped_music_evolve?language=zh-tw 名人推薦 國內各界專業人士齊力推薦/ 似乎很少人可以像大衛.拜恩一樣,不但依然用音樂與世界對話,並且可以在其他領域刺激我們的思想。──張鐵志 台灣資深音樂作家 無論是玩音樂、聽音樂的,消費音樂或做出音樂讓人消費的,《製造音樂》都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它讓人重新理解音樂、看待音樂。──陳德政 作家 大衛.拜恩深入淺出、不吊書袋地多點探究了作為文化現象的「音樂」一事,是如何在各種歧異文化背景、聲音傳統與社會脈絡下,形成今日這般繁複多樣、但又不失路徑線索可讓人回溯探索的深厚樣貌。──張世倫 藝評人 從科技史角度鋪陳錄音室裡如何挪用科技、與樂手製作人合作、創造與實驗著可能的聲響。過程的鉅細靡遺描述,對音樂人或是研究者而言都是珍貴的紀錄。──何東洪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以「邏輯」而非「道理」串連起所有的知識面,運用於他自己深信的藝術價值與觀察。旁徵博引毫無刻意,論述並非為了彰顯個性,而是帶著溝通的誠懇。──陳玠安 文字工作者 讚歎不停穿插在閱讀當中……被大衛.拜恩慧黠點破後,聆聽音樂的方式變得更加開闊。──Earwax戴子 張鐵志、馬世芳、1976阿凱、何東洪、張世倫、陳玠安、陳德政、葉雲平、Earwax戴子、小樹、林貓王 高舉雙手吶喊推薦 海外佳評/ 精彩非凡……大衛.拜恩秉持一股瘋狂的企圖心,想把這些浩瀚的理論轉變成深具可讀性的學術作品,他辦到了。──Mark Ellen,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觀察家專欄(Observer) 大衛.拜恩是一位出色、原創又獨樹一格的搖滾明星,寫出了一本與他多變才華匹配的書……──John Rockwell,《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這是本極富魅力、兼容並蓄的書,活潑地結合社會史、人類學調查、自傳、個人哲學、經營指導,有時交融在同一頁……即使是最富熱情的探索者(拜恩便是其一),這仍是一塊尚未被開拓的領域。──Joan Anderman,《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這是一份必備指南,關於表演和錄製,真誠又跟得上時代,兼顧實用建議和富洞見的評論。──Ted Gioia,《舊金山紀事報》(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荣光之路

    作者:[美] 伍迪·格斯里

    比“逍遥骑士”还早几十年,民谣教父伍迪•格斯里就从俄克拉荷马州出发走遍了全美国——不是骑摩托,而是靠扒闷罐车、伸大拇指和徒步旅行完成的。这也是他人生的发现之旅,他在途中创作的歌曲后来成为美国的文化遗产,而这也只是他的部分遗赠。《荣光之路》这本不同寻常的自传,不仅呈现了伍迪•格斯里追求精神自由的鲜明个性,更记录了一道生动、真实、不能被忘却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民间风景。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影响力几代人的美国民谣教父伍迪·格斯里的自传。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刻画了美国战时社会众生相。伍迪·格斯里一生为劳苦大众代言,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见人民容忍和对抗压迫的意志。本书由美国著名民歌歌手、民歌复兴运动的先驱、有“美国现代民歌之父”之称的皮特•西格作序。书中插图均为伍迪•格斯里亲笔。 名人推荐: 伍迪•格斯里终生坚守的音乐形式,无论在任何时候,想必都是我们必须带着敬意加以珍惜的一件瑰宝。 ——村上春树 我写的第一首重要的歌曲是关于伍迪•格斯里的。他是我的精神导师。 ——鲍勃•迪伦 当民歌之父伍迪•格斯里在吉他上写着“这把吉他会杀死法西斯”时,没有人比他更相信音乐的力量。 ——张铁志
  • 忽略秘密,记住音乐

    作者:王磊

    《忽略秘密,记住音乐》是第一本可以边读边听的乐评集。所谓“边读边听”,是因为每一篇乐评下方都有被评论专辑的试听二维码,读者可扫描后进入网易云音乐平台去听这张唱片,重新品味曲中的奥妙。选取的音乐专辑以时间为轴,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12年中,时间跨度30年,基本涵盖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较为完整的发展脉络,具有跨时代意义。全书洋洋13万言,近百张碟评,汇集了作者王磊十几年的乐评心血。
  • 溪山琴况

    作者:[明]徐上瀛著,徐樑编著

    “琴况”,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徐上瀛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按照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把音乐的主要特性划分为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系统地阐述弹琴要点和琴学的美学原则。
  • 想乐

