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
-
李岚清音乐笔谈
本书是一本音乐普及读物,也是一部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的交响诗般的著作,图文并茂,集艺术性、教育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全书包含音乐家传略、作者札记、作品选介及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四部分,仿佛是一首如歌的行板,以亲切朴素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陈述50位欧洲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三百余年的历史。尤为可贵的是,李岚清同志从非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角度,将自己几十年来对欧洲经典音乐的爱好与理解,以及音乐给人生的启悟都凝练于文字中,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 书中配有近100幅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亲笔绘画的音乐家肖像图,不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且使全书更为丰富生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书中还附有音乐欣赏光盘(DVD)一张,选收部分音乐家的经典作品或乐曲的选段,并请有关专家介绍如何欣赏。它们将辅助读者更好地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读懂音乐,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感悟。本书从文字斟酌到章节编排,从插图选编到光盘乐曲的挑选,都充分体现了李岚清同志的独具匠心和对普及、推广经典音乐的殷切期望。 -
乱谈琴
愿为钢琴鼓吹,期望爱乐尚未深知琴趣的朋友们,爱上它,迷上它,享受它!执迷不醒地做了几十《钢琴梦》。忧患余生,竟圆了美梦,躲进小楼得享了一番如痴如醉埋头乱弹之乐。更不想当演奏家,只求自得其乐也愿将自己腹笥中收罗的同人共享。 -
音乐闲话
《音乐闲话》内容简介:中国另有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声音的艺术,最“抽象”。但心若感到触动,我们却又体会音乐这个“它”,最直接。有意思。在“行”的外边看,从“行”的外边谈,合适的言说,也许能够引领我们穿越隔行的“山”,引发共鸣,进入那个“直指人心”的内质。心有所悟,也就没了内外,没了“我”与“它”的分别。常听“行外”的朋友自谦“我是个乐盲”,或,“我不懂音乐”。什么叫“瞳音乐”?我体会,听音乐心动,就是懂音乐。 -
听音小札
它不是一本专家、学者的音乐专著,只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或者说一个音乐门外汉谈音乐感受的小书。就是那些零零碎碎的感受,关于音乐,关于音乐家,关于音乐在诗歌、绘画、小说中若隐若现的存在,共性或者差异都是有的,还有一些音乐礼仪,乐坛趣事,都可以在这个自谦为outside写的小书里面看到。总之,耳闻其乐,心有所感,性之所至,成就这样一本《听音小札》。 -
樂來樂想
音樂與人生,從來不是沒有交集的平行線。 這位我們所熟知的音樂研究人,筆鋒力道是喜歡文字能力編輯的鍾愛。遇到樂壇盛事,文化版面負責人無不想起他的名字,更多次受邀撰寫專欄。這本書,從深邃學術到人世時事,由廣博知識到嬉笑怒罵,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焦元溥;而我們也將透過焦元溥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不一定熟悉,卻妙趣無窮的藝術世界。 今年,三十而立的焦元溥,與兩位妹妹的創意結合,為大家呈現在書頁上喧嘩的音樂狂歡節--《樂來樂想》。 本書以元溥近十年來,最精采的專文及專欄集結而成。 包括他談論他對於兩位妹妹(其中之一是張懸)的感情。 這是焦元溥第一本純散文集。 遊藝黑白的成功,已經奠定焦元溥書的固定閱讀群。 看到戴高中生大盤帽、揹書包,卻帶著樂譜來聽音樂會的男生,會不會想扁他?太機車了!雖然焦元溥完全有臭屁的本錢! -
