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

  • 外国音乐在外国

    作者:陈丹青

    《外国音乐在外国》是陈丹青之前文集《陈丹青音乐笔记》(2002)的增订版,除增加四篇长文记述欧游音乐观感、删去一篇《多余的素材》已经收录的《钢琴与阶级》之外,另配以精彩图片飨人眼目,全书彩色印刷,纸张柔软细腻,堪称他诸本文集中最为风雅的制作。 2002年,文集初出之际,陈丹青原拟采用内文篇名《外国音乐在外国》为书名,大意是说,人在纽约写给国内读者看,但为编辑改作《陈丹青音乐笔记》,此番再版,恢复原拟书名,不过此时陈丹青已在国内定居十年,谈及书名的变更,他说出另一层意思:“今岁尤其是少说为佳的一年……谈论艺术真是既风雅,又安全……连书名也规避了境内的话题与是非,单说外国音乐在外国。” 1992年,陈丹青受《音乐爱好者》杂志之邀,开始持续写作,遂“开了份宽窄莫辨的旁门左道”。从最初的《灵堂琴声》(1992)到刚刚写成的《在维也纳》诸篇(2009),此书收录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堪称陈丹青书写生涯之标本。 此书谈论音乐,以古典为主,兼及流行与民族。作为画家、作家而谈音乐,陈丹青说自己不过是假音乐之名义,而行趣味的批判。他之书写音乐,不单就音乐本身着墨,而是关注音乐所席卷的人生与性命,关注音乐背后的文脉与文化,由此而获致独特的境界与气韵。 此书封面亦由陈丹青亲手设计。原本选择四种颜色,打样以取其一;不过打样出来,颜色均称理想,最后决定,选择三种颜色,制作三种封面,任凭读者选择。此举或为国内首创,虽于发行上有些麻烦,但于读者,却是增加了选择的空间。陈丹青谈及这三种颜色,说是在欧洲建筑中均属常见,而国内却少有使用且用得好的。
  • 傅雷经典作品选

    作者:傅雷

    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 傅雷,字怒安、怒庵,上海人。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1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美专。后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1949年后,曾任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译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文艺理论著作《艺术哲学》,另有《傅朗台》、《幻灭》等,文艺理论著作《艺术哲学》,另有《傅雷家书》等。
  • 像艳遇一样忧伤

    作者:钟立风

    新民谣代表人物钟立风的精选文字集。包含断想篇、随想篇、访谈篇、电影的记忆、小说时间等几个部分。中国民谣代表人物周云蓬、知名乐评人李皖为其作序。作品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纷纷的情感和情绪,如流动的音乐。 配合本书,作者从未发布过的单曲《像艳遇一样忧伤》,在网上同期发布,可供网友免费下载试听。 文字本身很有特色,其中,断想篇很有些泰戈尔、纪伯伦哲理小诗的气息,是其平时灵光一现一闪念的会合。小说则充满了隐喻的意象和寓言。正如李皖所说,书中充满了随想、闪念、幻想、奇遇、离题、浅睡;奔跑、冲刺、跳跃、撒欢、飞翔、迷路、遗忘;短得像三分钟的凉水澡,洁净、精微、禅意,考验你的智力和趣味……不易读却奇魅隽永,像博尔赫斯一样,闪亮的、发光的、西班牙的,一个迷宫,一副散乱的纸牌,一座小径分叉的花园。理解止于理解的发端,让你放下书,发呆,思想游走到更远的远方。 比起小钟,我不算是个音乐人,在我还不知道吉他还有的标准音高的时候,他已经弹得一手好吉他;比起小钟,我更不算是个文化人(这与学历无关,与有无文化无关…) 此时,你手里的这本书就是事实。 钟立风,在我心里很“软”,他的细腻中渗出一种阴柔,有着“南方”的湿润;在我记忆里很“深”,他的独特中流露出一种神秘,有时觉得他像个陌生人;在我生命里很“远”,他的出现是在我人生至今为止最低潮孤独最彷徨最渴望的时候,有时已经错乱的记忆因为他,又拼凑了起来…… 从相识到今天很多年过去了,一切都正在或已经变了,当我听着他的歌,看着他的书,想着他的人时,我发现他真的变了……变得让我羡慕让我嫉妒让我更渴望,幸福…… ——陈羽凡 小钟真的就像一只小小的马蹄表,无论这个世界发出的声音如何巨大纷扰,他总是滴滴答答地独自旋转,旋转。 ——老狼 在我看来,小钟是个真正的行吟诗人,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歌手,他将那些世俗甩得远远的,诗意地栖居着,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却能被他描述得色彩斑斓且不失真实。一直以来,我更好奇他歌词以外的写作可能,因为能写出那些美妙歌词的人,定会有其他的出人意料的文字。而他的这本书,正是为有这样期待的我们而来。 ——李健 我买过一本钟立风的书,在王凡瑞的餐馆。他又给了我一本。这事像他书中讲的故事。他的书给我最有意思是里面的文字清楚的告诉我生活就是活动在眼前的心情。 ——张楚
  • 瓦格纳寓言

