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音乐
-
我的朋友迈克尔
每个人都知道迈克尔•杰克逊那个神话。 这本书却将揭示真实的故事,关于迈克尔•杰克逊这个人。 对弗兰克•卡西欧来说,迈克尔•杰克逊有着多重身份——第二个父亲、兄长、老板、导师和老师,但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朋友。虽然卡西欧1984年与迈克尔首次相见时仅有几岁,时值这位流行巨星的事业巅峰期,但杰克逊在接下来的二十五年时间里成了他生活的中心,让卡西欧可以在第一线观察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艺人。在那段时间里,他是终极的迈克尔•杰克逊内幕人士,但却在公众面前对他的经历守口如瓶。直到现在。 在《我的朋友迈克尔》一书中,卡西欧驳斥了这些年来积累的谣言、谎言和指控,为读者率真展现了他已经认识了二十多年的迈克尔•杰克逊。卡西欧对这位传奇给出了鼓舞人心而权威可靠的描述,将他在杰克逊身边的成长经历,以及随他的巡演环游世界并最终为他工作的故事细致道来。通过这样的视角,卡西欧捕捉到了杰克逊最私密最喧嚣的瞬间,同时也澄清了这位艺人众所周知并被世人误解的生活方式——从他的彼得•潘情结,到他的性取向,再到他遭遇的诬告。 正如卡西欧展现的那样,迈克尔•杰克逊远远不止媒体头条所报道的那样。卡西欧揭示了他这位朋友所有的复杂性,公开了他的热情和快乐以及他的缺点和古怪。卡西欧还在书中包含了一些从来没有曝光过的杰克逊故事,为这位流行巨星创造了一个平衡的人性化视角。这个视角展现的杰克逊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他是一个生龙活虎的朋友,带着讨人喜欢的青春幽默感。 随本书浮现而出的,是一幅清晰明了而又让人充满敬意的杰克逊肖像——这个人有时会平凡得要命,同时还为聚光灯下的生活担惊受怕。《我的朋友迈克尔》这本书装满了从未曝光过的照片、逸事和内幕,它是一部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知识宝藏,既颂扬着他的人生,又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这个神话背后的男人的理解。
-
瓦格纳
在尼采的眼里,里夏德·瓦格纳是酒神狄奥尼索斯强有力的高级祭师,是人的生活威风凛凛的统治者,是近代艺术生活以及哲学的立法者。他不仅批判过去,而且预言未来;不仅劝说,而且鼓动;不仅定下规划寻求英雄,而且成为英雄,成了超人。他强大的性格和大量的作品时间在知识界发生了空前的影响。瓦格纳写的不是歌剧。他的作品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他给我们的是一种哲学,而这种哲学也是关于人和事的。 传统歌剧以歌剧为主体,而在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中,管弦乐编强的网是音乐的主要因素,声乐线条只是复调织体中的一部分,不再是传统的、个性鲜明的、有编号的、大出风头的咏叹调。 瓦格纳的歌剧不是意大利、法国的歌剧,它们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德国式的交响乐,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浪漫主义哲学的信仰,以及新时代交响乐的语言。 瓦格纳(RichardWagner,1813~1883)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生于莱比锡一个小官吏之家。1831年入莱比锡大学,随魏恩里希学和声及对位。二十岁时已写过几部管弦乐。尔后在维尔茨堡、马格德堡、哥尼希斯堡和里加等歌剧院当指挥。去巴黎原想干番事业,但结果落得生活窘迫,十分清苦。1842年他的歌剧《利恩齐》(1840)演出成功,才使他当上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指挥。但以后几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塞》等(1845)演出相继失败,又使他陷于困境。1849年因参加五月暴动失败,至苏黎世避难。后受叔本华悲观哲学影响较大。自1854年起,酝酿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创作,并完成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60年,大赦返国。1864年应巴伐利亚国王路特维希之邀,去慕尼黑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76年于拜鲁伊特筹建歌剧院演出自己的乐剧。1877年,开始创作《帕西法尔》,因病拖延至1882年完成。翌年,因心脏病,逝世于威尼斯。一生共写了《罗恩格林》、《名歌手》等十一部歌剧,九首序曲,一部交响乐,四部钢琴奏鸣曲及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并写了《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 -
Sinead O'Connor
