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登山

  •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作者:乔恩•克拉考尔 (Jon Krakaue

     万科董事会主席、“登山企业家”王石,用时最短完成“全球9大极点探险”的金飞豹联袂作序推荐  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52周,英文版销量过百万,超越《登山圣经》  荣膺《时代》周刊 “年度图书”、《纽约时报》书评“年度最佳图书”  荣获1997年美国国家书评奖、1998年普利策奖非小说类奖项  全球驴友、山友心目中的必读书,探险类著作中的经典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珠穆朗玛峰探险亲历记。 乔恩•克拉考尔作为资深专栏作家和登山家,受《户外》杂志的派遣,为考察珠峰商业化问题参加新西兰著名领队罗布•霍尔的商业登山队。乔恩自身没能抗拒登顶珠峰这个“男人和男孩们”的梦想,拒绝了杂志社让他只到大本营的设想,决定尝试登顶。但是这次登顶却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登顶的五位队友中,四人消逝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中。等到大本营的时候,四支探险队中共有九人死亡,另有三人在月底相继去世。 珠峰究竟是不是有了向导、夏尔巴人和65,000美元就能征服的?这部珠峰历险记会将读者引领向无穷的思索。 新版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在1999年英文原版的基础上精心翻译的,更加完善了第一版的中文表达方式,更具有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在某些专业表述上也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多年从事登山探险的专家指导。 在那些伴随人成长异想天开的梦想中,攀登珠峰便是其中之一。我敢保证,珠峰梦绝非我独有。它是世界的最高点,难以逾越,是许多男孩儿和男人们追求、向往的目标。 ◆ 简要目录—————————————————————————————————————— 第一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 848米 第二章 印度 台拉登 1852年 海拔680米 第三章 越过北印度 1996年3月29日 海拔9 140米 第四章 帕克丁 1996年3月31日 海拔2 650米 第五章 罗布杰 1996年4月8日 海拔4 940米 第六章 珠峰大本营 1996年4月12日 海拔5 360米 第七章 1号营地 1996年4月13日 海拔5 940米 第八章 1号营地 1996年4月16日 海拔5 940米 第九章 2号营地 1996年4月28日 海拔6 490米 第十章 洛子壁 1996年4月29日 海拔7 130米 第十一章 珠峰大本营 1996年5月6日 海拔5 360米 第十二章 3号营地 1996年5月9日 海拔7 320米 第十三章 东南山脊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 410米 第十四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下午1∶12海拔8 848米 第十五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下午1∶25海拔8 848米 第十六章 南坳 1996年5月11日早晨6∶00海拔7 920米 第十七章 珠峰峰顶 1996年5月10日下午3∶40海拔8 848米 第十八章 东北山脊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 700米 第十九章 南坳 1996年5月11日早上7∶30海拔7 920米 第二十章 日内瓦横岭 1996年5月12日早上9∶45海拔7 890米 第二十一章 珠峰大本营1996年5月13日 海拔5 360米 跋 西雅图 1996年11月29日 海拔80米 附 言 后 记 1996年春季珠峰攀登者名单 译者后记 ◆ 名人推荐—————————————————————————————————————— 新版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在英文原版的基础上精心翻译的,更加完善了第一版的中文表达方式,更具有中国文字的表现力,在某些专业表述上也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多年从事登山探险的专家指导。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新版《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金飞豹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永远是探险类著作中的经典……这样一部极其罕见地兼具优美和力量的著作将流芳百世。 ——国际知名户外登山摄影师盖伦.罗威尔,《华尔街日报》 一部认真调查和精心构造的叙事作品。与书中的探险历程不同,他的故事如一气呵成,文思泉涌。作者最重大的成就莫过于用文字召唤起致命的暴风雪,并透彻而细致地重现了它。 ——《纽约时报》 既引人入胜又耸人听闻的登山记述……出自一位思想深邃的优秀作家之手。 ——《时代》周刊 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最好的登山类书籍。 —— 《华盛顿邮报》 不同凡响。 ——《新闻周刊》 对珠穆朗玛峰,经过千辛万苦登顶的克拉考尔只用了短短的一句话——“没有更高的去处了”。……克拉考尔的书好就好在,他没有歌颂,也没有批判,而是直入骨髓的记录,而且像美国电影的节奏一样快。 ——国内网友评论
  • 垂直极限(下)

    作者:梦枕獏

    《垂直极限》讲述了1924年,英国著名登山家马洛里与同伴欧文挑战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却在接近顶峰处突然失踪;1993年,摄影师深町诚游逛在尼泊尔黑市,发现了一架疑似属于马洛里的相机,并与失踪多年的日本传奇登山天才羽生丈二不期而遇。马洛里登顶之谜能否解开?什么 是神秘登山天才羽生丈二最后的计划? 编辑推荐 《垂直极限》为日本百万销量小说《阴阳师》作者梦枕獏泣血巨作。 五次珠峰探险,一百道伤痕累累;二十年艰苦构思,四年沉潜写作。 《垂直极限》荣获第16届日本冒险小说协会大奖、第11届柴田炼三郎奖、第5届文化厅媒体艺术节优秀奖、台湾《中国时报》开卷书评周刊强力推荐。 《垂直极限》改编漫画获安古兰法国国际漫画节最优秀艺术工作奖等无数国际漫画奖。 专业书评 我这些年历经的风险,积累的智慧,在这本书里全都找得到。 ——王石 我相信我的人生在更远处,而书里的男人相信他的人生在更高处。即便明知这只是小说的虚构,我也满心向往着能和这样的男人相遇相知。为所有不甘心原地驻足的男人喝彩! —— 小鹏(职业旅行家,畅销书《背包十年》作者) 当一口气读完这整部小说之后,我仿佛也在珠峰上历经了试炼与重生,获得了一种轻盈的、在人生道路上继续踏步前进的勇气。 这不只是一本登山小说,也是一部精彩、好看的人生小说。 ——工头坚(台湾著名旅行家)
  • 垂直极限(上)