    作者:萧伯纳

    大文豪萧伯纳以文学家优雅的笔触、音乐家敏锐的心灵、哲学家犀利的眼光,印证了瓦格纳在创作《尼贝龙根的指环》时的人生观、政治观及音乐与戏剧的美学观,不仅为世人解析瓦格纳的思想奥秘,更为这部作品留下了不朽而精辟的真知灼见。在阅读的同时,若能引发读者与萧伯纳之间的对话,自行对音乐及文化进行思考,则更能体会萧伯纳于生前在每一版序言里的语重心长。
  • 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

    作者:刘索拉

    音乐是情人,文学是婚姻。此话一出,必有人会懵了。那如果说跟文学结婚或者跟音乐结婚的话,会懵倒一片。诚如文汇原创主编在序言中所言:“真正的作家艺术家的价值在于他们作品的原创性。他们的个性越是伸展自如,生命力越是自由洋溢,艺术的原创力也越是精采飞扬。”本书是音乐家、作家刘索拉在艺术中的一些瞬间结晶——散文杂记。文笔清新,不矫揉造作,时而婉转,时而锋利,凸现新文学的新颖与自然之美…… 本书作者刘索拉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出版文学及音乐作品多篇,现任德国世界文化议院的国际顾问成员。其文学作品被译为多种外文,曾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等文学奖和英美世界音乐排行榜前十名等音乐奖。
  • 论晚期风格

    作者:【美】爱德华·萨义德

    本书考察了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让•热内的《爱与俘虏》和《屏风》、莫扎特的《女人心》、根据兰佩杜萨的《豹》改编的电影及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等多位艺术家的晚期作品,探讨了当他们不如人生最后阶段时,如何“由于时代的错误和反常”而使死亡径直进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萨义德认为,本书讨论的大多数作品中都充斥着深刻的冲突和一种难以理解的复杂性,尽管它们经常与当时流行的作品形成反差,但是它们恰是未来的先驱,都属于天才作品。本书极具启发性,亦为萨义德的晚期著作。
  • 音乐事情

    作者:网络与书编辑部

    ● 黎锦晖与何日君再来(郝明义) 什么人参予了现代第一批白话文国语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 什么人参予了最早也最长寿儿童刊物的编辑与出版? 什么人写了第一出儿童歌舞剧? 什么人早期大力推动音乐的数字简谱? 什么人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 什么人写了近代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 音乐创作人访问:罗大佑 将来的墓志铭,你希望怎么写你自己? 这个问题我想过,应该很简单,「这是一个以旋律表达生命的人」,类似这样。旋律对我来讲是最重要、最不能放弃的…… ● How to Write a Song (雷光夏) 那一年的夏之末,那确实是新旧世纪明显展开交替的时间引发点。台风将来的前夕,黑夜城市似乎飞起的错觉,创作音乐的工作室里是谁不小心洒出了油画用的松脂油……岛屿上短暂秋天将来的湿度包围,嗅觉上则充塞植物再制品的醚味。 ● EL AMOR BRUJO爱情魔术师(成英姝) 我让A坐在摄影棚的高脚凳上头,背景用的是蓝色,我本来想选白色,但是后来我觉得蓝色比较好。 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打算拍照,可是我还是决定让他坐在摄影棚。我们只是随意聊天。他现在在一个公立机构的游泳池当救生员,这是一份临时工…… ……
  • 没有过去的男人