There are very few books on Sinead O'Connor out there. I've managed to find two of them. I've got the one by Jimmy Gutterman, "Sinead: Her Life and Music". I can assure you "Sinead O'Connor: So Different" by Dermott Hayes is by far the better book! Dermott Hayes relies on published articles and interviews (as does Gutterman), but Hayes also does his homework, interviewing plenty of people (family, friends, neighbors, ex-band mates) who knew Sinead before she became famous. This is what makes it so interesting and superior. Also, there are many rare photos in the book. Photos of Sinead's childhood home, her birth certificate, her student ID card, her father, brother, and Sinead at age 8. The book gets into Sinead's troubled childhood, her mother's abuse, Sinead's schooling and stay at the home for wayward girls, her first band, first record contract, first taste of fame. People who knew Sinead are quoted throughout. There's a lengthy discography. Keep in mind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1990, so it only goes up to her "I Do Not Want What I Haven't Got" release. I don't believe anyone has bothered to write a book on Sinead O'Connor since the early '90's, so this is what her true fans should look for. If you bother to search for any out-of-print Sinead O'Connor book, this is your best bet. It's worth it for all the information and rare photos. -
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其创作几乎包含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中以歌剧和舞剧最为著名。他的钢琴音乐一扫炫耀技巧的华彩乐段,手法简洁直率。他的七首交响乐已成为世界乐坛经久不衰的曲目,而他的合唱作品个性鲜明,雄辩和抒情并存。 像巴托克、欣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一样,普罗科菲耶夫大胆革新音乐艺术的形象和风格体系,体现了人类对新兴音响的感知;同时兼顾古典传统,特别是19世纪俄罗斯的民族音乐传统。他的和声风格建立在广义的半音体系基础上,是密集的多调性的复合体;他的音乐结构则具有规模宏大、严格的古典规则。 -
A Romance on Three Legs
"When Gould was paired with the right composer...he could make you wonder if he was altogether human. And reading Hafner on Gould is sometimes as much fun as listening to him play. And that's saying a lot."--"Newsweek "Hugely talented and famously eccentric, pianist Glenn Gould fought a running battle with a long list of lessthan- perfect pianos. "A Romance on Three Legs "is the story of a love that changed Gould's life: his partnership with the Steinway CD 318, a piano whose peculiar action and temperament ushered Gould closer than ever to interpretive perfection. Katie Hafner weaves the compelling tale of Gould, his favorite piano, and the men who worked on it, revealing new details and nuances in the work and mind of on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 greatest artists. -