    作者:杨照

    杨照介绍了自己喜爱的100首西方古典乐曲,包括晶莹清响的钢琴独奏曲、深沉隽永的大提琴曲、层次丰盈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等,他通过长年积累的音乐深度,书写乐曲创作故事、时代背景和乐段精华,让人得以感受音声下的丰富与感动。 作者自幼学习小提琴和乐理,又将各领域的知识带入音乐,结晶为一篇篇精简迷人的短文,通过独特的切入点,透过历史听音乐,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光芒和独到的见解,足以燃起所有读者对每首乐曲无限的好奇和遐想。
  • 你什么时候需要我

    作者:郝为

    关于《你什么时候需要我》 跨过摇滚乐坛起起伏伏的几十年,黑豹乐队的传奇经纪人郭传林再度出手,力推全创作音乐人郝为。 鸿钛唱片公司几经酝酿,终于推出心灵治愈专辑《你什么时候需要我》,该专辑依然延续了摇滚精神的直白表达,其中更加入了流行及跨界音乐成分。主打歌《你什么时候需要我》在词曲中隐藏着一种交流的渴望,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被社会、时代、事业和爱情认可,可无法自足的天性让人只能依照外在的证实而存在,矛盾而迷失。而《像一道光》则表达出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挣扎,在未来的生活中“爱和希望”将成为信仰。 本专辑不仅收纳了由郝为担当全部词曲创作的10支新歌,配乐上更由新西兰鬼才提琴手艾琳娜协助录制。曲风完全打破传统,融入古典提琴和民乐手法联合呈现,传统女声搭配摇滚唱腔,为大家带来跨界融合的全新听觉。 同名专辑@福声唱片 现货发售中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9589411210 --味儿精:)~~
  • 音樂的極境

    作者:薩依德

    ◎推薦人:中研院歐美所所長/單德興 中文世界第一本薩依德音樂評論集! 薩依德不僅是敢說真話的人權鬥士,也是令人跌破眼鏡的樂評家! 超過20年的音樂評論專欄,結合驚人的廣度與具有渲染力的熱情 ◎薩依德是無與倫比的知識分子,兼為最深層意義上的音樂家--國際名指揮家兼鋼琴家巴倫波音 ◎全書字裡行間迴響的氣勢和活力,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鋼琴家魯普,葛萊美獎得主 ◎強烈推薦這部由二十世紀後半葉最敏銳的音樂評論家所寫的文集。--《圖書館期刊》 ◎令人愉悅……具有巨大的熱情與深度、廣度兼具的洞見,這不論在撰寫任何主題的作家中都是極少見的。--《經濟學人》 ◎中時開卷書評(12/20刊出) ◎中研院歐美所單德興教授推薦 隨書附限量選曲CD,全長75分鐘! 帕華洛帝是索價過高的最高分貝噪音?霍洛維茲是尖銳刺耳風格的代表?薩爾茲堡音樂節是癡肥臃腫的觀光促銷?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盡上演些二流劇目? 《音樂的極境》是薩依德論樂橫跨三個十年的第一本文集,他討論許多作曲家、音樂家、演奏家,在過程中抽繹音樂的社會、政治、文化脈絡,連帶發揮他古典鋼琴家的素養,對古典音樂和歌劇提供豐富而且不時出人意表的評價。 全書以清新的角度賞析經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題為人冷落的當代作曲家作品。薩依德批評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過於保守,也惋惜帕華洛帝有超級巨星之譽,卻「將歌劇演出的智慧貶到最低,把要價過高的噪音推到最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華格納的問題,音樂節愈來愈浮濫的令人憂心趨勢,以及以馬爾孔X生平為主題的歌劇,音樂與女性主義的關係,鋼琴家顧爾德,及莫札特、巴哈、理查史特勞斯等名家的作品。 薩依德以內行人的造詣,權威的身分,書寫精闢犀利的批判。他在音樂裡看出文學與歷史理念的反映,並密切觀察其構成和創造的潛力。《音樂的極境》情文並茂,處處發人深省,呈現薩依德思想事業的一個重要層面,進一步證明,作為廿世紀最具影響力、最勇於突破的學者之一,他實至名歸。 薩依德除了著名的後殖民論述,並精通文化研究與音樂,本身具有鋼琴演奏家的水準,終身對西方古典音樂擁有激情,《音樂的極境》收集1983-2003年間的音樂評論,他以專業樂評家的角色討論作為文化場域的古典音樂,清晰深入。本書的出版呈現薩依德更全面和多方位的專長與論述,可彌補過去中文翻譯與評介的不足。
  • 钢琴文化三百年