    作者:钟立风

    新民谣代表人物钟立风的第二本文字集。包含无咎篇、进退篇、有常篇和至柔篇四部分。 无咎篇以诗歌、随笔为主,精简凝练、有片断的记录和白描、也有类似短诗般的直抒胸臆,充满哲思。 进退篇有随笔、小小说,还收录了几篇访谈,或是身边朋友的趣事、或是和陌生人的邂逅,笔调细腻、感情真挚,有真性情在其中。 有常篇则收录了几篇颇有分量的小说,表现出童话作家的梦幻和简洁风格,看似轻松,但实际探讨了关于爱情跟人性的主题,有很深刻的隐喻蕴含其中。 最后一部分至柔篇以时间为序,收录了作者五张音乐专辑中有代表性的歌词,将歌词赋予文学的诗意,体现出作者这些年的音乐历程。 配合本书,作者从未发布过的单曲《没有过去的男人》,在网上同期发布,可供网友免费下载试听。
  • 书生活

    作者:马慧元

    本书是作者第四本随笔集,以书评为主。题材涉及到文化、音乐、科技等。马慧元的随笔常有独特的见解,令人惊喜,这使她的文章峰峦突起而非一览无余。同时这些见解全都溶入了行云流水般的轻丽的文字中,点像莫扎特的音乐,不逆眼逆耳,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总以一种喜滋滋的闲谈的方式示人。 本书是中华书局“书人书事”书话集的一种。书话的题材,过去多以谈文史、谈旧书为主,谈音乐、科技一类的书,则肯定是个异数。但也正因为这种有深度又极具个性的“异数”,自会令书话读者耳目一新。
  • 宁静乐园

    作者:马慧元

    读她的书是纯快乐、真美好 倾听天籁之声、仰望澄阔天宇、爱美爱乐爱人 古典乐评家、管风琴家 马慧元 才华横溢、犀美之作! 她弹得一手好钢琴,尤其天赐之乐感非勤奋所能企得。她从浩如烟海的音乐史料中沙里淘金,撷取真正的宝珠。周小静先生赞她同时拥有专业与感性:读她与音乐大师的对谈,“真是一大享受”。赵晓生先生更是赞她为音乐评论的奇人:“看出别人读了千遍百年也没读出来的新意思”。古典乐评家、管风琴家马慧元的第六本书,由巴赫而路易十四时代的大库泊兰,深掘细研整个法兰西精细秀美不广为人知的管风琴文献……匪夷所思的切入与振聋发聩的言词让你心灵重受颤撼,文字之犀美、思想之锋利,较之前著又有长足大进。
  • 歌词的背后

    作者:卢国沾

    香港“词坛圣手”、《雪中情》《万里长城永不倒》作者卢国沾首部内地文字作品 歌如人生,梦如人生,一词一句,都是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攀越! 《歌词的背后》在香港著名词人卢国沾在内地出版的首部文字作品,涵括卢氏从1980年代至2014年间陆续写就的创作随笔,谈及歌词多达一百首,其中即有《小李飞刀》《万里长城永不倒》《大地恩情》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卢氏于书中坦陈创作细节,剖白彼时所思所想,追忆歌曲传唱过程中的种种故事,与读者分享填词生涯的辛酸与喜悦,下笔有情,文字鲜活畅达。读者可于歌词背后,窥见香港歌坛的黄金时代,华语乐坛近半个世纪的风流云聚皆在其中。 人说我笔下常透露了一些内心的秘密,这是圈里的共识了。而我自己也不中止这个做法,为了有时确然有种恳切的需要,想尽力绘出当时或刹那间的感受,生怕有些感受,一过去便忘掉。忘掉了太可惜,因此我放任自己,在词里呈现我内心的某些秘密。 ——卢国沾 无论分析和创作,林氏作品都会较易着手:着力处显而易见,章法有规可循。卢式歌词则有反璞归真之势,论其情歌则可能变成爱情问题分析,谈哲理歌词又会演化为哲学论文,只因卢国沾已不再依恋于匠气迫人的阶段,升华到真璞的境界。 ——林夕 重温卢国沾在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写的歌词,也许会让很多读者深感粤语歌词今不如昔。因为卢氏得(金针)奖,很自然地重温了一些他填词的名曲,感觉是恍如隔世。现今的曲风是不会这样的,为曲所囿限的填词家,其词风也没可能回到以前的卢国沾时代。 ——黄志华 香港填词界泰斗有两个“沾”,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充满侠情的“老怪”黄沾,一个是看透风云变幻的“变色龙”卢国沾。两人风格各有千秋,棋逢对手。 ——游威
  • 像艳遇一样忧伤