    作者:梦枕獏

    《垂直极限》讲述了1924年,英国著名登山家马洛里与同伴欧文挑战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却在接近顶峰处突然失踪;1993年,摄影师深町诚游逛在尼泊尔黑市,发现了一架疑似属于马洛里的相机,并与失踪多年的日本传奇登山天才羽生丈二不期而遇。马洛里登顶之谜能否解开?什么 是神秘登山天才羽生丈二最后的计划? 编辑推荐 《垂直极限》为日本百万销量小说《阴阳师》作者梦枕獏泣血巨作。 五次珠峰探险,一百道伤痕累累;二十年艰苦构思,四年沉潜写作。 《垂直极限》荣获第16届日本冒险小说协会大奖、第11届柴田炼三郎奖、第5届文化厅媒体艺术节优秀奖、台湾《中国时报》开卷书评周刊强力推荐。 《垂直极限》改编漫画获安古兰法国国际漫画节最优秀艺术工作奖等无数国际漫画奖。 专业书评 我这些年历经的风险,积累的智慧,在这本书里全都找得到。 ——王石 我相信我的人生在更远处,而书里的男人相信他的人生在更高处。即便明知这只是小说的虚构,我也满心向往着能和这样的男人相遇相知。为所有不甘心原地驻足的男人喝彩! —— 小鹏(职业旅行家,畅销书《背包十年》作者) 当一口气读完这整部小说之后,我仿佛也在珠峰上历经了试炼与重生,获得了一种轻盈的、在人生道路上继续踏步前进的勇气。 这不只是一本登山小说,也是一部精彩、好看的人生小说。 ——工头坚(台湾著名旅行家)
  • 远山在呼唤

    作者:[日]植村直己

    ★气馁的时候,就拿起这本书! ★登顶五大洲最高峰的世界第一人植村直己探险历程全记录 ★这不是一份登山指南,而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梦想的思考笔记 ---------------------------------------------------------- 少年时不愿帮家里人干活、在学校里调皮捣蛋的植村直己,进入大学以后,爱上了美丽的山峦,继而憧憬登上世界各地的山峰。怀揣110美元,他勇敢地踏上梦想的登山之旅。在法国小镇沙莫尼,差点坠入勃朗峰下的隐形冰隙;在喜马拉雅山海拔7400米的冰隙中挨过命悬一线的一夜;在肯尼亚山的丛林里,遭遇猎豹的威胁;在冷彻骨髓的冬季大若拉斯山岩壁上悬挂六天之久…… 经历了许多濒死绝境后,植村直己最终完成了登顶五大洲最高峰的壮举。凭着“只要有信念,就能做到一切”的信心,植村直己始终为心中的跃动而攀登,不断挑战人类的可能性。他的经历或许不可复制,但他向着梦想前进的脚步会一直被追随。 ------------------------------------------------------------- 《远山在呼唤》是一本绝无仅有的书,也是一本令人心生温暖、颔首微笑的书。——西木正明(直木奖得主) 我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将《远山在呼唤》读了几十遍。这可能是我保存时间最长的书。这本书真的能激发人的斗志。——宫坂学(日本雅虎CEO) 植村直己是日本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家,也是第一个单人穿越北极的登山家,他是我心中的英雄。——王石
  • 一步向前的勇气

    作者:[日]栗城史多

    平凡的我们,只要有勇气,向前迈一步,就是神的国度。 身高162cm,体重60kg,肺活量和肌肉量不及平均男性水平的我,不用氧气筒,没有同伴,背着沉重的食物和燃料,“单人无氧”挑战珠穆朗玛峰。 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没有哪个宅男甘于一辈子被边缘化,没有哪个腐女宁愿一辈子不发光。作为一个普通的日本年轻人,没有体力,没有资金,可是我用勇气证明了,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敢于迈出一步,自己想做的事一定能够成功。 为了实现梦想,即使所有亲人都反对,即使面对狂风、严寒、雪崩甚至死亡的威胁,也不能退缩。对撕咬自己的痛苦说出感谢的话语,才知道它才是自己前进的拐杖和不离不弃的朋友。 我以自己的登山经历和在生与死的夹缝中体会到的人生哲理写成此书,感动了日本,读者纷纷表示,在如此极端条件下我的思考,给予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巨大力量。 这决不仅仅是一本登山类书籍,还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社会生活的思考笔记。希望能给大家奋发图强的力量。