小提琴之梦
阿诺德·斯坦因哈特等编著的《小提琴之梦(附光盘)》是一封写给小提琴的、内容丰富的情书,不仅描绘了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也演绎了20世纪一段精彩的历史。 四十多年来,国际知名小提琴家阿诺德·斯坦因哈特一直担任瓜涅利弦乐四重奏团的首席小提琴,直至2009年四重奏团解散。他用热情、机智和迷人的笔调讲述了自己毕生对小提琴这一最为醉人和美丽的乐器的迷恋。 斯坦因哈特的故事富有各种生动的场景:他的诸位启蒙老师给他施加的恐惧、寻觅一把完美小提琴过程中陷入的坦诚而感官的愉悦、高水平国际比赛那神经质一般的紧张气氛等。斯坦因哈特将巴赫的《恰空舞曲》描述为独奏小提琴的圣杯,并从自己作为一把精致的斯托里奥尼名琴拥有者的角度揭开了著名意大利制琴大师们的历史与神秘面纱。《小提琴之梦(附光盘)》处处点缀着音乐朝圣之旅,其中一次是前往已然湮灭的波兰小镇——母亲的故乡。他在那里动人地展现出自己是如何爱上小提琴的玄妙之音的。 《小提琴之梦(附光盘)》配有一款精致的CD,把斯坦因哈特40年前作为年轻小提琴家演奏的巴赫《D小调组曲》(含《恰空》)和他为本书专门用他现在的斯托里奥尼小提琴录制的相同曲目收为一辑。唱片插页里收录了他与阿兰·阿尔达就两款录音之间的差异展开的精彩对话。 -
亲爱的阿尔玛
《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简单书信整理,译者在文本中穿插了阿尔玛的回忆以及日记引文、译者本人的笔记摘录等。以这种帮助读者将信件依照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串联起来,并填补了书信集常有的空隙感。如果不十分了解马勒和阿尔玛之间的故事的人,也能饶有兴致地继续读下去。这种做法让整个书信集立体生动,同时提供了更多的背景阅读,呈现关于马勒与阿尔玛更完整的形象。 明年是马勒逝世100周年,古典音乐界会有一个马勒热。而在研究马勒的读物里,恰恰缺少马勒写给妻子阿尔玛的信。《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英文版为首个关于马勒写给其妻的书信全集。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就展现马勒的个性而言它呈现了史无前例的深度和广度。 -
练琴
作者在本书中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古典吉他演奏者的亲身经历:他从小心怀音乐梦想,在十数年如一日刻苦练琴并体尝演出的成功与失败后,认识到自身的种种局限,忍痛放弃音乐事业,经历多年远离音乐的生活后又重新回归音乐。 作者以回忆和现实交替的蒙太奇写作手法,再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艺生涯,并以“练琴”二字为核心,贯穿起今日重拾吉他后对练习、表演、乐器、音乐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库尔茨作为人文学者的渊博睿智与他的音乐专业知识及体验在书中交相辉映。 本书是献给吉他这门既普及又寂寞的音乐艺术的倾心之作,是关于练琴者及其挚爱乐器的动人故事,引发了无数职业音乐人和爱乐者的共鸣。 -
伟大指挥家
《伟大指挥家(修订版):<纽约时报>音乐评论》大致是一种风格研究,试图呈现伟大指挥家们的音乐态度及技巧的不断演变。 勋伯格是是《纽约时报》的乐评家,本书是他的系列音乐史之一,与他的另外两部著作《伟大作曲家的生活》、《伟大钢琴家》一样,深受古典音乐爱好者推崇。在本书中,作者详尽考察了世界伟大指挥家的生平、个性和事业,带领读者观察每一位指挥,聆听他的诠释,并理解这诠释何以完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指挥家群像,弗里茨?莱纳、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布鲁诺?瓦尔特、理查?施特劳斯……在这幅绵延的画面中活动起来。作者对音乐优雅的感觉和热爱亦闪现其中。如果你想了解指挥家从十八世纪以来在古典音乐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该从本书开始。 -
