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

  • 古琴丛谈

    作者:郭平

    在高山之巅聆听万壑松风,在流水之侧沉思生命与时光的涵义。秋风乍起,飞鸿掠过高爽清澈的天空;静寂轻寒的良夜,独坐幽篁,万籁有声。晨曦微现,樵人已肩着柴禾踏着露水走下山冈;渔舟还载着微醺的渔人随流漂荡。春花烂漫之时,有无限的希望在琴人眼中呈现;雪落空山之际,剡溪会友的念头却在心中消解……   古,距今远矣,距时尚远矣,是时间的概念,但更是心理的一种时间尺度。好古之人,爱琴之人,不肯随波逐流,不肯相信时间可以改变永恒的美。他们固执地坚守着,心里充满悲愁,也充满欢乐。众人以为自己是明智的,因为他们现实;好古之人也以为自己不糊涂,因为他们有固执的梦想。到底是谁超越了生的病痛和烦恼,各有各的标准和道理。执着于古的人们,当然是迷恋被时间之浪淘洗之后留存下来的精华,以为它们的美得到了肯定,它们已经具备了不朽的证明,想把超越依托于这种不朽,可是这与当下的眼光不合。现在的人不爱它们,于是,古便被当下抛到了一旁,而爱古的人却正因此而超越了时俗。   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古琴堪称博大精深,美不胜收。它由历史上那些美丽的心意创造而出,并与爱美的中国人相伴千载,成为不朽。琴积淀了那么多,却又似乎总是不言不语,从来也没见琴大声喧哗过,没见哪个琴人籍琴而腾达过。古琴有些像磊磊山岩上的一株孤松,有些像杳然出岫的一朵孤云,有些像不舍昼夜奔流的大河,也有些像寻常之人一张诚肯质朴的脸。它的悲恸、欢乐与盼望,都以朴荗的方式述说,以从容的态度存在,如同无限蕴含的大自然。
  • 情迷马约卡之夜

    作者:刘雪枫

    《情迷马约卡之夜》内容简介:音乐旅行是当下的时尚。作为一本音乐游记,《情迷马约卡之夜》笔调轻松幽默,引人入胜。作者足迹履及德国、法国、奥地利、西班牙、捷克、英国、意大利、挪威、美国、韩国,对所到之处的演艺名胜、盛大节日、音乐风情及休闲度假生活等做了生动而不失专业的叙述和描绘。 海报:
  • 观乐听画的瞬间

    作者:诺莉亚

    翻开诺莉亚编著的《观乐听画的瞬间:音乐与美术的交响》就像作者的小提琴演奏一样温柔地溶化并抚慰了心灵。她写下的音乐与绘画的命运般的交响既是日常与艺术的调和,又像一个率真的朋友满足了我们干涸的灵魂拓展见识的渴望。如果您是在行走途中因某处飘来的旋律而瞬间驻足过的人,那么《观乐听画的瞬间:音乐与美术的交响》会成为您多情的艺术共鸣书。在这个“流淌着旋律的美术馆”中,我们会实现与生命更密切的交汇。
  • 穆特与秦腔

    作者:刘雪枫

    这是作者以音乐为主题的随笔集。谈唱片、谈音响、谈音乐的发展趋势和音乐的现状,谈音乐与生活的关系,音乐人的生活状态,等等。作者关注现实,不仅是音乐的,更是由音乐折射出的社会的现实。 正如作者所写:我们往往因为繁忙与喧嚣,如梦如幻、浑浑噩噩地虚度了许多年华,对身边的物是人非,或人是物非,却全然不觉。今天的音乐生活简直是琳琅满目,无比丰盛,但是,它似乎越来越与当下的生存状态缺少必要的联系了。音乐的商业化速度与浮躁的世人对音乐的轻视程度成正比例地发展,这一切都来得太快了。在音乐的形态触目皆是,而音乐的本质渐被遗忘的“非典型”音乐生活状态下,我们怎样享受音乐,如何聆听音乐?
  • 我们时代的音乐