    作者:钟立风

    这是一本钟立风累积十年整理推出的一本书。内里有小说、随笔,断想及电影记忆。钟立风诗意、迷人而不乏真诚的书写,使我们感受到这个平庸乏味的现实生活里还存在着一丝光亮和希望,使我们确确实实体会到了生活的馈赠。在钟立风的这些断想和篇章里,不难看出西方文学对他的影响和中国古典文学给他的养分,正如他自己所说,西方文学为他展开了无数想象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文学则让他越来越坚实的脚踏在这块土地上。有人觉得钟立风的文章清澈流畅,但有时又出现叫人捉摸不透的暧昧和晦涩。而有的人却认为,钟立风的文笔,你只需换个读法换一种思考,就能感受到他有着童话作家的梦幻与简洁,很适合孩子们阅读。
  • 寻找时间的人

    作者:[爱尔兰] 凯特·汤普森

    一个关于时间、音乐、精灵和亲情的温暖而又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一本不仅可以看而且可以听的书! 有谁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在爱尔兰的肯瓦拉小镇,时间似乎被谁偷走了,每个人都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所以,当吉吉问妈妈想要什么生日礼物时,妈妈说她只想要点时间。15岁的吉吉决定为她实现这个愿望。但是,他到哪里,怎么样才能买到时间呢? 邻居安妮告诉了他一个秘密——有一个密室通往 永恒之地,在那里有着用不完的时间。吉吉决定前往那里,为他的妈妈买一点时间。但是,要开始这个旅程,他必须先从自己的世界里消失。 跟随吉吉寻找时间的旅程,也许你会重新思考时间的定义,通过这个关乎成长的故事完成自己的涅槃,确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得到更多的时间似乎是可以快乐的方式,但是如果要用亲情来交换,你是否会选择留在永恒之地? 这个故事里有对音乐的颂扬,对传统神话、文化的维护和精灵般的想象力。
  • 水木年华

    作者:卢庚戌

    是学子还是顽劣,是传承还是反叛,是隐忍还是张扬,遭遇水木年华,遭遇卢庚戌。 一个清华的异类,一个音乐的异类,一个生活的异类。内赠《蝴蝶花开》创作民谣歌曲集CD。 《水木年华》这本文集记录了水木年华合唱团团长卢庚戌宝贵的青春岁月。这里有迷茫、有痴狂、有坚持、有徘徊,有我们都有过的年少轻狂……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或歌词,作者的笔下绝没有矫情和华丽辞藻的堆砌,有的是对青春时光真情而朴素的记录,有的是对理想和现实冲撞后的坚持,相信走过青春岁月的人都会在他的文字里找到开启以往回忆的钥匙。
  • 简明牛津音乐史

    作者: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在西方知识文化界(特别是英语世界),“牛津”代表着某种值得信赖的公认权威。仅在音乐学术界,以“牛津”命名的权威著作就有享有盛誉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国内已出中译本)、《新编牛津音乐指南》和多达十卷的《新编牛津音乐史》等等。这部《简明牛津音乐史》是即这个音乐中的“牛津”系列中的一种,正是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上乘之作。 本书的特点在于: 1、历史的连续感不仅体现为主流的沿革檀变,而且还隐伏在支流、暗流、甚至对流的相互交织中。亚伯拉罕在此书中所力图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幅多彩、复杂、有时恐怕还显得有些混乱的音乐历史图景。他所竭力追求的是,将伟大人物和伟大作品重新放回到他(它)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 2、全书的脚注多达两千余条之巨(!),谱例三百多个,图片近七十幅。这些脚注(以及正文)不仅常常以权威口吻点明资料的出处以及课题研究的现状,而且还以侦探般的嗅觉指出前人的事实错误。这种类似“钱钟书式”的旁征博引和对各种语言的自如驾驭,非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所不能。尽管对于普通读者,注意这些资料出处也许只会妨碍阅读的流畅,但对于专业学者和音乐学子,这种周匝细密的治学精神和严肃态度不仅具有示范作用,而且这些资料出处还可以成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向导。 3、亚伯拉罕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中所长期从事的乐评实践滋养了他另一个出众的学术-艺术素质:生动的音乐感受与锋利的文字表达。与较为客观的历史性研究不同,对音乐的点评和估价必须充分展示现时的、个人的艺术洞见。这也许正是艺术史不同于普通历史最显著的特征。亚伯拉罕在这本书中所采取的是“低调”处理,着墨不多,点到为止。作为一位资深乐评家,他对音乐风格、音乐家以及个别作品的审美判断和艺术评说非常准确到位,但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他又注意控制自己的笔端,注重音乐本体的形式构造,从不炫耀文字中的过分花哨,更排斥情绪上的过度煽情。
  • Love Is a Mix Tape