Bono on Bono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Bono—the biggest rock star in the world—tells his life story and speaks passionately about his future. Bono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usicians at work today. Over the past twenty-five years his band, U2, have sold a staggering 130 million albums and collected 14 Grammys. Their success has made Bono one of the most recognisable faces in the world. Here, in a series of conversations with his friend, music journalist Michka Assayas, Bono reflects on his transformation from extrovert singer of a small, Irish, post-punk band into an international rock star. Along the way he speaks candidly about his childhood, his mother’s death, his Christian faith and his difficult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who died recently. Bono also speaks passionately about how he has used his fame as a platform to campaign fervently on a range of global issues and why these issues—which include the IRA ceasefire, Third World debt and, most recently, the growing AIDS crisis in Africa—are so important to each of us. Intimate, humorous and fiercely opinionated, Bono On Bono is Bono’s story in his own words. It will fascinate and challenge fans of U2 and general readers alike. -
论莫扎特
莫扎特在欧洲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不仅音乐创作史如此——柴柯夫斯基和马勒都把他奉若神明,思想史上的影响同样如此 本书提供了莫扎特音乐与基督神学的关系的两份现代文献:一,现代基督教神学泰斗卡尔·巴特在莫扎特诞辰二百周年时写的几篇隽永的随笔;二,现代天主教神学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汉斯·昆在莫扎特忌辰二百周年时写的两篇研究论文。基督宗教与欧洲音乐的关系,并非仅体现在欧洲音乐史上至今仍在发展的宗教性作品,也体现在神学家对音乐的沉思——施韦策尔曾写过五十多万言的巴赫研究。 巴特的几篇短文虽属杂性质,却透露出他的思想中一些颇为独特的方面,例如,他把莫扎特的弥撒曲与自己卷帙浩瀚的教义学联系起来:两者的本质都是堂皇上的荣耀。这些小随笔不仅令人赏心悦目,也是研究巴特思想的有学术价值的资料。 汉斯·昆的两篇论文则有相当的学术性,分别讨论两个有关联的问题:第一,莫扎特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其音乐作品的宗教属性是什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昆试图解答;第二,通过对莫扎特弥撒曲的神学解析,昆致力说明莫扎特音乐的基督信仰的品质。 收入本书的第三篇作品,出自音乐家之笔。不过,居尔克并非一般的音乐家,应该说,他是学者、诗人型的音乐家。居尔克出生于魏玛,早年主修大提琴、德语古典文学和哲学,分别在耶纳大学和莱比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和大学教授资格。 -
THE TOUR纵贯线经典旅程
《THE TOUR纵贯线经典旅程》(作者郑继文)是一部记录超级乐队“纵贯 线”演出旅程的图文写真书。书中收录了“纵贯线”全部48场巡回演唱会台 前幕后故事,“纵贯线”4位成员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罗大佑各自撰 文,谈音乐,谈感想,谈人生,谈自己以及伙伴……如是种种与首次奉出独 家贴身跟拍照片相映成趣,那场传奇音乐事件因此被再次见证与分享。 张震岳说:“这些事情好像昨天才发生,忽然就结束了!”周华健说: “‘纵贯线’到底是怎么组成的啊?”李宗盛说:“巡回都走完了女朋友在 哪里还没见着个人影,这大概是加入‘纵贯线’唯一的遗憾啊!”罗大佑说 :“虽然旅程到了终点,但是超过100万的观众朋友与‘纵贯线’一起缔造 的历史是不会被遗忘的!” 《THE TOUR纵贯线经典旅程》——4张大牌,4种表情,4个故事——这4 位成员用了一年的时间一起做音乐,一起演出,一起巡回,一起生活……回 想这一年的漫长与短暂,正如品味生活的短暂与漫长,“美好”成为最切身 的印象:正如生命因为有限而虚无,人生因为有限而美好……如果可以,为 了那有限而短暂的美好,任何艰辛都值得纪念,也都无所谓。 -
柏辽兹