    作者:(德) 舒曼

    本书根据舒曼在1831-1854年间所写的音乐评论编选而成,按照年代编排,涉及舒曼同时代的音乐家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肖邦、柏辽兹、李斯特等众多人物,充分体现了舒曼在音乐创作、审美和教育等多方面的真知灼见,以及他过人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本书同时收入舒曼和克拉拉不同时期书信十余封,便于读者深入了解舒曼的精神世界。本书既是19世纪上半叶风起云涌的浪漫音乐时代的写照,也是杰出音乐思想的荟萃,对于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都是一份宝贵的音乐文学财富。
  •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刘雪枫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本对音乐大师的敬仰之作,重现大师的音容笑貌、心路历程,记录他们在演奏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大师和他们的音乐并不遥远,这本《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会带你感受他们的生命气息,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他们创造出的迷人世界。 海报:
  • 操缦琐记

    作者:张子谦

    《操缦琐记》是已故广陵派著名琴家张子谦先生的遗著。 张子谦(1899—1991年),江苏仪征人氏,广陵琴派的代表人物。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查阜西、彭祉卿等组织成立今虞琴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琴学的交流与研讨,编印出版了《今虞》琴刊,在近现代琴史上影响深远。 今虞琴社成立不久,抗战爆发,张子谦先生有感于战乱频仍,世事难料,遂萌生记录琴坛诸事以备将来查考之念,于是从1938年起至‘文革’前期,坚持不辍,“凡会琴、抚琴、习琴、访琴诸端,事无大小,咸笔之于册”,记录了近三十年间上海乃至全国琴坛以及文化界的状况,是为《操缦琐记》。该书不仅是研究张子谦先生本人以及广陵派琴学思想的第一手资料,更是研究二十世纪琴史的珍贵史料。 原稿十册,于“文革”中散失一册,现存九册,始自1938年8月21日,终于1963年8月6日。为保存原貌,此次出版以张子谦先生家属提供的手稿进行影印,原有书名题签及名款印鉴均予以保留。正文后附有张先生历年撰述之琴学论文六篇及诗词若干首。全书一函十册,宣纸套色精印,传统线装,极具收藏价值。
  • 回到歌唱

    作者:李皖

    关于纯音乐比歌曲有着更为广阔的“感受空间”,这个判断似是而非。说它有些更大的宽容度,可;说它在感染力或包容度上优于歌曲,则并不那么恰当。事实上歌是一种极特殊的形式。我一直并不把歌看作填词谱曲,原因即在此。我觉得歌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方式和逻辑,而不是器乐(音乐)的方式和逻辑。理想境界的歌并不是词和曲的结合,二者不存在结合的问题,而是从诞生起就浑然一体。换个角度观察:语言和音乐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在那个部分里音乐和语言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歌。歌是人自身拥有的一种自然能力,它把人自己撞出了声音,就是这样。这种说法有点儿神秘,但却是真实的。当然,真正的歌是太少了。 ——摘自本书序
  • 音乐=影像≠音乐

    作者:周杰伦

    《音乐=影像≠音乐》是继《半岛铁盒》、《D调的华丽》之后,周杰伦自己创作的最新写真集,是周杰伦最近几年事业、生命的轨迹,也是周杰伦关于音乐、关于人生的自省、自剖和自白。 音乐等于影像不等于影像等于音乐?从歌手到词曲作家,从演员到导演,十年间的变幻、变化周杰伦逐一娓娓道来,细数导演身份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坦陈出道十年成长心迹,读者可见点点滴滴的细节、丰富多彩的故事,还可以发现周杰伦每一次蜕变,既是自我挑战的结果,也是执著美好、珍爱年华的必然……写真集映照出一个鲜为人知的“周杰伦”:创意梦想家。 除了表露周杰伦内心世界的文字外,《音乐=影像≠音乐》收有近百幅未发表照片,还有导演手记、场景图纸、道具草稿、造型花絮等珍贵资料。 方文山亲自作序,并附有资深导演、造型师、摄影师等工作伙伴撰写的文字,多方位展现周杰伦的真实侧面。 出道十年、号称流行天王的周杰伦,在广告里轻歌曼舞,在电影里刀枪剑戟,可他近年内心的秘密、他的心路历程,你又知道多少?
  • 音乐的遐思

    作者:李欧梵

    《音乐的遐思》收录了“音乐的遐思”、“音乐和死亡”、“我的葬礼”、“香格里拉”、“关于《杜兰朵》的对话”等文章30余篇。
  • 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