玻璃电台
《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内容简介:上海老歌,为何不老,就是因为“味道好极了”!什么味道?租界加上城隍庙,洋的土的全有了!上海老歌是从城隍庙走向租界,从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化,然后合为一体,演变为一种中西合壁的全新的“混血儿”,和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海派文化。 -
乐游德意志
德国,是音乐爱好者的圣地,也是众多音乐大师诞生之地,巴赫、亨德尔、贝多芬、威伯、莫扎特、海顿、李斯特、舒曼、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一串传奇而又响亮的名字遍布了德国的每一个角落,还是其他国家的众多著名音乐家向往会聚的音乐圣殿,以在德国乐坛受到认可、获得赞誉为荣。了解西方音乐,德国音乐既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也是其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部分。 本书以漫游欧洲传统音乐强国德国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德国的音乐魅力,以讲故事的方式怀想每一个著名德国城市曾经诞生过的伟大音乐家的生平、创作历程、创作理念、经典作品以及诸多著名音乐家之间的交往,由此勾勒出德国辉煌的音乐发展历程以及至今依然熠熠发光的音乐经典作品。本书构思新颖独特,文笔流畅生动,并配有大量的精美插图。 -
碎心曲-音乐.哲学.文学.自杀
《碎心曲:音乐·哲学·文学·自杀》作者李炜,他是一位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年,在芝加哥大学学文学,英文好,且艰深,毕业后做编辑。如今回归母语,用英语写作,写的是侵袭人灵魂的音乐,写的是傲慢的忧伤,他将身心灵肉揉进音符,用英文作载体表现出来,再和译者转译为母语中文,这种灵感渊源及文字形成的双重奏鸣,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创作,一定能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
电影×音乐
本书把电影和音乐交叉连接,向读者展开一个“听读”电影的新视角。 把音乐和电影交叉谈论的书,当下并不多见。而观影族中,颇多音乐爱好者,因为很多经典的电影都有出色的配乐,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使得音乐与影像相映生辉,甚至流传更广。 作者对电影、音乐、文学有很强的感悟能力,本书是其电影音乐评论文章的结集,分六个部分,从不同的专题角度、不同的电影实践来谈论电影音乐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其对电影音乐的感性、理性之分析,为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的细读起了不少解惑的作用。作者引用了不少英文资料,也是从规范的学术立场对电影音乐这一媒体交叉的新文化现象的研究做出了尝试。 -
耳朵借我
李宗盛 傾心推薦: 「馬世芳這樣用心專業的聽者,讓華語音樂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有了價值和尊嚴。」 他能訪出音樂人的真性情,羅大佑說,戴墨鏡不是為了耍酷;李宗盛:寫歌,靠的不是靈感。 他從野百合一路走到太陽花,也曾走進陳昇和伍佰第一次的合作現場。 他從音樂深入時代,書寫被遺忘、被屏蔽,卻猶然美麗的大小聲音。 AGI聯盟首位台灣設計師 聶永真 封面設計 X 大陸知名視覺設計師 魏籽 插畫 「一首歌也可以是啟蒙的神諭,一張唱片也可以是一樁文化事件;一個音樂人不但可以是藝術家,更可以是革命家、思想家。」──馬世芳 從太陽花學運遙思禁歌〈美麗島〉、兩岸不同風景的「滾石三十」演唱會、源起七○年代的「小清新」風潮,到獨立樂團、〈島嶼天光〉等民運歌曲如春筍冒芽而生……一個時代下,這種種從「聲音」外擴而成無數繽紛回聲的萬千世界,透過資深樂評人馬世芳的耳朵記錄,盡收《耳朵借我》這座文字雕堡之中。 