《柏辽兹》内容简介:柏辽兹(1803-1869)是法国杰出的浪漫派作曲家,曾写过《希腊草命》、《李尔王》序曲、《幻想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罗马狂欢节》、《安魂曲》、《浮士德的沉沦》等很多作品。所著《配器法》一书已成为音乐技术理论的经典文献之一。 《柏辽兹》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文学的笔法,描写了柏辽兹的生平、爱情、婚姻以及他的主要创作等,为 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天赋、器宇不凡的音乐大师的形象。 -
克拉拉•舒曼: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女鋼琴家
克拉拉‧舒曼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女鋼琴家,這本學術及文學價值兼具的傳記是當代最佳的克拉拉‧舒曼研究。——《紐約時報》 克拉拉‧舒曼是女性主義者最捨不得錯過的研究對象。 鋼琴觸技曲像「鉛筆素描般清晰」的她來自德國萊比錫,十二歲在布商大廈以「音樂神童」之姿首次公開演奏,此後,她以演奏家的身分席捲歐洲樂壇,成為演奏圈的閃亮巨星,演奏技巧凌駕當時的李斯特、蕭邦與魯賓斯坦,並經常為新曲與新音樂家代言演奏,成就不少初出茅廬的音樂家。沉穩、優雅的琴音和獨具的慧眼,為她博得樂壇的敬重和「女祭司」的美名。 她的演奏生涯整整持續了六十年,更在風氣保守的十九世紀,破天荒地執起教鞭在全歐授課,成為樂界少有的女教師。她的學生來自全球各地,回國後將她的理論教法代代相傳,影響所及至今仍不容小歔。 二十一歲生日的前一天,她毅然脫離家庭,嫁給患憂鬱症的浪漫派作曲家舒曼,舒曼的音樂經過克拉拉的詮釋而風靡當代,音樂事業亦因此達到頂峰。這個家庭革命造就了一段唯美激情的愛情,卻也成為多舛婚姻生活的前奏。陸續生下七名子女之後,她展現了卓絕的堅毅,同時扮演妻子、母親與藝術家的身分;一雙詮釋鋼琴藝術的手,既是為家計奔波的手,同時也是安撫丈夫精神的舵手。 如果舒曼沒有了克拉拉,我們很難想像他如何在音符與疾病的鋼索間保持平衡,他的成就如何廣為人知?如果十九世紀樂壇沒有了克拉拉,將改寫女性音樂家在整個樂壇的生態發展。閱讀克拉拉,除了佩服她在音樂上的重大貢獻外,她的堅毅與勇敢,跳脫性別侷限的輝煌成就,更值得大家細細咀嚼。 -
音乐与人生
本书作者已经70岁高龄,这是他撰写的一本访谈录,他访问了22位现代有成就的,但我们还并不太熟悉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他采访的重点放在对钢琴家对这个专业的经历和看法上。绝大多数钢琴家都表示,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他们还会选择这个职业,因为这是一项最完美的事业。 为什么弹奏?简而言之,钢琴令你的生活生动多彩,令你更好地与别人沟通,给你的朋友带来快乐,令你成为一个更真实、更完美的人。 -
贝多芬之魂
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性的根本孤独者。因为他孜孜不倦地创造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而一切真正的科学、艺术和哲学创造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既顽强又猛烈的自我意识,都是一种神圣的孤寂的生涯;因为贝多芬双耳失聪,他的听觉总是面对着永恒的孤寂和寂静的永恒;或者面对着在他看来是一个狭小的、严重缺乏永恒性的世界和人生。为了打破、砸烂这个先验的、不堪忍受的和带根本性的悲剧框架,他只有洒脱、幽默、悲愤地击盆而歌,使用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来制作一个理想的音响艺术世界。音乐创作于他,就是解救,就是超脱,就是灵魂的自由和最稳当的归宿。--赵鑫珊《贝多芬之魂:德国古典“文化群落”中的贝多芬音乐》 -
之乎者也罗大佑
罗大佑说:“西方有一句话:Happiness is where home is――这个地方是家,这个地方就有幸福。你在这个地方最没有忧虑,你可以穿着内裤到处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非礼的地方,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私人权利受到侵犯。这就是幸福!”如果你也迷罗大佑,那么你会在《之乎者也罗大佑》中走近罗大佑、走近他的音乐、故事、生活还有许多像你一样迷他的人。所以你就到了一个幸福的家! -
来自民间的叛逆 (上下册)
本书着重介绍了一批为美国民歌商业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民歌收集者、制作人、经纪人、咖啡馆老板和唱片公司经理人,如洛马克斯父子、约翰?哈蒙德、马克斯?戈登、哈里史密斯、摩西?阿施、艾伯特?格罗斯曼、乔恩?兰德、埃利奥特史密斯和戴维?格芬等。本书是写给非专业的人士看的,因此在写作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有时下流行的堆砌英文和专业术语的所谓“翻译文体”,而使用中文特有的叙术方式。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