    作者:丰子恺

    《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是父亲丰子恺撰写的世界名曲入门书。书中的十二讲最早发表在七十多年前(1929年)的《一般》杂志上。1931年5月,这些文章由当时上海的亚东图书馆结集出书,此后绝版。 原书为音乐爱好者介绍了12位大音乐家,及其名曲117首。此次校订,发现作者在介绍幕扎特的一首C大调奏鸣曲时,描述过于文学化,与作者所持的音乐鉴赏观相悖,在全书中就像一个不协和音,因而将其删去.以免误导读者。这样,全书所介绍的名曲便是116首。对这116首乐曲的名称、部分乐曲的编号及个别乐曲的乐章划分,这次均作了必要的订正。原书在介绍部分乐曲时,顺便提及当时的某种唱片版本,因已失时效,自然删去。好在当今资讯丰富,读者购藏唱片,已非难事。 由于本书的写作与出版距今已有七十年光景,出现在书中的外国的人物、地点及部分音乐术语的译名,不免古老。我的主要工作便是将这些古老的译名―一改为如今通用的译名。另外,原书中一些乐器名称和速度术语还直接以外文出现,这是我国现代古乐教育起步时期难免的景象。为方便读者,这次均按照现行译法作了处理,或将外又放入译名之后的括号,或直接以汉译替代外文。至于行文中原已放入括号的个别非专业性的外文词句,则已删去,以免枝蔓。书中外文有英、法、德、意等语种,且有混杂之处,这与音乐的世界性有关,不便强行统一为某一种语言。有些人名和术语的外文在全书各讲中多有重复,这是各讲的相对独立性所决定的,也就没有作出删削。书中出现的重要的音乐家和主要的音乐术语,我按照字母次序编制了一张译名对照表,附于书末,以供读者参阅。 (丰陈宝 2000年5月)
  • 音乐六讲

    作者:李欧梵

    李欧梵教授将自己70年来的聆听古典音乐的经验分为六讲与读者分享。在书中与作者一同细品马勒、舒伯特、瓦格纳、贝多芬、李斯特的不朽巨篇;聆赏阿巴多、索尔蒂、托斯卡尼尼的指挥英姿。共乘音乐的飞毯,享世界殿堂级音乐盛宴;同驱文化之车感悟音乐的跨界魅力。诚如书中所言:“在这个动乱不堪的21世纪,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求精神的滋养,音乐于我的意义即在此。至于古典音乐的市场能坚持多久,我当然在所不顾。只要有古典音乐听,我就有足够的勇气活下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 莫扎特的德意志兰

    作者:王立彬

    引用一句席勒的名言:德意志兰?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学术上的德意志兰从何处开始,政治上的德意志兰就从何处结束。 作者以地域及民族视角关注德意志兰文化,从莫扎特的歌剧分析入手,经过贝多芬与匈牙利民族之间的血脉联系,到理查·施特劳斯对莫扎特精神的发扬,进而深入到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马勒等“德意志兰”的代表性作曲家的经典作品的解读理念,对富特文格勒、瓦尔特、伯姆等前辈大师精神层面的探索,阐明了“德意志兰”观念在艺术家创造活动中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图书目录 一曲歌行万里路——代序 深深掩藏着的《女人心》——莫扎特与达·庞蒂的神性世界 “一个音符也不多”与“一句唱词都没有”——对《后宫诱逃》的一次“揭秘” 寻找完美的莱奥诺拉夫妇——献给《费德里奥》首演200周年 匈牙利人的贝多芬——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演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魔弹射手:什么是德意志“森林情结”——卡尔·玛利亚·冯·戚伯的世界 交响曲中的“愚人颂”——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阐释 在家庭之爱中真正“变容”——理查·施特劳斯后斯的伟大歌剧艺术 欧罗连祷歌——“二战”四座音乐纪念碑 三个“F”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向富特文格勒、弗朗茨、弗拉格斯塔德致敬 亡者归来——富特文格勒在1947年 “两位理查”的代言人——克莱门斯·克劳斯的指挥艺术 W.A.M:布鲁诺·瓦尔特五十知命——从马勒向莫扎特的旅程 倾听是思之虔诚——纪念施纳贝尔逝世55周年 谁知那王座和神殿如今在何方?——魏玛纪行 维也纳:勿忘古典音乐世界的“黑洞” 莱比锡,每人至少会一种乐器 “我要死在慕尼黑” 堕落之后是拯救——百年版《莎乐美》与蒂勒曼的布鲁克纳第五次响曲 夺宝奇兵:在德国文化名城买唱片 前往德意志兰的旅程——代后记
  • 一峰一人一結他

