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

  • 歌德与贝多芬

    作者:罗曼・罗兰

    本书包含四篇文章。第一篇也就是最长的曾在《欧罗巴》杂志上发表。作者已把它增订过。其余三篇也是属于同一题材的,不过从另外几个观点研究。歌德的问题是那么浩大,而且,在他死后百年,依旧那么动荡(因为这个人的生命箭的特征是一经射出之后它永不停止,永远追逐着那逃避它的目标)——作者觉得对于这几篇独立的研究保持它们那活动的弹性比较符合真理,这是作者唯一可以把它们接近那伟大模型的不可企及的可塑性的希望。
  • 拉赫玛尼诺夫画传

    作者:雅克·埃马纽埃尔·富斯纳凯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曾就读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虽然拉赫玛尼诺夫在20世纪生活了很长时间,但他是位传统主义者,他的目光盯着浪漫主义的过去,他是柴科夫斯基的继承人。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练习曲——音画》、《阿列科》、《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以及《死岛》、《钟声》等。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多姿多彩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中的最后一位,这些大师以悠长宽广而又每每充满无言忧郁的旋律表现了有别于欧洲音乐的独到才华,展现了俄罗斯的景色气象和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气质。拉赫玛尼诺夫还是最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之一。他的唱片录音不仅包括他自己的协奏曲和其他大师的作品,还包括他与克莱斯勒合作的奏鸣曲,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并且,他的充满活力而又细致入微的指挥也在唱片中保留了下来。   本书以文学性的笔触讲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及其创作,资料翔实,评述精到,文笔优美,为读者深刻而细致地描绘出拉赫玛尼诺夫这一俄罗斯民族忧郁者的形象。
  • 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

    作者:肖斯塔科维奇,所罗门·伏尔科夫

    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生于圣彼得堡,是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当代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遍及各种音乐体裁,特别是15部交响曲使他享有20世纪交响乐大师的盛誉。此外,他还培养了大批苏联当代著名作曲家,深受苏联人民的喜爱。1975年8月9日卒于莫斯科。 在肖斯塔科维奇生命的最后4年,他与年轻的音乐家伏尔科夫成为密友。在伏尔科夫的鼓励下,一个“从棺材里逃出去”的计划逐渐形成,他决定秘密口述一部回忆录,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历史告诉大众,从而纠正那个“令人心碎的奴颜婢膝的形象”。他为伏尔科夫提供材料,讲述往事,肆意评价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在伏尔科夫完成写作后,他通读了全书,并逐章签名确认,同意在他死后将书稿送西方出版。 1975年9月,他死于肺癌,被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如他所料,他被东西方阵营各取所需,大卸八块。苏联宣称他是“国家最忠实的儿子”,西方国家则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苏维埃政权坚定的信徒。”一切仿佛盖棺论定,但他的幽灵却从强权与意识形态的铜墙铁壁中钻了出来,并顺手打了它们一记响亮的耳光——1976年,他的回忆录被伏尔科夫带到了国外,几年后,回忆录面世,题名《见证》。 这是他一生哀乐的见证,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往事已然如烟,生灵早已涂炭,回首前尘,他的心中只剩一片怅然,就像他在生前向伏尔科夫讲述往事的时候,时常忍不住说的那样:“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 在自己的回忆录《见证》中,他口述了为苏联国歌作曲的趣事。当时,斯大林政府决定《国际歌》不再作为苏联国歌,因为考虑到《国际歌》是外国作品——法国的。他们匆忙拼凑了新歌词交给作曲家。对音乐充满好奇却又一知半解、被民间喻为“文化秃鹫”的斯大林命令哈恰图良和肖氏合作谱曲。 肖氏对此回忆道:“这个主意愚蠢之至,哈恰图良和我风格不同,工作方法也不同,气质也不同。何况有谁愿意在作曲家集体农庄里干活?但是我们不得不服从。” 评判专家显然认为哈恰图良和肖氏合写的这首最好,但副歌需要作少许修改。斯大林问肖氏需要多少时间,他说5个小时。 肖氏回忆道:“其实,我们5分钟就能弄好,不过如果我说我们当时就能在斯大林的桌子上改好,似乎不妥。尽管如此,斯大林当时一定想:国歌是国家大事,只要5小时就能改好,这不严肃。” 有趣的是,他和哈恰图良合作而成的国歌最后落选了。
  • 李斯特论肖邦

    作者:李斯特

    《李斯特论肖邦》中论述了肖邦的创作特色、演奏风格、个性和生平,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材料。李斯特在刻划肖邦艺术的同时,实际也充分表露了自身对艺术、生活、创作的态度。
  • 德彪西