    作者:辛丰年

  • 永恒的日记

    作者:诺曼·莱布雷希特(Norman Lebr

    前言 音乐界和音乐家对所谓“周年纪念”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如痴如醉。各项音乐会的策划者们会反复不停地检索音乐历史资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从中寻找某某的百年庆、五十年庆或者诞辰庆等各类相关信息,并以此为由策划各种演出、音乐节或多媒体狂欢会。即使有些所谓“纪念”日模棱两可,或者根本微不足道,但只要“自……以来一百年”的神秘咒语一出现,立刻就能让音乐厅票房门口排上长队。 这种对于日历的狂热是音乐界的特别现象,在其他艺术中鲜少出现。尽管有人推测这种狂热的根源大概是因为人类大脑中分管音乐和数学的部分在同一区域, 但其真正原因仍然很难解释清楚。 《每一天的音乐》收集记载了一年中的每一天在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名人逸事,以满足音乐界这种无伤大雅的“狂热”。这本书收集的事迹跨越西方音乐中整整14个和声世纪,也偶有不和谐之时,并侧重于重要的演出时刻或是伟大音乐家私生活中的片断。无论这些日常事件是琐碎还是宏大、是高尚庄严还是低级庸俗,它们绘成了一幅音乐发展史的迷你画像。 尽管所有条目都经过了小心的求证,但百分之百的准确恐怕非人力所能及。如果您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任何错误,我会万分感激地接受您的指正,并会在本书的修订版中加以改正。 除非与基本史实有重大出入,本书中大部分音乐事件的发生日期都以《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acmillan,1980) 和尼古拉斯•斯洛尼姆斯基(Nicolas Slonimsky,1894-1995)所编《1900年后的音乐》(Music since 1900,Scribners, 1937)的记载为准。1917年以前的俄国纪年在此以公元纪年表示,但英国1751年前的纪年并没有采用欧洲公历。最后,除非有特别说明,所有“首演”指的都是世界首演。 本书所包括的音乐家的死亡记录要远远超过出生记录,因为一个人的临终之言要比牙牙学语更重要;最终成就要比空口承诺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或者,我们可以引用所罗门寓言:“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 但相反的取向是,音乐家的初次登台要比告别演出更加受重视——除非“首演”恰好就是“绝唱”。
  • 地地下

    作者:颜峻

    这本书严肃地讨论了中国地下摇滚音乐的现状和未来,介绍了崔健、舌头、野孩子、大友良英等摇滚乐队和乐手的创作理念、表演方式等。
  • 牧神午后

    作者:肖复兴

    这是一本肖复兴的关于古典音乐的感受和笔记,第一篇是写德彪西的,对应着本书的名字《牧神午后》。之后他写了很多很多的音乐家,从帕来斯特里那、蒙特威尔第到现代的训伯格等,都有涉猎.对于希望接触古典乐的读者很有帮助.
  • 爵士派

    作者:李爵士

    爵士乐根本不是小资,不是布波族,不是高雅之声,爵士乐是被压抑的底层之音,是黑人沉重的呼吸,是我们忽视的意外,而真正的爵士乐就是这样通过李爵士来到了你我的面前。“你的身影比来粒还小/而我也许已经消失/正迈出这艰难的一步……”真相和事实就在眼前。 李伟,笔名李爵土,生于宁夏银川,从摇滚皈依爵士的虔诚的“爵士主义”者,有数年爵士乐的欣赏经验。擅长绘画的他,还将音乐的世界表现在二维空间的色彩里。 一辑全面精深的爵士乐评   一份历时五年的聆听经验   一打音乐流淌的喜怒哀乐   一片信马由缰的恣意涂抹
  • 古典音乐一本通

    作者:阿申

    《古典音乐一本通》以时间为序,用最幽默、最时尚、最轻松的方式解读古典音乐。资深音乐DJ倾情演绎古典音乐家们背后的故事——“音乐之父”巴赫,“含着眼泪微笑”的莫扎特,“李尔王”贝多芬,“海顿老爹”,“疯人”舒曼,高贵的勃拉姆斯,趣闻轶事和名曲佳作尽在书中,带给读者轻松愉悦的视听体验。大量图片和音乐术语解释,令古典音乐不再高深莫测,以亲切而优美的姿态走近普通读者。
  •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

    作者:徐明

    这本《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由徐明所著,本书告诉我们:音乐可能会被盗版,但我们在此中记录的青春,却是永不可能被盗版的——绝版青春。 《我们就这样听歌长大》分为两部分,记录了邓丽君、孟庭苇、阿哲、张雨生、罗大佑、林夕、黄耀明等人的经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