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

  • 傅雷谈音乐

    作者:傅雷

    本书收录了傅雷先生的音乐述评、乐曲赏析,与傅聪及世界大师们的音乐通信,无不语中窍要,真知灼见。
  • 音乐札记

    作者:李欧梵

    《音乐札记》内容简介:听贝多芬可摆脱心神不安?听施特劳斯圆舞曲有助反省、沉思和松弛?听格什温《蓝色狂想曲》能消除郁悒心情?听帕格尼尼《A大调大提琴奏呜曲》能增进胃肠蠕动作用?听德彪西钢琴协奏曲能够催眠?听拉威尔《波莱罗》能令人精神振奋不眠不休?昕维瓦尔第《四季协奏曲·春》能消除疲劳?听瓦格纳《汤豪舍》序曲可让人信心百倍?…… 音乐就是日常生活。作者以此为信念潇洒为文,在生活与古典音乐之间畅游,充满了奇思妙想,行文趣致幽默、意态悠然、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是一本献给所有聆听古典音乐自得其乐者的音乐之书。
  • 音乐的极境

    作者:[美]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音乐的极境》是萨义德论乐横跨三个十年的第一本文集,他讨论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在过程中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连带发挥他古典钢琴家的素养,对古典音乐和歌剧提供丰富而且不时出人意表的评价。 全书以清新的角度赏析经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题为人冷落的当代作曲家作品。萨义德批评纽约大都会过于保守,也惋惜帕瓦罗蒂有超级巨星之誉,却“将歌剧演出的智慧贬到最低,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瓦格纳的问题,音乐节愈来愈浮滥的令人忧心趋势,以及马尔孔•X生平为主题的歌剧,音乐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钢琴家古尔德,及莫扎特、巴赫、理查•施特劳斯等名家的作品。 萨义德以内行人的造诣,权威的身份,书写精辟犀利的批判。他在音乐里看出文学与历史理念的反映,并密切观察其构成和创造的潜力。《音乐的极境》情文并茂,处处发人深省,呈现萨义德思想事业的一个重要层面,进一步证明,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勇于突破的学者之一,他实至名归。 专业评论 此书让我们深入了解萨义德作为乐评家的心路历程。他渊博的音乐知识,以及深厚的音乐与政治信念,在全书流露无余。萨义德笔锋充满挑战性,机趣洋溢,饱学睿智,为我们这时代的音乐和音乐家提供既令人手不释卷,又充满批判性的写照。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音乐学者Lydia Goher 萨义德冷眼热心,运用他多才多艺的学养讨论他拥有深厚理解的音乐。他以此为主轴,优游社会、历史、文学、哲学、政治思考之间,穿针引线,创构一个宏大、统一、充满慧见的整体。萨义德文笔清晰、热情,斯人已杳,但全书字里行间回响的气势和活力,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钢琴家 鲁普 在这本精彩层出的文集里,萨义德贯注他的才智与精纯的音乐感性,探讨林林总总的专题,构成这位入世、热情批评家境界深广的音乐沉思。拜读萨义德的辞采和雄辩,再度令人想起我们痛失一位如此杰出的乐评家。 ——朱莉亚音乐学院 索罗门 这本书里,一位造诣精熟的音乐家兼文化理论家与巴赫到贝多芬、瓦格纳到布列兹、布伦德尔到巴伦波伊姆、莫扎特到理查•施特劳斯的所有大师互动,放出令人眼亮的交会光芒。钢琴家古尔德的身影也笼罩全书许多篇幅。萨义德怀着精博的音乐知识和修养,以开放的心灵、开放的眼睛、开放的耳朵探触音乐所有层面,无论是现场、录音、谈论或著述,并搭起桥梁,将音乐连接于其他艺术,以及人生的政治和伦理层次。 ——多伦多大学 琳达赫岑 这本书里的文章,其洗炼有劲、敏锐洞察,以及思想力量,令读者想起萧伯纳的乐评。全书涵盖萨义德二十年人生,体现他对音乐演出与音乐史连贯、逼人深思的观点。 ——斯坦福大学 林登柏格 富于深思的书籍,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在此文集中,萨义德表现了更多非正式的个人风格,写作特点是巨大的热情,以及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洞见,这不论在撰写任何主题的作家中都是极少见的。 ——《经济学人》 萨义德是许多人心目中理想的乐评家,在《The Nation》超过二十年的音乐评论专栏,结合了惊人的广度和具有感染力的热情。 ——《每日电讯报》 强烈推荐这部由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敏锐的音乐评论家所写的文集。 ——《图书馆期刊》
  • 音乐的容器