    作者:[美] 奥斯卡·汤普森

    奥斯卡·汤普森原著的这部《德彪西:一个人和一位艺术家》以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德彪西生命中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对他的生活与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本书还详细地介绍了德彪西最有影响的几部作品的创作历程,以及作为指挥家、评论家的德彪西的工作状况。在第二部分介绍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内容中,作家以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逐一介绍了他已出版与未出版的全部音乐作品,包括钢琴、管弦乐、歌曲、室内乐、歌剧音乐、康塔塔及合唱曲。作者汇拢了各方面的德彪西音乐研究成果,对每一部作品的确切创作年代、创作背景等情况都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考证。对作品的音乐内容与技法也作了颇具启迪意义的评点,还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音乐史料。无疑,它是我们研究作为一个人和一位艺术家的德彪西以及印象派音乐发展史的极好的参考性文献。
  • 爱情是一盘自制卡带

    作者:[美] 罗布•谢菲尔德

    本书是美国音乐记者罗布•谢菲尔德的一本回忆录。作者用15盘自制卡带为叙述框架,构建了这个他与妻子勒妮的故事。勒妮曾是一名DJ,也是自制卡带的发烧友。她于1997年死于肺梗塞。谢菲尔德从他们的相遇一直写到勒妮在他怀里去世,在这七年的时光中,饱含幸福的爱情和难以忍受的痛苦。用这15盘他最最热爱的自制卡带,罗布展现了音乐的力量,它能沟通人们的心灵,强过死亡。
  • Life

    作者:Keith Richards

    With the Rolling Stones, Keith Richards created the riffs, the lyrics and the songs that roused the world, and over four decades he lived the original rock and roll life: taking the chances he wanted, speaking his mind, and making it all work in a way that no one before him had ever done. Now, at last, the man himself tells us the story of life in the crossfire hurricane. And what a life. Listening obsessively to Chuck Berry and Muddy Waters records as a child in post-war Kent. Learning guitar and forming a band with Mick Jagger and Brian Jones. The Rolling Stones' first fame and success as a bad-boy band. The notorious Redlands drug bust and subsequent series of confrontations with a nervous establishment that led to his enduring image as outlaw and folk hero. Creating immortal riffs such as the ones in 'Jumping Jack Flash' and 'Street Fighting Man' and 'Honky Tonk Women'. Falling in love with Anita Pallenberg and the death of Brian Jones. Tax exile in France, wildfire tours of the US, 'Exile on Main Street' and 'Some Girls'. Ever increasing fame, isolation and addiction. Falling in love with Patti Hansen. Estrangement from Mick Jagger and subsequent reconciliation. Solo albums and performances with his band the Xpensive Winos. Marriage, family and the road that goes on for ever. In a voice that is uniquely and intimately his own, with the disarming honesty that has always been his trademark, Keith Richards brings us the essential life story of our times.
  • 索尔蒂回忆录

    作者:索尔蒂

    《索尔蒂回忆录》内容简介:“我的一生是极其幸运的一生”,索尔蒂在这部极为出色的回忆录的结尾段落中流露出他的心声。然而,更为幸运的则是我们这些他的音乐天才的受益者。对乔治·索尔蒂爵士的乐迷来说,这部光彩夺目的回忆录将更加巩固他作为一位20世纪最卓越的指挥家的地位。在每一页上,都透射出索尔蒂的宽厚仁慈、热情慷慨和温良和蔼。在这部回忆录中,乔治·索尔蒂爵士再现了一位无与伦比的音乐家的生涯:在布达佩斯学习音乐时曾师从多纳伊、柯达依和巴托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苏黎世:战后担任慕尼黑巴伐亚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及法兰克福和伦敦考文特花园歌剧院音乐总监:在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任上将事业推向辉煌;在无任所指挥期间指挥了全球范围的超级乐园。他以生动、风趣的笔触在书中追忆了斯特劳斯、斯特拉文斯基、托斯卡尼尼、瓦尔特、富特万格勒、克伦佩勒、尼尔森、帕瓦罗蒂和多明戈等非凡人事,令这部回忆录充满了音乐圈中的趣闻轶事。
  • 莫扎特和他的歌剧

