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
-
Eric Clapton
Eric Clapton is far more than a rock star. Like Dylan and McCartney he is an icon and a living legend. He has sold tens of millions of records, played sell-out concert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been central to the significant musical developments of his era. His guitar playing has seen him hailed as 'God'. Now for the first time, Eric tells the story of hi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journeys in this pungent, witty and painfully honest autobiography. These are 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 someone who has reached the pinnacle of success, who has had it all, but whose demons have never left him. Eric tells his story as it is, hiding nothing, with a directness and searing honesty that will make this book on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memoirs of our time. -
整装待发
1964年,四个来自利物浦的小伙子宛如一阵飓风,瞬时间席卷了美国,也席卷了世界。不列颠入侵了!当时只有二十出头的莱瑞·凯恩是两次巡演唯一全程随行的美国记者,他站在职业的视角,从细节出发,报道了巡演中发生的一切,既有震动世界的大新闻,又有日常琐细小事,有些非常欢快,有些极度危险,有些近于丑闻,有些几乎是灾难。作为当时数以十万计披头士歌迷中的幸运儿,他用录音机和笔,为全世界的读者展现了这四个日后誉满世界的年轻人成名之初的点点滴滴。 目录 序幕:精彩刚刚开始…… 第一部分:1964年 第一章、车票 第二章、卧室里的陌生人 第三章、72小时的疯狂 第四章、钓来的麻烦 第五章、好莱坞狂想 第六章、披头士的恐惧和披头士的夜晚 第七章、一块好吃的苹果 第八章、泽西海岸的性与冲浪 第九章、自由诞生地的摇滚 第十章、沸腾的披头士狂热 第十一章、枪支、棕榈树和摇滚风暴 第十二章、北上波士顿:谁有罗盘? 第十三章、歌迷的回忆 第十四章、克利夫兰的争斗和新奥尔良的马 第十五章、堪萨斯的言语战争和达拉斯的恐惧 第十六章、披头士门口的一块“滚石” 第二部分:巡演生活 第十七章、飞机上的生活 第十八章、调情的歌迷妈妈和蜜糖一样的亲吻 第十九章、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第二十章、幕后故事:自由恋爱和自由停车 第二十一章、披头士的小圈子 第三部分:1965年 第二十二章、巴哈马群岛,救命! 第二十三章、披头士降临! 第二十四章、枫叶国的马克怀和吸毒 第二十五章、惊险与音乐并存的得克萨斯 第二十六章、惊险与音乐并存的得克萨斯 第二十七章、电波之争 第二十八章、引擎失火——约翰!别跳! 第二十九章、重返好莱坞——卧室里的著名面孔 第三十章:“我们是披头士,这就是我们的身份” 尾声:巡演之后 附录:1964年和1965年巡演完整日程 -
歌唱的哲学家
人们可以毫无保留地认为,迪特里希·菲舍-迪斯考是战后历史上一位超群卓越的歌唱家。这种评价对他来说之所以当之无愧,不仅仅由于这位艺术家在他50年的演出实践所表现出来的如此个性鲜明的独特的男中音音色,而且他还以自己的表现方式和全力以赴使听众神往。无论是歌剧片断还是宗教作品以及其他歌曲,他都同样全神贯注地去塑造,这也是听众最大限度的要求。对于菲舍-迪斯考的演出曲目来说,没有任何节目类型上的限制,他演唱的歌曲一直可以涉及到当代音乐,他经常演唱当代作品的一些庆典仪式助兴。 本书以访谈的形式为基础,表达了歌唱家的成长过程,介绍了他对表演严肃性的理解,对戏剧及音乐会组织的问题的判断。本书还回答了有关曲目的问题。书中按时间先后介绍了他的生平,并附有大量的照片。 -
巴托克
作为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位巨匠,巴托克在音乐创作、民歌研究和演奏三个领域内,都给人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他以高超的技巧将民音音乐和西方作曲手法融为一体,并辅以别具一格的和声、对位、配器、主题发展和变奏方法,推进了20世纪的音乐实践,使这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繁荣境界,并为东欧音乐在20世纪争得一席之地,发扬光大了东欧19世纪音乐传统。 作为音乐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巴托克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也为世人所瞩目。他一生收集、整理了上万首东欧民歌和器乐作品;所撰著作和精辟的见解对后世该学科的研究影响颇巨。对20世纪音乐的理解和把握,要省略巴托克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20世纪来说,他像德沃夏克对于19世纪一样重要。 -
克劳德·德彪西
这是《世界著名音乐家系列》的一本,图文并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台湾三晖出版社授权外文出版社在大陆独家发行。 这套书共15册,每册一传,这15位音乐家是巴赫、莫札特、艾尔顿·约翰、贝多芬、列农、伯恩斯坦、鲍勃·马雷、肖邦、维瓦尔弟、德彪西、舒伯特、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格里格、斯汀。 -
海顿画传
他是器乐之父,奠定了现代交响乐、奏鸣曲和现代管弦乐队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贝多芬那些伟大的成就。在现代人眼里,他属于一个遥远的年代,自他那个时代之后,音乐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他的名字将永存于古典音乐史;不论艺术将走向何方,他的名字永远也不会被人遗忘,他的作品也永远不会湮没无闻。 -