    作者:马慧元

    本书是作者第七本随笔集,以乐评、书评为主,题材涉及音乐、文化、历史等。马慧元将性灵和严谨结合得极好,所写又皆来自日常看听读想弹,冷暖自知,每有独特见解,不受时风玷染,令人惊喜。她对作曲家、演奏家和作家们的个人生活感兴趣,追寻着那些作品背后的人间面目;更喜欢追踪历史,对科学兴味盎然,甚至迷恋读谱这样的技术活。作为一个用手艺来思想的人,她追求“正确得优雅”,独自在音乐的乐地中孜孜以求,用力而又平静地生活,本书正是她对这种生活真实的记录。有网友这样说,“因为她我真去听了场管风琴”。读马慧元,会唤醒你内在对音乐的渴望。
  • 老灵魂

    作者:韩松落

    GQ年度专栏作家、《为了报仇看电影》作者韩松落首度谈音乐,讲述经典老歌背后,不为人知的人与事。 韩松落音乐随笔集,探寻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那些老歌和老歌手的下落,以及这些人的人生故事。他们去哪儿了,他们为什么不唱了?他们现在状况如何? 近百篇文章,讲述周梦蝶、刘蓝溪、杨庆煌、杨明煌、黄舒骏、罗大佑、郑智化、李宗盛、齐豫、张艾嘉、张琼瑶、张清芳、童孔、“燕舞”之歌、艾敬、张楚、金德哲、森田童子、中岛美雪、多丽•帕顿的故事,甚至有萨顶顶的前世今生。还有那些传唱已久的歌曲——比如《野玫瑰》的来历,“牯岭街少年合唱团”的来头,以及《未央歌》《青青的野葡萄》是怎么成型的,寻找这些在一代人心中留下印迹的声音的来龙去脉。
  • 一朝醒来是歌星

    作者:陈升

    《一朝醒来是歌星》中,陈升首次详细讲述了他与音乐之间纠缠半生的不解之缘。书中不仅有他写作《北京一夜》《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流星》等著名作品的创作花絮、背景趣事,还有大量个人生活照片、漫画涂鸦、手工书签、手写歌谱等大量私人物品资料,更有与众多粉丝一同分享的心灵对话和成长私语…… 海报: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1685—1897)

    作者:田艺苗

    来一点儿古典音乐,不必正襟危坐 和田艺苗一起,穿T-shirt听古典音乐 李健、周云蓬、陈晓卿、易中天、姚晨 联合推荐 在《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中,田艺苗以她“穿T-shirt听古典音乐”的态度,从最经典的、大家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家写起——从巴赫(J.S.Bach)到勃拉姆斯(Brahms),从1685到1897年——以12位巨匠的故事为入口,系统讲述了古典音乐最辉煌的岁月。在这本小书里,古典音乐不再正襟危坐,听古典音乐也可以穿T-shirt。
  • 短歌集:关于爱、梦境和旅途

    作者:钟立风

    我承认,自己是个蹩脚的旅人,但凡有人问起,走了那么些地方,哪儿最好?我每次都答不上来。所到之处,无非是一些人迹寂寥、平淡无奇处——那些寻常的街巷、破落的寺庙,散淡的光……但每每走过这些地方,心里头总会莫名地生出一股暖流,无以言表,唯有歌唱。《短歌集》正是在过去十年里行旅、阅读、做梦、欲念纷纷时在我心中流淌的歌。 ——钟立风 本书是作家歌手钟立风的一本图文短篇集,收录了他从2004至2014年间的短句杂感,以及10篇长文,均是作者关于艺术、文学、爱情、梦境、旅途、过往的追忆与思索。36幅充满灵性插画更赋予全书一种冥想与诗意的气息。
  • 管风琴手记

    作者:马慧元

    本书是马慧元继音乐随笔集《北方人的巴赫》之后的又一部音乐随笔,是作者关于管风琴的音乐和生活札记。谈巴赫、谈管风琴、谈古典音乐…… 她以自己多年弹奏钢琴、管风琴的体会和对管风琴音乐的独到认识,勾勒出管风琴音乐的独特之美,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下对文艺复兴到巴赫时期古典的音乐的真切感受,温厚安静,孤迥悠远……
  • 近世古琴逸话

    作者:严晓星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九十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 本书用传统的笔记体裁进行撰写,却兼顾了内容的严谨。在每篇掌故之后,都注明了依据的文献出处;在全书之后,都列出了征引、参考书目及版权信息。此外,本书还特地作“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查找;对书中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还一一写出小传,便于读者理解。因此,一般读者固然可在本书中饶有兴味地看故事,关心古琴文化与艺术的读者却更可看到历史,看到人生,看到前辈的风范。 给古琴界编这么一本掌故书,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通过书中揭示的近世文人与古琴的纠结来聆听传统中国文化的遗响,则是更有深意的事。书中另有许多难得一见的插图,有人物,也有实物,不但可以增益阅读之趣,本身也很有史料价值。
  • 相遇而已