    作者:大卫·凯恩斯

    《莫扎特和他的歌剧》内容简介:大卫•凯恩斯的《莫扎特和他的歌剧》,为纪念作曲家诞辰250周年而作,它通过透视莫扎特的几部最伟大的作品——歌剧,来重述作曲家的一生。凯恩斯对莫扎特的创新进程进行了新的洞悉,使本书超越了传统的传记,它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时代莫扎特音乐的革命性,以及其至今的非同凡响性。 凯恩斯追溯了莫扎特早年作为一个音乐神童的生活,展示了这位天才的成长历程,再现了他非比寻常的童年以及日渐成熟、原创性日渐增强的创作。他没有细究许多围绕着莫扎特的神话,没有把他写成传说中的样子,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本来就不同时具备令人崇敬的艺术家和小丑的特质;相反,与其像过去那样把他描述成“神”,倒不如说他是一个“人”。 在歌剧的引领下,本书追随着莫扎特音乐风格的稳步发展,从他刚成年时写的《伊多梅纽斯》入笔——这部应邀为1781年的慕尼黑狂欢节而作的歌剧,在凯恩斯看来是莫扎特所有歌剧中最浪漫、最具前瞻性的作品;经过三部与罗伦佐•达•蓬特合作、全面展示其高超技巧的喜剧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乔万尼》、《女人心》;最后到《魔笛》,这一莫扎特职业生涯中最大、最富综合意义的成功。莫扎特的歌剧与其器乐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本书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正如凯恩斯所言,对莫扎特歌剧的熟悉程度能改变我们对其整个艺术的认识:“我们看到,他的创作方式完完全全是戏剧家式的。在他手里,钢琴协奏曲成为一种戏剧形式;伟大的弦乐四重奏和五重奏,不只是完美的模本,更是人性的档案。” 《莫扎特和他的歌剧》对莫扎特歌剧天才极富智慧、明了易懂的赏析,丰富了我们对音乐的经验以及对莫扎特生平的了解。
  • Pete Doherty: On the Edge

    作者:Nathan Yates,Pete Sa

  • 巴赫

    作者:(法)迪布歇

    本书是法国出版的畅销世界的文化类丛书“发现之旅”中的一本,介绍了世界近代著名音乐家巴赫的一生经历及其音乐成就。
  • 约翰·列侬

    作者:[英]约翰·布莱尼,[意]瓦勒丽亚·曼菲

    【推荐】 不是所有歌星的画册都像这本《约翰·列侬》一样值得你放在客厅里,列侬不仅是音乐家,也是诗人、艺术家,更可贵的是,列侬一直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推动社会的进步,是一名积极参与民主社会的有良知的人。在动荡的社会,放下“围脖”,听着Imagine这首歌,翻阅着这本黑白相册,也许你也会想起你曾经的理想。这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时刻。 ——洪晃,媒体人 列侬早已经像空气一样,让我们习焉不察,然而只要你愿意多细究他的歌和他的言论,你还是能隐隐闻到奇异的气息,一股混合着迷迭香、大麻和火药……成分复杂难解的味道,你能感觉到这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脸后面,依然隐藏着神秘:总觉得他的音乐还没有来得及跟上他的头脑,总难免想象列侬的下半生——从1980到现在。 ——张晓舟,乐评人,《时尚先生》主笔 从The Beatles 到John Lennon 是一个男孩到男人艰辛又浪漫的旅程。音乐和男人相互成就着彼此的尽善尽美,让世界的斑驳与完美同时展现无疑。 ——张楚,音乐人 每一个摇滚传奇,不是要在青年时就被燃烧殆尽,如Jim Morrison或Kurt Cobain,就是要经历许多神秘的华丽转身,如BobDylan。而列侬却兼具两者。在六零年代他是音乐史上最巨大的乐队披头士成员,到七零年代他却转身为一个政治激进的摇滚巨星,同时我们也看到他的爱情与家庭关系的忧郁。然后到了八零年代,八零年代尚未开始,他就消逝在那个时代的开端。没有比列侬更传奇的摇滚传奇。 ——张铁志,音乐与政治评论人 【特点】 ★ 读者口碑:进入新世纪,披头士乐队依然经常有精选集或者翻录专辑问世,他们的这些伟大的作品,在新世纪依然散发着永恒的魔力。本书大量资料与图片至今已成为歌迷心中的经典,一代又一代的粉丝被披头士的魔力所吸引,为他们的所痴迷,披头士的音乐成为了人类的永恒。约翰列侬及其有关的图片传记将会使他的歌迷们为之追捧和收藏。 ★ 内容宏富:这是一本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摇滚乐队的灵魂人物——约翰·列侬的传记。书中收录约翰·列侬其一生的珍贵影像及资料,包括他的儿时,成长经历,组建乐队,乐队辉煌的成绩及与其第二任妻子小野洋子的事迹等。大量精美的照片展现了列侬及披头士成员们不朽的魅力。本书最后与洋子的生活照片同时也呈现了列侬鲜为人知的一面。此书得到了披头士粉丝的热烈追捧。 ★ 现实情怀:1980年随着披头士核心人物—约翰·列侬被刺身亡,披头士彻底进入了博物馆,披头士则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偶像和传说中的人物。但其作品却依然释放着不老的光辉,本书则收录了披头士核心人物约翰列侬一生重大事件的资料及影像,这些有关约翰列侬的影像魅力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退色。同时在2010为纪念约翰列侬诞辰70周年,逝世30周年。 【内容】 本书是披头士传奇人物——约翰列侬的摄影传记,由他的妻子小野洋子作序。就像洋子所说,这本精美的书展示了约翰列侬不可思议的一生,比人们所虚构出来的更让人感到陌生,从许多方面来说更富有魅力。书中珍藏了约翰列侬从儿时到其人生最辉煌时刻的珍贵影像和文件。
  • 约翰·列侬传