《耳朵借我》收錄2011年以來,馬世芳在台港中專欄集結的三十餘篇文章。〈輯一〉從人民運動入題,以厚實的思維剖析時代的聲音;〈輯二〉漫談台灣音樂人數十年間向世界輻射出前所未見的音樂盛況;〈輯三〉溯源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橄欖樹〉、限定版唱片、卡帶AB面……;〈輯四〉回到作者個人樂迷紀實:「那天晚上,他們是地球上最偉大的搖滾樂團」。 從無名樂室裡一曲曲播送的啟蒙材料,到兩岸青年一代代背誦傳抄的地下經典,在這座「聽大聲音見微、由小聲音知大」的文字雕堡裡,我們得以藉由一段口白、一張唱盤、一捲卡帶,甚或某時某地某一席話,再次注視那些撐起這時代一切細微末節的簡單事物。作者馬世芳豐富的樂史知識與精鍊的文采交融,溫文處教人駐足,激動處喚醒沉寂的心緒,令人不禁跟著走進他的世界,打開了耳朵──Lend me your ears。請把耳朵借給他,讓他帶領你,再次聆聽那些美麗而熟悉的歌曲…… -
春天去看肖邦
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继《音乐笔记》之后的一本全新的关于其音乐心得的专题散文随笔集。在书中,作者对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印象派、现代派音乐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发表了精到的心得和见解。读者可感受到音乐的伟大和神奇。 全书共分“马勒扎我们脸上有点疼”、“冬天和春天里的拉赫马尼诺夫 ”、“到纽约去看鲍勃·迪伦”三辑以及附录“在时间中流淌的音乐——在北大的演讲”。四部分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对音乐的领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专题随笔集。 -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这本书不是一本理论性质的艰深专著,而是具体到唱片的版本比较和取舍推荐,具体到一场音乐会或一次音乐之旅,具体到谈论评说一个指挥家、一个演奏家、一个歌唱家,这么一本娓娓道来,专注于音乐现实的内在向度和外观世态,力图将音乐生活中的初始感官之美、日常经验之美深深推进音乐之奇境的书。无论是在音乐的精神深处还是世俗表层,作者都能做到细察事物的纹理,着眼于瞬变之真与恒常之真与恒常之真的并行不悖,两者的比例之美,平衡之美,以及美之不足和难以两全。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音乐的聆听经验》是一本音乐评论文集,是一本娓娓道来,专注于音乐现实的内在向度与外观世态,力图将音乐生活中的初始感官之美、日常经验之美深深推入音乐之奇境的书。 雪枫独树的一帜的音乐评论文章,是国内少见的真正的评论文章,并不人云亦云,糜雅媚俗,而且涉猎的作品经及乐团,乐人的范围很广,与诸多同仁一道迎来了近年来中国乐评的一个较佳时期……他的文章让我们关注真正的音乐生活,让我们反思真正的音乐生活。 -
死于圣殿,生于酒馆
音乐给予我们的深度和谐,与我们走在车水马龙大街上的都市场景有着惊人的反差。古典音乐作为逝去时光里的小马德兰点心,在感官错乱的现代人口中是什么滋味呢?野蛮的神追逐着我们,一旦我们心中没有一个安详,雅致的神,就不能从古典音乐这面镜子里看见自己。现代式生存导致了人的破碎,那些穿休闲装上教堂的人,参加音乐弥撒是为了一场婚礼还是一场葬礼呢? -
多少次散场 忘记了忧伤
本书的十篇文章标题分别为:1解放、2民歌嘹亮、3红太阳、4花样年华、5解冻之春、6西北风,东南风、7摇滚中国、8都市忧郁、9偶像的力量、10民谣,民谣。这些文章系统梳理并呈现了自1949年至2009年六十年间,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中国流行歌曲生态样貌,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中的流派、歌手、创作者、有代表性的曲目,以及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和它们传达的社会背景、时代精神。 -
热爱音乐