    作者:姚谦

    十年来,姚谦以其身份的特殊性,游走于不同的城市之间,穿行于过去和当下的罅隙中, 以敏感而灵动的笔锋,写着世事的沉浮、人情的可贵、人与人相逢时所产生的霎那光亮。 这本书记录的都是我过往心中的一道道风景——姚谦 赵薇思绪丰富而飘忽,像个诗人般的哲学家;张信哲恋慕旧物芳华,是个收藏家;袁泉沉静的外表下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刘小东作画挥汗如雨,把我画成了一个清瘦的少年;与妹妹跃过大半生的青春与中年后的手足相依;那个没有被我签约的歌手,十几年后因为一首新歌再相遇,她却到了生命的边缘;与三毛谈笑宴宴,共话合作,转眼就阴阳两隔…… 姚谦说,没有与他们的相遇,也就没有现在的我。
  • 在各种悲喜交集处

    作者:钟立风

    继《像艳遇一样忧伤》、《没有过去的男人》之后,民谣歌手钟立风最新文字作品《在各种悲喜交集处》。全书分为Do.友多闻、Re.素履行、Mi.旅梦人三部分。Do.友多闻,讲述与周云蓬、李健、万晓利、小河等众多友人的往事趣闻;Re.素履行,分享作者心中最精彩的音乐、电影、小说之美;Mi.旅梦人则是作者在现实世界以及其他世界旅行的记录,有着某种不确定和幻梦般的色彩。
  •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

    作者:Aaron Copland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musical enjoyment" (Forum) with over 1.5 million copies in print.
  • 乐器之王

    作者:西普曼

    此书将把你带入一次赏心悦目的音乐之旅。途中陪伴你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位乐器“明星”——钢琴。   从1709年在意大利问世算起,现代钢琴已经陪伴人类近300年。几百年来,它被不断地整容。于是,展示在我们眼前的钢琴,时而平躺着,时而又竖立起来;时而方形,时而又变成了翼型;它还曾经和书写台、床甚至缝纫机组合在一起,在折腾了100多年后,它才算基本定了型。   这是一个不肯过气的明星。不论是华贵、庄严的巴洛克风格,还是雄伟、奇跋的古典主义;不论是奔放、突显个性的浪漫之声,还是摒弃传统、追求光与色彩的印象派潮流,钢琴全部胜任。   它引发过商业竞争,制造音乐大师之间的决斗;19世纪后半叶,它甚至让全世界都走火入魔般迷恋上了它。它还造就了一批旷世大师,但也使人误入歧途(自动钢琴就是很好的例证)。它是新颖的音乐形式诞生的摇篮,是娱乐大众的道具,也是“钢琴凶手”李斯特“谋杀”听众的“凶器”。   所有的音乐家都向它顶礼膜拜,没有钢琴的音乐史是不可想像的,它已不单单是一件乐器的名称,而是一种力量,一种激发着人类不同时代的想像力和无法泯灭的激情的力量。  钢琴的魅力,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它作为乐器本身的意义。   它曾是帝王贵族的玩物,又流落到三流小酒馆成为任人弹奏的摆设;它是音乐家抒情的圣物,又是中产阶级身份的象征;它是工业时代的印钞机,又在每一次新思潮运动充当先锋。   如果没有钢琴,哪会有室内音乐?更不会有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等等音乐大师的精彩华章。没有钢琴,现代音乐将如何开创?流行歌曲将怎样流行?   近300年来,它一直是一个不肯最后定型的“明星”。在造就自身的同时,它也成就了人类。无须置疑,钢琴的诞生,是人类音乐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瓦格纳论音乐

    作者:瓦格纳

  • 德国艺术歌曲字对字译词

    作者:李维渤

    德国歌曲的存在早于15世纪 ,但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的德国艺术歌曲却兴起于18世纪晚期,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产物。本书中的一些早期歌曲可能先于这个时代,但由于它们的艺术价值而把它们一起收集在本书中。 几点说明: 1、由于汉语语法与外语语法相去甚远,了解了每个字的意思常常也不能弄懂全句词意,因此译文部分采用两行的方式进行解释;第一行是每个外语单字的意思,第二行括号内的句子才是整句歌词的内容。这样便于歌唱者在歌唱时即了解了每个单词的意思,又理解了全句歌词的内容。 2、方括号[一]是表示外语中常用而汉语中应略去的冠词、代词、连接词、加强语气词等。 3、目录的排列方法是: 第一项:原文作曲家姓氏的首字字母。 第二项:原文歌曲或套曲名的首字字母。 第三项:套曲则按其原排列次序为准。
  • 论音乐的美