    作者:(英)诺曼

    作为流行音乐史上的巨星,约翰·列侬的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过流行音乐的领域,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组建的披头士乐队、他的音乐、他的生活,以及他被枪杀的结局,成为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震撼了整个世界。然而,这位巨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表现是怎么样的?他在幕后有着怎样的爱恨纠葛?《约翰·列侬传》由菲利普·诺曼著,吴冬月、梁冠男、张晓意译,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约翰·列侬。
  • 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

    作者:约翰.阿杜安

    本书包括:德国指挥学派;走向指挥台的路;富特文格勒与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透视等内容。
  • 保罗·麦卡特尼

    作者:皮特.埃姆斯.卡林

    《保罗•麦卡特尼:一生》共包括23章内容,介绍了保罗•麦卡特尼的一生,内容详实,情节感人。
  • 疯狂的钻石:锡德•巴雷特的一生与平克•弗洛伊德的黎明

    作者:[英] 迈克•沃特金森,[英] 彼得•安

    本书是一本关于英国“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早期领军人物锡德•巴雷特的生平传记。本书从1946年巴雷特在剑桥出生写起,先后讲述了巴雷特充满音乐启蒙的快乐童年、少年时代,1964年夏他前往伦敦求学,并在那儿组建了日后享誉全球的“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巴雷特以罕有的天赋包揽了乐队早期几张专辑所有的作词作曲,而乐队的首发专辑即引发了席卷英伦摇滚界的迷幻狂潮,乐队因此也被视为60年代迷幻摇滚的代表。然后,一举成名带来的公众压力、长期服用过量迷幻药和毒品也渐渐摧残着巴雷特的身心。全书以较多篇幅叙述了巴雷特在昙花一现的音乐生涯之后如何度过35年平凡而又堪称古怪的普通人生活。巴雷特于2006年去世,对他的赞誉纷至沓来。而本书想要证明的是:为什么有些钻石能够永远闪耀……
  • 野变奏

    作者:(法)埃莱娜・格里莫

    “我丝毫不怀念我的童年。”从第一句话开始,埃莱娜・格里莫就成为她那令人称奇的故事奠定了基调:从她童年轶事,到她与巴黎亲友断绝往来,再到她在美国的流浪以及纽约的彷徨和孤独――直到她与母狼阿拉瓦目光交错的那一天,她获得了新生。我们沿着她的足迹,穿越她所走过的历程,看到这位国际著名法国女钢琴家离经叛道的人生旅途。 双手的礼赞、奇幻的动物寓言、不可思议的故事、不同于一般艺术家和音乐家的出人意料的传略。该书通过多个侧面突显出一个十足的叛逆者的独特形象。 《野变奏》是一曲对音乐和自由的激越颂歌,是一篇为重新认识狼和保护大自然而作的辩词。 这是一本适合所有“讨人厌”的孩子阅读“不服从”的小书。
  • The Beatles