自由风格
这本书是对崔健的访问记,包括周国平和崔健的五次对话。一个哲学学者和一个摇滚歌手的碰撞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事件,更多地喜欢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崔健,第一次选择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成为两人谈话的主角。崔健在书中表述了他对于音乐、艺术、人生、社会等领域广泛问题的见解。 -
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
在十大音乐家的生涯的零星故事中,很可以窥见音乐在近世欧洲的地位的变迁。这十位音乐家的生平与创作,恰恰就是近世西洋音乐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一幅略图;《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正是以浅显而生动的文笔,以大音乐家的传说和逸话,勾勒出了十大音乐家各不相同的音乐生涯。 -
Autobiography
Release Date: 17 Oct 2013 Steven Patrick Morrissey was born in Manchester on May 22nd 1959. Singer-songwriter and co-founder of the Smiths (1982-1987), Morrissey has been a solo artist for twenty-six years, during which time he has had three number 1 albums in England in three different decades. Achieving eleven Top 10 albums (plus nine with the Smiths), his songs have been recorded by David Bowie, Nancy Sinatra, Marianne Faithfull, Chrissie Hynde, Thelma Houston, My Chemical Romance and Christy Moore, amongst others. An animal protectionist, in 2006 Morrissey was voted the second greatest living British icon by viewers of the BBC, losing out to Sir David Attenborough. In 2007 Morrissey was voted the greatest northern male, past or present, in a nationwide newspaper poll. In 2012, Morrissey was awarded the Keys to the City of Tel-Aviv. It has been said 'Most pop stars have to be dead before they reach the iconic status that Morrissey has reached in his lifetime.' Autobiography covers Morrissey's life from his birth until the present day. -
拉赫玛尼诺夫
《伟大钢琴家系列:拉赫玛尼诺夫(原版引进)》介绍了伟大的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内容包括:塔塔尔人、圣彼得堡、莫斯科、双学科毕业生、五角星、演奏者、声音的再创造、面目一新、新世界、糟糕的行当、曲目总表的选择等。 -
搖滾記
「前方的道路將會崎嶇艱難,我不知道它通往何方,但我還是踏上這條路。眼前即將出現一個奇怪的世界,亂雲罩頂,閃電頻傳。那個世界,許多人不理解,也從來沒能弄懂。我卻直直走了進去。那是個寬廣的世界。」這本自傳的結尾這樣寫。今日世人知道,那個寬廣的世界,會因為巴布.狄倫直直走了進來而得到改變。 狄倫的歌聲如此美國:寬大、認真、充滿理想,節奏感十足。狄倫所說的故事如此引起共鳴:憤怒、慧黠、辛辣、純潔、批判、傷感。那樣的狄倫,是如何形成的?他的自傳將會給出答案。 在自傳第一部曲《搖滾記》中,狄倫回顧了人生幾個重大轉折。讀者跟著他的步伐,從故鄉明尼蘇達州來到紐約曼哈頓,看見1961年的格林威治村,經歷烏茲塔克事件。 讀者看見狄倫帶著對民謠的熱愛來到紐約,儘可能尋找表演的機會,但他只唱自己想唱的歌。他聆聽各種民謠並欣賞其他歌手;他閱讀思想經典,因為詩而震撼,因為故事而感動。幾段戀情隨風而逝,幾個朋友終生維持情誼。 在傷逝的情懷之中,狄倫追記往事,情景鮮明,歷歷如昨。有時敘情,有時寫景;有時詩意,有時熱情。《搖滾記》承載了巴布?狄倫對於一個非凡時代所懷抱的情感,呈現了一顆誠實的藝術心靈,讓世人更深入思索狄倫對世界的影響。 -
为什么是马勒
美国电影协会评分为最棒的25部电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乐作曲师受到马勒的影响。“马勒这家伙是谁呀?”一位好莱坞制片甚至问:“我们可以找他来签配乐合约吗?” 他是唯一进入主流文化的交响曲作者,轻易就跨越了文化与政治的樊篱,在所有人心中召唤出共同的欢笑与泪水。不知为何,他总能对各种人产生影响。 为什么是马勒?为什么他的作品流行起来?究竟我们着迷的是他的音乐还是他本人?又或者,因为在当时的维也纳,从婚姻到军队等大小体制都面临时代挑战,一切都在改变,所以我们着迷的是那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炉气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 对某些人来说,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觉得他自我耽溺,不过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却无疑都让人惊叹不已。诺曼·莱布雷希特从自己与马勒的渊源谈起,细细爬梳所有与马勒相关的书籍、档案、口述资料,列示并探讨马勒作品与主要唱片录音,建构出马勒的一生,并阐述对于马勒现象的见解。 -
一起走过的日子