    作者:Rob Sheffield

    近年來最好看的搖滾書之一,樂評人Rob Sheffield所寫的Love Is A Mix Tape,中譯本將於八月問世,書名譯為《我的愛情是一卷自製混音帶》。 內容真摯感人,兼具幽默笑料,對搖滾迷而言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必讀之書(Must-Read)。然而對搖滾入門者或完全不識搖滾之人,由於《我的愛情是一卷自製混音帶》同時歌頌了人類情感裡最普世的價值,讀來必也興味盎然,不會有霧裡看花的局外人之感。 去年曾以Love Is A Mix Tape為名,挑了一些鍾愛的曲子請水果龍咪成一張Mixtape。此次極為榮幸替中譯本寫了一篇導讀,張貼如下;而更重要的是,近日將與出版社合作一個非常有趣且獎品豐富的贈書活動,請密切注意,別錯過了!
  • 爱之诱惑

    作者:索伦·克尔凯戈尔

    这里所译介的两篇短文均出自克氏的名著《或此或彼》,是他谈论性爱,尤其是性爱作为一种必然力量对人之诱惑的名篇。在克氏心目中,性爱作为人处于本真状态的一种必然力量对人具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性爱的意义因此也就在于这种本真力量的展开或被诱发。《直接性爱诸阶段或音乐性爱》论述了这种本真力量是如何以直接显现方式喷涌出而来的;《引诱者日记》则通过对一段恋爱故事的记述,显示了性爱这种本真力量如何在有意识的诱导下
  • 再见,伤心

    作者:伊丹

    “它曾经给了我伤心,但至少也给了我面对伤心的勇气。 城市的灯火渐渐阑珊,长长的铁轨无声地向远处延伸,轨道上反射着最后一缕夕阳的亮光。我向山城下走去。 再见,伤心,我将不再徜徉在你的河流里了。 但我知道你仍然存在,仍然将像铁轨一样伸向远方。 而我,将像火车一样奔驰而去,飞翔在你的上空。” “放风筝的人和风筝看到的绝不是一个景象 所以他们在众人的眼中是两样东西 只有风筝和人知道他们之间拴着一根线 但线的两端却是两个世界 放风筝的人和风筝看到的绝不是一个景象 所以他们存在于两个世界 但风筝和人知道他们之间的那根线 因而根本就是一样东西” ——《再见,伤心》伊丹著
  • 歌剧与观念

    作者:保罗•罗宾逊

    美国史学家保罗•罗宾逊以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的思想史著称,本书是他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扛鼎之作。 作者以启蒙运动之后的近现代思想史演进为线索,通过对当时欧洲思想艺术顶峰范式的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特洛伊人》、《唐•卡洛》、《名歌手》、《玫瑰骑士》及《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两部声乐套曲的分析考察,深刻而独特地揭示了启蒙运动及反启蒙运动、浪漫主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现代政治哲学、唯美主义等思潮在歌剧艺术中的复杂体现。 这是西方第一部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歌剧的经典力作。
  • 视觉艺术——西方唱片封面设计与音乐1960-1979卷(中英文对照)

    作者:叶明照

    《视觉艺术-西方唱片封面设计与音乐》是中国第一套系统探讨封面设计与音乐内在联系的专题丛书,共四卷(1960-1979卷)、(1980-1989卷)、(1990-1999卷)、(2000-2005卷)。每卷(册)精挑选190多幅具有时代特征,影响深远的唱片封面, 点评封面设计的特点, 揭示唱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点。 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可以了解各个时代音乐风格的发展过程,文化背景以及设计思想和风格的变迁,学习设计师们的思维方式,创意理念及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