    作者:(奥)汉斯立克

  • 音乐门铃

    作者:吴维忠

    《音乐门铃(辛丰年乐话)》内容简介: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搞音乐这一行的,他只是个严肃音乐的爱好者,一个老乐迷。“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怕听瓦釜雷鸣,他愿妙曲共赏。所以,不怕人笑他说外行话,做一个自千奋勇的向导。所谓“严肃音乐”并不是板起面孔令人昏昏欲睡的音乐。但的确如已故的美国乐人科普兰所说,严肃音乐绝不是一张坐上去很舒服的安乐椅,也不可以躺在安乐椅上,无所用心,无动于衷地听。 “严肃音乐”一词,解释为“认真的音乐”似乎更恰切些。它是作曲家有动于衷,不能已于言,认真创作出来的音乐,言之有物的音乐。 倾听这种音乐也是认真严肃的事,绝非因为闲得发慌,才要以无聊之事打发无聊之生。 人而无乐,不知其可也!一个有知识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如果不读乐,不知乐,可以说是枉生了一双耳朵。有位朋友说,自从他发现了音乐,才知道以前的好多年是白白地过去了! 读乐有味,其味无穷! 如果你有兴趣进入“乐土”,愿以此书助你一臂之力。
  • 朝圣

    作者:刘雪枫

    当一个喜爱音乐的人被瓦格纳击中的时候,音乐的朝圣之旅便从此踏上“不归路”。 拜罗伊特,德国东部的边境小城,当它在一百多年前被理查德•瓦格纳发现之后,城市的性质和地位就发生了巨变。对于和音乐及戏剧相关的人来说,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而对于全球为数众多的“瓦格纳迷”来说,它是“麦加”,是毕生向往之地。 本书作者曾受邀出席两届瓦格纳歌剧汇演,这里记录的是他在拜罗伊特的点点滴滴,以两个“十日记”的书写形式呈现,意在与广大爱乐者分享这段奇特而宝贵的音乐人生体验。作者试图通过生动的图像和文字记述,揭示欧洲古典音乐文化在当代城市的生机与魅力。
  • 我的愛情是一卷自製混音帶

    作者:Rob Sheffield

    ◎聯合推薦 滾石雜誌、洛杉磯時報、邁阿密先鋒報、新聞週刊 《性,毒品與可可煙》(Sex,Drugs,and Cocoa Puffs)作者/恰克.克羅斯特曼(Chuck Klosterman) 害羞的樂評人羅伯,遇上搖滾酷女郎芮妮, 因為音樂,他們相知;因為音樂,他們相守。 經歷了愛的失落, 羅伯以搖滾寫成了愛妻安魂曲! 愛是什麼? 根據女歌手佩特.班納塔(Pat Benatar)的說法,愛是一座戰場。法蘭克.辛納屈會說,愛是甜蜜的陷阱。愛會傷人,愛令人厭,愛會咬人,愛會流血,愛是毒品。大家都想知道愛情是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 一九九○年代,「另類」突然成了主流,珍珠果醬(Pearl Jam)、人行道(Pavement),超脫(Nirvana)和R.E.M.等,一年前如果出現在MTV音樂台會顯得很怪異的樂團,儼然成了MTV的代名詞。屬於科特.柯本(Kurt Cobain)、仙妮亞.唐恩(Shania Twain)與泰勒.丹恩(Taylor Dayne)的十年,結束得太匆匆。美國文化的界限崩解,由音樂帶頭前進。 怕羞的愛樂怪胎羅伯.薛菲德也是在這時代,遇見喜歡吵吵鬧鬧的阿帕拉契龐克搖滾女郎芮妮。對羅伯而言,芮妮實在是太酷了,無論如何,芮妮還是愛上了羅伯。羅伯高大,芮妮嬌小。羅伯靦腆,芮妮是愛交際的花蝴蝶。羅伯講的笑話向來很冷,只有芮妮聽了會笑。除了彼此都熱愛音樂之外,他們倆毫無交集。音樂將他們湊在一起。當羅伯突然遭遇喪妻之痛,也是音樂幫助他走出難以言喻的失落。 羅伯如今是《滾石雜誌》的撰稿人。在《我的愛情是一卷自製混音帶》裡,他利用十五卷自製合輯裡的歌曲,敘述他和芮妮短短相處時光中發生的故事。從貓王到蜜西‧艾莉特,從滾石樂團到優拉糖果,這些自製合輯裡的歌曲編出他們的生活原聲帶。 羅伯不是音樂人,他是作家;《我的愛情是一卷自製混音帶》不是情歌,卻與情歌無異。羅伯藉著這本書向音樂致敬,向塑造他的時代致敬,尤其是藉此稱頌一個令人難忘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