    作者:林一峰

    歌是心情,歌是生活,林一峰以一支結他譜出不一樣的生活態度。這不止是一本教人彈結他的歌書,也不是一本簡簡單單的結他譜,當中還有一峰的生活感想、創作靈感,看著彈著,你會發現另一片天空。
  • 乐声悠扬

    作者:杨燕迪

  • 听话

    作者:伍洲彤

    《听话》内容简介:生命中总有一些事,一开始就意味着不会结束,比如黑夜与白昼,比如我与你。这是一张青春散场时的记忆票根,这是一封思念枯萎前的告白情书,这是一本用眼睛聆听的情感日记——20年不变情怀,20年真情写就,这是伍洲彤为全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台午夜直播节目《零点乐话》20年纪念而作的唯一随笔集。 情感、音乐、故人、往事……那些年陪伴过我们的歌,那些年陪伴过我们的人,如今还好吗?在哪里呀?快乐吗?六亿光阴,永不能忘;六亿光阴,别来无恙。它们被一一珍藏在了这部书里,只待有一天等你发现:原来你的故事一直被铭记,原来你的青春并不孤单,原来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所经历的困惑、迷茫、了悟、释怀……其实都一样。
  • 音乐奇案的医学密码

    作者:黄震遐

    《音乐奇案的医学密码》为两类文化的沟通和中继一同略尽绵力,用医生的角度看音乐以及有关音乐的历史。大脑是身体最复杂的部位,《音乐奇案的医学密码》剖析大脑活动,详述每个大脑细胞如何主宰我们的一举一动。《音乐奇案的医学密码》用新鲜的视角,将医学融入生活,将科学融入文化,衍生出迥然不同的意念。
  • 20世纪最后的草根艺术

    作者:袁越

    不管专家们承不承认,嘻哈文化正在主导这个时代,成为21世纪的新时尚。作为一个60年代出生的人,作者记录下嘻哈文化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规律,发现嘻哈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所有的专家都说,嘻哈文化包含了嘻哈乐、霹雳舞和涂鸦这三种艺术形式,但因为术业有专攻,本书将重点研究嘻哈乐的发展史。本书告诉大家,为什么嘻哈乐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流行音乐领域里的最后一个草根艺术。本书试图帮助大家了解嘻哈乐的历史,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东西,让嘻哈文化在中国找到更多的知音。 国内近年来涌现出不少新的饶舌乐队,他们在外观上都把国外乐队模仿得难辨真假,可骨子里却没有学到饶舌乐的精髓。许多国内的MC就连中国话都说不利索,除了宣称他们的时代到了之外,说不出别的内容,这样的饶舌乐队充其量只能说是高级歌迷而已,离一个真正的饶舌歌手还差得很远。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将嘻哈乐定位为草根艺术,追溯了整个嘻哈乐发展的历史,并且将嘻哈乐放在其发生发展的整个文化境遇中来考察,诸如涂鸦艺术、霹雳舞、黑帮生活、黑人底层民众的生活图景等,是一部嘻哈乐文化的发展史。
  • 三只耳朵听音乐

    作者:陈钢

    出身音乐世家的陈钢以他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阅历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关于音乐和音乐人的故事,从他父亲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变成美国家喻户晓的民歌,到丁善德的“走火入魔”,从傅雷对傅聪的谆谆教诲到他自己不能和心爱的女子在一起的“梁祝”之怨,但是对生活的热爱始终不改,用老人自己的话来说,音乐和音乐家是不会老的。
  • 我的音乐札记

    作者:肖复兴

    《我的音乐札记》从音乐家出发,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帕莱斯特里那,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巴赫、亨德尔,到浪漫主义时期的莫扎特、贝多芬,一直延续到浪漫主义的尾声,到20世纪50年代新大陆的美国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