    作者:Hunter Davies

    (1)披頭四解散前「唯一」正式授權的傳記,華文版首度問世! (2)曾被喻為「有史以來最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權傳記」。 (3)最新版本「前言」中披露一九六八年版本出版時,素材取捨之考量,塵封三十五年的披頭軼事首度出土!「這次和保羅聊天,我向他表達原先打動我的那個想法。寫一本完全為披頭四而寫的書,用嚴謹的態度述說整個故事,將它寫下,就此一次解決;以便要是別人一再地問起那些相同的蠢問題時,就可以告訴他們:一切盡在此書中。嘿,這主意不是很好嗎,怎麼樣呢?」--作者杭特.戴維斯 此書最早於 1968 年問世,作者是 Beatles 解散前唯一獲得合法授權,得以親身訪問披頭成員及其親友、舊識、師長、合作夥伴等,近身側寫 Beatles 活動的作家。除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外,作者於書中刻意採取原音(訪談)重現方式,稍稍犧牲書寫及閱讀的順暢要求,以祈能從書裡頭眾多人物的「各說各話」中「突圍」,最忠實呈現 Beatles 相關事件的真相,並讓樂迷在讀這本書時多點「參與」與「想像」的樂趣。中譯本譯自此書 2002 年最新版本,除前言詳細說明一九六八年版本成書過程的秘辛之外,為避免「後見之明」過度詮釋,原作者決定不更動其餘各章內容,只另外加入豐富珍貴的相關照片。 『由於背負著「經正式授權」傳記作家的頭銜,所以我要得到事件中所有主要人物的同意。這時候我的問題才真正要開始。首先,我必須讓披頭四他們先看過我已經寫好的部份。他們可以更改任何「與事實不符」的錯誤之處;這一點對任何與還在世的人合作的作家來說,都是個大麻煩。你根本不知道有哪些部份可能會惹惱別人。我寫了一些跟嗑藥有關的內容,包括他們使用 LSD 的事。在 1968 年,寫出這樣的事是相當冒險大膽的。雖然我總是把它說成是已經過去的事了,有時甚至說他們「現在」(1968 年)當然已經不再抽大麻,這當然是謊言,但是我確信我已經把真相寫得相當明顯。眾人對童年的回憶部份,多數都不太可信。不同的人會選擇性的記住什麼東西,這才是有趣的地方。儘管如此,誰記憶的部份比較好呢? 書中第一章最後是以簡短的一句「約翰非常的快樂」結尾,有些不太通順、虎頭蛇尾的感覺。那是約翰的阿姨咪咪堅持要我這樣寫的。我也讓步了,這是為了保住約翰其他大多數的故事所做的妥協。在她看來,約翰的童年生活確實是如此。相對的,我也很樂意依她的話做,因為其他的事實內容同樣可以保留下來,讓讀者們得以自行決定要接受哪些內容。這本書發行時,在大西洋兩岸以及歐洲和日本,以其「誠實坦白」的傳記內容受到所有評論家的肯定,甚至被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權傳記」。我不會告訴你們太多詳情;當然啦,因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而且在那之後也發生了很多事。好幾年之後,約翰在一次訪問當中說我的書是「鬼扯」,這讓我很不舒服。那個時候,他完全認為披頭的形象全是粉飾出來的;就拿我的書來說,你們現在可以從他的信得知,那是約翰堅持要我代他發言來掩飾一些事情的。我和佛瑞迪.藍儂取得聯繫的時候,這本書已經送到打字員那裡了,這就是為什麼第一章讀起來會有不連貫和跳來跳去的感覺。我只是盡可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寫進越多關於佛瑞迪?藍儂的內容。就整體來看,這本書讀起來是相當不順暢的。如果我現在再重寫一次,我會試著改進表達的方式,修改得更加通順,並加以潤飾,退得更遠一點來看,然後試著把一些事情、人物、事件處理得更面面俱到。然而我真會這樣做嗎?或許它的優點正是因為它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個非凡時期的第一手報告、一個現象興起時的目擊報導,那時正值其顛峰,而又迅即分崩四散;但是當時我們根本沒有人能料到這樣的結果。後見之明會讓我們過於自作聰明。這只不過是一段披頭四的故事,完全和它當初問市的時候(一九六八年)一樣,這次只是多加了許多圖片罷了。希望你們會喜歡我所呈現的內容』--作者杭特.戴維斯於 2002 年版本前言中所述,節錄 作者簡介 杭特.戴維斯(Hunter Davies) 於卡萊爾(Carisle)出生長大,在達拉姆(Durham)受完教育。著作超過三十本,包括關於英格蘭職業足球隊 Tottenham Hotspurs 的書《The Glory Game》和英國西北部湖區 Lake District 的遊記《A Walk Around the Lakes》這類的現代經典,以及英國詩人渥茲華斯(Wordsworth)以及哥倫布的傳記。擔任新聞記者期間,曾在《獨立報》(Independent)、《週日時報》(Sunday Times)以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撰寫專欄。也多次為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廣播電台(BBC Radio 4)製作廣播節目。與小說家兼傳記作家瑪格麗特•佛斯特(Margaret Forster)結為連理。 譯者簡介 林東翰 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喜愛音樂、電影,對搖滾、爵士、藍調音樂稍有研究。兼職翻譯、編輯、插畫。
  • 悲怆交响曲

    作者:[德] 克劳斯·曼

    《悲怆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传记小说》内容简介: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悲怆交响曲:柴可夫斯基传记小说》是关于柴可夫斯基的传记小说。
  • Chronicles

    作者:Bob Dy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