本书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电影配乐大师胡伟立先生的自传,主要回顾他自1986年赴港投身香港影视业,至1997年退休移民加拿大,再到2011年重新出山为徐克《龙门飞甲》配乐的传奇经历,生动讲述了他如何适应香港快节奏高强度的商业环境,为百余部知名影视作品作曲的苦与乐,以及与徐克、杜琪峰、刘德华、周是驰、王晶、尔冬升等著名影人交往的故事。此书不但是胡先生的自传,充满影迷、乐迷深感兴趣的影坛逸闻轶事,也可谓是香港影视业八九十年代黄金时期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Scar Tissue
Kiedis defies the rock star cliches in this revealing book. In this book readers will be able to see everything that he has done as a part of his passionate journey, even his descent into drug addiction. This gives a searingly honest account of the life from which his music has evolved. -
The Libertines Bound Together: The Story of Peter Doherty and Carl Barat
In the short time they existed, the indie rock band The Libertines kick-started a music Renaissance. Their grungy rock sound andsuch stunts as giving away albums for freeerased the barrier with fans and inspired thousands. Yet for all their musical acumen, the band made the most headlines for their apparent “live fast, die young” lifestyle and for lead man Pete Doherty’s drug addictions and ongoing relationship with fashion model Kate Moss. This insightful new look at The Libertines goes behind the headlines to document the band’s true history, tracing its extraordinary highs and lows through the breakup and fallout between Doherty and the rest of the group. Lushly illustrated with rare photos, this is the authentic story of the band that defined a generation. -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人生
塞基‧拉赫曼尼諾夫(1875-1943)在以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家的一生事業過程中,扮演的是一位極端重隱私、隱遁般的個體。一九五六年當Segei Bertensson和Jay Leyda合著的傳記出版,它揭開了拉赫曼尼諾夫不同生活面向許多不曾為人知的神秘面紗,特別是關於他作品的起源,以及評論們的回應如何的影響他。 在這些資料中,我們也發現柴可夫斯基的同輩們,如李姆斯基 科薩可夫、斯克里亞賓、葛拉祖諾夫、斯特拉溫斯基和契可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夏里亞平、福金、霍夫曼以及霍洛維茲。 作者諮詢了許多和拉赫曼尼諾夫熟識的親友們,和他們一同工作,與他們通信。也大量使用從國會圖書館的拉赫曼尼諾夫檔案中尋找到的資料,作者不厭其煩的追蹤與研究私人保存的史料,特別是往返的通信。幾乎是在出版的半世紀之後,這本傳記仍然是最理想精鍊的傳記。 -
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德国小城波恩。他的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但有酗酒的恶习。从4岁起,贝多芬就受到父亲严格的音乐训练,他整天被关在屋子里练琴。贝多芬很早就学会了演奏钢琴、管风琴、小提琴、中提琴和长笛,13岁就当上了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 由于家境贫困,贝多芬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家庭重担,因而没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他是靠在剧院里接触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充满社会生活题材的喜歌剧以及欧洲各国文豪的作品,自学成长起来的。他17岁时,母亲去世了,年轻的贝多芬作为一家之主,同生活顽强地作斗争。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影响到德国,正在波恩大学作旁听生的贝多芬也沉浸在革命的激情之中。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信仰共和制,热爱“自由、平等、博爱”,推崇人民、斗争、胜利,他把这种信念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至死不变。 -
斯美塔那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最新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捷克民族音乐的创始人 少年时代和学习时代 年轻的钢琴家 在外国 在布拉格重新开始工作 《被出卖的新嫁娘》 这位瓦格纳崇拜者的斗争年代 失聪的凯旋统帅 精神错乱 -
德沃夏克
本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另一个特点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 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是最新出版的。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