○ 中国第一本通俗的“印象主义”音乐随笔 ○ 让张艺谋、朗朗如痴如醉的印象主义经典思想 ○ 现代音乐之父德彪西诞辰150周年献礼之作 ○ 文革期间,德彪西曾被姚文元大肆批判 这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德彪西一生最经典的随笔集,在这本书里,作者用力地探讨着音乐、作曲家、社会、人生的关系。是我们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并通过印象主义音乐了解艺术与人生的一扇窗口。作者语言幽默,批评结合自身的经历,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个年代的音乐与世情。 -
音樂.旅.情
本書記錄了林一峰對音樂、文化、成長等體會,更會分享他的音樂發展過程,如何由一個只懂聽流行曲的少年,蛻變成一個懂得欣賞音樂、創造音樂的資深音樂創作人。 -
辉常伤感
Beyond御用填词人刘卓辉最新力作 带您走近他的填词生涯, 走近Beyond,走近香港、大陆乐坛, 重温一个大时代下的灰色轨迹, 纪念属于逝去日子里的如歌岁月! ★黄贯中、黄家强、叶世荣、潘源良等诸多圈内明星联袂推荐,万千辉叔粉丝翘首以待的最新力作! ★刘卓辉,香港著名填词人。或许,你未必听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过他写的歌。《大地》、《情人》、《长城》、《岁月无声》、《逝去日子》……无数传唱多年的经典作品都出自他的笔下。他的词充满人文色彩、现实情怀,他的文字冷静、克制、积淀深厚,见解独到,是难得的笔尖直指社会的填词人。 ★这本书是刘卓辉的个人随笔集,不仅讲述了他为Beyond填词的生涯,更回忆了与Beyond、崔健、何勇、罗大佑、苏芮、甄子丹等诸多大腕的交往往事,不为人知的细节。书中附有30余张珍贵老照片,忠实呈现黄家驹、崔健、苏芮以及作者本人等诸多大腕的青葱岁月,极有收藏价值。 ★这本书中所记录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不仅有明星往事、音乐经验分享,同时更记录下了一个笔尖直指社会的词作家眼中的众生百态,时代变迁,以及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感悟,带给我们诸多人生启迪。 从一九八三年认识Beyond,到一九八七年开始歌词合作。就是说我从青春的二十一岁认识他们,然后一直跟他们不冷不热地交往,经历了香港乃至大陆过去三十年的《大时代》。幸运的我,三十年来跟着他们走过《灰色轨迹》,穿过《大地》,见过《农民》,爬过《长城》,彷徨着《谁伴我闯荡》,忍受着《无泪的遗憾》。目击他们由出道、奋斗、成名、失落、再奋斗,以至解散,到个人发展。我跟他们依然不算很熟,但却都有不少《逝去日子》,回头再看,已是《岁月无声》。 ——刘卓辉 辉兄, 知道你出书! 可喜也! 你是一个有原则,有抱负,有噜骚,但同时又有才气的人, 对我们的歌可谓贡献良多! 在你老兄身上学到了不少,希望可以写出像你一样好的作品.对于你的新作,我期待……还请保存你的“执着”(不用管我们同意与否) ! ——黄贯中(Beyond吉他手) 刘卓辉的伤感,就是你的蜜糖或砒霜,但他老人家怀旧的八卦,往往摄取了历史的街角被遗忘的风华。 ——张晓舟 (乐评人、作家) 非常伤感,是他近年经常在微博或朋友间提起的词汇。人生辗转。明白他的际遇,也自然明白他提到这话时候的心境。可是,就我所了解的卓辉,你是得硬净的。纵或有所感触,但你心头之愿,就像你词中描述的豪气干云,总不会轻言葬送。 因此,虽说是“辉常伤感”,我倒是会怀着些微刻薄的心情,等待着看你的伤感,会把你带到另一个怎样的高峰。而如果我没猜错,你不会让我失望的。 ——潘源良(香港著名音乐人) -
民国古琴随笔集
本书搜集了民国时期以白话文写就的关于古琴的随笔十一篇,作者有作家、学者、琴人陈西滢、李济、周作人、庄剑丞、辛丰年等。这些文章记述人事,论说琴乐,出入今昔,参差可喜。由于散落各处,多为重新挖掘面世,过去未为古琴爱好者及研究者所重视。文言文及研究性文章,则不在本书体例之内。 -
温柔的战曲
本书由作者发表在《书城》等刊物上的音乐评论结集而成。既有针对音乐作品的评论,也有针对音乐家知人论世的评论。 作者学院派的出身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她写起音乐文章来流畅通达,另有一番关照。也使得本书既有音乐爱好者品鉴艺术的作用,也有入门者了解音乐欣赏途径的作用。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